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太原市第三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及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太原市第三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与儒家崇圣、墨家尚贤相反,道家对于圣贤一直保持着理性的抵制,如老子的“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庄子的“至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在于使老百姓回到纯然朴素的状态中,削弱社会的等级差别和能力差异。
法家所提倡的尚法不尚贤,意在废除人为的能力评判、德行评骘,从而使法律成为衡量人际关系的唯一标准。
道家想要社会回归于原始初朴的状态,实际上消解了社会组织的全部意义,而法家所设立的法,恰恰是为了维护在乱世之中的公共秩序,以期在圣人与贤臣之外,建立一个更具有可行性的社会秩序的维持方式。
法家所强调的人才选拔,不是出于道德的考虑,而是出于责任和能力的考量,试图建立一个有法可依、责权分明的公共社会。
《慎子·君臣》中提出“官不私亲”的原则,肯定了选官必出于公。
《慎子·威德》中强调,天子、国君、官长必以天下、国家、官事为本,而不能以天子、国君、官长自身的私权为本。
先秦法家以官职的大小、官阶的高低作为衡量士人社会价值的尺度。
遴选出来的官员未必都是圣贤之人,但他们却是社会治理的具体执掌者,肩负起规范社会运行的责任。
在君主制官僚体系下,官员的本职角色只能是协助君主治理人民,多在上向君主负责,少在下向民众负责。
先秦法家吸收了道家思想,提倡君王垂拱,官员任事,《慎子·民杂》论君臣之道:“臣事事,而君无事;君逸乐,而臣任劳。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更是用摇木、张纲及救火三事为例,肯定了官员在君民之间的过渡作用。
尽管最终的决策权仍掌握在君王手中,但官职是因其客观必要性而存在的,官员在执事时也是相对独立的,必须遵守一切为公的基本准则。
官员行使职权时,要废私立公,明于公私之分,做到清廉、方正、奉法,这是官员的公共责任。
法家明确反对官员有私,批评“小臣奉禄养交,不以官为事”“群臣持禄养交,行私道而不效公忠”,官员一旦结交私人关系,很容易玩忽职守。
不过,法家也承认官员在私人领域内有私,个人的私心并不绝对与公共责任冲突。
官员的社会责任不仅是承担应做的社会事务,还有一层涵义是在没有处理好时,官员要受到谴责和制裁。
先秦法家完全不寄希望于道德说教,凡事一决于法,由君王对官员察言、任事、观行、考功,任何官员为政的任何环节,只要有所违背或者有所不妥,就必须对其有相应惩戒,绝不能枉法而任由之。
这其实可以看作是官员问责机制的早期简单形态,问责的原则是法,问责的主体是君王,问责的方法是赏罚制度。
(选自《天下责任与先秦诸子学说的内在差异》,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道家、法家并不崇尚圣贤,前者对其理性抵制,后者对其有暴力抑制的倾向。
B.法家强调对于人才选拔问题,不用考虑备选者的道德,要考虑其责任和能力。
C.君主制下官员主要向君主负责,在君民间起过渡作用,而其执事则相对独立。
D.法家认为官员要公私分明,认为其一旦结交私人关系,极易与公共责任冲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强调了法家不尚贤而尚法、以法律为唯一标准衡量人际关系的看法。
B.文章大量引用古籍,主要是为作者的观点提供支撑,比单纯的分析更有力度。
C.文章由总到分进行论证,先提出观点,然后从不同角度介绍法家的法理思想。
D.全文用对比、举例等方法,阐述法家、儒家体系内涵,意在引出“问责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家和法家的不尚贤,目的都是使社会恢复到原始初朴、更有秩序的状态。
B.认为“官不私亲”,要求治国者以天下、国家、官事为本,这在当时是客观、进步的。
C.必须惩戒未承担相应社会事务或为政有所不妥的官员,是问责机制的雏形。
D.法家要求行使职责的官员废私立公、分清公私,对当今治政有一定的启发。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舜文化
①《尚书》云:“德自舜明。
”《史记》载:“天下明德皆自虞帝(虞舜)始。
”舜帝是“德”的化身,简言之,舜文化就是舜帝身体力行所创造的道德文化,它是一种原生性的道德本体文化。
因此,舜帝是中国道德文化的鼻祖。
②舜所处的时代,是中国社会发展的转折时期。
在这个时期,东夷集团与华夏集团的融合已经完成,亦即炎、黄民族的融合已经完成,在部落联盟的体制沿袭了数千年后,国家已经初步形成;作为个体的人,也已经进入了由部落联盟——诸侯国组合起来的“古国”大社会。
