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生物(北京专用)一轮作业:第30讲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环境保护 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2020年高考 一轮复习 人教版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作业.doc

2020年高考 一轮复习  人教版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作业.doc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作业(时间:35分钟)1.(2019·原创题)某些动物种群中存在自毒现象。

比如蝌蚪密度高时会产生一种毒素,该毒素能限制蝌蚪的生长,或增加蝌蚪死亡率。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动物产生的毒素是一种化学信息B.这种毒素对于动物自身生命活动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C.这种毒素对于种群的繁衍具有一定的影响D.动物的自毒现象不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解析题中所述毒素是一种化学物质,A正确;根据题目所给事例“蝌蚪密度高时会产生一种毒素,该毒素能限制蝌蚪的生长,或增加蝌蚪死亡率”可直接推出B、C正确;动物的自毒现象可以防止动物种群密度过高,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错误。

答案 D2.下列有关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形成原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A.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B.造成臭氧层空洞的主要原因是氟利昂等物质的大量排放C.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森林被大量砍伐D.导致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是植被的大量破坏解析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污染大气的二氧化硫等气体排放过多而使雨水的酸性增强,C错误。

答案 C3.生态环境的保护受到人类的广泛重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退耕还林时,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B.从生态效益角度看对害虫的化学防治优于生物防治C.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存在可以降低物种多样性D.退耕还林是增加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解析群落演替的原因既有内因,也有外因,A错误;从生态效益角度看,生物防治优于化学防治,B错误;捕食者的存在可以增加物种多样性,C错误。

答案 D4.深海热泉生态系统中存在硫细菌,该细菌能利用氧化硫化物释放的能量将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

生活在热泉附近的生物,直接或间接地以硫细菌为食。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硫细菌能够实现碳元素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B.直接或间接以硫细菌为食的生物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能量能随着碳元素的循环而被生态系统循环利用D.若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能够保持平衡状态,说明该生态系统存在着分解者解析硫细菌能利用氧化硫化物释放的能量将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说明可以实现碳元素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A正确;硫细菌是生产者,因此直接或间接以硫细菌为食的生物都属于消费者,消费者的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正确;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C错误;分解者通过分解作用产生的CO2是大气中CO2的主要来源,没有分解者,碳循环将无法保持平衡状态,D正确。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 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能超过生态系统 的自我调节能力。
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 应适时给予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 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实验: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一、实验原理: 在有限的空间内,依据生态系统原理,将生态系统具有
设置如甲瓶所示的广口瓶 4 个,分别向里面放入小鱼 2 条、4 条、6 条、8 条,其余条件与甲瓶相同,然后观察各 瓶中小鱼的存活时间。
二、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 (1)我国人口特点:已进入 低生育水平 国家的行列,但 由于 人口基数大 ,我国人口仍将在较长时期内持续增长。
探究步骤:将三个广口瓶按图 5-5-2 制作成三个生态缸。
图 5-5-2
探究结论:
(1)以上三个生态瓶只有一个是合理的,为__甲__瓶,另外两个生 态瓶出现错误的原因分别是: __________乙__瓶__未__密封,丙瓶未置于散射光下 _____。 (2) 甲、乙、丙三个生态瓶中的小鱼存活时间最短的是 丙 , 原因是: 丙__中__生__产__者__不__能__进__行__光_合作用提供 O_2,造成_小__鱼__因__缺__氧__而__死__亡__。 (3) 加入泥沙的目的是_提__供__分_ 解_者__及__为__生__产__者__提__供__无__机__物_。 (4)欲探究消费者个体数量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系,该如何设 计实验?(写出探究思路即可)。
生态缸中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 能量流动,在一定时期内保持 稳定
减少对O2的消耗,防止生产量 <消耗量
加入河泥、沙子
使生态缸中存在分解者并为生产 者提供无机物
一般不用蒸馏水来制作生 态缸

2020版高考生物总复习第九单元第30讲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性和生物圈及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课件北师大必修3

