高考一本解决方案(新课标)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4部分 写作 专题17 高考满分作文特辑(考纲专题解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17 2015-2012年高考满分作文特辑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

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

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明华”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这个命题特点有三:
(1)试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材料内容为“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无奈在微博私信举报自己的父亲,引起广泛讨论”。

在汽车飞入寻常百姓家、许多公民安全意识淡薄的大背景下,材料显得贴近生活。

(2)材料提供了广阔的写作空间。

试题材料涉及对象有老陈、小陈、警方和其他相关方等四个角色,既有个体角色,也有群体角色,这为考生提供了足够的写作空间,考生可以根据自身生活实际自由行文。

(3)启迪考生辩证思考。

材料考查考生对“情与理”关系的理解。

当“情与理”发生矛盾
时,即当亲人违背规则时,到底应该怎样处理才正确?是“重人情轻道理”,还是“道理高于人情”?考生如果能够站在情与理的角度,融入一些辩证思考,文章会更有深度。

解读这则材料,需抓出老陈、小陈、警方和其他相关方四个角色。

其行为导致的舆论结果各有不同。

由果及因,逆向推理,我们可以从四个角色分别出发去立意,也可以综合其中几个角色立意。

因此,这封信可以或劝慰开导甚至批评老陈,指出他不遵守社会规则,不仅是对其他人生命的不尊重,也是对自己和家人的不负责任;或赞美、肯定小陈,称赞她是“中国好闺女”,为父亲、为家人的生命长久的安全负责,大义“灭”亲;或否定小陈,批评她忘恩负义,置亲情于不顾,让老陈丢尽了面子,过激的行为有损孝道;或对警察执行公务、保障群众生命安全行为表示感谢,并对其提出在执行公务的同时也应该照顾一下当事人的隐私,保留一份人文关怀的建议和期待;还可以赞扬网民的参与意识。

文章要求考生写成书信体议论文。

首行收信人的名字带冒号顶格写;第二行空两格写“您好”或“你们好”;正文每段段首空两格;“此致”另行空两格写,“敬礼”另行顶格写;署名和年月日分两行写于右下角。

致老陈的一封信
江西一考生老陈先生:
近佳否?
当您看到这个称谓时,难免会认为我不通笔墨,既称“老陈”,又唤“先生”,简直是不文不白、不伦不类。

请少安毋躁,听我道来:叫您“老陈”,是为了拉近与您的关系,犹如忘年交一样没大没小、“没心没肺”,因为您做错了事,我们推心置腹地“唠唠嗑”;称您“先生”,是源自对您的尊重,因为您培养了一个好女儿,特向您道喜。

《三字经》中早有“子不教,父之过”的著名论断,反过来也成立,那就是“子既教,父之功”,您的女儿持身正直,不为亲人隐瞒,敢为诤谏,这是当代社会多么稀缺的精神品质啊!不少“官二代”与贪污腐败的父母蛇鼠一窝,享受父母特权带来的无数利益,“乐在其中”,根本就没有劝谏父母、举报父母,最终东窗事发,一家人锒铛入狱。

相较之下,高下立判。

您可能是陋习所致,致使身陷安全隐患中,而您的女儿能够帮您打上安全“补丁”,对尊长的爱护之情天地可鉴,于您也是“玉不琢,不成器”,经此一“教”,修得圆满。

家有芝兰玉树,想必是您十年如一日的悉心教导所致,想必是您润物细无声的言传身教所致。

先生授业解惑之功,先生养女诲女之德,由此可略见一斑。

这是我要向您道喜的第一个地方。

您的女儿,见微知著,高瞻远瞩,知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道理,知其事虽小而将有祸于身,故以谏君,谏君不成,进而举报,由软及硬,先礼后“兵”,循序渐进,可见处事之干练、行事之远虑。

如此人才,实为难得。

此等识见,此般手法,非我等所及,如果莘莘学子都能像您女儿一样始知终、勇任事,那么年轻一代将无愧于“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光荣名号。

由此观之,这不仅仅是您一个人的幸运,而是天下的幸运。

这是我要向您道喜的第二个地方。

老陈,《孝经》曰:“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

”由此可见,您生有此女,为父者又有何求?所以,请不要被“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的传统偏见所蛊惑,请敞开心扉热情拥抱您的女儿。

此时此刻,我想她受到的苛责或许远甚于您,您受到的是外界的批判,而她受到的是自己心灵的折磨,如果您稍稍假以颜色,您的女儿将尴尬难抑,心痛不已。

况且,为人父母,更应以身作则,男子汉大丈夫,错就错,对就对,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末了,祝福您家庭怡心、生活顺心、事业遂心!
明华
2015年6月7日
赏析
☜开篇书信格式正确,叙写娓娓道来,语气委婉自然。

