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完整版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1个生字。

理解古诗词的意思。

3、感受六月西湖乍雨还晴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对西湖美丽景色的赞美之意。

【教学准备】
制作教学PPT,布置学生预学。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出示一组西湖图片)这儿的风景真美呀,同学们,你知道这是哪里的风光呀?
在我们许多中国人的心中,杭州的西湖就是人间的天堂,它就像一幅画,美妙多姿。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在这里驻足,留下了数不尽的诗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西湖的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板书课题)学习古诗,你有什么方法呢?
二、释诗题,知诗人
1、这首诗的题目较长,你知道诗题的意思吗?
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诗的(时间),六月是什么季节?望湖楼是写诗的(地点),醉书是什么意思?
再读一遍,注意停顿。

2、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对于苏轼,你知道些什么?(出示简介)
三、读诗句,明诗意
1、现在,让我们来读读这首诗。

出示自读要求:
(1)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注意停顿和节奏。

声断气不断,音断气相连。

(3)试着说说每行诗句的意思,对于不懂的字词准备提问。

2、指名学生读诗,注意正音。

学习生字“遮”,它是什么结构?写时要注意走字底要托住里面的“庶”,谁能来这个字组组词?有时候,我们可以通过组词来理解字的意思。

3、读诗时还要注意停顿和节奏,谁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在诗中标出诗中的停顿)范读、齐读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注意这首诗每行最后一个字,(显示最后一个字)(押“ān”韵)这样读起来就朗朗上口了。

老师想和你们一起合作朗读,同学们读每句诗的前四个字,我读后三个字。

(合作朗读)然后再来换一换,老师读前面的,你们读后面的。

(合作朗读)这样一读,诗的味道就出来了。

4、俗话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你读懂了每行诗句的意思了吗?读出了它所描绘的画面了吗?
(1)黑云翻墨未遮山
这里描绘了哪几种景物?(云和山)
有什么词语不理解吗?
“翻墨”是什么意思?“黑云翻墨”为什么不说“黑云如墨”呢?
“未”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来不及”就更恰当一些。

读着这句话,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这就是读出了画面,这句话作者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给我们描绘了乌云翻滚而来的景象,我们可以给这幅图取个什么名字?
(2)白雨跳珠乱入船
第二句诗,主要描写的景物是什么?(雨和船)
这儿也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你发现了吗?“跳珠”是什么意思?(跳动的珠子)
这两个字把雨点的大和美写出来了,就连苏轼也特别喜欢这个“跳珠”这两个字。

若干年后,苏轼再次到杭州,浏览西湖,还情不自禁地说“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这句诗描绘的景色吗?这一画面我们可以给它取个什么名字呢?
(3)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后面两句我们可以按照前面两句的方法来学习:先看一看描写了哪几种景物?再说说诗句的意思,然后想象一下诗句描绘的景象。

先自己学,再同桌讨论交流。

四、入诗境,悟诗情
1、明白了诗意后,我们把整首诗连起来看一看,这是一场怎样的雨呢?(听这首诗歌曲)
听后交流:这是一场怎样的雨呢?你从哪儿看出来?
2、最后,苏轼看到的仅仅是西湖的天和西湖的水吗?此时,西湖的山,岸边的柳,湖上的荷也一定别有一番风姿吧!请你想一想,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3、这首诗描绘的是疾雨急来急去的变幻景色。

一开始,乌云翻墨让我们感到有点害怕,接下来白雨跳珠,我们又觉得这雨好有趣,读到最后云和雨又忽然被吹散了,眼前一片开阔,使我们的心境也开朗了很多。

这雨给人的感受真丰富。

诗人及时抓住自然界中这奇异的景象,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从这首诗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苏轼呢?
(一个热爱西湖的苏轼
一个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苏轼
一个豁达开朗的苏轼……)
5、现在我们再来看诗题,你对“醉”字有了怎样新的理解?
6、最后,让我们来练习背背这首诗。

五、拓展阅读
苏轼在杭州时疏浚西湖,成就了“苏公堤”的美名,他热爱西湖,与西湖有着不解的缘分,写了不少关于西湖的诗,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首,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请同学们读一读,再借助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


