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一教案:1.1信息及其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一教案:1.1信息及其特征
第一篇:科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一教案:1.1 信息及其特征课题名称:第一章第一节《信息及其特征》科教版
高一年级课时:1课时
一、设计思想
通过身边的关于信息的实例引入到教学课堂中,让学生懂得什么是信息,目的就是让他们在了解信息及其特征的同时,让他们意识到信息技术课的重要性,并且激发他们对信息技术课的热情,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明白信息技术并不是纯粹的教他们掌握操作计算机的技能,而是要培养他们养成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获取信息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的要求:了解信息的概念、信息的载体和形态、能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
三、学情分析
初中时主要注重信息技术操作技能、综合应用技能,对“信息”的确切内涵和特征没有掌握,高中时信息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第一次接触时不太容易理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避免空洞的理论说教,应结合教材,多收集相关的案例,帮助学生从侧面和感性上理解这两个概念。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信息的概念;了解信息的载体和形态2)能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描述信息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
1)根据案例,能正确的分析它的特征2)能形成一种正确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3)收集使用信息的正确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正确认识信息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2)兴趣自主学习信息技术
五、重点难点
重点:信息与载体的概念、信息的特征难点:信息概念的理解和具有的一般特征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1.引领学生体验信息社会与信息特征;
2.开放地授课,根据教材又不局限教材,在概念、原则方面提高学习兴趣。
七、课前准备
相关的辅助课件、多媒体教室
八、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抛出问题(学生用2-3分钟分析讨论)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什么?
2:观看课本中第二页图片,你从图片中获取什么信息?3:从网上可以获得什么信息? 4:在报纸上可以了解什么信息?
师: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当然,信息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同样可以在我们身体内部找到它的影子,如,医生通过听诊器来感知我们的身体内部的变化以确定病因。
引出信息的概念: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
第二环节:
师: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信息的存在多种多样,作为万物中的一种,它们同样有着其固有的特性,也就相同的本质。
下面我们通过所获取到的信息,找出它们共同的特性。
师:在我们周围存在的信息中,书刊上的文字依附于纸张,颜色依附于物体的表面,老师讲课的声音依附于空气。
还有很多的信息,同学们能举出其他的现象吗?有没有信息是不依附于任何载体而存在呢?
引出载体的概念:我们将承载信息的文字、图像、声音、视频、景象、数据、图标、符号、电磁波等称为信息的载体,也称为媒体或媒介。
信息是必须依附某一媒体进行传播的,所以不能独立存在;文字既可以印刷在书本上,也可以存储到电脑中;信息可以转换成不同的载体形式而被存储下来和传播出去,供更多的人分享,而“分享”的同时也说明信息可传递、可存储。
即:其只是传输介质/实体/名称,
不表示内容
第三环节:信息的特征师:任何的信息的表示、传播、存储都必须依附某种载体,这就是信息的第一个特征:(载体依附性)。
那么除了这个特征之外,信息还有哪些特征呢?
例1:大家都观看过春晚节目中的小品“不差钱”,本想是给丫蛋上,最后是毕老爷看上了服务生小沈阳,为什么呢?这个小品中体现了信息的什么特征?(信息价值性)
师:在平时生活中、或者在历史上,我们可不可以找出些关于信息价值性的例子来?生:……
例2:走回家路上,下起了暴雨,回到家时,整个人都湿透了,这时,妈妈跟我说“天气预报说今天会下雨”。
这个信息对我来有没有意义?
生:……
师:说明信息具有什么特性?(时效性)生:……
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信息具有价值,但信息如果不能反映事物的最新变化状态,它的效用就会降低,一旦超过其“生命周期”,信息就失去效用,成为历史记录。
所以,我们在自己的学习研究领域中,要养成积极关注信息变化,跟踪最新信息动向的良好习惯,以免使用过时信息。
例3:街上有人牵过一头大象, 听到人们在谈论, 几个盲人想知道大象是什么样子,于是出现这样结果:第一位摸到大象的耳朵说是大象像一把扇子,第二位摸到大象身躯,说大象像堵墙,第三位摸到大象大腿,说大象像一根柱子,第四位摸到大象的鼻子,说大象像一根弯弯的管子,第五位摸到大象的尾巴,说大象像一根绳子……
师:这则材料说明信息具有什么特性?(信息的不完全性)生:……
例4:上学期13级有个学生打电话给我说,他的手机号码被湖南卫视播放的《爸爸去哪了》第二季幸运用户,发短信过来了,他说获得12万的奖金,并告诉了他家人,叫他家人来学校了…..老师要相信他手机上的这条短信吗?
