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白驹学校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3课《人琴俱亡》教学设计含教后反思 苏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课《人琴俱亡》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把握常用文言词语,顺畅的疏通文意。

简洁了解《世说新语》。

2、留意朗读语气的把握和语感的培育。

3、在古代和现代社会背景下对子猷和子敬之间的感情进行考量。

培育同学重情重义,感受兄弟之间的亲情。

二.教学重点:
感受课文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心情和鲜亮的共性特点,感受手足之情。

三.教学难点:
培育同学主动学习和思考的力量,理解文言文的语言和深厚的兄弟情意。

四.课时支配: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播放《高山流水》(古筝曲)。

2.叙述“高山流水”的故事: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他精通音律,琴艺超群。

一夜伯牙乘船巡游,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兴致勃勃的弹起了琴。

这时有一位樵夫经过,认真观赏他的曲调,当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便说:“好像宏伟而庄重的泰山一样!”当伯牙奏出如浪涛般奔腾澎湃的曲子时,樵夫就说:“好像观察滚滚的江水和无边的大海。

”伯牙兴奋极了,与这位樵夫成了好友。

这就是俞伯牙钟子期的故事。

后人将“高山流水”比方知音。

我们今日要学习的故事也有两位仆人公,他们不仅是“高山流水”的知音,也是“血浓于水”的兄弟,他们的故事中也有一把古琴,这个故事叫“人琴俱亡”。

(略讲)
(二)整体感知课文:听,读,说,写。

1.听:听老师范读。

让同学留意生字词的读音和文言文语言的节奏感。

边听边悟,初步生疏课文。

2.读:先让同学齐读,如有误,老师纠错。

指导同学阅读,首先读准节奏,其次留意人物语言,要揣摩语气和语调。

再有感情的齐读一遍。

3.说:这是重点部分。

首先,屏幕上给出有误的翻译,给同学几分钟时间,让同学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找出有误的或没翻译完全的词语。

然后,提问同学:同学自主找出错误后,提问同学说出错误,并改正。

如有遗漏或错改,老师点出更正。

屏幕上投映出订正后的词语:俱(都)、笃(重)、左右(近侍)、都(总,竟)、此(这)、语(动词,说话)、了(完全)、舆(轿子)、素(始终,一向)、琴(动词,弹琴)、径(直,始终)、既(已经)、调(协调)、掷(投掷,扔)、因(连词,于是,就)、恸(痛哭)、绝(气息终止)、良(很)、亦(副词,也)。

第三,全班齐读一遍翻译,做到全部明确文意。

4.写:这一环节穿杂在第三个环节改错的过程中,同学将重点词句进行标注和明确。

将自己不明确的学问点加以巩固。

(三)课文赏析,体悟亲情
1.结合作者,介绍背景:
虽然文章共84字,格外短小,但仆人公兄弟二人却大有来头,两人都是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

而故事选自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的笔记体小说《世说新语》。

它兼具笔记和小说的特征。

《世说新语》中记载了自东汉末年至东晋时豪门贵族和官僚士大夫的言谈轶事,较为集中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士大夫的品德,体现了魏晋风骨。

2.品读人物,自主分析:
(1)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文中书写上层贵族兄弟王献之和王徽之二人的手足之情。

(2)故事虽简,却能引发我们无尽的思考,通过对文章的生疏,你觉得子猷与弟弟之间深厚的手足之情是通过那些内容表达出来的呢?请在文章中找出。

(提示同学从子猷的语言、行为、情态三个方面查找)
①第一段:“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语是了不悲。

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同学找出划线关键词即可)
提问A:在第一段中,子猷“久不闻”就认为子敬“已丧”,如何体现兄弟情?
[明确]a.“久”不闻就能推断过世,表现出兄弟之间互通消息甚密,感情好。

b.“不闻”是由于“左右”隐瞒了“病笃”的子猷,免其过度哀痛。

提问B:子猷听闻自己的兄弟死了,他竟然“不悲”、“不哭”,这好像有点悖于常理,怎么还说他们兄弟情深呢?
[明确]a.反而说明子猷内心哀思至极,所谓“物极必反”,因此不外现。

b.己知将不久于人世,很快就能“见面”。

c.不是不悲,只是强自抑制自己的情感。

此时无声胜有声,大喜大悲不喜形于色。

②其次段:“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因恸绝良久。

月余亦卒。

”(同学找出划线关键词即可)
提问A:子猷为何要弹琴?弹琴时又为何“弦既不调”?
[明确]a.由于“子敬素好琴”,这是子猷对弟弟的追思怀念。

b.琴仆人病亡已久,无人弹奏,弦松;子猷心中极为哀痛,无论如何总无法正音弦。

(睹物思人,哀思至极;琴犹如此,情何以堪。

)提问B:为何“掷”琴?悲叹“子敬,子敬,人琴俱亡”,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a.“掷”琴是子猷对弟弟独特的悼念方式。

b.两声“子敬”起到强调作用,表现出子猷猛烈的哀思之情,让读者体会到手足兄弟之间的深厚情意
③对比两段的内容,人亡时,子猷“了不悲”、都不哭”,为何弹琴后竟“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明确]①前抑后扬,琴随人亡,渲染出哀痛的气氛。