西湖美景激发了诗人写作的热情和灵感,同学们课后可以收集苏轼或其他诗人描写西湖的诗歌,去读一读、品一品。

六、作业
1. 背诵、默写诗歌。

2. 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景象,然后写下来。

3.课后查找《望湖楼醉书》的另外四首,欣赏品读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赞赏之意;
4.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
读懂诗句,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对古诗的理解,表达出诗的意境。

课前准备:
1.生收集西湖的资料,预习古诗;
2.师准备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1.提问:同学们,说到苏轼,你会想到他的哪些诗句?
2.引入诗题: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他是怎样写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气的。

(板书并领读课题,提醒学生注意停顿: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3.师:读了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知道“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会有阵雨或雷雨出现。

地点在望湖楼。

4.介绍作者。

苏轼,宋代人。

他不仅文章写得好,诗词书画也都很有名。

二、自由阅读,释疑解惑
1.投影揭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2.各自朗读,读准字音,提出疑问。

3.解惑、教学生字词:
翻墨(像黑墨一样翻滚)、跳珠(活蹦乱跳的珠子)。

4.学生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黑云翻墨未遮山:天空中的乌云,像泼翻了的墨水一样地散开来,还没有把整座山遮住。

白雨跳珠乱入船:白色的大雨点像珠子一样,胡乱地往船上直溅直跳。

卷地风来忽吹散:忽然刮来一阵大风,把满天乌云吹得无影无踪。

望湖楼下水如天:望湖楼下水的颜色和蓝天的颜色一样。

三、细读品味,体会感情
1.细读古诗,处理好停顿。

2.思考并讨论:
(1)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的是什么?(望湖楼的夏日天气变化很快。


(2)我们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云未遮山,雨已入船。

风吹云散,水天一色。


(3)这首诗哪些地方用了比喻?(黑云翻墨、白雨如珠、水如天)
3.诵读全诗,体会天气变化这快。

(语速较快,重音落在“未、乱、忽、水如天”等词语上)
4.设想当时情景,当一回诗人,吟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四、看图说意,加深感悟
1.人们描写一场雨,基本会按雨前、雨时、雨后的顺序来写。

苏轼写这场西湖雨,是不是也遵循了这样的顺序?你能找出相对应的诗句吗?
2.用自己的话讲述全诗的意思。

(六月二十七日,“我”正在望湖楼小憩。

突然,从北方刮来的黑云,就像泼翻了的黑墨水一样排空而至。

一座山还没全部遮住,雨就哗哗地下起来了。

那白色的雨点就像跳动着的珠子往船里直打。

不料这时又刮来一阵大风,把满天的黑云吹得一干二净,望湖楼下的湖面上映出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3.这首诗中你最欣赏的是哪一句?知道苏轼自己最喜欢哪句吗?
他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三十五岁,十五年后,他又一次来到杭州,写下了这样的诗句:“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拓展写雨的诗句:模仿诗人写景的方法,写写自己喜欢的雨,要求抓住景物的特点写。

板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本课相关情况说明:
教材分析:本诗为宋代杰出诗人苏轼所作,写的是疾雨急来急去的变幻景色:黑云像打翻的墨水雨点就像珍珠一样乱跳,蹦进船里。

忽然一阵卷地而来的大风把云和雨吹散了,此时从望湖楼上向下看,湖水就像天空那样广阔,一片汪洋大海。

全诗四句话写云、雨、风、水,生动形象;写山、船、地、楼,句句求实,堪称写实景的佳品。

苏轼笔下的云、雨、风也各具特点,诗人以“翻墨”喻云,“跳珠”喻雨,“卷地”写风,又精选动词“遮”“跳”“吹”,显得色彩分明,形象生动,极富立体感。

教学目标:
1、理解“醉”的含义。

2、体会诗人对雨景的赞美。

3、通过吟诵将自己对诗的理解表现出来。

教学重、难点:
通过了解雨的急速变化感受西湖上这场雨的美,体会诗人对雨景的赞美,并通过吟诵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重点:体会雨景之美。

难点:通过对诗人创作背景的了解,感受其豁达开阔,并通过吟诵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全文预设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题导入。

1、齐读课题,注意停顿。

2、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时间:六月二十七日、地点:望湖楼、什么事:喝醉
后写诗。


3、题目中“醉”的意思是什么?(板书:喝醉)
4、诗人喝醉后都写了些什么?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走进《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
醉书》。