☜通过《三字经》中的名言,指出老陈的女儿举报父亲,恰恰是父母教育得好的功劳,并且通过对比手法,叙写了“官二代”那类人,不知相劝亲人,导致亲人入狱。

因此作者道喜。

☜通过精练的语言、华丽的文采,生动地叙写老陈的女儿敢于举报,见微知著,能防患于未然,表达自己望尘莫及的敬慕之情。

这是第二个道喜的理由。

☜结合《孝经》,呼吁父亲应该摒弃偏见,体谅女儿,并且率先垂范,知错必改。

言辞恳切,情深意重。

☜结尾以祝福作结,格式正确。

☞精彩点击
本文叙写可谓非常成功。

作者别开生面,以具有幽默感的称呼和“给老陈道喜”的方式,
煽情开头,引人入胜。

接着文章从两个方面,分析“道喜”的原因,且能自圆其说,论据令人信服。

尤其是在语气处理方面,作者既体现出对举报女孩的赞美之情,又能体谅父亲的心境,设身处地,委婉圆融,让人读后如饮醇醪,不觉自醉,以此足见作者挥洒自如的文字驾驭能力。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当代风采人物评选活动已产生最后三名候选人:大李,笃学敏思,矢志创新,为破解生命科学之谜作出重大贡献,率领团队一举跻身国际学术最前沿。

老王,爱岗敬业,练就一手绝活,变普通技术为完美艺术,走出一条从职高生到焊接大师的“大国工匠”之路。

小刘,酷爱摄影,跋山涉水捕捉世间美景,他的博客赢得网友一片赞叹:“你带我们品味大千世界”“你帮我们留住美丽乡愁”。

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从形式上看,试题采用了三选一的组合型材料,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权,放宽了学生的思考和写作空间。

从内容上看,材料主题内容充满了正能量,体现了多元化的人生追求,也弘扬了积极的社会价值观。

就材料的主题来看,2013年“高中阶段同学关系”的作文材料体现的是“人与人的关系”,2014年“给野生动物喂食”的作文材料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2015年“选择一个更有当代风采的人物”的作文材料体现的则是“人与社会的关系”。

这种变化,充分体现了高考作文“大稳定,小创新”的稳健、成熟的设计理念。

首先要准确理解“风采”的含义。

一般来讲,风采是指一个人的风度、神采或一个人美好的仪表、举止、态度。

揣摩命题意图,题目中的“风采”应该理解为材料中人物的精神品质,因为这些精神品质能够体现当代社会核心价值观。

今年的作文材料提到的三个人物,一个是科学家,一个是焊接工,还有一个是摄影爱好者。

这三个人的精神品质,也就是他们的风采,可以分别概括为:锐意创新、爱岗敬业、追求美好。

可写角度如下:
(1)写科学家:笃行敏思,创新钻研,勇攀科学高峰,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为人类的更快进步贡献智慧,展现当代创新人物的风采。

(2)写焊接工:爱岗敬业,踏实勤勉,在平凡中创造伟大,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为社会大厦添砖加瓦,展现当代普通人物的风采。

(3)写摄影爱好者:追求美好,发现美好,传递美好,用美感动别人,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从精神层面鼓舞社会,展现当代艺术人物的风采。

纵观材料,还可以从整体立意:特色不同,各具风采。

人物所属的领域不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各有各的风采。

文题立意角度宽泛,让学生有事可说,有情可抒,有理可议,一般不会跑题。

但从考场反馈来看,有少数考生还是不能把握材料的导向、材料的核心,例如:将“大李的故事”误解为“奉献”,将“小刘的跋山涉水”误解为“看世界,走四方”,让阅卷老师惋惜。

有不少考生陷入“引用题目中个别词语”之中,没有结合“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变为写创新、敬业、追求等传统话题,套作色彩浓郁。

