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分享】竹荪高产栽培技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验分享】⽵荪⾼产栽培技术⽵荪⼜名“⽵笙”、“⽵参”、“仙⼈伞”,⼈们称为“⼭珍之王”、“菌中皇后”。

其营养丰富,⾹味浓郁,很受消费者欢迎。

近年来,⽵荪种植经济效益显著,现将其⾼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品种选择
⽬前⽵荪栽培品种有:长裙棘托⽵荪D89、D1和D42。

⼆、栽培季节
⽵荪属中温型真菌,播种后70~80天出菇,以春栽为主。

每年1~3⽉播种,5~9⽉采收,整个⽣产过程可采收3~5潮菇。

三、场地选择
栽培⽵荪的⽥块要求严格,⽵荪好氧、喜阴、怕涝(渍),场地要求向阳、开阔、通风、灌排⽅便、交通⽅便、⼟质肥沃疏松,PH值在5~6之间。

由于⽵荪不能连作,应严禁选⽤前3年有栽培⽵荪的场地,以免造成低产甚⾄绝收。

四、培养料配⽅
多年群众栽培经验,采⽤复合料产量⾼,由于⽵荪属好氧性菌类,因⽽粗细料此例在4:6或3:7之间。

具体配⽅按每667㎡所需材料计算,⽵屑2600kg,粗杂⽊屑1400 kg,尿素40 kg,⽯膏粉20 kg,轻质碳酸钙20 kg。

在配⽅中可适当增加⽵⽊屑⽤量,尿素⽤量严控在1%以内,以免造成氨害。

五、建堆发酵
⽵荪从播种到出菇⼀般需60~80天,为使培养料中的营养成份降解为菌丝⽣长所需的养份,在播种前30~40天进⾏堆料发酵,在⽥块的⼀⾓开排⽔沟,底层铺⽵⽊屑30㎝,然后撒⼀层尿素、⽯膏、碳酸钙并浇⽔,⼀般堆3~5层,堆顶呈龟背形,⾼1.2~1.5m。

堆料期间要求翻堆3~5次,每10天左右进⾏,做到上下,内外培养料位置互换,达到发酵均匀⼀致。

发酵结束后,确认⽆氨味后⽅可播种。

六、作畦播种
⽵荪出菇具有明显的边际效应,即出菇⼤部份在畦的两边,⽣产中畦宽50~60cm,沟宽25~30cm。

选择菌丝⽩⾊、浓密、粗壮、长势强、菌龄适中的优质菌种。

严禁使⽤退化、⽼化、菌株混杂、病菌侵染的菌种。

发酵好的培养料按⼀字龟背形,厚15㎝铺后,即可播种。

⽤种量667m2~般600袋(0.5kg1袋),采⽤梅花形间距15cm,每处30g左右进⾏⽳播。

播种后覆⼟5~6cm盖上2cm厚稻草,2天吸湿后再盖上地膜,转⼊菌丝管理阶段。

七、发菌管理
播种10~15天后及时查菌,若不萌发或接种处变⿊,应及时查明原因,再进⾏补种,确保成活率在95%以上,温度低于8℃时应盖好地膜保温,适时通风,经常查看覆⼟的⼲湿度情况,培养料含⽔量在60%~65%,在⼟粒发⽩时,选择夜灌晨排或喷⽔,掌握在⼿捏⼟粒会变扁松开不粘⼿为宜。

⼋、搭建遮阴棚
在接种60天后陆续出现⽶粒⼤⼩的⼩原基时,应搭遮阴棚。

在⽥块中⽴直径6㎝以上⾼2m 左右的⽊桩,⽊桩顶端布2m×2m的铁丝⽹,盖上三针遮阳⽹,遮阴度达三分阳、七分阴。

⽣产中也可⽤芦苇遮阳或套种⽟⽶和⼤⾖,但后者产量不⾼,每667m2的40㎏左右,近年栽培户极少采⽤。

九、出菇管理
⽵荪经过菌丝菌索营养⽣长阶段陆续出现⼩菇蕾,进⼊出菇的⽣殖⽣长阶段。

出菇期间温度⾼⽔分蒸发快,应认真做好温湿度管理⼯作。

在⽇常管理中应查看遮盖物和覆⼟,若发⽩偏⼲时,应灌“跑马⽔”或喷⽔。

灌⽔采⽤夜灌晨排的⽅式进⾏,喷⽔可灵活掌握,⼀般菇多、⼤时多喷、勤喷,菇⼩时细喷即喷雾状⽔,晴天中午不喷,以免温差太⼤造成死菇。

覆⼟含⽔量65%,培养料含⽔量65%,阴棚内空⽓湿度95%,⽣产中⽤⼿捏⼟粒会变扁,松开后不粘⼿,⼿捏培养料指间稍有⽔渗出为宜。

⼗、病⾍害防治
发现绿霉和褐发⽹菌(烟灰病),应把杂菌连同表⼟⼀起清理出⽥块,深埋处理,⽤施宝功或4%碳铵液喷洒防治。

危害⽵荪的主要⾍害有螨⾍、跳⾍、蛞蝓、⽩蚂蚁等,可⽤阿维菌素或锐劲特800倍液进⾏防治。

⼗⼀、采收加⼯
6⽉中下旬,当⼦实体破蕾⽽出,菌裙达最⼤张开度时,就要⽴刻采收。

采收时⽤⼿捏住菌柄根部,轻轻采下,勿⽤⼿强拉硬扯,以免折断菌柄并碰伤其它⼩菇蕾。

及时去除菌盖和菌托后送到烘⼲场所⼲制,⼲制采⽤⼆次烘⼲法,⽵荪脱⽔⼋成⼲时,此时完成排湿定型,取出⽵荪整齐地捆扎,然后放进烘箱进⾏烘⼲定⾊,取出装⼊双层塑料袋,密封放在阴凉⼲燥的房间保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