因此,在社会生产之中,需要有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关系和双方都能接受和遵守的准则,才能维护诸侯国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团结与和谐。
作为诸侯国联盟首领的舜,正是适应了这一社会发展的需要,身体力行地创造、想方设法地推行了这些准则,并使整个社会都遵守这个“道德”规范,成为人类由文明产生阶段进入文明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
③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我们说孔子是儒文化的创始人,然而,孔子的功绩在于集文化之大成;儒家文化实际上只是孔子对舜文化的继承和弘扬;纵使是儒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仁”,也只是孔子在总结商周文化基础之上的画龙点睛。
儒学三重道德——人伦道德、社会道德、宇宙道德的源头来自于舜帝的道德文化。
楚简中的《唐虞之道》写道:“爱亲忘贤,仁而未义也;尊贤遗亲,义而未仁也……爱亲尊贤,虞舜其人也。
”由此可
以证实,儒家三重道德的基本构架就是发轫于舜帝所创建的道德文化。
④各民族的文化都以本民族的特有形式发展起来,形成本民族的传统。
舜文化产生在炎、黄民族融合之后,所以,它代表的是炎黄子孙的共同利益,这也是舜文化得以继承和不断弘扬的原因。
舜帝虽然居“三皇五帝”之末,但是,舜帝开创了“德治”文明的崭新时代,具有里程碑的作用和历史意义。
⑤以农耕文化为内涵的炎帝文化,以政体文化为内涵的黄帝文化,以道德文化为内涵的舜帝文化,这是中华文化的三块里程碑。
农耕文化、政体文化、道德文化是中华远古文化的源头。
又特别以舜文化为博大精深,它涵盖了社会、自然两大学科,其内容包括了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文艺、民族关系等各个领域。
舜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源头。
唐代著名思想家韩愈在他的《原道》一文中梳理儒家的传授关系时说,是“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
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以是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
孔孟传之于后人。
⑥中华传统文化之根脉是舜文化。
舜文化是儒家道德价值之根脉。
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舜文化这个道德文化的源头,就不可能使中华民族保持强大的国家凝聚力和民族亲和力;没有舜文化的润泽,就不可能培养出国民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没有舜文化的熏陶,就不可能造就出以国家强盛民族兴旺为己任的一批又一批国家精英。
4.下面对“舜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舜文化是炎、黄民族融合进程中产生的具有原生性特征的道德文化。
B.舜文化是在社会转型期为适应社会发展由当时的舜帝创造的文化。
C.舜文化是中华民族由文明产生的阶段进入文明发展阶段的标志。
D.舜文化以道德文化为内涵,它涵盖了社会、自然两大学科。
5.对文中“舜文化是以儒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源头”一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舜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源头。
B.儒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核心。
C.儒家文化脱胎于舜帝所创造的舜文化。
D.儒家文化是舜帝创造的舜文化的核心。
6.下面对文意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舜文化是为了适应诸侯国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团结而应运而生的和谐文化。
B.舜文化得以继承并且发扬光大,其原因是它代表了炎黄子孙的共同利益。
C.农耕文化、政体文化、道德文化是中华远古文化的源头,其中道德文化最重要。
D.舜文化的滋养和润泽是中华民族自古至今保持国家强大凝聚力的根本保证。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艺术。
言所以达意,然而意绝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
因为言是固定的,
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缥缈无踪的。