2020版高考生物总复习第九单元第30讲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性和生物圈及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课件北师大必修3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原理
1.(2018·海南卷,21)对于一个结构和功能处于恢复过程中的生态系统,下列推论错 误的是( ) A.适当的物质和能量投入可加快生态系统的恢复 B.随着生物多样性的提高,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强 C.恢复后的生态系统,其结构和功能可接近受损前的状态 D.生物多样性提高后,某营养级的能量可全部流入下一营养级
(2)保护森林 ①森林的功能:地球的“__基__因__库”;在生物圈的物质循环和_能__量__流__动____中起着重 要作用;具有净化空气、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降低噪声等多种_环__境___功 效。 ②我国在1984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国家对森林资源实行了采__伐__限__额__ 管理,实现了对森林资源的__持__续__利用。 (3)保护海洋:海洋是地球上_最__大___的生态系统,我国从1995年开始,在东海、黄海、 渤海海域实行全面___伏__季__休__渔___制度。
2.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以下方法错误的是( ) A.对生态系统的基本成分及其比例要有严格的要求,生态缸可制作成封闭型 B.生态缸中放置的生物必须具有较强的生活力,放置生物的数量要合适 C.为了使生态缸内的沙地保持干燥,应将生态缸放置在直射光下 D.生态缸制作完毕后,应该贴上标签,在上面写上制作者的姓名与制作日期 解析 不应放置在直射光下,防止温度过高,影响生态缸中生物的生存。 答案 C
2.两个不同生态系统在同时受到同等强度的干扰(a)后,其结构和功能的曲线变化情况 如图,由图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同等强度的干扰下,乙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比甲强 B.同等强度的干扰下,若乙生态系统干扰提前,则B点左移 C.若对甲生态系统的干扰强度增大,则C点右移 D.B点后乙生态系统中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 解析 从图中可看出甲、乙两个生态系统受到同等强度干扰后,甲生态系统的结构和 功能波动范围大,说明甲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低,乙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高 ,A正确;若乙生态系统干扰提前,B点也会提前,即B点左移,B正确;若对甲生态 系统的干扰强度增大,则其恢复原状所需要的时间延长,C点右移,C正确;乙生态系 统在恢复过程中及恢复原状后不一定有新物种产生,D错误。 答案 D

(北京)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30讲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环境保护与生态工程精练(含解析)

(北京)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30讲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环境保护与生态工程精练(含解析)

第30讲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环境保护与生态工程A组基础题组题组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B.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C.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D.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答案 D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A正确;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B正确;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C正确;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强,恢复力稳定性越弱,D错误。

2.下图是人们设想的宇宙飞船生态系统模式图,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图中B、C、D可表示宇航员所需食物、氧气和水等生活资源B.密封飞船中的能量循环利用,可以使飞船生态系统保持长期稳定C.分解罐的分解产物E可以向藻类植物提供多种无机盐和二氧化碳D.该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差,需宇航员进行调控答案 B 图中藻类植物是生产者,可通过B、C、D途径为宇航员提供食物、氧气和水等生活资源,A正确;密封飞船中的物质循环利用,但能量不能循环利用,B错误;分解罐中粪便的分解产物E可以向藻类植物提供多种无机盐和二氧化碳,C正确;该生态系统生物种类较少,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差,需宇航员进行调控,D正确。

3.图A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反馈调节示意图,图B为某湖泊生态系统中发生的某种调节活动,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图A 图BA.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了图A中所示的成分外,还应该包括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B.甲、乙、丙三者之间的食物联系是乙→甲→丙C.图B所示调节导致的最终结果是维持该生态系统原有的稳态D.图A是负反馈调节,图B是正反馈调节答案 C 图A中三者的食物联系是乙→甲→丙,它们表示的是负反馈调节机制,而图B为正反馈调节,它会使生态系统偏离原有的稳态。

高考生物总复习-第30讲-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高考生物总复习-第30讲-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30讲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内容考情——知考向核心素养——提考能内容要求 1.阐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关注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3.关注全球性的环境问题4.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5.实验:设计并制作生态瓶,观察比较不同生态瓶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6.活动:搜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例生命观念分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建立生命系统的稳态观科学思维分析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曲线,培养运用科学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近三年考情2020·全国卷Ⅱ[38(1)]、2018·全国卷Ⅲ(32)科学探究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社会责任分析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及外来物种入侵的危害,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考点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2.形成原因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1)基础:负反馈调节。

(2)特点: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迅速丧失,生态系统难以恢复。

3.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两种类型(1)概念①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②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2)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比较注特例:冻原、沙漠等生态系统两种稳定性都比较低。

4.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1)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和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相协调。