还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能觉得三个人都好,将三个人都在作文中浓墨重彩地评价。

可以适当地评价自己所选人物的独特之处,即与其他人物所不同的方面,略加点评。

传承文化,风采独具
甘肃一考生水美于柔,石美于坚;花美于红,树美于绿。

若自相比,犹大江中看百舸争流,明华自现。

——题记某年某月某日,A市正在进行风采人物评选活动。

其场面之热闹自是不言而喻。

最后经重重比拼,只留下三位还站在台上。

他们三人各有所长,如何评判,这可难倒了在座的评委,主持人只好宣布,今天暂时由评委组织讨论,明日再宣布结果,众人哗然而去。

且说大李,他笃学敏思,矢志创新,现今已率其团队跻身于国际学术前沿。

再说老王,他爱岗敬业,硬是把一手普普通通的技术做成了完美的艺术。

还有那个小刘,他酷爱摄影,用手中的相机留下了各种世间美景,在博客上聚起了一大堆的粉丝。

今天的评选会上,甚至有观众大喊大叫,让评委选他。

唉!这个抉择真是难啊!
我漫无目的地在大街上晃荡,我想选大李吧,现今国家正缺这种创新型的人才,再说他都把自己的团队领到了国际学术的最前沿。

不行!老王也不错啊!那些技术在别人手里可能是谋生的工具,一辈子也只是普普通通的技术,而到了他手里愣是变成了一件完美艺术。

但是小刘可有众多的支持者啊!乡愁文化古已有之,现在小刘用他的相机赢得了大片的粉丝。

若是让他落选也不太好啊!
唉,真是不好办啊!
想着想着到了家门口,我无力地开门,进去,躺在沙发上。

收音机里正播放着余光中的《乡愁》,女声带着淡淡的哀伤一字一句地读着:“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忙了一天,眼皮沉重了起来,渐渐地,身体温热起来,热得让人想进入梦乡。

我,睡着了。

我走在家乡的小道上,青石铺的台阶被苔藓染成绿色,氤氲着水汽,显得朦胧、轻柔。

那条小河还是那么美,河边有人在唱歌。

走近了,才听清楚是在朗诵诗歌。

那悦耳的韵调,正像歌一样美,一样沁人心脾。

——不是小刘吗?
我猛然惊醒!
是啊!说到底,文化才是最重要的,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才是中华民族的根,才是最具
风采的圣物。

就选小刘吧,评委席上的措辞我也想好了。

对了!就这样吧。

淡淡的星空正在窗外闪耀着它的光辉,那不正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吗?!
赏析
☜标题醒目,揭示文章中心。

☜运用对比、比喻,巧拟题记,语言典雅。

☜起笔构想风采人物评选活动进入三人角逐阶段,到底留谁,难倒评委,只好休会讨论,明日宣布结果。

开篇巧设悬念。

☜“且说”一词,承上启下,引出下文对三位选手事迹的简介。

并有意补述评选会上观众的期望,自然过渡到“抉择真是难”。

☜以下三段,写“我”在回家路上的心理活动,说明三位选手旗鼓相当,第三次点明“难倒”。

☜“愣是”一词传神,写出老王的特别。

☜巧用“但是”笔锋一转,过渡到小刘,引出乡愁文化。

☜“唉”“想着想着”刻画出一位尽职尽责的评委形象。

“无力”“躺”等词精当,说明“心力交瘁”。

☜镶嵌“乡愁”诗句入文,匠心独运,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写“入梦”做铺垫。

☜“眼皮沉重”昏昏入睡,自然进入梦乡。

☜写“梦回家乡”,抓住小道、小河来写,而这些美景,正是小刘的追求,至此悬念得以解除。

☜“措辞我也想好了”,使“我”的形象更加丰满。

☜以景写情,点明文章的中心。

☞精彩点击
本文立意准确、语言流畅、层次清晰。

具体特点如下:
1.立意精准,构思新颖。

该文巧妙设想“我”作为评委评选时的纠结和最终决定,新奇有趣。

篇末点明主旨“说到底,文化才是最重要的,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才是中华民族的根,才是最具风采的圣物”,立意精准,行文大气。

2.语言流畅。

文章娓娓道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语言的力量是巨大的,能打动人心的。

3.结构严谨。

以自己作为评委的矛盾心理和难以取舍开始,到最后作出决定作结,其间穿插大量的过渡句,文章井然有序,结构缜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乡间有谚语:“丝瓜藤,肉豆须,分不清。

”意思是丝瓜的藤蔓与肉豆的茎须一旦纠缠在一起,是很难分辨的。

有个小孩想分辨两者的不同,结果把自家庭院里丝瓜和肉豆的那些纠结错综的茎叶都扯断了。

父亲看了好笑,就说:“种它们是用来吃的,不是用来分辨的呀!你只要照顾它们长大,摘下瓜和豆来吃就好了。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2015年的山东高考作文材料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良好的价值指向性。

