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试行)
1 适用范围
本指南规定了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以下简称“环境风险”)评估的内容、程序和方法。
本指南适用于对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已建成投产或处于试生产阶段的)企业进行环境风险评估。
评估对象为生产、使用、存储或释放涉及(包括生产原料、产品、中间产品、副产品、催化剂、辅助生产物料等)附录B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环境风险物质及临界量清单中化学物质(以下简称环境风险物质)的企业。
本指南不适用于下列情况的环境风险评估:1)涉及核设施与加工放射性物质的单位;2)从事危险废物收集、贮存、利用、处置经营活动的单位;
3)从事危险化学品运输的车辆或单位;4)尾矿库;5)石油天然气开采设施;6)军事设施;7)石油天然气长输管道、城镇燃气管道; 8)加油站、加气站。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指南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指南。
2.1法律法规、规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办法[2013]101号);
《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环境保护部令第17号);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0号);
《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1号);
《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5号);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环发[2010]113号);
《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十二五”规划》(环发[2013]20号);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08年版)》;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最新年本);
《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目录》(2013年完整版);
《关于督促化工企业切实做好几项安全环保重点工作的紧急通知》(安监总危化[2006]10号);
2.2标准、技术规范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
《化工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范》(GB50483-2009);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2008);
《储罐区防火堤设计规范》(GB50351-2005);
《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程》(GB20576-GB20602);
《石油化工企业给水排水系统设计规范》(SH3015-2003);
《石油化工污水处理设计规范》(GB50747-2012);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1);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
《废水排放去向代码》(HJ 523-2009);
《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TSG R0004-2009);
《化学品毒性鉴定技术规范》(卫监督发[2005]272号);
《事故状态下水体污染的预防与控制技术要求》(中国石油企业标准Q/SY1190-2013);
《水体污染事故风险预防与控制措施运行管理要求》(中国石油企业标准Q/SY1310-2010);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水体环境风险防控要点(试行)》(中国石化安环[2006]10号);
2.3其他参考资料
《环境应急响应实用手册》(2013年版);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Material Safety Data Sheet)。
3 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3.1突发环境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危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影响社会公共秩序,需要采取紧急措施予以应对的事件。
3.2环境风险是指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可能性及突发环境事件造成的危害程度。