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
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
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
一切艺术作品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惟不能,而也不必。
《论语》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几句话绝没完全描写出孔子说这番话时候的心境,而“如斯夫”三字更笼统,没有把当时的流水形容尽致。
如果说详细一点,孔子也许这样说:“河水滚滚地流去,日夜都是这样,没有一刻停止。
世界上一切事物不都像这流水时常变化不尽吗?过去的事物不就永远过去决不回头吗?我看见这流水心中好不惨伤呀!……”但是纵使这样说去,还没有尽意。
而比较起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九个字比这段长而臭的演绎就值得玩味多了!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用“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四十字把乡村风景描写得多么真切!然而仔细观察起来,乡村景物还有多少为陶渊明所未提及。
从此可知文学上我们并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
在音乐里面,我们也有这种感想,凡是唱歌奏乐,音调由洪壮急促而变到低微以至于无声的时候,我们精神上就有一种沉默肃穆、和平愉快的景象。
《琵琶行》里形容琵琶声音暂时停顿的情况说“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就是形容音乐上无言之美的滋味。
英国诗人济慈在《希腊花瓶歌》中也说,“听得见的声调固然幽美,听不见的声调尤其幽美”,也是说同样的道理。
所谓无言,不一定指不说话,是注重在含蓄不露。
雕刻以静体传神,有些是流露的,有些是含蓄的。
这种分别在眼睛上尤其容易看见。
中国有句谚语,“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
”所谓“怒目”,便是流露;所谓“低眉”,便是含蓄。
凡看低头闭目的神像,所生的印象往往特别深刻。
最有趣的就是西洋爱神的雕刻,都是瞎了眼睛。
这固然根据希腊的神话,然而实在含有艺术的道理,因为爱情通常都在眉目间流露,而流露爱情的眉目是最难比拟的。
所以索性雕成盲目,可以耐人寻思。
当初雕刻家原不必有意为此,但这些也许是人类不用意识而自然碰得巧。
以上是各种艺术中的几个实例。
把这些个别的实例归纳起来,我们可以得一个公例,就是:艺术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
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生的印象和美感,比尽量流露的还要深刻。
换句话说,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流行语中有一句说:“言有尽而意无穷。
”无穷之意达之以有尽之言,所以有许多意,尽在不言中。
推广地说,艺术作品之所以美,不是只美在已表现的一部分,尤其是美在未表现而含蓄无穷的一大部分,这就是无言之美。
(摘编自朱光潜的《无言之美》)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要以言达意,但文学作品中的具体语言和抽象情感却有很大差别,文学创作者也不追求用文字很好地表情达意。
B.《论语》中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没能表达出孔子当时的心境,这个例子证明了文字不能完全地传达情感的道理。
C.《琵琶行》所描写的“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表现了听者沉默肃穆、平和愉快的感受,这是音乐的无言之美。
D.欣赏者看低头闭目的神像时,所产生的印象常常特别深刻,这是欣赏者和创作者碰巧所得,并不是创作者刻意为之。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文学不追求用文字语言来全部传达情意拓展开来,论述了一切艺术作品都不需要尽量充分地表达情意的道理。
B.围绕着“无言之美”这个话题,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艺术表意时要含蓄或留一部分空白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C.文章在分别举出了文学、音乐、雕像的实例的基础上,总结了艺术创作的共同点,同时解释了“无言之美”的内涵。
