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模拟试卷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模拟试卷4(题后含答案及
解析)
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辨析题 3. 简答题 4. 分析论述题
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时期已经出现了小学、大学,西周时期的小学首先强调的是
A.德行
B.乐舞
C.射御
D.书记
正确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西周教育制度中的小学的了解和掌握的情况。

西周时期的小学首先强调的是德行教育。

《周礼.地官司徒》:“师氏学以嫩诏王,以三德教国子,一日至德以为道本,二日敏德以为行本,三日孝德以知逆恶。

”“教三行:一日,孝行以亲父母;二日,友行以尊贤良;三日,顺行以事师长。

”“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

乃教之六艺……乃教之六仪……”《礼记·内则》关于小学教育的内容的记录是“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记……朝夕学幼仪,请肄简谅。

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

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教育的内容就是德、行、艺、仪几方面。

所以,小学教育首先强调的是德行教育。

知识模块:中外教育史
2.百家争鸣时期,既培养出韩非、李斯两位著名法家学者和政治家,又极为注重儒家经籍的传授,对保存古代文献作出了贡献的是
A.子思之儒
B.孙氏之儒
C.孟氏之儒
D.乐正氏之儒
正确答案:B
解析:孔丘是儒家私学创始人。

孔丘死后,儒家内部分为八派,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

苟况曾长期执教于齐国稷下学宫,还到过赵国,晚年又长期居留楚国著书。

苟况私学传授有两个特点:一是作为儒家大师,却培养出韩非和李斯两位著名的法家学者和政治家,促成了统一大业的实现;二是极为注重儒家经籍的传授,对保存古代文献作出了贡献。

因此,答案为B。

知识模块:中外教育史
3.博士从一种朝廷备顾问之官转化为一种以教授为主要职能的学官的历史时期是
A.汉兴太学之后
B.兴鸿都门学后
C.兴郡国学后
D.兴宫邸学后
正确答案:A
解析:汉武帝采取了董仲舒的三项建议后,先后采取了“专立五经博士、开设太学、察举制完全建立”的举措。

“为博士官设置弟子五十人”,从此,博士从一种朝廷备顾问之官转化为一种以教授为主要职能的学官。

太学正式设立,博士弟子即是太学生。

太学的设立,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以后各代王朝都依例设立。

因此,答案为A。

知识模块:中外教育史
4.宋代为了兴学育才,采取了三次著名的兴学运动,它们是
A.范仲淹.庆历兴学、王安石.熙宁兴学、蔡京.崇宁兴学
B.王安石.庆历兴学、范仲淹.熙宁兴学、蔡京.崇宁兴学
C.范仲淹.庆历兴学、王安石.崇宁兴学、蔡京.熙宁兴学
D.范仲淹.崇宁兴学、王安石.熙宁兴学、蔡京.庆历兴学
正确答案:A
解析:宋代为兴学育才,采取了三次兴学运动,第一次兴学运动由范仲淹在宋仁宗庆历四年主持,史称庆历兴学。

兴学内容主要有:第一,普遍设立地方学校;第二,改革科举考试;第三,创建太学。

第二次兴学运动由王安石在宋神宗熙宁年间主持,史称“熙宁兴学”。

主要措施有:第一,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第二,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学校;第三,恢复与创立武学、律学、医学等专科学校;第四,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

第三次兴学是由蔡京在宋徽宗崇宁年间主持的“崇宁兴学”,措施主要有:第一,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学校;第二,建立县学、州学、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第三,新建辟雍,发展太学;第四,设立医学,创立算学、书学、画学等专科学校;第五,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

知识模块:中外教育史
5.十分重视教育对于人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学以去其昏蔽”的思想的人物是
A.朱熹
B.王守仁
C.王夫之
D.王廷相
正确答案:B
解析:王守仁是明代中叶著名的教育家。

他除6年专门从事讲学外,其余时间均是一面从政,一面讲学。

他所到之处,讲学活动不断,并热心建书院,设社学,办学校。

他十分重视教育对人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学以去其昏蔽”的思想。

他是用“心学”的观点来阐明这一思想的。

“学以去其昏蔽”的目的是为了发明本心所具有的“良知”。

因此,答案为B。

知识模块:中外教育史
6.下列学堂类型不属于洋务学堂的是
A.外国语(方言)学堂
B.军事(武备)学堂
C.技术实业学堂
D.师范学堂
正确答案:D
解析:洋务学堂是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培养洋务运动所需要的翻译、外交、工程技术、水路军事等多方面的专门人才,教学内容以“西文”、“西艺”为主。

