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麻醉中预注射瑞芬太尼对呼吸抑制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麻醉中预注射瑞芬太尼对呼吸抑制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2-04-27T16:29:06.856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22年2期作者:王曦[导读] 对比了解瑞芬太尼预注射对于临床麻醉中出现呼吸抑制的影响情况。
王曦
富顺西区医院四川富顺 643000
【摘要】目的:对比了解瑞芬太尼预注射对于临床麻醉中出现呼吸抑制的影响情况。
方法:选取98例我院收治的手术患者作为研究观察对象,将患者使用奇偶数法随机均等分为各49例的两组,分别设立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进入手术室后常规开放静脉通路、心电监护,予以硬膜外间隙持续阻滞麻醉,后使用输液泵注入瑞芬太尼,观察组患者接受预注射瑞芬太尼方式麻醉给药,对照组患者使用持续输注的方式麻醉给药,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出现呼吸抑制的概率(RR<12次/min,SaO2<94%,呼吸骤停持续时间>15s,ETCO2>5mmHg)。
结果:使用持续输注的方式麻醉给药的对照组患者呼吸抑制发生例数和呼吸抑制发生率分别为21例、42.86%,接受预注射瑞芬太尼方式麻醉给药的观察组患者呼吸抑制发生例数和呼吸抑制发生率分别为7例、14.29%(P<0.05),观察组患者数据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
结论:使用预注射的方式进行瑞芬太尼麻醉应用能够有效降低发生呼吸抑制事件的概率,显著提高瑞芬太尼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安全性。
【关键词】临床麻醉;预注射;瑞芬太尼;呼吸抑制;影响麻醉是现代临床医学手术治疗方式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麻醉过程贯穿手术始终,并且需要跟随手术情况以及患者个体情况进行动态调整,而由于手术本身对于躯体的损伤性,患者对于麻醉药物的反应可能出现各种高敏或低敏反应[1],呼吸抑制就是麻醉中十分常见的一种临床不良反应,预注射概念的提出在理论上能够降低患者在麻醉过程中出现呼吸抑制情况的概率,此次调研即希望通过对比了解这一论点是否成立,具体研究过程见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98例我院收治的手术患者作为研究观察对象,患者在院接受治疗与观察时期为2020年9月至2021年8月,将患者使用奇偶数法随机均等分为各49例的两组,分别设立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中患者男女比例25:24,年龄范围19岁至57岁,年龄均数(36.51±9.45)岁,体质量中最低47kg,最高89kg,平均体质量(67.24±11.31)kg;观察组中患者男女比例24:25,年龄范围18岁至58岁,年龄均数(36.75±9.79)岁,体质量中最低者45kg,最高者90kg,平均体质量(67.88±11.26)kg;已通过数据分析软件确认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效力(P>0.05),患者本人均知情同意研究内容,并已签署相关确认文书,研究论题由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纳入标准:ASA等级I-II级,认知功能以及沟通能力良好,具备相应手术指征,能够配合研究工作。
排除标准:组织器官(确诊或考虑)器质性病变的患者,基线资料不完善的患者,精神疾病(史)患者,合并新冠病毒肺炎等传染性疾病的患者。
1.2方法
两组患者常规开放静脉通路,连接心电监护仪监测体征,予以硬膜外间隙持续阻滞麻醉,后使用输液泵注入瑞芬太尼,观察组患者接受预注射瑞芬太尼方式麻醉给药,预注射诱导量为0.55μg/kg左右,调整给药速度0.5μg/s,后续根据患者体征情况调整给药速度;对照组患者使用持续输注的方式麻醉给药,术中持续使用0.05μg/(kg·min)的速度给药。
术中如患者出现心率<50次/min时予以阿托品,血压低于常规血压30%时予以麻黄碱,呼吸抑制症状严重者增加给氧治疗以及面罩通气[2]。
1.3观察指标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出现呼吸抑制的概率,呼吸抑制的判定标准为:RR<12次/min,SaO2<94%,呼吸骤停持续时间>15s,ETCO2>5mmHg,满足以上任意一项即可判定为呼吸抑制[3]。
1.4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 27.0数据分析软件进行整合与处理,%和(x±s)均数/标准差作为数据体现形式,x2和t参与检验,P<0.05表示对比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接受预注射瑞芬太尼方式麻醉给药的观察组患者发生呼吸抑制的概率显著低于使用持续输注的方式麻醉给药的对照组患者,可见对照组患者的呼吸抑制发生率42.86%,观察组患者的呼吸抑制发生率14.29%,组间差异明显(P<0.05),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呼吸抑制发生率对比
3.讨论
通过对本院98例手术患者的观察,发现瑞芬太尼的预注射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具有实际正面效果,具体见两组患者出现呼吸抑制的概率对比情况。
在研究过程中,首先通过控制变量选择确立两组研究对象,分别对两组患者使用不同的麻醉给药方式,一组接受预注射瑞芬太尼方式麻醉给药,另一组使用持续输注的方式麻醉给药,通过对两组患者呼吸抑制发生情况的判定和总结,最终发现接受预注射瑞芬太尼方式麻醉给药的观察组患者发生呼吸抑制的概率显著低于使用持续输注的方式麻醉给药的对照组患者(P<0.05),对照组患者的呼吸抑制发生率42.86%,观察组患者的呼吸抑制发生率14.29%。
瑞芬太尼本身是一种临床中常见常用的麻醉药物,它的麻醉镇痛效果显著,但缺点是见效时间较短,如需在术中始终维持较好的麻醉效果,需要对患者进行持续给药,而其药理机制中主要在μ受体中作用,进而会影响人体神经中枢,在具体表现上就是对呼吸循环的负面作用;在此次调研中,通过观察分析发现预注射的方式能够有效降低呼吸抑制的发生概率,分析其具体原因,与预注射给药后使患者出现一定的瑞芬太尼耐药性有关。
综上所述,使用预注射的方式进行瑞芬太尼麻醉应用能够有效降低发生呼吸抑制事件的概率,建议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王鹏飞, 宋伟. 临床麻醉中预注射瑞芬太尼对呼吸抑制的影响[J]. 健康之友 2020年1期, 90页, 2020.
[2]郝毅[1], 邢硕[1]. 浅谈瑞芬太尼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J]. 明日, 2019(6):1.
[3]吴迪, 王文波, 何卉,等. 不同剂量瑞芬太尼对小儿七氟烷麻醉下自主呼吸的影响评价[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9年7卷14期, 45页,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