简单的故事情节浓缩了深刻的哲理寓意,质朴的语言体现了思维的品质。

这个题目继承了“强调意识”和“强调思辨”这两大不变的主题,“内挖人性中的闪光点与多元性”与“外探社会中的真善美和深思索”的哲学矛盾,体现哲学的内蕴。

材料中的思维冲突设置有力度,此题目能很好地考查考生的思辨与表达能力。

材料由三段组成:第一段写丝瓜的藤蔓与肉豆的茎须纠缠在一起很难分辨这一客观现象;第二段说一个小孩想把二者分清,结果把缠在一起的茎叶都扯断了;第三段说父亲以成人的口吻告诉小孩,种丝瓜和肉豆是用来吃的,不是用来分辨的。

审题时,每一段都是一个立意的角度,从每一个角度都能概括出一个恰当的立意。

(1)从丝瓜藤和肉豆须的角度立意:“丝瓜藤,肉豆须,分不清”,既然分不清,那么顺
其自然就好了,等结出果实,一切纠缠自然就没有了。

由此联系到社会实际,人生也如丝瓜藤和肉豆须一样,时不时与人纠缠不清,只要站稳脚跟,努力向上生长,不被生活中相互缠绕的“藤须”左右了心思,最后自然会结果。

(2)从小孩的角度立意:孩子想分辨两种植物,认清它们,结果把丝瓜和肉豆的茎叶都扯断了。

孩子的做法,可以说是好奇心驱使的结果,这是一种探索精神,可以写鼓励探索精神,保持好奇心,探索是要付出代价的等。

(3)从父亲的角度立意:父亲强调“种它们是用来吃的,不是用来分辨的”,说明父亲务实,看重的是丝瓜与肉豆的果实,可以说是注重结果,至于他们的生长过程倒在其次;丝瓜藤与肉豆须无需分开,它们自会各自结各自的果,可以写尊重自然规律。

这道作文题目可写角度宽泛,考生可以通过开放式思维进行个性化的写作。

写作时千万要注意文体特征鲜明,增强作文的思辨性。

何需分清
山东一考生
第一幕
【背景:门口外的菜地里,静悄悄。

微风拂过,菜园里边腾起翻滚的绿波,这里面有丝瓜藤和肉豆须。

要是没有那藤须杂乱之音便好了。

此时,乡农之音响起:“丝瓜藤,肉豆须,
分不清。

”】
丝瓜藤:(挺直身子)哼,怎么会分不清,我就……
肉豆须:(揉揉惺忪的睡眼)别吵了,何需分清,睡觉吧!
丝瓜藤:(傲慢地)你懂什么,我多高贵,而你……(斜眼看了一眼肉豆须)和你在一起,掉价。

肉豆须:相信谚语吧!(继续揉眼睛)睡觉吧,争取做迎接明日阳光的第一人。

丝瓜藤:(不屑地)你,哼,真是没志气。

旁白:丝瓜藤总想分清,它拼命地挺立身躯,以期这样和肉豆须区分开,最后因体力不支,跌倒在地,久久地。

第二幕
【背景:孩子背着书包,嘴里念着“丝瓜藤,肉豆须,分不清”这句在学校里刚刚学到的谚语,走到自家菜园子,停下。


孩子:(歪头状)真的分不清吗?(迷惑地)我家菜园里就有丝瓜藤和肉豆须。

(慢慢靠近菜园子)
旁白:孩子起初耐心地分辨这二者的不同,时间和耐心一起消逝,心急的他,把自家菜园子里丝瓜和肉豆纠结错综的茎叶都扯断了。

丝瓜藤:(惊恐地)我们的兄弟姐妹……(流泪)唉!还好,那孩子上学去了,不然我们全都得遭此毒手。

肉豆须:分清的悲剧。

(沉默不语来表示痛失兄弟姐妹)
第三幕
【背景:父亲干活回来,看到家中菜园子的景象,心里已有了想法,此时儿子放学归来,父亲问明了原因。


父亲:(语重心长)儿子啊,你太心急了。

儿子:(愧疚地)爸,我……我……(眼里充满了泪水)
父亲:(摸摸儿子的头)种它们是用来吃的,等它们成熟后,结出了瓜豆,就一目了然了。

丝瓜藤:(睁大眼睛)原来如此,我错怪你了,肉豆须。

画外音:不听古人谚,吃亏在眼前,待到成熟期,一切水落出,莫言心头急,坏了大事情,何需分太清,需等秋天后,莫要心太急,生活亦如此,莫忘切莫忘。

赏析
☜文题揭示剧本的中心思想。

☜采用三幕剧的形式,在体裁上就让人耳目一新。

☜【】内的语句揭示文章背景内容。

内容虽然短小,但剧本的元素,如剧中人物、时间、地点等都已具备。

☜“丝瓜藤”“肉豆须”的对话,针尖对麦芒,照应材料中的谚语。

☜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使两者形象丰满:“丝瓜藤”不屑一顾,目中无人;“肉豆须”从容淡定,尊重规律。