生:…… 师:说说理由生:……
师:哪些人容易上当?生:……
师:上面这条短信说明了信息具有(真伪性)。
伪信息造成社会信息污染,具有极大的危害性。
我们在接收信息的时候,要习惯首先对信息进行分析鉴别,避免道听途说,以讹传讹,以及误信他人,上当受骗。
同学们有收到过伪信息吗?
生:……
例5:师:现在几点?生:……
师:通过同学们的回答,老师知道了现在是几点钟,这说明了信息具有什么特性?(共享性)
生:……
师:我们知道物质、能源和信息是人类社会的三大要素。
它们都可以共享,但是它们又有区别。
物质和能源一旦被人占有,其他人就得不到了。
同学们刚才给老师共享了几点钟的信息,可是你们并没有因为给我共享而失去这些信息。
所以,萧伯纳有一句名言,“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一下,我们仍然各有一个苹果;但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就都有了两种思想,甚至更多。
”所以,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应该怎么样?
生:……
师:信息的特征是不是只有以下几种呢?还有很多特征,请同学们学会观察,并能举一个相关的例子(信息可以被储存和保留、传递性等)。
生:……
第四环节:巩固练习
分析下面的材料,说说它们分别代表了信息的什么特征?
1、李明早上听到广播说晚上有暴雨,他到学校把这个信息告诉班上的其它同学。
2、《三国演义》的“赤壁之战”中,蒋干从周瑜那里盗得伪造的蔡瑁、张允投降书,致使曹操将二人斩首。
3、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
4、找路时,使用旧的交通地图往往会误事
5、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曾经发生过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由于条件限制,没有将发生过的事件通过适当的方式全部记录或保存下来,使得我们对某些事件知之甚少或根本不清楚
6、学校把历年的高考成绩列表分析,预测今年的高考情况。
九、教学评价设计通过身边的关于信息的实例引入到教学课堂中,然后给出信息与载体的定义,并举例让学生更容易了解信息的各种特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十、帮助和总结
以学生互相交流讨论方式和教师引导的方式向学生提供帮助。
第二篇:高中信息技术必修课1.1信息及其特征教案
信息及其特征
教学课题:信息及其特征知识与技能:
(1)理解信息的一般特征包括载体依附性、时效性、共享性、价值性,并能举例说明;(2)培养学生通过直接观察法获取信息的能力;(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2)利用历史典故,成语故事等,由学生自己讲述,锻炼表达能力,实现知识共享,拓展知识面,丰富文化内涵。
(3)通过布置课后的学习和实践,鼓励学生联系实际,进行课外拓展学习,同时又为后面章节做好准备。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探究过程,提高学生的整合知识,归纳分析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勇于展示个人风采的勇气。
(2)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对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教学重点:掌握信息的特征教学难点:
分析信息的基本特征,需要学生从实际应用例子中探讨信息的基本特征,从中体会并关注如何有效地进行信息活动。
教学过程:[新
课导入]
当今世界是充满信息的世界,不管我们身处何地都能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信息。
当我们看报纸时,可以了解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新闻事件,当我们在观看08年奥运会时,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的信息;当我们听到铃声时就知道该上课了等,这些都是信息,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接受信息并处理信息,那么到底什么是信息呢?