②突出了子猷的性格特点,及兄弟情深。

(这正是子猷独特的性格的表现:魏晋时代士人独特的思想情感,他们留意真性情,追求共性的自由飞扬,同时又力求摆脱世俗的一切利害得失,荣辱毁誉,寻求一种超然风度。

所以,文中的子猷形象正是当时上层社会追求的一种境界。

也正是由于这样的特点,才让千年之后的我们深刻的体会到了古人的兄弟情深。

)总结:我们争辩了这些问题,发觉了子猷用自己独特的方式道出了他与子敬的兄弟情深。

他用魏晋时期人们特有的摆脱世俗、追求自我的方式,断琴明志,抒发自己失去兄弟的哀痛和苦痛。

四、情感升华,叙述深情
1.同学们,血浓于水的亲情的确令我们感动,“子敬、子敬”这两声召唤,虽经千年,照旧令人恸绝良久。

但老师照旧感到圆满,由于我只看到了子猷对弟弟的哀思,却无缘体会子敬对哥哥的爱戴。

大家能不能帮老师解除圆满呢?(屏幕给出题目)请同学们把自己当做“子敬”,在“你”的弥留之际,你想对同样病重且令你万分思念的哥哥说点儿什么呢?请把你的话语写下来,与我们一起共享。

2.“兄友弟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古人如此,我们也是一样。

在你身边,或你看过的故事新闻,有没有令你动容的兄弟、亲情故事?请叙述给大家听吧。

五.课文小结
不错,亲情是我们心中松软的热土,是我们前进的力气,是我们贵重的财宝。

在人生的旅程中,手足兄弟是你的一把钥匙,为你打开一片宽敞的天地。

而且中国有句古话,叫“四海之内皆兄弟”,看看你身边,与你朝夕相处的同窗,是否已与你结下深厚的友情?请大家珍惜着奇特的情感,这将是你生命中最奇特的记忆!
六.布置作业:请以“亲情”或“关爱”为话题,写一篇小文章,字数不限。

七.板书设计:人琴俱亡
刘义庆
人亡琴亡
不闻丧矣语言人琴俱亡
索舆奔丧行为弹琴弦不调掷地
不悲不哭情态恸绝亦卒
兄弟情深
《人琴俱亡》教学反思
初出茅庐的我踏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心中忐忑且欣喜。

如今,当我再次拿起课本学习《人琴俱亡》之时,我已成为一名“传道者”,恍惚之间,这生疏又生疏的感觉给了我莫大的士气,这是我的第一节公开课,我要最好的状态呈现给我的舞台。

《人琴俱亡》是苏教版语文八班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文章短小精悍,又体现出了深刻而独特的手足之情,是第三单元较为重要的课文。

我对课程教学的设计方式,是从同学的实际状况动身,力求创设情境,激发同学的古怪心,用较为活泼的方法教授文言文。

这堂课借助了多媒体课件,为同学呈现了图片和音像资料,让同学尽快的进入状态,走入课堂情境当中,主动的思考和关注将要学习的内容。

在板块支配上,我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解决文言词汇和文意,在这里我接受的老师范读、同学范读和齐读的方式让同学生疏文章的节奏和内容。

文意上,我将有错误的文章翻译先给出,让同学自主找出有误之处,这样既能加深印象,又能激发学习爱好,但是效果不够明显,由于同学思考时间不够,没能形成良好的争辩氛围。

《学校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同学是语文学习的仆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留意培育同学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同学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敬重同学的个体差异,鼓舞同学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在这里,学习方式的选择较为接近同学是学情,但实践方式不够开放。

其次部分分析课文内容,我们以子猷的语言动作和神态作为动身点,查找能够表达情感的部分,并加以分析,同学把握较好,本环节适当减低了难度,让同学更好理解。

兄弟之情是亲情主题当中的一部分,同学很简洁理解和消化,很多同学能精确的理解和概括。

第三部分是情感的升华,让同学以子敬之名对子猷讲一段话,同学能够感同身受,推己及人。

这一部分效果较好,同学能够乐观发言,课堂气氛融洽,打破了文言文教学晦涩的意味。

一课时的时间虽然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课堂支配过于紧凑,争辩和探究的时间不够,同学的主体地位不够明确,有灌输之嫌,这也是理清文意部分消灭的问题。

这部分的教学是我的师父刘芳玲老师给出的建议,我要在以后的教学中连续实践,争取良好的完成。

在对子猷性格的猛烈对比时,没能做到深化浅出。

这一环节在修改教案时,黄冬梅老师的一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但是我照旧没有做好,应当尝试在同学提出疑问之时,实行举出子猷其他独特的大事作为帮助理解的对象,然后加以引导,这是胡跃超老师给出的建议,令人拜服。

一节成功的课堂,是同学的课堂。

这是我以后努力的目标。

通过课后测试和习题的状况来看,同学对内容的理解没有偏差,但是对学问的积累和运用不能机敏,不能触类旁通。

本篇文言文与第十课《晏子使楚》相比,生词难度很小,同学对之前学过的文言学问不能良好的应用,这也是问题的所在。

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留意同学对学问的巩固积累和运用,才能事半功倍。

评课之时,各位老师为我提出了格外贵重的意见,无论是教法上还是学问上,还有对教材和同学的解读,都令人醍醐灌顶。

倾听各位长者的教导和教导,受教的同时,我更有深深的感动和责任,我体会到老师行业里的薪火相传,各位老师教导江山的气度和深刻独到的见解都让我佩服,这是用青春和汗水换来的优雅和深度。

我深知,只有很多个不眠之夜你努力,很多次口传心授的期望,很多次从失败中攫取力气,才能探得为人师者的门径。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我会以饱满的热忱走好老师生涯的每一步,不仅要生疏教材,更要生疏同学。

对同学布满信念,对同学布满深情,做一名热忱洋溢的语文老师。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纵然长路漫漫,亦不惜上下求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