5.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设计要求相关分析生态缸必须是封闭的防止外界生物或非生物因素的干扰生态缸中投放的几种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生活力,成分齐全(具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态缸中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生态缸的材料必须透明太阳光能够透过,为光合作用提供光能,便于观察生态缸宜小不宜大,缸中的水量应适宜,要留出一定的空间便于操作;缸内储备一定量的空气(1)观察稳定性,可通过观察动植物的生活情况、水质变化、基质变化等判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高一生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生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生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试题答案及解析1.“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主要说明了草原的 ( )A.恢复力稳定性较强B.抵抗力稳定性较强C.恢复力稳定性较弱D.抵抗力稳定性较弱【答案】A【解析】题中诗句中体现了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差而恢复力稳定性较强,所以A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2.鼎湖山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因其完整保存了具有400多年历史的地带性植被——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被中外科学家誉为“北回归线沙漠带上的绿洲”。

建立该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 ( )A.物种B.种群C.群落D.生态系统【答案】D【解析】据题意分析,建立该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生态系统,所以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自然保护区的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3.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A.DNA具有多样性B.RNA具有多样性C.蛋白质具有多样性D.自然选择的结果【答案】B【解析】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DNA具有多样性,直接原因是蛋白质的多样性,A正确。

4.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生物多样性就是指物种多样性B.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措施之一C.外来物种入侵增加了本地生物多样性D.保护生物多样性意味着禁止对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答案】B【解析】生物多样性是指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故A错误。

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故B正确。

外来物种入侵可能会导致本地生物多样性减少,故C错误。

保护生物多样性不是禁止对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而是合理开发利用,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掌握程度。

5.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B.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C.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间接价值D.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答案】D【解析】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的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故本题错误选项为D。

2023届高考生物一轮专题复习课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保护

2023届高考生物一轮专题复习课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保护

分考点讲解
考法七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答案】AD 【解析】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保护相关知识。森林群落植物多样性高时,可为动物提供多样的 栖息地和食物,A正确;森林生态系统的破碎化改变了物种生存所需的地理环境,生物生存空间锐减, 减少了生物之间的交流,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B错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同时应合理利用生态系 统的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发现更多的潜在价值,而不是禁止一切森林砍伐和野生动物捕获的活动,C 错误;农业和城镇建设过程需要遵循自然、经济、社会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这体现了生态系统保 护的整体性原则,D正确。
A.食草动物进入早期,其种群数量增长大致呈“J”型曲线 B.图中点a的纵坐标值代表食草动物的环境容纳量 C.该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与植物和食草动物之间的负反馈调节有关 D.过度放牧会降低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分考点讲解
考法六 能量流动的过程、计算与应用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草动物进入早期,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缺乏 天敌,结合图中曲线可知,其种群数量增长大致呈“J”形曲线,A正确;环境容纳量是指一定的环境条件 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结合题图可知,种群数量最终在环境容纳量附近变化,所以a点对应的数量 高于环境容纳量,B错误;植物数量增多,食草动物数量也增多,食草动物数量增多会导致植物数量减 少,此过程为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C正确;过度放牧会导致植物种类减少, 进而导致动物种类也减少,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减少,其抵抗力稳定性降低,D正确。
题型六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综合分析
【答案】C 【解析】群落演替过程中,土壤中的有机物量不断增加,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也不断增加,A错误; 群落演替过程中,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增加,生态系统的结构稳定性增强,B错误;群落演替过程中, 群落垂直结构的层次性不断增加,其恢复力稳定性不断减弱,C正确;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呼吸消耗 的有机物量不断增加,抵抗力稳定性不断增强,D错误。

2020年高考 一轮复习 人教版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作业.doc

2020年高考  一轮复习  人教版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作业.doc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作业一、选择题1.(2019·山西省实验中学月考)人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积累了很多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经验。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D )A.食物链营养级越多能量传递效率越高B.草原生态系统中分解者同化的能量可以流向生产者C.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大小有关的主要因素是生物数量D.合理增加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可增加其抵抗力稳定性解析:食物链营养级多少和能量传递效率无关,A项错误;分解者同化的能量不能流向生产者,B项错误;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所以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大小有关的主要因素是生物种类,而不是生物数量,C项错误;合理增加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可增加其抵抗力稳定性,D项正确。

2.(2019·广西桂林模拟)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C )A.“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B.引进物种不慎或对引进物种管理、监测不到位可能破坏生物多样性C.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基因、群落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措施D.模拟苍蝇后翅平衡棒的原理,研制出新型导航仪是利用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解析:生物的药用价值、科研价值、美学价值都属于生物的直接价值,A、D正确;引进物种不慎或对引进物种管理、监测不到位可能破坏生物多样性,形成生物入侵,可能会导致当地物种灭绝,B正确;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措施,C错误。