3.3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及临界量指本指南附录B规定的某种(类)化学物质及其数量,以下简称环境风险物质。
3.4环境风险单元指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使用或储存环境风险物质的一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或同属一个企业的且边缘距离小于500m的几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
3.5环境风险受体指在突发环境事件中可能受到危害的人群、具有一定社会价值或生态环境功能的单位或区域等。
3.6 清净下水指装置区排出的未被污染的废水,如间接冷却水的排水、溢流水等。
3.7事故排水指事故状态下排出的含有泄漏物,以及施救过程中产生的其他物质的生产废水、清净下水、雨水或消防水等。
4环境风险评估的一般要求
4.1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企业应当及时划定或重新划定本企业环境风险等级,编制或修订本企业的环境风险评估报告:
1)未划定环境风险等级或划定环境风险等级已满三年的;
2)涉及环境风险物质的种类或数量、生产工艺过程与环境风险防范措施或周边可能受影响的环境风险受体发生变化,导致企业环境风险等级变化的;
3)发生突发环境事件并造成环境污染的;
4)有关企业环境风险评估的国家标准或规范性文件发生变化的。
4.2企业可以自行编制环境风险评估报告,也可以委托相关专业技术服务机构编制。
编制环境风险评估报告的单位对环境风险评估报告及其结论负责。
4.3新、改、扩建相关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中的环境风险评价内容,可作为所属企业编制环境风险评估报告的重要内容。
5环境风险评估的程序
企业环境风险评估,按照资料准备与环境风险识别、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及其后果分析、现有环境风险防控和环境应急管理差距分析,制定完善环境风险防控和应急措施的实施计划、划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五个步骤实施。
6环境风险评估的内容
6.1资料准备与环境风险识别
在收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开展环境风险识别。
环境风险识别对象包括:1)企业基本信息,2)周边环境风险受体,3)涉及环境风险物质和数量,4)生产工艺,5)安全生产管理,6)环境风险单元及现有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措施,7)现有应急物资、应急装备、救援队伍等。
其中,2)~5)按照附录A的要求进行环境风险识别。
进行环境风险识别时,应当制作企业地理位置图、厂区平面布置图、周边环境风险受体分布图,企业雨水、清净下水收集、排放管网图、污水收集、排放管网图以及所有排水最终去向图,并作为评估报告附件。
列表说明下列内容:
1)单位名称、组织机构代码、法定代表人、单位所在地、中心经度、中心纬度、所属行业类别、建厂年月、最新改扩建年月、主要联系方式、企业规模、厂区面积、从业人数等;如为子公司,还需列明上级公司名称和所属集团公司名称;
2)地形、地貌(在泄洪区、河边、坡地)、气候类型、年风向玫瑰图、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极端天气情况和自然灾害情况(如地震、台风、泥石流、洪水等);
3)环境功能区划情况以及最近一年地表水、地下水、大气、土壤环境质量现状。
现有应急资源,是指第一时间可以调用的企业内部应急物资、应急装备和应急救援队伍情况,以及企业外部可以请求援助的应急资源,包括与其他组织或单位签订应急救援协议或互救协议情况。
应急物资主要包括处理泄漏物、消解和吸收污染物的各种絮凝剂、吸附剂、中和剂、解毒剂、氧化还原剂等;应急装备主要包括个人防护装备、应急监测能力、应急通信系统、电源(包括应急电源)、照明等。
按应急物资、装备和救援队伍,分别列表说明下列内容:
名称、类型(指物资、装备或队伍)、数量(或人数)、有效期(指物资)、外部供应单位名称、外部供应单位联系人、外部供应单位联系电话等。
6.2 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及其后果情景分析
列表说明下列内容:
年份日期,地点,装置规模,引发原因,物料泄漏量,影响范围,事后采取的应急措施,事故损失,事故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能产生的直接、次生和衍生后果分析。
至少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可能引发或次生突发环境事件的最坏情景。
A 火灾、爆炸、泄漏等生产安全事故及可能引起的次生、衍生事故(例如,因生产安全事故导致有毒有害气体扩散出厂界、消防水、物料泄漏物及反应生成物,从雨水排口、清净下水排口、污水排口、厂门或围墙排出厂界,
污染环境等)
B 环境风险防控设施失灵或非正常操作;
C 非正常工况(如开、停车等);
D 污染治理设施非正常运行;
E 停电、断水;
F 通讯或运输系统故障;
H 违法排污;
I 以及各种自然灾害、极端天气或不利气象条件。
有关源强计算方法可参考《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