D.文章运用了举例、对比等论证方法,论述了艺术作品的美更在于含蓄不露的道理,使抽象的美学原理浅显易懂。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想让欣赏者获得的美感更加丰富深刻,就需要创作者在表现思想情感时,稍微含蓄,甚至留有一些空白。
B.《归园田居(其一)》写景的精妙之处证明了中国古典诗词蕴含丰富的无言之美,这种美体现在许多优秀的古诗文中。
C.已表现出来的美和无言之美,都属于艺术作品的美,这两种美各有特色,如果能够协调融合,那将更有感染力。
D.《关雎》用生动的语言描写荇菜之形,用直白的语言抒发思慕之情,做到了语言完全地表达情意,展现了含蓄美和深刻美。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按要求作答。
长安秋望
赵嘏
云物①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②。
长安秋望
杜牧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注】①云物:亦作“云雾”。
②南冠、楚囚:典出《左传》,为囚徒的代称
10.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赵诗首联总揽长安全景,景象迷蒙壮阔,诗中“凄清”二字,既属客观,亦属主观,为全诗定下基调。
B.赵诗颈联中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作人,含有浓厚的主观色彩。
C.杜诗首句点出“望”的立足点,一个“倚”字,重在强调所登之楼巍然屹立的姿态。
D.诗人将“南山”和“秋色”相提并论,以虚衬实,写出秋色的高远与气势,别出心裁。
11.赵诗的颔联和颈联是怎样描写景物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2.两首诗都写了秋望长安,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杂诗
曹植
微阴翳阳景,清风飘我衣。
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
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归。
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
游子叹黍离①,处者歌式微②。
慷慨对嘉宾,凄怆内伤悲。
①黍离:出自《诗经》,是东周人缅怀故都之作。
②处者:指役夫的家人。
式微:出自《诗经》,有“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
1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用语自然,音节铿锵,意象生动传神。
全诗写景色彩明丽,意境开阔。
B.“眇眇客行士”中“眇眇”既写出了服役之地的荒远,又写出了征夫内心的愁苦。
C.九、十句借用典故,感怀深沉,游子和处者对举并写,直抒胸臆,倍显凄恻动人。
D.这首古体诗与曹操的《短歌行》都体现了建安文学“悲歌慷慨”的特点,二者表达情感相同。
14.赏析“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
15.“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
游子叹黍离,处者歌式微”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先进》中写到孔子的四个弟子侍坐时各言其志,曾点表达希望能够在舞雩台上唱祭歌、献祭品,祭天求雨之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2)《蜀相》中“ ______ ,_______”两句诗写刘备知人善任的用人风范,讴歌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贵品格。
(3)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词人登高望远,所看到的深秋时节金陵之山水最具典型特征的景物。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7.下面这封自荐信在语言表达得体和标点方面都存在问题,请找出其中的五处并加以修改。
自荐信
尊敬的老师们:
你们好!我叫刘鹏,来自敦品中学。
能有机会参加贵校的自主招生考试,我深感荣幸。
我在文学、艺术、体育等方面都小有成绩,尤其酷爱文学,在荣任我校文学社社长期间,将文学社活动搞得有声有色,而且有《我和我的祖国》、《追梦赤子心》和《青春的色彩》等多篇文章发表在省内文学刊物上。
我高考的最大理想就是考取贵校中文系,学习更多的文化知识,回报国家和社会。
希望贵校能给我一次机会,我定不辜负父母和老师们的期望,鼎力学习,用知识武装自己,有朝一日为母校争口气。
谢谢!
此致
敬礼!