3.(2019·广东中山一中统练)下面列举的在设计小生态瓶时应遵循的原理中,不合理的是( C )A.瓶中动物与植物之间应有捕食关系B.瓶中各种生物的数量搭配应合理C.应经常向瓶中通气,保证瓶中生物的呼吸D.瓶中生态系统应有充足的太阳能解析:小生态瓶中,动物与植物之间应有捕食关系,以实现物质循环再生,A合理;为保证生态瓶的正常运转,瓶中各种生物的数量搭配应合理,B合理;小生态瓶应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应密闭,C不合理;为保证生态瓶有足够的能量输入,瓶中生态系统应有充足的太阳能,D合理。

2020年高考一轮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3讲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课后作业(必修3)(生物解析

2020年高考一轮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3讲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课后作业(必修3)(生物解析

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B.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C.在一块牧草地上栽种乔木形成树林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下降D.一块弃耕后的牧草地上形成灌木林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答案 B解析通过管理提高某一种牧草产量,会影响其他植物的生长和种类增多,甚至影响某些动物的生长和种类增多,导致此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降低,B错误。

2.(2018·湖北省稳派教育第二次联考)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受到各国的普遍关注。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某湖泊的水质持续恶化与该湖泊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调节有关B.过度放牧导致草原生态系统退化,牲畜的环境容纳量会变小C.雾霾现象可自行退去,说明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D.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过度使用化石燃料答案 A解析某湖泊的水质持续恶化主要与该湖泊生态系统的正反馈调节或人类持续排污有关,A错误;草原生态系统退化,牲畜的环境容纳量一定会变小,B正确;环境遭到干扰,很快恢复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作用的体现,C正确;全球气候变暖,也就是温室效应,而温室效应主要是化石燃料的过度燃烧,排放过多温室气体所致,D正确。

3.下列有关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目前人口数量已经超出了地球环境容纳量B.生物种群消长规律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C.人口过度增长与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有密切联系D.科技进步能解决因人口增长过快而导致的资源短缺问题答案 C解析目前全球人口继续增长,说明全球人口数量没有超出地球环境容纳量,A错误;人口增长还要受到国家政策、经济、政治的影响,生物种群消长规律不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B错误;人口的过度增长导致资源被过度利用和环境的破坏,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与人口的过度增长有密切的联系,C正确;科技进步也不能完全解决因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的资源短缺问题,因为有些资源的再生速度很慢,而不可再生的资源是无法通过科技来解决的,D错误。

(北京专用)2020版高考生物总复习第30讲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环境保护与生态工程课件

(北京专用)2020版高考生物总复习第30讲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环境保护与生态工程课件

核 心 网络构建 构 要语强记 建
必备知识
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① 结构和功能 相对稳定 的能力。 2.形成原因: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② 自我调节 能力。
3.自我调节能力 (1)实例
(2)基础:⑦ 负反馈 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
(3)特点: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 过⑧ 一定限度 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迅速丧失,生态系统 难以恢复。
2.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 人均耕地 减少,粮食需求增加。 (2) 自然资源 被大量消耗。 (3) 环境污染 加剧等。 3.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 (1)继续控制 人口增长 。 (2)加大保护 资源和环境 的力度。 (3)监控、治理江河湖泊及海域的污染。 (4)加强 生物多样性 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 (5)推进 生态农业 。
7.易地保护就是把大批野生动物迁入动物园、水族馆等进行保护。( ✕ ) 8.人工林建设和园林景观构建,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可提高社会和经济 效益,这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整体性原理。 ( √ ) 9.用蛆蛹粪便作为有机肥还田,运用了能量循环再生的原理。 ( ✕ ) 10.我国西北土地沙化非常严重,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超载放牧,导致草 地退化。该事实主要违背了生态工程的协调与平衡原理。 ( √ ) 11.豆科植物和固氮菌互利共生,当把它们分开时,两者的生长都要受到 损害,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系统整体性原理。 ( √ ) 12.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等是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工程的主要对策。
二、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 (1)现状:人口 出生率 和 自然增长率 明显下降,目前已进入 了 低生育水平国家 的行列。 (2)前景:人口 基数 大,在较长的时期内仍将持续增长。 (3)目标:2020年,人口总数要控制在 14.5 亿以内; 21世纪中叶 , 人口总数达到峰值以后,将开始缓慢下降。

【2020高考生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生态环境的保护(考点复习)

【2020高考生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生态环境的保护(考点复习)