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创办的洋务学堂约30余所,它们是随着洋务运动的展开而逐渐开办的,大致上可以分为外国语(方言)学堂、军事(武备)学堂和技术实业学堂三类。

所以,本题的答案为D。

知识模块:中外教育史
7.中国近代从德、智、体三要素出发构建教育目标模式的第一人,并从资本主义价值观念和优胜劣汰的国际竞争形式对这一教育目标模式进行了论证的人物是
A.康有为
B.梁启超
C.谭嗣同
D.严复
正确答案:D
解析:严复是中国近代从德、智、体三要素出发构建教育目标模式的第一人,并从资本主义价值观念和优胜劣汰的国际竞争形势对这一教育目标模式进行了论证。

严复的德、智、体“三育论”首次在《原强》中提出,导源于近代英国实证主义哲学家斯宾塞的教育著作《教育论》。

《原强》提到斯宾塞的《明民论》和《劝学篇》,并说“《明民论》者,言教人之术也。

《劝学篇》者,勉人治群学之书也。

其教人也,以浚智慧、练体力、厉德行三者为之纲。

”因此,答案为D。

知识模块:中外教育史
8.清末以来,西方的教学法开始渐次输入中国,其中输入中国最早的是A.赫尔巴特的教学法
B.设计教学法
C.道尔顿制
D.葛雷制
正确答案:A
解析:清末以来,西方的教学法渐次输入中国,其中输入中国最早的是赫尔巴特教学法。

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以学生的心理过程为依据,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课堂教学形式的组织和规范化,较之传统私塾的个别教学和死记硬背优越,尤其是给教师以很大的便利,一时得到普遍的应用。

因此,答案为A。

知识模块:中外教育史
9.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教育观念的变革,这种变革不包括
A.教育的社会化
B.教育的平民化
C.教育的实用化
D.教育的科学化
正确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教育变革。

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中国教育观念的变革。

这些变革包括:(1)教育的个性化;(2)教育的平民化;(3)教育的实用化;(4)教育的科学化。

由此可见,选项中的“教育的社会化”不符合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教育变革。

因此,答案为A。

知识模块:中外教育史
10.在报纸上被评价为“夫试行……制最大目标,厥为使政治学术化一语。

而一年来,现象之呈露,无一非为学术之官僚化”。

这个制度是
A.大学区制
B.戊辰学制
C.教育独立化
D.建立训育制度
正确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大学院和大学区制的试行与废止。

这是教育独立论的现实要求,也是建立新的教育行政机构的一种尝试。

在南京国民政府尚未完全控制教育之际,蔡元培尽力促成了大学院和大学区制的试行,其目的是“改官僚化为学术”,以求“一事权,以利教育”。

但实际效果却与愿望相背离。

以大学统帅中小学,忽略中小学实际需要,削减中小学教育经费,导致中小学居于附庸地位,而遭到了中小学界的反对。

试行大学区,中等学校教师联合会曾在报上公开著文批评:“夫试行大学区制最大目标,厥为使政治学术化一语。

而一年来,现象之呈露,无一非为学术之官僚化。

”实行大学区制是为了保障教育的独立性,但事实证明大学区的模式反易于卷入政治的漩涡。

因此,大学院和大学区制是一次忽略中国国情的失败的教育管理改革实践。

因此,答案为A。

知识模块:中外教育史
11.“活教育”的课程打破惯常按学科组织的体系,采取活动中心和活动单元的形式,即能体现儿童生活整体性和联贯性的“五指活动”(“五组活动”)形式。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五指活动的是
A.儿童健康活动
B.儿童社会活动
C.儿童文学活动
D.儿童音乐活动
正确答案:D
解析:“活教育”的课程内容来源于自然、社会和儿童的生活,其组织形式也必须符合儿童的活动和生活的方式,符合儿童与自然、社会环境的交往方式。