对可能造成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污染的,分析环境风险物质从释放源头(环境风险单元),经厂界内到厂界外,最终影响到环境风险受体的可能性、释放条件、排放途径,涉及环境风险与应急措施的关键环节,需要应急物资、应急装备和应急救援队伍情况;
对于可能造成大气污染的,依据风向、风速等分析环境风险物质少量泄漏和大量泄漏情况下,白天和夜间可能影响的范围,包括事故发生点周边的紧急隔离距离、事故发生地下风向人员防护距离。
6.2.5每种情景可能产生的直接、次生和衍生后果分析
预估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级别。
7 现有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措施差距分析
根据6.1和6.2的分析,从以下五个方面对现有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措施的完备性、可靠性和有效性进行分析论证,找出差距、问题,提出需要整改的短期、中期和长期项目内容:
7.1环境风险管理制度
1)环境风险防控和应急措施制度是否建立,环境风险防控的重点岗位的责任人或责任机构是否明确,定期巡检和维护责任制度是否落实;
2)环评及批复文件的各项环境风险防控和应急措施要求是否落实;
3)是否经常性对职工开展环境风险和环境应急管理宣传和培训。
4)是否建立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制度,并有效执行。
7.2 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措施
1)是否在废气排放口、废水、雨水和清洁下水排放口对可能排出的环境风险物质,按照物质特性、危害,设置监视、控制措施,分析每项措施的管理规定、岗位职责落实情况和措施的有效性;
2)是否采取防止事故排水、污染物等扩散、排出厂界的措施,包括截流措施、事故排水收集措施、清净下水系统防控措施、雨水系统防控措施、生产废水系统防控措施等,分析每项措施的管理规定、岗位职责落实情况和措施的有效性;
3)涉及毒性气体的,是否设置毒性气体泄漏紧急处置装置,是否已布置生产区域或厂界毒性气体泄漏监控预警系统,分析每项措施的管理规定、岗位责任落实情况和措施的有效性。
7.3环境应急资源
1)是否配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和应急装备(包括应急监测);
2)是否已设置专职或兼职人员组成的应急救援队伍;
3)是否与其他组织或单位签订应急救援协议或互救协议(包括应急物资、应急装备和救援队伍等情况);
7.4历史经验教训总结
分析、总结历史上同类型企业或涉及相同环境风险物质的企业发生相同或类似突发环境事件,是否有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的措施。
7.5需要整改的短期、中期和长期项目内容
针对上述排查的每一项差距和隐患,根据其危害性、紧迫性、和治理的时间长短,提出需要完成整改的期限,分别按短期(3个月以内)、中期(3-6个月)和长期(6个月以上)列表说明需要整改的项目内容,包括:
整改涉及的环境风险单元、环境风险物质、目前存在的问题(环境风险管理制度、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措施、应急资源)、可能影响的环境风险受体。
8制定完善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措施的实施计划
针对需要整改的短期、中期和长期项目,分别制定完善的实施计划。
实施计划应明确:环境风险管理制度、环境风险防控措施、环境应急能力建设等方面逐项制定加强环境风险防控措施和应急管理的目标、责任人及完成时限。
每完成一次实施计划,都应将计划完成情况登记建档,以备监督检查。
对于因外部因素致使企业不能完善的情况,如环境风险受体的距离和防护等问题,如有可能造成重大环境安全隐患,应及时向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安全监管部门、规划部门等有关部门报告,配合有关部门采取措施消除隐患。
9划定企业环境风险等级
每当完成短期、中期或长期的实施计划后,应当及时修订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按照附录A划定或重新划定企业环境风险等级,并记录等级划定过程,包括:
1)计算所涉及物质数量与其临界量比值(Q);
2)逐项计算工艺过程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值(M),确定工艺过程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
3)判断企业周边环境风险受体是否符合环评及批复文件的卫生或大气防护距离要求,确定环境风险受体类型(E);
4)确定企业环境风险等级,按要求表征级别。
附录A.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划分方法
附录B.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及临界量清单
附录C.企业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措施实行标准对照表
附录D.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报告编制大纲