敦品中学刘鹏
2020年3月1日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8.下面是某校一则活动通知,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现兹定于五月四日早八点举行“十八岁成人礼”活动,诚邀各位家长赏光。
校外道路坑坑洼洼,请大家务必尽早出发,以便按时到达。
让我们共同成为各位同学成长的观察者。
(1)改为
(2)改为
(3)改为
(4)改为
(5)改为
四、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9年,电子音乐人蒋亮在电音节目《即刻电音》中拿下冠军,顶着一头脏辫、看上去很酷的他自嘲:“很想体会一下赚钱是什么感觉”。
在流媒体平台上,他五年里只拿到过301元的版税。
蒋亮并不是个例。
2019年,在《乐队的夏天》成功出圈之前,click#15乐队两名成员依靠音乐获得的月收入不足千元,曾犹豫要不要结束音乐梦想。
《2019中国音乐人报告》显示,在音乐产业处于创作环节的词曲作者、歌手、录音师、混音师、DJ等职业中,全职音乐人的占比仅有一成,近半数非学生音乐人的税前月收入不足2000元。
2019年12月9日,网易云音乐宣布,其平台入驻原创音乐人超过十万,原创作品数量超过150万首,但除了周杰伦这样的一线歌手,或者网红艺人、流量金曲,大多数音乐人目前几乎没有从流媒体平台赚钱的可能。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何感想?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
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A项,“法家对圣贤有暴力抑制的倾向”错误,属于无中生有,文章第一段只是说“法家所提倡的尚法不尚贤,意在废除人为的能力评判、德行评骘,从而使法律成为衡量人际关系的唯一标准”,并不能体现出对圣贤有暴力抑制的倾向。
B项,“不用考虑备选者的道德”错误,说法过于绝对;第二段的表述是“法家所强调的人才选拔,不是出于道德的考虑”,文中说的是“不是出于道德的考虑”,选项变成“不用考虑”,故错误。
D项,“极易与公共责任冲突”错误;原文倒数第二段的表述是“法家也承认官员在私人领域内有私,个人的私心并不绝对与公共责任冲突”。
【2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并考查对文章论证方法、论据与论点的关系、论证的结构等的把握能力。
D项,“阐述……儒家体系内涵,意在引出‘问责制’”错误;从文章来看,对于儒家,文章只是在开头进行简描述——“与儒家崇圣、墨家尚贤相反”,而且阐述内涵的目的也不是引出“问责制”。
本文属于总分结构,先在第一段提出观点——尚法不尚贤,然后从不同角度介绍法家的法理思想,而“问责制”只是其中之一。
【3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
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A项,“道家和法家的不尚贤,目的都是使社会恢复到原始初朴、更有秩序的状态”错误;选项把对道家、法家观点的表述混淆在一起,从文中来看,第一段说“道家对于圣贤一直保持着理性的抵制,……在于使老百姓回到纯然朴素的状态中”“道家想要社会回归于原始初朴的状态”,可见“使社会回归于原始初朴的状态”只是道家的观点;第一段说“法家所设立的法,恰恰是为了维护在乱世之中的公共秩序,以期在圣人与贤臣之外,建立一个更具有可行性的社会秩序的维持方式”,“期”意思是“希望”,可见“在乱世之中,建立起一个更具有秩序的社会”只是法家的构想。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项,“舜文化是炎、黄民族融合进程中产生的具有原生性特征的道德文化”表述错误。
根据文本“舜所处的时代,是中国社会发展的转折时期。
在这个时期,东夷集团与华夏集团的融合已经完成,亦即炎、黄民族的融合已经完成”可知,题干错在“民族融合进程中产生的”,根据第二段开头可以看出此时“炎、黄民族融合已经完成”。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论证和语言特点的分析理解能力。
对于分析句子题,应该先分析句子成分。
一是理解句子的主干部分:舜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源头,可判断A项和C项正确;二是理解句子的定语部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核心是儒文化,可判断B 项正确,从而确定D项错误。
根据第五段的开头“以道德文化为内涵的舜帝文化,这是中华文化的三块里程碑”可判断,舜帝文化是以道德文化为内涵。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A项,“舜文化是为了适应诸侯国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团结而应运而生的和谐文化”表述错误。
根据原文第二段“在社会生产之中,需要有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关系和双方都能接受和遵守的准则,才能维护诸侯国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团结与和谐”一句,可推断,舜文化的产生是为了维护诸侯国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团结与和谐,而不是说“舜文化是……和谐文化”。
C项,“其中道德文化最重要”表述错误。
可根据文章第五段第三句“又特别以舜文化为博大精深,它涵盖了社会、自然两大学科,其内容包括了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文艺、民族关系等各个领域。
舜文化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