陈鹤琴提出,儿童的生活是整个的,在学前和小学阶段,他们还未形成学科概念,如按学科分类的形式组织课程,必将与儿童的生活和认识习惯相背离。

因此,“活教育”的课程打破惯常按学科组织的体系,采取互动中心和活动单元的形式,即能体现儿童生活整体性和联惯性的“五指活动”(“五组活动”)形式,即儿童健康活动(包括卫生、体育、营养等),儿童社会活动(包括史地、公民、时事等),儿童科学活动(包括生、数、理、化、地等),儿童艺术活动(包括音、美、工等),儿童文学活动(包括读、写、说、译等)。

按五指活动的设想,儿童活动代替课堂教学成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它追求的是完整的儿童生活。

而以“五指”作比喻,是因为这五指活动犹如一只手的五根指头,是相连的整体。

因此,答案为D。

知识模块:中外教育史
12.主张把儿童分成班级,依照他们每个人的能力,制定他们依次发言,这些见解,是班级授课制的萌芽。

其倡导者是
A.西塞罗
B.昆体良
C.柏拉图
D.普罗泰戈拉
正确答案:B
解析:昆体良认为,大多数的教学可以用同样大小的声音传达给全体学生,更不必说那些修辞学家的论证和演说,无论听众多少,每个人都能全部听清楚。

他还说过,根据一些教师的实践,把儿童分成班级,依照他们每个人的能力,指定他们依次发言。

昆体良的这些见解,是班级授课制思想的萌芽。

因此,答案为B。

知识模块:中外教育史
13.黑格尔认为“既是哲学教育,也是演说教育,教人治理一个民族,或者通过观念,以便使一件事情能够办得通。

……他们还有着最普遍的实践目的,就是给予政治家一种预备教育,以便在希腊从事一般的职业性政治活动。

”黑格尔评价的对象是
A.智者
B.苏格拉底
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
正确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古典时代的教育的代表——智者的教育主张和教育贡献。

古典时代是古希腊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智者和智者学派的出现就是这个黄金时期到来的标志。

智者和智者学派的教育活动对古希腊的文化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黑格尔认为智者是希腊人的教师,通过智者,文化才在希腊出现。

如普罗泰戈拉在谈及他的教育目的时曾说,到他这里受教之人,可以学到处理私人事务以及公共事务的智慧,能够将自己的家庭处理得井井有条,能够在国家事务方面作最好的发言与活动。

因此,答案为A。

知识模块:中外教育史
14.被班克罗夫特称为普及教育之父、免费学校的创始人的是
A.马丁.路德
B.加尔文
C.圣托马斯.阿奎那
D.莫尔
正确答案:B
解析:加尔文和马丁·路德都提出了普及教育的主张,与路德不同的是,加尔文还亲自领导了日内瓦城普及、免费教育的实践。

基于此,美国学者班克罗夫特认为加尔文是普及教育之父,是免费学校的创始人。

知识模块:中外教育史
15.普鲁士强迫义务教育法案的典型代表,并为德国公立初等教育的兴起奠定了基础的是
A.《初等学校及教师通则》
B.《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C.《国民教育论》
D.《进一步普及知识的法案》
正确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德国的近代教育中的初等教育。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又称《国富论》,是英国著名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著作;《国民教育论》是法国法学家拉夏洛泰的著作,其中他阐释了国家主义教育思想;《进一步普及知识的法案》是美国教育对公共教育制度的探求的典型代表之一。

《初等学校及教师通则》是普鲁士强迫义务教育法案的典型代表,它为德国公立初等教育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因此,答案为A。

知识模块:中外教育史
16.明治维新促进了日本教育的近代化。

关于明治维新的教育改革措施表述有误的是
A.废除封建教育体制
B.普及初等义务教育
C.建立完善的师范教育体制
D.不提倡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正确答案:D
解析:明治维新改革促进了日本近代化的发展,也推动了日本教育的近代化。

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主要如下:(1)废除封建教育体制,建立资产阶级的新体制。