⑨________稳定性
一般来说,抵抗力稳定性: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沙
比 较
漠生态系统>北极苔原生态系统 但也有特殊情况,比如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 恢复力稳定性都比较⑩____,北极苔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
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比较⑪____
针对训练 如图所示,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 正常作用的范围。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 小;x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曲线与正常范围之间所夹 的面积可以作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T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2.全球性主要环境问题 (1)环境污染的类型与主要原因
类型 温室效应
酸雨 臭氧层破坏 水资源短缺 土地荒漠化 生物多样性锐减
主要原因 CO2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
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 氟利昂等物质的大量排放
人口增多,水污染严重 植被遭到破坏
生物生存的环境被破坏
(2)这些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严 重威胁,并且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实质
保持自身的结构与功能 相对稳定
恢复自身结与 功能相对稳定

核心
抵抗干扰,⑤________ 原状
遭到破坏,⑥ ________原状

生态系统组分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 影响 我调节能力越大,抵抗力稳定性越强,恢
复力稳定性越弱
(1)二者同时存在,共同维持生态系统
联 系
的相对稳定 (2)一般情况下,二者呈⑦________相 关,a为⑧____________稳定性,b为
(2)基础: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③_______ 调节。负反馈调节普遍存在。
(3)特点:任何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是无限的,当 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④____________时,生态系统的自我 调节能力就会迅速丧失,难以恢复原状。

【2020】最新高考生物(北京专用)一轮作业:第30讲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环境保护 Word版含解析

【2020】最新高考生物(北京专用)一轮作业:第30讲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环境保护 Word版含解析

3.B 水体富营养化是水体中N、P等含量过多而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其结果是浮游植物大量繁殖。

蓝藻属于原核生物,依靠二分裂进行繁殖,其光合作用的场所为细胞质内的光合膜。

浒苔为真核生物,可通过有丝分裂大量繁殖,光合作用的场所为叶绿体。

二、非选择题
4.答案(1)竞争无核膜包围的细胞核(2)溶解氧含量低有氧呼吸(3)上升且高于对照组适应(或“抗逆性”)新根长出(4)蓝藻浓度过高
解析(1)蓝藻与凤眼莲属于不同物种,都需要利用水中的营养物质,故两者关系为竞争。

从细胞的结构特点来看,蓝藻为原核生物,凤眼莲为真核生物,故区别为有无核膜包围的细胞核。

(2)根据图1分析,当蓝藻大量聚集后,导致凤眼莲根区溶解氧含量低,氧气含量下降会抑制凤眼莲根细胞的有氧呼吸,造成根系发黑、发臭,老根大量脱落。

(3)根据图2分析,60 g/L 的蓝藻根系活力相对值高于对照组,因此蓝藻根系活力相对值上升,结合图1,根区溶解氧含量下降,但本身对氧气的需求仍存在,故凤眼莲对逆境产生了适应。

要证实上述推测,将该凤眼莲与正常凤眼莲置于低氧环境中,若观察到实验组的凤眼莲有新根长出,可证实上述推测。

(4)本实验探究的是蓝藻暴发程度对凤眼莲治理效果的影响,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可知,在利用凤眼莲治理水体富营养化时,要尽量避免蓝藻浓度过高,以充分发挥凤眼莲的生态净化功能。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3-9-3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环境保护课时作业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3-9-3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环境保护课时作业

课时作业三十一一、选择题1.地球上各样不一样种类的生态系统拥有不一样的调理能力。

与农田、草原、冻原等生态系统对比较,热带雨林的自我调理能力特色是() A.种群数目调理能力强,抵挡外界扰乱能力衰B.分解力衰,生产力强C.抵挡外界扰乱能力强,自我恢复能力衰D.能量流动速度快,物质循环速度慢C[与农田、草原、冻原等生态系统对比较,热带雨林的构成成分最复杂,自我调理能力强,抵挡力稳固性强而恢复力稳固性弱,故 A 项错、 C 项正确。

热带雨林中生产者、花费者和分解者的数目均较农田、草原、冻原多,故生产力强,分解力也强, B 项错。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同时进行,密切联系的,丛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速度都较快, D 项错。