[过程]
一、信息的定义
信息:通常是指对人们有用的消息,就是在观察或研究过程中获得的数据、新闻和知识。
二、信息的特征(1)载体依附性
【幻灯片展示以下内容】:由于某些原因,我们的信息技术课无法在机房上课,老师要求你通知班里其他同学在教室等候,你会用什么样的方式通知他们? 口头告知,打电话,发短信,在黑板上写通知…… 这说明什么问题呢? 信息是需要依附在一定的载体上存在的,并且同一信息可以有不同的载体。
(2)价值性
教师活动:“朝鲜战争与兰德咨询公司故事。
朝鲜战争前,兰德公司向美国国防部推销一份秘密报告,其主题词只有七个字,要价500万美元。
美国国防部认为是敲诈,不予胜败,是信息的价值体现。
由上面可以看出,信息的价值有两方面体现,一方面是直接体现为意识形态,提高精神生活、思维能力,另一方面,作用于实践,提高物质、能量的生产与使用。
信息只有被利用才有价值,同一个信息,不同的使用者由于其自身素质、修养、能力以及所处的环境不同,会得到不同的使用效果。
推导出信息价值的相对性天气预报报道明天要下雨,这对于农民来说可能是一个好消息,但对于其他一些人来说可能是个坏消息;信息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具有相对价值性,它的价值取决于信息的接受者对信息的需求及其对信息的处理、认识、理解能力。
(3)时效性
信息往往反映事物某一特定时刻的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回发生变化。
金融信息、气象信息(不测寒流之灾)、战争情报等等,都是有时效性的。
信息虽然具有价值性,然而信息日新月异,甚至是稍纵即逝的,所以同学们必须要具备快速获取和判断信息的能力。
①信息只有满足“价值”条件时,才具有时效性。
②信息时效性不受时间、空间限制。
③信息在某一特定时刻的状态,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如:交通信息、股市信息、天气预报、会议通知、求职报名、市场动态等。
(4)共享性
信息不同于物质和能源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在于:信息可以被多个信息接收者接收并且多次使用,而且一般情况下,信息共享不会造成信息原信息的丢失,也不会改变信息的内容,即信息可以无损使用、公平分享。
(5)真伪性
♥关于日本地震,网上散布谣言核暴炸会污染到水质,造成很多地方食盐的暂时性短缺。
♥中奖短信:尊敬的用户您好,恭喜你的号已荣获58000元与三星电脑一台是中央电视台【非常6+1】栏目的……
(6)不完全性
问题:①今天观看比赛;②他生病了,这两条信息有什么问题。
没有说明白今天什么时间、地点和观看的是什么比赛。
没有具体说明是谁生病了,得了什么病,病情怎么样。
第三篇:高一信息技术教案:1.1 信息及其特征
1.1 信息及其特征
一、教学内容分析和设计:
“信息及其特征”是《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
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
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
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
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对象分析:
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
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
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
1、信息特征的认识。
五、教学难点:
1、信息的含义。
六、教学方法:
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
采用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
总结: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当然,信息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同样可以在我们身体内部找到它的影子,如,医生通过听诊器来感知我们的身体内部的变化以确定病因,因此我们可以说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
引入: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信息的存在多种多样,作为万物中的一种,它们同样有着其固有的特性,也就有相同的本质。
下面我们通过所获取到的信息,找出它们共同的特性。
(课件演示)
1、载体依附性
(1)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2)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媒体。
(3)载体的依附性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特点。
(课件演示)2.信息的价值性。
(1)信息不能直接提供给人们物质需要,体现在两方面:
①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②信息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2)信息可以增值;
(3)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有价值。
(课件演示)3.信息的时效性
(1)信息的时效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有长或短)。
(2)信息的时效性必须与价值性联系在一起。
(补充)因为信息如果不被人们利用就不会体现出它的价值,那也就谈不上所谓的时效性。
也就是说信息的时效性是通过价值性来体现的。
(课件演示)4.信息可以共享(1)信息资源共享。
(2)信息可以被一次、多次、同时利用。
(3)信息共享不会丢失、改变。
思考:
1、同学们对以上的信息形态分析得很透切、独特。
下面我们一起来思考:信息除了上面的特征之外还有没有其它特征?(传输性、无色无味、概括性、可以识别、再生等)
2、信息的众多特征中,相对于物质能源,哪些是信息独有的?(共享性)实践题:课本第 5 页:网上邻居—— >teacher —— >所在班级文件夹。
教学反思因为这是高一第一堂课,所以是很关键的一课,如果这节课上好了对下面课程的学习会使到一个促进的作用。
第四篇:1.1信息与信息的特征教案《上海科教》
1.1《信息与信息的特征》教案 2课时
福清江阴中学严芳贵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根据整本教材的教学内容及与本节内容的联系,我画了知识目标图。
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理解信息的一般特征包括普遍性、依附性、共享性、
价值性、时效性,并能举例说明;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通过直接观察法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对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二、教学步骤
1、情景模拟,激情导入
教师:用投影显示“某海军陆战队在原始森林进行为时一个月左右的生存实验”,具体要求如下:第一,每个队员除了身上穿的衣服外,随身只能带三件物品,每件物品不能超过二公斤;第二,队员都是由飞机空降到半径为1000公里原始森林的中心地带,要求在一个月时间内从森林里走出来。
问题:队员带哪三件物品合适?
