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胡乔木的“诗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往事 | 18
自20世纪40年代初开始,胡乔木担任毛泽东的秘书。
胡乔木生于1912年,与毛泽东相差19岁,属于两辈人;胡乔木与毛泽东是下级与上级的关系,但二人的“诗交”带有亲切而“不拘形迹”的特点。
建国后,毛泽东三次公开集中发表历年所作诗词时,胡乔木大多参与其中。
这里既有作为秘书的职责,也有作为“诗交”的情谊。
“三万里”改为“八万里”
1958年7月1日,毛泽东读到《人民日报》上关于江西余江县消灭血吸虫病的报道后,欣然命笔,挥就《七律二首·送瘟神》。
彻夜未眠的毛泽东,随即兴致勃勃地致函胡乔木:“睡不着觉,写了两首宣传诗,为灭血吸虫而作。
请你同《人民日报》文艺组同志商量
毛泽东与胡乔木的﹃诗交﹄
□冯锡刚
一下,看可用否?如有修改,请告诉我。
如可以用,请在明天或后天《人民日报》上发表,
不使冷气(趁热打铁的意思)。
灭血吸虫是一场恶战。
诗中坐地、巡天、红雨、三河之类,可能有些人看不懂,可以不要理他。
过一会儿,或须作点解释。
”然而,这两首七律却并没有在预定的“明天或后天”发表,个中原委或许是毛泽东又对诗作了修改。
据郭沫若后来在诠释文字中透露,“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中的“随心”“着意”,原稿为“有心”“无意”,更证实了诗句修改而未及定稿,从而延迟发表。
胡乔木参与了此次诗作的修改。
7月25日,他就修改此诗致信毛泽东:“‘坐地日行三万里’也可考虑索性改为‘坐地日行八万里’。
1.这可以算是拗体,唐宋诗中常见。
2.按北京音八是阴平,读如巴。
‘巡天遥渡一千河’,‘遥’似可改‘夜’,因为银河本来夜晚才看见,而且太空大部黑暗。
夜渡较遥渡更具形象性,更多暗示性。
‘逐逝波’未想出什么意见,已告袁水拍往商郭老。
”胡乔木信中还详细说明了地球赤道的直径与周长,为将“三万里”改为“八万里”提供科学依据。
正式发表时毛泽东采纳了这个意见。
正是胡乔木、郭沫若等人的参与,为毛泽东的精益求精提供了不少参考,两首诗最终在10月2日的《人民日报》上发表,与初稿相比更有韵味。
一字之易见匠心
1959年夏,毛泽东在写了《到韶山》和《登庐山》两首诗之后,于同年9月7日致函胡乔木:“诗两首,请你送给郭沫若同志一阅,看有什么毛病没有?加以笔削,是为至要。
……主题虽好,诗意无多,只有几句较好一些的,例如‘云横九派浮黄鹤’之类。
诗难,不易写,经历者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不足为外人道也。
”“诗难,不易写,经历者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不足为外人道也”,语气亲
环球掠影| | 往事
19
切,情同知己。
毛泽东让胡乔木转请郭沫若修改这两首七律,固然表明了毛泽东对郭沫若的倚重,但同时我们也不难推测出毛泽东一定也请胡乔木发表意见,这在郭沫若致胡乔木的信中可以得到印证。
同年9月10日,郭沫若就修改《登庐山》致函胡乔木,其中有这样的意见:“主席诗‘热风吹雨洒南天’句,我也仔细反复吟味了多遍,觉得和上句‘冷眼向洋观世界’不大谐协。
”请注意“我也仔细反复吟味”中的“也”字,说明胡乔木一定向郭沫若表示过对“热风吹雨洒南天”这一句的意见。
后来在正式发表时,毛泽东将这一句改为“热风吹雨洒江天”,改定后虽一字之易(“南”改为“江”),但确与上句更为谐协。
如此偏爱
1964年10月,恰值建国15周年,中国正从“三年困难时期”的低谷中走出来,中央决定隆重庆祝15周年国庆。
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喜讯传出,举国欢腾。
这些接踵而来的大事,不能不在胡乔木的心海中激起波澜。
胡乔木在10月至11月间写了《词十六首》,均呈送毛泽东修改。
毛泽东在极口称赞的同时,作了悉心修改。
用胡乔木的话说,就是“终日把玩推敲”“如此偏爱”。
例如《水调歌头·国庆夜纪事》,末两句原作“万里千斤担,不用一愁眉”,经毛泽东修改为“万里风云会,只用一戎衣”,确乎大手笔,不但与整篇词作更为协调,而且在意境上有了拓展。
《菩萨蛮》(其五)一首,毛泽东将“魔尽凯歌休,濯缨万里流”改为“魔倒凯歌高,长天风也号”,意境上的高下立判。
为这些作品的修改,胡乔木在这年12月间给毛泽东写了4封信。
在12月2日的信中,特别提及“三首词结局的修改对我是很大的教育”。
在20日的信中,胡乔木对毛泽东的修改提出商榷,认为“与全文不甚调和”,“因此就很冒昧地重拟了一个自觉较为醒豁的结句。
”在胡乔木的心
目中,毛泽东虽然是自己衷心敬爱的领袖,但他并不盲从。
这是真正的诗人间的切磋和交流。
毛泽东亦不以为忤,大度地认同胡乔木的再修改。
为了赶在1965年元旦发表,毛泽东让秘书通过电话将修改意见传达给远在杭州的胡乔木。
胡乔木反复斟酌后,对毛泽东的修改意见“除两处,均完全同意”,也同样以电话的方式将两处不同意见传回北京。
从后来的发表稿看,两人意见各取一条。
在28日的信中,胡乔木针对毛泽东的一处修改赞叹道:有“点铁成金,出奇制胜之妙”。
另外,为《词十六首》的发表,毛泽东亲自分别致函《人民文学》和《人民日报》作出具体安排,这是前所未有的,足见其赏识之情。
受到如此鼓舞,胡乔木在1965年1月至9月间又写了《诗词二十六首》,发表在当年第11期《红旗》上。
在称赞的同时,毛泽东也坦率地表示,较之《词十六首》“略有逊色”。
毛泽东依然逐首作了精心修改,有的还写了批语。
为《诗词二十六首》的发表,毛泽东再次作了具体安排:“这些诗词看了好些遍,是很好的。
我赞成你改的这一本。
我只略为改了几个字,不知妥当否,请你自己酌定。
”
一川星影听潮生
自1961年夏秋间,胡乔木因病休养后,诗词成为他与毛泽东保持联系的纽带。
毛泽东对胡乔木的作品确实偏爱和看重,而胡乔木对毛泽东诗词的传播更是尽心竭力。
20世纪80年代,胡乔木在为编辑毛泽东诗词选集而殚精竭虑的同时,自己的创作亦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1982年6月,胡乔木作七律《有思》四首,其中饱蘸深情地表达了对毛泽东的追念:
少年投笔依长剑,书剑无成众志成。
帐里檄传云外信,心头光映案前灯。
红墙有幸亲风雨,青史何迟判爱憎!往事如烟更如火,一川星影听潮生。
■
(摘编自“诗词吾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