(2)普及初等义务教育。

(3)不惜重金,聘请西方国家的技术专家和教师来日工作,并派遣大批学生出国留学。

(4)建立完善的师范教育体制,大力培养师资。

(5)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6)努力发展高等教育。

因此,答案为D。

知识模块:中外教育史
17.赫尔巴特首倡教育的首要科学是
A.心理学
B.哲学
C.社会学
D.生理学
正确答案:A
解析:赫尔巴特首倡教育的首要科学是心理学。

在他看来,人的心灵是宇宙中无数“实在”中的一种,它与其他“实在”发生关系,便产生“观念”。

观念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本要素。

观念的不断变化,构成了人的全部心理活动。

儿童观念的不断扩充主要靠经验的积累与传授的教学。

儿童在原有的基础上形成新观念的过程称“统觉”。

“统觉过程”就是新观念与旧观念的同化和吸收的过程。

知识模块:中外教育史
18.被称为“欧洲的教师”的人物是
A.哈勒
B.保夫
C.博尔希维
D.科鲁西斯
正确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近代欧洲教育的高等教育部分。

近代欧洲的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呈现出:课程的科学化倾向,教学型向教学一科研型转变,大学管理体制的变化,学术自由风气的萌动。

荷兰的莱顿大学是模仿日内瓦学校创办的一所国立大学。

科鲁西斯是植物学家,他在莱顿大学建成了欧洲最古老的大学植物园,供植物医学教学之用;保夫建造了欧洲第一个解剖学直观教学大讲堂,大大方便了医学解剖的直观教学;博尔希维重视医学与自然科学的结合,重视临床实践教学,他编写的医学教材和化学课本被欧洲各国大学采用,瑞士生理学家、实验生理学之父哈勒称之为“欧洲的教师”。

因此,答案为A。

知识模块:中外教育史
19.被看成是英国中等教育发展中最有价值的设计草图,推动了英国中等教育的发展,并促进了英国公众接受“人人受中等教育”的观念以及中等学校划分为文法中学、现代中学和技术中学的三种类型的主张的法案是
A.《巴尔福法案》
B.《哈多报告》
C.《斯宾斯报告》
D.《费舍教育法》
正确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斯宾斯报告》。

1938年,英国教育委员会咨询委员会在主席斯宾斯爵士的领导下提出了《关于文法中学和技术中学的中等教育的报告》,史称《斯宾斯报告》。

《斯宾斯报告》在延续《哈多报告》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革中等教育,使其适应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经济发展对中等技术人才的需要,促进了综合中学运动的实质性进展。

具体而言,报告规定:(1)开办技术中学,将技术教育作为中等教育的一部分。

(2)支持广泛建立现代中学,认为这是使低下社会阶层的青少年受到中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措施。

(3)重申各种类型的中等学校享有平等的地位,青少年从ll岁起进入哪一种类型的中等学校,取决于他们的智力水平。

(4)教育应该适合学生的兴趣、需要和社会需求。

中等学校
可根据选修形式开设职业学科等有用科目,而学生可自由选择。

(5)建议设立多科性中学,使它兼有文法中学、现代中学和技术中学的特点。

《斯宾斯报告》强调了社会的需要和学校的社会职能,并且明确提出建立具有综合性质的多科性中学。

这是综合中学最早的实践性建议。

因此,在英国的教育史上,《斯宾斯报告》被看成是英国中等教育发展中最有价值的设计草图,推动了英国中等教育的发展。

此后,英国公众开始接受“人人受中等教育”的观念以及中等学校划分成文法中学、现代中学和技术中学三种类型的主张。

因此,答案为C。

知识模块:中外教育史
20.“本法的目的是加强国防并鼓励和援助教育方案的扩充和改进,以满足国家的迫切需要”“国家的安全需要最充分地开发全国男女青年的脑力资源和技术技能。

目前的紧急状况要求提供更多的且更适当的教育机会,本国的国防有赖于掌握由复杂的科学原理发展起来的现代技术,也有赖于发现和发展新原理、新技术和新知识。

”这个法案是
A.《国防教育法》
B.《国家处在危险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C.《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D.《史密斯一休斯法》
正确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美国《国防教育法》。

苏联人造卫星上天后,美国朝野大惊,并将矛头指向了学校教育,抨击学校的课程、破败的校舍、短缺的师资……进步主义时代风行的“生活适应”教育更是成了攻击的目标。

《纽约时报》甚至报道说艾森豪威尔也认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该放弃那种教育方式,遵循杜威那种教育方式真是太盲目了”。

批评家们对苏联的教育却推崇备至。

为了和苏联竞争,美国加紧了教育改革的步伐。

1958年5月,美国教育委员会组成了10人代表团访问苏联,主要考察教育状况。

1958年9月2日,美国颁布了《国防教育法》。

该法案共十编,强调教育的改进是为了满足国家的迫切需要。

主要内容有:加强自然科学、数学、现代外语和其他重要科目的教学;加强天才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教育;为低收入家庭的儿童提供必要的援助。