]2.(2014 ·河北衡水期末 )丛林生态系统能长久保持相对稳固状态的原由是()①生物多样性是自我调理能力的基础②其抵挡力稳固性要比草原生态系统高③其恢复力稳固性要比农田生态系统高④有比较复杂的营养构造⑤太阳能是保持生态系统正常运行的动力⑥能量能够跟着季节的变化而产生波动⑦一种生物大批减少后,其地点可由同一营养级的多种生物取代⑧生产者和分解者构成生物圈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循环回路A .①③⑤⑥⑧B.②③④⑥⑦C.①②④⑤⑦D.①③④⑤⑧C[丛林生态系统的动植物种类众多,营养构造复杂,某营养级的一些生物消逝,可由该营养级的其余生物取代,故其自动调理能力较高,抵挡力的稳固性较强,种群密度和群落构造能长期间处于较稳固的状态,①②④⑤⑦正确。

]3.如图表示天气变化对甲、乙生态系统中种群种类数目的影响。

据图剖析,以下表达正确的选项是()①甲生态系统的抵挡力稳固性必定较乙生态系统强②甲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营养关系必定较乙复杂③乙生态系统在S 点后必定有新的物种产生④乙生态系统在S 点后必定经历次生演替过程A .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B[从图中我们可看出甲生态系统的抵挡力稳固性必定较乙生态系统强;甲、乙两生态系统种群数目与天气变化有关,与群落中营养构造关系不大;新物种产生需经历漫长的时间;乙生态系统在 S 点生物群落基本消逝, S 点此后又出现新的群落,属于次生演替。

新高考生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及环境保护复习讲义+分层训练

新高考生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及环境保护复习讲义+分层训练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及环境保护核心考点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理解(1)结构的相对稳定: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及数量一般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一般相关种群数量呈现周期性变化,可用下图曲线表示。

(2)功能的相对稳定:生物群落能量的输入量与输出量保持相对平衡,物质的输入与输出保持相对平衡。

(3)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生物多样性营养结构复杂程度自我调节能力大小稳定性强弱。

2.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机制 (1)负反馈调节①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②作用结果:使生态系统达到并保持平衡和稳态。

③示例:森林中的食虫鸟和害虫的数量变化。

如图所示:④意义: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2)正反馈调节①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②作用结果:使生态系统远离平衡状态。

③示例:如图所示,若一个湖泊受到了污染,鱼类的数量就会因为死亡而减少,鱼体死亡腐烂后又会进一步加重污染并引起更多鱼类死亡。

因此,由于正反馈的作用,污染会越来越严重,鱼类的死亡速度也会越来越快。

3.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辨析 (1)实例①河流:−−−→决定−−−→决定−−−→决定②森林:(2)基础: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

(3)特点: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迅速丧失,生态系统难以恢复。

4.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①一般呈相反关系:抵抗力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弱,反之亦然;②二者是同时存在于同一系统中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作用力,它们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③二者与营养结构复杂程度的关系,如图所示:5.通过曲线图辨析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和总稳定性的关系【图形解读】(1)图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

(2)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偏离的大小可以作为抵抗力稳定性的定量指标,偏离大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弱,反之,抵抗力稳定性强。

2020年高考 一轮复习 人教版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作业.doc

2020年高考 一轮复习  人教版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作业.doc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作业基础对点练——考纲对点·夯基础考点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Ⅱ)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B.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属于抵抗力稳定性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恢复力稳定性D.热带雨林营养结构复杂,其恢复力稳定性弱解析: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属于恢复力稳定性。

答案:B2.干旱环境下,森林中树木的根系比正常情况下扎得更深且分布更广,根本原因是( )A.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B.森林中植物生长旺盛C.森林有物质和能量的流动D.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高解析:干旱条件下植物的根扎得深、分布广,才能保持水分的正常吸收,抵抗外界恶劣的环境,说明森林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答案:A3.要使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就必须保持海洋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对一个平衡的生态系统来说,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B.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保持动态平衡C.植物与动物的数量相等D.生物成分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协调解析:生态系统平衡时,植物与动物数量不一定相等。

答案:C考点二全球性环境问题(Ⅰ)及人口对环境的影响(Ⅱ)4.下列哪项不是由人口增长直接引发的问题( )A.耕地减少B.燃料需求增加C.水资源紧张D.泥石流频发解析:泥石流是因人口增加,人均耕地面积减少,盲目毁林造田间接引发的,不是由人口增长直接引发的问题。

答案:D5.现在的气象预报中有“紫外线指数”的内容,提醒人们注意避免紫外线伤害。

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的直接原因是( )A.臭氧层破坏B.水体污染C.冰川融化D.滥伐森林解析:臭氧层破坏后,会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