☜旁白告诉人们,傲慢者最终因不按规律办事而抬不起头。

☜第二幕,随着时间、地点、人物的变化,剧情也向前推进。

☜孩子学以致用,因疑惑而探究,难能可贵。

☜旁白既照应了材料,又吻合孩子的注意力持续时间短的特点。

☜孩子一味想分清丝瓜藤和肉豆须,结果却做了错事。

☜残酷的现实,让丝瓜藤惊恐,让肉豆须更清醒。

☜镜头切换到第三幕。

父亲想查明菜园子丝瓜和肉豆茎叶脱落的原因。

推动戏剧进入高潮。

☜父亲教子不要心急,等它们结出瓜豆,谁是丝瓜藤,谁是肉豆须就一清二楚了。

父亲的话如点睛之笔,将主旨表达到位。

☜“愧疚地”写孩子心理,孩子的醒悟,使文章立意大为升华。

☜“原来如此”表明“丝瓜藤”恍然大悟。

☜画外音化用名句,巧用文言文句式,将故事内容哲理化,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精彩点击
这是一篇由阅卷组评定的考场标杆佳作。

本文以新颖的形式、鲜明的主旨、思路清晰而被评为满分卷。

具体特点如下:
1.避熟就生,形式新颖。

在众多考生的试卷中,千篇一律的文章总是让人产生审美疲劳,当不少考生选择记叙文、议论文等文体的时候,作者采用了剧本的形式,在题材的选择上是一种大胆的突破。

这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势必会吸引阅卷老师的注意力,那么高分甚至满分自然不在话下。

2.主旨鲜明,冲突激烈。

既然是采用剧本的形式,文章就要具备戏剧的冲突。

本文围绕丝瓜藤、肉豆须、孩子、爸爸四者之间的矛盾展开情节,冲突激烈,从而使主题突出。

在剧本的结尾,父亲的话突出了主旨“等它们成熟后,结出了瓜豆,就一目了然了”。

最后,画外音再次升华了主题。

一切都在潜移默化中凸显,而非刻意雕琢。

3.思路清晰,结构合理。

全文以时间为序,用三个镜头,从三个侧面揭示同一个道理:生活要按古谚办事,不必急于探求事物真相,否则会适得其反。

剧本思路清晰,结构合理。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智慧是一种经验,一种能力,一种境界……
如同大自然一样,智慧也有其自身的景象。

2015年江苏卷作文题是一道哲理性材料命题,其导向是积极的,要我们通过努力收获智慧,用智慧去造福社会。

本题的第一关键词是“智慧”,材料表述简洁干净,无误导,只有引导,对于大多数考生来说,在审题上没有障碍。

写作过程中,只要围绕“智慧”来写,一般不会跑题。

材料的第一句“智慧是一种经验,一种能力,一种境界……”点出了与“智慧”相关的三个方面:“经验”,多指经历或体验;“能力”,是经验的展示;“境界”,则是人的精神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状况。

材料中的三个关键词之间又有着逻辑上的紧密关联:经验可以积淀为智慧,智慧可以提高人的能力,提升人的境界。

最后的省略号提示考生:关于“智慧”,还应做多方面的、深层次的思考。

材料的第二句“如同大自然一样,智慧也有其自身的景象”是一种比方,提示考生:“智慧”的面貌如同大自然景象一样,种类繁复,形态各异。

从立意角度讲,考生对“智慧”都有自己的阅历、感受和体悟,每人都应该有事可叙、有情可抒、有理可讲。

但是“智慧”所包含的写作范围比较广,把握不好,内容上就会显得空洞无物。

要想写得出彩,还要看考生在选材、构思和语言上的功底。

考生可以抓住材料中的“智慧是一种经验”“智慧是一种能力”“智慧是一种境界”“智慧如同大自然”这些说法中的其中一个做阐述,也可以将这些有机融合,并紧扣关键词“智慧”加以生发。

这种类型的作文,最忌讳每一点都涉及,但都不深入,像一个大拼盘。

具体立意可以是以下几种:
(1)智慧是一种经验。

智慧是经验的结晶,是一种经过升华提炼了的经验。

(2)智慧是一种能力。

智慧是一种能力,是一种能化险为夷的能力,是一种以小博大的能力,是一种以少胜多的能力,是一种化干戈为玉帛的能力,是一种竞争中探寻合作的能力,是一种平凡中孕育伟大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