二、理解诗意,品读古诗。

1、自读古诗,诗人喝醉后都写了些什么?(黑云、白雨、卷地风、水如天)
2、诗人重点写了什么?(雨)
3、这是一场什么样的雨?从哪里可以看出?(滂沱大雨;黑云、白雨、翻墨、跳珠、乱入船)
4、诗人在这场大雨中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看到听到的内容除了诗句中描绘的,还要学生发挥想象力去联想,如大雨落在湖面、屋顶、树叶上······是什么样的,会发出什么声音。

)一次感受雨之“大”。

5、诗人笔下的这场雨,除了大,还有什么特点?如何知道?(急;未遮山;忽吹散)
6、这场疾雨让你感受到了什么?(诗人对这番美景的赞叹)
7、诗人的情感通过平仄也能表现出。

三、吟诵古诗,体会诗情。

1、再读本诗,标明平仄。

2、根据平仄诵读本诗。

3、明确本诗的入声字,说说自己的理解。

(黑、白、入、忽。

云和雨的颜色描写,雨点落船的“入”字以及风起云散雨停歇的“忽”字,无不是在刻画雨的“大”和“急”。


4、理解格律特点,再诵古诗。

5、诗人在这美景中饮酒,他的醉是酒醉,更是陶醉,陶醉在这如画景中。

(板书“陶醉”)
6、在诵读的基础上吟诵古诗,将自己体会到的情感用“吟”的方式表达出来。

既可以跟着徐健顺老师的调,也可以是自己独特的吟诵调。

(先听徐老师的吟诵,再自由吟。


四、了解诗人及创作背景,更深入理解本诗。

1、请学生说说对苏轼的了解。

2、解读苏轼生平:
名动京师—自请出京—乌台诗案—被贬黄州—重被启用—再请出京—流放儋州—卒于归途。

3、本诗创作背景:经历数次人生起伏,再请出京,于杭州所作。

4、我们了解了诗人的经历,再品读此诗,你有何感受?诗人又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豁
达开阔)。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赞赏之意;
4.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
读懂诗句,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对古诗的理解,表达出诗的意境。

课前准备:
1.生收集西湖的资料,预习古诗;
2.师准备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1.提问:同学们,说到苏轼,你会想到他的哪些诗句?
2.引入诗题: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他是怎样写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气的。

(板书并领读课题,提醒学生注意停顿: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3.师:读了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知道“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会有阵雨或雷雨出现。

地点在望湖楼。

4.介绍作者。

苏轼,宋代人。

他不仅文章写得好,诗词书画也都很有名。

二、自由阅读,释疑解惑
1.投影揭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2.各自朗读,读准字音,提出疑问。

3.解惑、教学生字词:
翻墨(像黑墨一样翻滚)、跳珠(活蹦乱跳的珠子)。

4.学生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黑云翻墨未遮山:天空中的乌云,像泼翻了的墨水一样地散开来,还没有把整座山遮住。

白雨跳珠乱入船:白色的大雨点像珠子一样,胡乱地往船上直溅直跳。

卷地风来忽吹散:忽然刮来一阵大风,把满天乌云吹得无影无踪。

望湖楼下水如天:望湖楼下水的颜色和蓝天的颜色一样。

三、细读品味,体会感情
1.细读古诗,处理好停顿。

2.思考并讨论:
(1)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的是什么?(望湖楼的夏日天气变化很快。


(2)我们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云未遮山,雨已入船。

风吹云散,水天一色。


(3)这首诗哪些地方用了比喻?(黑云翻墨、白雨如珠、水如天)
3.诵读全诗,体会天气变化这快。

(语速较快,重音落在“未、乱、忽、水如天”等词语上)
4.设想当时情景,当一回诗人,吟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四、看图说意,加深感悟
1.人们描写一场雨,基本会按雨前、雨时、雨后的顺序来写。

苏轼写这场西湖雨,是不是也遵循了这样的顺序?你能找出相对应的诗句吗?
2.用自己的话讲述全诗的意思。

(六月二十七日,“我”正在望湖楼小憩。

突然,从北方刮来的黑云,就像泼翻了的黑墨水一样排空而至。

一座山还没全部遮住,雨就哗哗地下起来了。

那白色的雨点就像跳动着的珠子往船里直打。

不料这时又刮来一阵大风,把满天的黑云吹得一干二净,望湖楼下的湖面上映出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3.这首诗中你最欣赏的是哪一句?知道苏轼自己最喜欢哪句吗?
他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三十五岁,十五年后,他又一次来到杭州,写下了这样的诗句:“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拓展写雨的诗句:模仿诗人写景的方法,写写自己喜欢的雨,要求抓住景物的特点写。