答案:A6.下列关于人口增长与开垦土地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的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A.人口增长→人均耕地减少→开垦土地→植被破坏→自然灾害频繁B.人口增长→人均耕地减少→植被破坏→自然灾害频繁→开垦土地C.人口增长→开垦土地→人均耕地减少→植被破坏→自然灾害频繁D.人口增长→人均耕地减少→开垦土地→自然灾害频繁→植被破坏解析:人的生存离不开食物,因此,人口增长也就需要更多耕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根本原因都是水体富营养化
B.浒苔和蓝藻都通过有丝分裂大量繁殖
C.浒苔和蓝藻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不同
D.警示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非选择题
4.(20xx北京海淀期末)高等植物凤眼莲可用于治理水体富营养化,蓝藻暴发程度对凤眼莲的治理效果会造成影响,研究者进行了相关实验,部分数据如下图.。
(1)水体中的蓝藻和凤眼莲存在 关系,从细胞的结构特点来看,蓝藻与凤眼莲的主要不同是蓝藻 .。
【2020】高考生物(北京专用)一轮作业:第30讲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环境保护 Word版含解析
编 辑:__________________
时 间:__________________
A组 基础题组
考点一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
D.就地保护可保护生物及其生境,是最有效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8.20世纪80年代初,生活污水被排放到大多数河流后,河水仍能保持清澈,但随着污水排放增多,河流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学生科技实践小组在某河流上设置了3个监测点,相关水质指标检测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河流受到轻微污染保持清澈属于抵抗力稳定性
A.贫困、人口和环境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B.贫困、人口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C.部分的性能状态制约着整体的性能状态
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考点三 生态环境问题及生物多样性保护
6.长在路边的小草一般不会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来看,它却有其存在的价值,但不包括( )
A.它属于该地区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考点二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5.B 人口的增长导致环境退化,人均占有资源量减少,这样又导致人们由于缺乏资源而不能更好地发展经济,使生活贫困,生活贫困导致人类更多地向自然界索取资源,使环境进一步恶化.。由此可见贫困、环境和人口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考点三 生态环境问题及生物多样性保护
6.B 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A正确;该小草和路边的其他植物之间是竞争关系,故并非只对其他种群的生存有利无害,B错误;长在路边的小草可能含有一些利于生存的抗性基因,故可能对人类有重要价值,C正确;路边的小草可为某些动物提供栖息环境,该动物可能是某种害虫的天敌,D正确.。
C.针对我国沿××市进行的人口调查,其调查结果也会符合图示变化趋势
D.60年代初,出生率下降和死亡率上升,说明当时我国人口的年龄组成一定为衰退型
3.(20xx北京丰台期末)20xx年7月初,青岛用于奥运比赛的海面被大量浒苔(一种绿藻)覆盖,形似草坪,及时治理后比赛正常进行.。20xx年5月的太湖“蓝藻事件”引起全国关注.。关于以上两个事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B.发生水华现象最严重的是2号监测点
C.测定水体中藻类的种类是在种群水平上进行的研究
D.可以利用捕食关系治理河流水华现象
B组 提升题组
一、选择题
1.(20xx北京大兴期末)近些年,北京地区经常受雾霾天气的笼罩,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从生态系统的成分分析,雾霾中的颗粒物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分析,雾霾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丧失
2.A 我国虽因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了人口出生率总体下降,但由题图可知,出生率仍然大于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为正值,人口数量仍在上升.。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沿××市因人口的大量迁入而增多,且流动人口很多,人口调查结果不会符合图示变化趋势.。60年代初,人口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灾害.。
3.B 水体富营养化是水体中N、P等含量过多而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其结果是浮游植物大量繁殖.。 蓝藻属于原核生物,依靠二分裂进行繁殖,其光合作用的场所为细胞质内的光合膜.。浒苔为真核生物,可通过有丝分裂大量繁殖,光合作用的场所为叶绿体.。
二、非选择题
4.答案 (1)竞争 无核膜包围的细胞核 (2)溶解氧含量低 有氧呼吸 (3)上升且高于对照组 适应(或“抗逆性”) 新根长出 (4)蓝藻浓度过高
解析 (1)蓝藻与凤眼莲属于不同物种,都需要利用水中的营养物质,故两者关系为竞争.。从细胞的结构特点来看,蓝藻为原核生物,凤眼莲为真核生物,故区别为有无核膜包围的细胞核.。(2)根据图1分析,当蓝藻大量聚集后,导致凤眼莲根区溶解氧含量低,氧气含量下降会抑制凤眼莲根细胞的有氧呼吸,造成根系发黑、发臭,老根大量脱落.。(3)根据图2分析,60 g/L 的蓝藻根系活力相对值高于对照组,因此蓝藻根系活力相对值上升,结合图1,根区溶解氧含量下降,但本身对氧气的需求仍存在,故凤眼莲对逆境产生了适应.。要证实上述推测,将该凤眼莲与正常凤眼莲置于低氧环境中,若观察到实验组的凤眼莲有新根长出,可证实上述推测.。(4)本实验探究的是蓝藻暴发程度对凤眼莲治理效果的影响,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可知,在利用凤眼莲治理水体富营养化时,要尽量避免蓝藻浓度过高,以充分发挥凤眼莲的生态净化功能.。