附录A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划分方法
通过定量分析企业生产、加工、使用、存储的所有环境风险物质数量
与其临界量的比值(Q ),评估工艺过程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M )以及环境风险受体敏感性(E ),按照矩阵法对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以下简称环境风险)等级进行划分。
环境风险等级划分为一般环境风险、较大环境风险和重大环境风险三级,分别用蓝色、黄色和红色标识。
评估程序见图1。
图1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划分流程示意图 企业基本情况调查与分析
Q <1 计算涉及附表1环境风险物质
数量与其临界量比值(Q )
生产工艺与风险控
制水平(M ) 一般环境风险 较大环境风险 重大环境风险
环境风险受体敏感性(E )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环境风险等级评估矩阵
环境风险物质数量与临界量比值(Q ) Q ≥1
A.1 环境风险物质数量与临界量比值(Q)
针对企业的生产原料、燃料、产品、中间产品、副产品、催化剂、辅助生产原料、“三废”污染物的等,列表说明下列内容:
物质名称,化学文摘号(CAS号),目前数量和可能存在的最大数量,在正常使用和事故状态下的物理、化学性质、毒理学特性、对人体和环境的急性和慢性危害、伴生/次生物质,以及基本应急处置方法等,对照附录B标明是否为环境风险物质。
计算所涉及的每种环境风险物质在厂界内的最大存在总量(如存在量呈动态变化,则按公历年度内某一天最大存在的总量计算;在不同厂区的同一种物质,按其在厂界内的总量)与其在附表1中临界量的比值Q:(1)当企业只涉及一种环境风险物质时,计算该物质的总数量与其临界量比值,即为Q。
(2)当企业存在多种环境风险物质时,则按式(1)计算物质数量与其临界量比值(Q):
(1)式中:q1, q2, ..., q n——每种环境风险物质的最大存在总量,t;
Q1, Q2, ..., Q n——每种环境风险物质的临界量,t。
当Q<1时,企业直接评为一般环境风险等级,以Q表示。
当1≤Q时,将Q值划分为:(1)1≤Q<10,(2)10≤Q<100,(3)Q≥100;分别以Q1、Q2和Q3表示。
A.2 生产工艺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M)
采用评分法对企业生产工艺、环境风险防控措施、废水排放去向等指标进行评估汇总,确定企业生产工艺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
评估指标及分值分别见表1与表2。
表1 企业生产工艺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评估指标
评估指标分值
生产工艺20分
安全生产控制(8分)
消防验收2分危险化学品安全评价2分安全生产许可2分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备案2分
水环境风险防控措施
(40分)
截流措施8分事故排水收集措施8分清净下水系统防控措施8分雨水系统防控措施8分生产废水系统防控措施8分
大气环境风险防控措施
(12分)
毒性气体泄漏紧急处置装置8分生产区域或厂界毒性气体泄漏监控预警系统4分
环评及批复的其他环境风险防控措施落实情况10分
废水排放去向10分
表2 企业生产工艺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
工艺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值(M)工艺过程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
M≤25 M1类水平
25<M≤45 M2类水平
45<M≤60 M3类水平
M>60 M4类水平
列表说明企业生产工艺及其特征:生产工艺名称,反应条件(包括高
温、高压、易燃、易爆),是否属于《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目录》或国家规定有淘汰期限的淘汰类落后生产工艺装备等。
按照表3评估企业生产工艺情况。
具有多套工艺单元的企业,对每套生产工艺分别评分并求和。
企业生产工艺最高分值为20分,超过20分则按最高分计。
表3中的化工工艺名录将根据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状况和有关规定适时调整。
表3 企业生产工艺
评估依据分值
涉及光气及光气化工艺、电解工艺(氯碱)、氯化工艺、硝化工艺、合成氨工艺、
裂解(裂化)工艺、氟化工艺、加氢工艺、重氮化工艺、氧化工艺、过氧化工艺、
胺基化工艺、磺化工艺、聚合工艺、烷基化工艺、新型煤化工工艺、电石生产工
艺、偶氮化工艺
10/每套
其他高温或高压、涉及易燃易爆等物质的工艺过程15/每套
具有国家规定限期淘汰的工艺名录和设备25/每套
不涉及以上危险工艺过程或国家规定的禁用工艺/设备0 注1:高温指工艺温度≥300℃,高压指压力容器的设计压力(p)≥10.0MPa,易燃易爆等物质是指按照GB20576至GB20602《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范》所确定的化学物质;
