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阶段综合实践1教学案中图版必修第一册(最新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⑪
⑫
⑬
⑭
⑮
⑯
⑰
⑱
⑲
⑳
错误!
错误!
错误!
错误!
错误!
错误!
错误!
错误!
错误!
答案①V型②冲积扇③河漫滩④冲积平原⑤海蚀拱桥⑥海积地貌⑦海滩⑧风蚀蘑菇⑨雅丹⑩新月型沙丘⑪盛行风⑫峰林⑬溶洞⑭干洁空气⑮固体杂质⑯氧气⑰降低⑱升高⑲臭氧⑳高空飞行错误!电离错误!反射错误!保温24大气逆辐射错误!地面冷热不均错误!城市风错误!水平气压梯度力错误!近地面风向○
错误!二
区域认知-—以地貌的区域差异为例
1.区域认知概述
区域认知是指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多种多样,将其划分成不同尺度、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区域加以认识,是人们认识地理环境复杂性的基本方法。
“区域认知”素养有助于人们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区域是认识地球表层的基本单位;区域之间存在差异与联系,比较区域差异与区域分异规律;这些差异与联系有利于促进区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区域是不断变化与发展的;区域、国家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具有一定的全球视野.
使用区域地图;加强空间定位;分析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加强区域的对比与分析;利用乡土素材;进行区域调查;发现和解决区域发展存在的问题;依据区域优势,服务区域发展。
2.中国著名地貌景观分布
续表
图,完成(1)~(2)题.
(1)属于地面喀斯特地貌的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下列我国著名溶洞与所在地区组合正确的是( )
A.路南石林—湖南B.武隆喀斯特—贵州
C.七星岩—广东D.织金洞—云南
答案(1)A (2)C
解析第(1)题,喀斯特地貌包括地面和地下两部分,地下“神宫”属于地下喀斯特地貌。
第(2)题,路南石林位于云南;武隆喀斯特位于重庆,七星岩位于广东;织金洞位于贵州.
气温、气压的判读和应用
1.气温
(1)影响气温的因素
①纬度位置: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②海陆因素: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同纬度地区冬季陆冷海热。
③地形因素:海拔升高,气温降低;山地对冷空气具有阻挡作用,冬季气温偏高。
④洋流因素:暖流增温,寒流降温.
⑤盛行风:风由较低纬吹来,增温;风由较高纬吹来,降温。
⑥天气:晴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太阳辐射强,白天气温高;大气保温作用弱,夜晚气温低。
阴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多,太阳辐射弱,白天气温低;大气保温作用强,夜晚气温高。
(2)等温线的判读
①判断南北半球。
气温南高北低,北半球;气温北高南低,南半球。
②等温线的走向及影响因素
等温线与纬线平行—-纬度因素
等温线与海岸线平行—-海陆因素
等温线与山脉走向平行-—地形
③等温线的弯曲
等温线向高值方向弯曲,气温偏低;等温线向低值方向弯曲,气温偏高. 2.气压
(1)影响气压的因素
①海拔: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②气温:气温高,气压低.
③大气运动:上升气流,地面形成低压;下沉气流,地面形成高压。
(2)等压线和等压面的判读
①等压面的判读
区分等压面的位置高空等压面或近地面等压面
根据弯曲判断气压等压面向上弯曲,形成高压;等压面向下弯曲,形成低压
判断近地面气温近地面气压高,气温低;近地面气压低,气温高
判断气流运动方向近地面高压,为下沉气流;近地面低压,为上升气流
②等压线的判读
判断南北半球风向右偏,北半球;风向左偏,南半球
判断风向根据南北半球,结合左右手法定判断
判断风速根据等压线疏密﹑地面性质判断
【迁移运用】读山谷风示意图(图中实线为等压面,虚线为等温面),回答(1)~(2)题.
(1)对于图中的气压、气温说法正确的是()
①图中等压面的数值自下往上递减②图中等温面的数值自下往上递增③甲地的气压较同一高度的乙地高④甲地的气温较同一高度的乙地高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此图出现的时间是夜晚②此图出现的时间是白天
③此时吹山风④此时吹谷风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1)A (2)B
解析第(1)题,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气压越低,故图中等压面数值自下往上递减;甲地的气压高于同高度的乙地。
第(2)题,读图可知,山顶(坡)气温比同一高度谷地高,因此空气上升,同海拔坡地气压比谷地低,风从谷地往山顶(峰)吹,为谷风。
白天山峰比山谷同高度自由空气吸热快,温度较高,因此此图表示的是白天。
实验探究:“点蜡烛,切洋葱,不流泪”是真的吗?
1.实验物品:洋葱两个,蜡烛两支,水果刀两把,打火机一个.
2.实验要求
(1)每组内选派两位同学,隔开一段距离,同时切洋葱。
(2)第一组的同学直接切洋葱;第二组的同学点好蜡烛以后再切洋葱。
(3)观察两个实验小组的同学是否流泪?若流泪,时间上、程度上有何区别?
3.实验结论
(1)“点蜡烛,切洋葱”并不能完全不流泪,但可以减少流泪。
(2)原理分析:点蜡烛处温度升高,空气上升;洋葱处温度低,空气下沉。
洋葱的刺激性气味不易上升到人的头部,而是水平向蜡烛处扩散,从而减轻了对眼睛的影响。
自我评价:“点蜡烛,切洋葱,不流泪”是网上很流行的一句话。
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这句话有其科学的一面,也有其不足的一面。
教师点评:本实验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变数,如两个洋葱的差异,选择地点的差异,外界风向的影响,都可能使实验不能正确反映实际。
方向与建议
1.调查学校所在城市热岛效应现状。
采用多种方法调查,如气温实测﹑气象台站调查﹑走访当地居民等。
2.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3.调查当地风能利用方式﹑利用现状。
展示与评价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