板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赞赏之意;
4.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
读懂诗句,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对古诗的理解,表达出诗的意境。

课前准备:
1.生收集西湖的资料,预习古诗;
2.师准备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1.提问:同学们,说到苏轼,你会想到他的哪些诗句?
2.引入诗题: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他是怎样写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气的。

(板书并领读课题,提醒学生注意停顿: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3.师:读了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知道“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会有阵雨或雷雨出现。

地点在望湖楼。

4.介绍作者。

苏轼,宋代人。

他不仅文章写得好,诗词书画也都很有名。

二、自由阅读,释疑解惑
1.投影揭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2.各自朗读,读准字音,提出疑问。

3.解惑、教学生字词:
翻墨(像黑墨一样翻滚)、跳珠(活蹦乱跳的珠子)。

4.学生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黑云翻墨未遮山:天空中的乌云,像泼翻了的墨水一样地散开来,还没有把整座山遮住。

白雨跳珠乱入船:白色的大雨点像珠子一样,胡乱地往船上直溅直跳。

卷地风来忽吹散:忽然刮来一阵大风,把满天乌云吹得无影无踪。

望湖楼下水如天:望湖楼下水的颜色和蓝天的颜色一样。

三、细读品味,体会感情
1.细读古诗,处理好停顿。

2.思考并讨论:
(1)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的是什么?(望湖楼的夏日天气变化很快。


(2)我们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云未遮山,雨已入船。

风吹云散,水天一色。


(3)这首诗哪些地方用了比喻?(黑云翻墨、白雨如珠、水如天)
3.诵读全诗,体会天气变化这快。

(语速较快,重音落在“未、乱、忽、水如天”等词语上)
4.设想当时情景,当一回诗人,吟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四、看图说意,加深感悟
1.人们描写一场雨,基本会按雨前、雨时、雨后的顺序来写。

苏轼写这场西湖雨,是不是也遵循了这样的顺序?你能找出相对应的诗句吗?
2.用自己的话讲述全诗的意思。

(六月二十七日,“我”正在望湖楼小憩。

突然,从北方刮来的黑云,就像泼翻了的黑墨水一样排空而至。

一座山还没全部遮住,雨就哗哗地下起来了。

那白色的雨点就像跳动着的珠子往船里直打。

不料这时又刮来一阵大风,把满天的黑云吹得一干二净,望湖楼下的湖面上映出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3.这首诗中你最欣赏的是哪一句?知道苏轼自己最喜欢哪句吗?
他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三十五岁,十五年后,他又一次来到杭州,写下了这样的诗句:“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拓展写雨的诗句:模仿诗人写景的方法,写写自己喜欢的雨,要求抓住景物的特点写。

板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古诗两首》第二课时
之《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独特的写作技巧,感受诗的美感。

3、体会诗的意境美,体会诗人醉在山水之间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独特的写作技巧,感受诗的美感。

2、体会诗的意境美,体会诗人醉在山水之间的美好情感。

三、教学准备:课件、音乐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1、雨,使多少诗人情有独钟,为她留下不朽的诗篇,有让人心情舒畅的斜风细雨,有增添离别愁绪的渭城朝雨,有知晓人意的时节好雨,也有涨满秋池的巴山夜雨。

雨千姿百态,在不同诗人的眼中,更是风情万种,这节课,我们就跟随宋代大诗人苏轼走进一场特别的西湖雨。

出示课题: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
2、解诗题
这首诗的题目好长,我来写,你来读,谁来读好它?这长长的诗题告诉了我们不少信息,你从诗题中读懂了什么?
(六月二十七日,是农历六月,盛夏时节;望湖楼,是西湖边上的一座观景楼,地点也在西湖边,看来描写的也是西湖的景色;醉:似醉非醉,带着醉意;书:书写,写。