因此,答案为A。

知识模块:中外教育史
21.下列作品不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是
A.《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B.《帕夫雷什中学》
C.《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D.《和教师的谈话》
正确答案:D
解析:苏霍姆林斯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

他一生极其勤奋、著述甚多。

其中最有影响的作品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帕夫雷什中学》《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和教师的谈话》是赞可夫的作品。

因此,答案为D。

知识模块:中外教育史
22.下列对法国的统一学校运动的阐述错误的是
A.有力地冲击了法国的双轨学制
B.扩大了劳动人民接受中等教育的比例
C.推动了法国教育民主化的进程
D.对法国的教育发展起到了消极的影响,冲击了法国的双轨制的传统
正确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统一学校运动与学制改革。

一战后,法国在教育重建中对教育传统进行了反思,参加过战争的大学毕业生和青年教师形成了“新大学同志会”,主张建立统一学校,以实现教育的民主化。

统一学校是指一种面向所有人开放的共同学校,它要求平等、义务、免费的基础教育。

初等学校与中等学校相互衔接,一切有兴趣、有能力的孩子都应该获得进一步深造的机会,并具有同样的古典科目和现代科目的选择权。

这是不可抗拒的民主社会的基本原则。

这一思想引发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但也经历了争论和阻力。

统一学校运动所引发的对法国学制的改革,有力地冲击了法国的双轨学制,扩大了劳动人民子女接受中等教育的比例,极大地促进了法国的教育民主化进程,对法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因此,答案为D。

知识模块:中外教育史
23.婴儿出生后依靠吮吸反射吃奶、喝水,后来婴儿又依靠吮吸感知外界事物,这在皮亚杰看来,这个过程是
A.同化
B.组织
C.顺应
D.运算
正确答案:A
解析:皮亚杰认为个体的心理机能包括适应和组织。

适应包括同化和顺应两种认知机能。

同化是儿童利用已有的图式把新刺激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

顺应是儿童通过改变已有的图式或形成新的图式来适应新刺激的认知过程。

组织则将通过同化和顺应发展起来的图式联系起来。

题中涉及婴儿使用同一图式解决不同问题,属于同化过程。

因此,答案为A。

知识模块:教育心理学
24.维果茨基所强调的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是
A.最近发展区
B.学生在他人帮助下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
C.学生的智慧顶点
D.学生经过努力探索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
正确答案:B
解析: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有两种水平:第一种水平是儿童现有的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儿童实际的发展水平);第二种水平是儿童在成人的指导和帮助下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儿童潜在的发展水平)。

儿童的两种认知发展水平间的距离是最近发展区。

因此,答案为B。

知识模块:教育心理学
25.下面不属于斯腾伯格提出的智力三元论中所提及的三种能力的是
A.操作能力
B.分析能力
C.创造能力
D.实践能力
正确答案:A
解析:斯腾伯格认为智力包括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分析能力主要是指抽象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

创造能力是指产生出新异思想的能力。

实践能力是指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的能力。

知识模块:教育心理学
26.“元认知”类似于加涅学习结果分类中的
A.言语信息
B.认知策略
C.智慧技能
D.态度
正确答案:B
解析:元认知是指对认知过程的调节和控制,它与加涅提到的认知策略类似。

知识模块:教育心理学
27.在斯金纳看来,人们之所以会反复做出错误和不当的行为,主要是因为
A.此类行为受到强化的结果
B.练习的结果
C.观察学习的结果
D.人的天性使然
正确答案:A
解析:斯金纳提出操作性行为的概念,用强化解释人类和动物的操作性行为的获得,不管这种行为是对个体有用的正确行为还是对个体无用的错误行为,都是受到强化的结果。

知识模块:教育心理学
28.一些公益广告是请非常有影响力的明星制作的,根据班杜拉的理论,这种做法关注的是观察学习中的
A.注意过程
B.保存过程
C.动机过程
D.动作再现过程
正确答案:A
解析: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的过程包括注意过程、保存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

其中注意过程决定着在大量的榜样的影响中选择什么作为观察对象,并决定着从正在进行的榜样活动中抽取那些信息。

影响注意过程的因素主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