2.B 图中藻类植物是生产者,可通过B、C、D途径为宇航员提供食物、氧气和水等生活资源,A正确;密封飞船中的物质循环利用,但能量不能循环利用,B错误;分解罐中粪便的分解产物E可以向藻类植物提供多种无机盐和二氧化碳,C正确;该生态系统生物种类较少,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差,需宇航员进行调控,D正确.。
B.密封飞船中的能量循环利用,可以使飞船生态系统保持长期稳定
C.分解罐的分解产物E可以向藻类植物提供多种无机盐和二氧化碳
D.该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差,需宇航员进行调控
3.பைடு நூலகம்列关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营养结构复杂程度的关系图中,正确的是( )
4.图A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反馈调节示意图,图B为某湖泊生态系统中发生的某种调节活动,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7.D 基因突变才可产生等位基因,A错误;生物入侵极易使本地相近物种种群密度下降,使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下降,B错误;森林能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这体现了森林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错误;最有效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是就地保护,D正确.。
8.C 河流受到生活污水的轻微污染后仍能保持清澈,体现的是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A正确;分析图中物质含量相对值可知,2号监测点的水华现象最严重,依据是该监测点藻类叶绿素a浓度最大,B正确;研究藻类的种类属于群落水平上的研究,C错误;可以通过向水体投放适量植食性鱼类来治理水华现象,植食性鱼类以藻类为食,D正确.。
(2)分析图1可知,蓝藻水华聚集后,导致凤眼莲根区 ,会抑制凤眼莲根细胞的 ,造成根系发黑、发臭,老根大量脱落.。
(3)蓝藻水华聚集造成的环境变化对凤眼莲有不利影响,但分析图2实验数据发现60 g/L蓝藻根系活力 ,结合图1推测其原因是凤眼莲对逆境产生了 .。要证实上述推测,需进一步培养凤眼莲,若观察到有 ,可证实上述推测.。
C.从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分析,雾霾可能降低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D.从生态系统的保护分析,雾霾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所造成的环境污染
2.如图是我国1949年—19xx年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变化图,据图分析,下面表述正确的是( )
A.我国人口出生率的总体下降,是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取得的实效
B.由图可知,我国人口数量增长已得到控制,人口数量在逐年减少
3.A 一般地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弱,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相反,生态系统中各个营养级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一般地,抵抗力稳定性越高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越低,反之亦然.。
4.C 图A中三者的食物联系是乙→甲→丙,它们表示的是负反馈调节机制,而图B为正反馈调节,它会使生态系统偏离原有的稳态.。
B.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C.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
D.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
2.(20xx北京清华附中测试)下图是人们设想的宇宙飞船生态系统模式图,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中B、C、D可表示宇航员所需食物、氧气和水等生活资源
B组 提升题组
一、选择题
1.B 从生态系统的成分分析,雾霾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A正确;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分析,雾霾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B错误;从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分析,雾霾可能降低光照强度,则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可能降低,C正确;从生态系统的保护分析,雾霾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所造成的环境污染,D正确.。
(4)结合上述实验结果,在利用凤眼莲治理水体富营养化时,要尽量避免 ,以充分发挥凤眼莲的生态净化功能.。
答案全解全析
A组 基础题组
考点一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D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A正确;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B正确;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C正确;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强,恢复力稳定性越弱,D错误.。
图A 图B
A.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了图A中所示的成分外,还应该包括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甲、乙、丙三者之间的食物联系是乙→甲→丙
C.图B所示调节导致的最终结果是维持该生态系统原有的稳态
D.图A是负反馈调节,图B是正反馈调节
考点二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5.下图为PPE怪圈,它是指“生活贫困—人口增长—环境退化”的恶性循环.。它直接表明( )
B.它对生态系统中其他种群的生存有利无害
C.它可能含有对人类有重要价值的基因
D.它可能为某种害虫的天敌提供栖息地
7.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