注2:指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最新年本)中有淘汰期限的淘汰类落后生产工艺装备。
A.2.2 安全生产管理
按照表4评估企业现有安全生产管理情况,并附相关证明文件。
表4 企业安全生产控制
评估指标评估依据分值
消防验收消防验收意见为合格,且最近一次消防检查合格0 消防验收意见不合格,或最近一次消防检查不合格 2
安全生产许可非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或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取得安全生产许可0 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未取得安全生产许可 2
评估指标评估依据分值
危险化学品安全评价开展危险化学品安全评价;通过安全设施竣工验收,或无要求0 未开展危险化学品安全评价,或未通过安全设施竣工验收 2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
备案无重大危险源,或所有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均已备案0 有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未备案 2
从生产装置、储运系统、公用工程系统、辅助生产设施及环境保护设施等方面,列表说明每个涉及环境风险物质环境风险单元及其环境风险防控措施的实施和日常管理情况。
对照表5,列出每个风险单元所采取的水、大气、固体废物等环境风险防控措施,包括:截流措施、事故排水收集措施、清净下水系统防控措施、雨排水系统防控措施、生产废水系统防控措施;毒性气体泄漏紧急处置装置和生产区域或厂界毒性气体泄漏监控预警系统;危险废物的处理处置情况等。
按照表5评估企业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措施情况。
若企业具有一套收集措施,兼具或部分兼具收集泄漏物、受污染的清净下水、雨水、消防水功能,应按表5对照相应功能要求分别评分。
表5 企业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措施
评估指标评估依据分值
截流措施1)各个环境风险单元设防渗漏、防腐蚀、防淋溶、防流失措施,设防初期雨水、泄漏
物、受污染的消防水(溢)流入雨水和清净下水系统的导流围挡收集措施(如防火
堤、围堰等),且相关措施符合设计规范;且
2)装置围堰与罐区防火堤(围堰)外设排水切换阀,正常情况下通向雨水系统的阀门
关闭,通向事故存液池、应急事故水池、清净下水排放缓冲池或污水处理系统的阀
门打开;且
3)前述措施日常管理及维护良好,有专人负责阀门切换,保证初期雨水、泄漏物和受
污染的消防水排入污水系统。
0 有任意一个环境风险单元的截流措施不符合上述任意一条要求的。
8
事故排水收集措施1)按相关设计规范设置应急事故水池、事故存液池或清净下水排放缓冲池等事故排水
收集设施,并根据下游环境风险受体敏感程度和易发生极端天气情况,设置事故排
水收集设施的容量;且
2)事故存液池、应急事故水池、清净下水排放缓冲池等事故排水收集设施位置合理,
能自流式或确保事故状态下顺利收集泄漏物和消防水,日常保持足够的事故排水缓
评估指标评估依据分值
冲容量;且
3)设抽水设施,并与污水管线连接,能将所收集物送至厂区内污水处理设施处理。
有任意一个环境风险单元的事故排水收集措施不符合上述任意一条要求的。
8
清净下水系统防控措施1)不涉及清净下水;或
2)厂区内清净下水均进入废水处理系统;或清污分流,且清净下水系统具有下述所有
措施:
①具有收集受污染的清净下水、初期雨水和消防水功能的清净下水排放缓冲池(或雨水
收集池),池内日常保持足够的事故排水缓冲容量;池内设有提升设施,能将所集物送
至厂区内污水处理设施处理;且
②具有清净下水系统(或排入雨水系统)的总排口监视及关闭设施,有专人负责在
紧急情况下关闭清净下水总排口,防止受污染的雨水、清净下水、消防水和泄漏物
进入外环境。
涉及清净下水,有任意一个环境风险单元的清净下水系统防控措施但不符合上述2)
要求的。
8
雨排水系统防控措施厂区内雨水均进入废水处理系统;或雨污分流,且雨排水系统具有下述所有措施:
①具有收集初期雨水的收集池或雨水监控池;池出水管上设置切断阀,正常情况下阀门
关闭,防止受污染的水外排;池内设有提升设施,能将所集物送至厂区内污水处理设施
处理;且
②具有雨水系统外排总排口(含泄洪渠)监视及关闭设施,有专人负责在紧急情况
下关闭雨水排口(含与清净下水共用一套排水系统情况),防止雨水、消防水和泄漏
物进入外环境;
③如果有排洪沟,排洪沟不通过生产区和罐区,具有防止泄漏物和受污染的消防水
流入区域排洪沟的措施。
0 不符合上述要求的。
8
生产废水处理系统防控
措施1)无生产废水产生或外排;或
2)有废水产生或外排时:
①受污染的循环冷却水等排入生产污水系统或独立处理系统;且
②生产废水排放前设监控池,能够将不合格废水送废水处理设施重新处理;且
③如企业受污染的清净下水或雨水进入废水处理系统处理,则废水处理系统应设置
事故水缓冲设施;
④具有生产废水总排口监视及关闭设施,有专人负责启闭,确保泄漏物、受污染的
消防水、不合格废水不排出厂外。
0 涉及废水产生或外排,但不符合上述 2)中任意一条要求的。
8
毒性气体泄漏紧急处置
装置1)不涉及有毒有害气体的;或
2)根据实际情况,具有针对有毒有害气体(如硫化氢、氰化氢、氯化氢、光气、氯气、氨气、苯等)的泄漏紧急处置措施。
0 不具备有毒有害气体泄漏紧急处置装置的。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