)评价,不错,你还读出了停顿。

能连起来说说诗题的意思吗?(六月二十七日这天,诗人在望湖楼上趁着醉意写下了这首诗)
诗人带着醉意写下的是一首怎样的诗呢?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这首诗。

二、出示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醉在山水之间的美好情感。

3、反复吟唱古诗,感受古诗的意境美、节奏美、旋律美。

三、初读古诗知其意
(一)、自学提示(一)(时间:三分钟)
1、自由读诗,要求正确流利,初步读出古诗的一点韵味。

2、小组合作,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意。

(二)、诵读古诗
1、我们能把这首诗读好吗?谁愿意向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朗读?(有板有眼,有滋有味,有声有色,抑扬顿挫,)
黑云 / 翻墨 / 未遮山 ,
白雨 / 跳珠 / 乱入船 .
卷地风来 / 忽吹散 ,
望湖楼下 / 水如天 .
2、多种形式读古诗,全班齐读;分男女生读(注意节奏划分,
一句前四个字男生读,后三个字女生读,课件出示节奏)。

3、明诗意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你能说说每句诗的诗意吗?
四、品读古诗悟其情
(一)、自学提示二时间:三分钟
1、一般来说,人们描写一场雨,基本会按雨前、雨时、雨后的
顺序来写。

苏轼写这场西湖雨,是不是也遵循了这样的顺序?你能找出相对应的诗句吗?
2、仔细品读古诗,从一些关键词中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意境。

感受诗人醉在山水之间的美好情感。

(方法指导:从①用词生动;②修辞方法;③、颜色形状;④、动态和静态这几个方面来分析)(二)品读古诗,欣赏意境,体会感情
预设一、古诗分为三个部分
(雨前:黑云翻墨
雨中:白雨跳珠
雨后:水天一色
预设二、黑云翻墨未遮山
⑴理解“翻墨”
生说理解,老师补充
苏轼不光是一位诗人,还是一位书画家,经常写字画画,一不小心打翻了墨水,墨水在桌子上,纸上会怎么样呢?(生答;黑色的墨汁会快速的向四周扩散蔓延。


⑵、作者把乌云比作打翻的墨水,这时候,你的眼前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呢?(我看到黑压压的乌云,就像打翻的墨汁一样,我看到
黑云翻滚,就像浓浓的墨汁在天上翻转。

我看到黑压压的乌云,像海浪一样汹涌的翻腾而来。


(3)、孩子们,平时有见过这样的画面吗?夏天雷雨来临之前,天空的景象不就是这样吗?来势汹汹,乌云密布,天昏地暗,惊雷滚滚,谁能读出这种气势,齐读(黑云翻墨)这样翻滚来势汹汹的黑云。

却都来不及遮住山头,这场雨来的还真是够快的了。

预设三、“白雨跳珠乱入船。


1、跳珠
对,作者运用了比喻,把白雨比作跳珠,所以这样的雨,我们今天就叫他跳珠雨,那是什么珠子呀,玻璃珠,珍珠,对,晶莹剔透,写出了白雨的什么特点,
大家再来看这个“跳”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群什么人呀,(儿童),对,瞧,它们多可爱,多顽皮呀,你听,雨点落在窗户上,(啪啪啪啪),雨点落在房顶上,(哒哒哒哒),雨点落在船上呢?(当当当当),哇,雨下的好急好快呀,用你的声音来告诉我们,
1、雨点不只是落进船里,更多的是落在水面上,溅起,无数的水花,很美,震撼人心的美,令人激动的美。

用你们的声音来告诉我们。

2、这个句子多生动呀,既有比喻,又有拟人,把白雨给写活
了。

快来读一读吧。

3、这真是一场又急又大的雨啊,她让我们感到震撼,激动,
振奋,惊叹,我们一起来读,
4、他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三十五岁,十五年后,他又一次来到
杭州,写下了这样的诗句:“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
年。

”他最得意的就是这句“白雨跳珠乱入船”。

预设四、卷地风来忽吹散
1、理解“忽”的生动传神,
当我们沉浸在白雨跳珠的美景中时,这调皮的雨却似乎有意躲着人们,转眼间就不见了。

哪个字写出了这样快的变
化?我们还学过带有“忽”的诗句吗,“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一个“让你感受到什么,雪来的快下的
大。

还有吗。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忽”
字感受到汪伦踏歌相送的突然以及让李白感受到突如其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