(1)请三名同学自由组合成探究小组,在2分钟内给出一个可能的答案。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激烈的讨论,然后抽选三个小组进行课堂提问。
(3)教师对学生的问答进行分析。
部分学生在教师分析完答案后就在下面提出新的解决方案:钢刀、打火机、指南针。
教师再进一步提示,打火机存在两个问题,第一,能源会用完;第二,会受潮。
所以,最后得出一个较为理想的答案:钢刀、火石、指南针。
经过讨论分析后,学生初步得出人类要在世界上生存与发展要获取物质、能量、信息三大要素。
对于物质跟能量学生能理解,但是对于信息与人类的关系,学生很难就此理解较深,下面的实验在保证了物理与能量的同时,缺乏信息将会怎样?
2、循序渐进,趁热打铁,推出“感觉剥夺实验”。
教师活动:用投影显示感觉剥夺实验的前部分,由学生猜测实验结果。
学生活动:猜测感觉剥夺实验结果。
教师活动:由感觉剥夺实验与原始森林生存实验,给出结论:信息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与基本需求。
3、从信息经典案例中学习信息的一般特征。
按照认知规律,信息的特征按照普遍性、依附性、价值性、时效性、共享性顺序进行教学。
a.教师由北京奥运会大家在家里可以看奥运会现场导入信息的普遍性,然后把信息案例分为学校组、医院组、交通组、天气组、表情与心理、环境卫生与家庭文化组等6组,要求学生参加其中一个小组,进行信息案例的总结归纳,并由小组发言,充分进行信息共享。
教师最后归纳总结:信息无时不在,无处不有。
学生活动:例举说明信息无时不在,无处不有。
板书:信息的普遍性。
b.教师用屏幕展示: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飞行圆满成功,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继首次探月工程圆满成功之后,中国航天在世界舞台上的又一次精彩亮相,神七首次进行的航天员出舱活动、实行航天员太空行走,标志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出舱技术的国家。
神七任务的成功完成必将实现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跨越。
学生活动:当时最快得到这条消息的形式是什么,组织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无论哪一种方式,都离不开载体,说明信息具有依附性。
板书:信息的依附性
c.教师活动:用投影显示“朝鲜战争与兰德咨询公司”故事。
朝鲜战争前,兰德公司向美国国防部推销一份秘密报告,其主题词只有7个字,要价是150万美元。
美国国防部认为是敲诈,不予理睬,结果“在错误的时间,在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敌人进行了一场错误的战争”。
战争结束之后,国防部才想起那份报告,要来一看,追悔莫急。
问题:那7个字是什么?
学生活动:三个学生进行回答。
教师活动:给出答案:“中国将出兵朝鲜”。
板书:信息的价值性。
通过信息的价值性教学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强烈的学习兴趣。
d.教师活动:2000年《厦门晚报》报道:一位肖先生拨通信息台,键入准考证号和考生号后,听到的提示音是:要查考生成绩请按1;要查录取分数线请按2。
肖先生查出女儿高考文科成绩是603分,接着他按2键,听到文科本科录取分数线是630分。
肖先生不相信有这么高的分数线,便让女儿向同学打听。
结果是按信息台2键播出的是1998年的录取分数线。
但肖先生手头一本高招办出版的书中,清楚地写明1998年文科本科录取分数线是600分!也就是说,这是一条错误的过时信息。
要求学生小组根据此案例再举一个发生在身边的因为使用了过时信息而导致事情失败或者带来一定损失的案例。
学生活动:学生很快讲解了很多生活、学习中的案例,这些案例不仅让学生对信息的时效性特征有一个很深刻的理解,并且培养了学生科学评价信息的态度,同时为后续章节《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的第四环节“信息价值的判断”打好基础。
板书:信息的时效性。
e.教师活动:通过投影演示。
把朝鲜战争与兰德咨询公司故事的文件分别复制到磁盘、优盘、移动硬盘,不同目的盘给不同的学生。
学生活动:三个学生分别打开文件,发现朝鲜战争与兰德咨询公司故事的内容一样,这点跟一个苹果让三个人吃的结果完全不一样。
板书:信息的共享性。
教师活动:总结信息的共享性,并说明美国信息产业占国民经济的40%,就因为信息技术产品投入少、产出多、效益高,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信息与物质、能量不同的特性---共享性。
f.教师活动:通过视频展示台展示事先通过A4纸打印出来的朝鲜战争与兰德咨询公司故事,再结合刚才讲解信息的共享性时三个学生分别使用磁盘、优盘、移动硬盘承载信息,做出如下: 总结:信息无处不在,是普遍存在的;信息必须依附于某种载体,信息又是被多个人所共享;信息的价值是对信息的获得者而言的,并且信息具有时效性。
4、总结归纳,布置课外作业。
1、新闻
1、新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