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2012年高考考试说明·地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卷考试说明
文科综合〔地理部分〕
##省教育招生考试院、##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编
I.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II. 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考试形式
笔试、闭卷
(二)考试时间
150分钟
(三)科目分值
试卷满分300分,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科目各100分。
各学科试题原则上不跨学科综合,只涉与本学科内容。
(四)试卷结构
试卷分第第I卷和第II卷。
第I卷由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三个科目的单项选择题组成,共33题,合计132分。
第II卷由地理、历史、思想政治三个科目的非选择题组成,共6题,原则上不超过15小题,合计168分。
其中思想政治学科:必修内容〔含时事政治〕的分值占100%。
历史学科:必修内容的分值约占90%,选修内容的分值约占10%。
地理学科:必修内容〔含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有关内容〕的分值约占90%,选修内容的分值约占10%。
(五)组卷
试题排列,选择题在前〔按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依次编排〕,非选择题〔按地理、历史、思想政治依次编排〕在后;同一题型中同一学科的试题相对集中,同一学科中的不同试题尽量按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
III.考试内容与题型示例
地理
本考试说明是根据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课程标准实验版·20##版〕》〔以下简称《考试大纲》〕,结合##省普通高中地理教学实际制定的。
对20##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卷地理部分的考试范围和要求作了具体说明,并选编了题型示例,以有助于考生复习时对《考试大纲》的理解。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考核目标与要求主要有: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等四个方面。
〔一〕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这里的地理信息是指试题中反映的与地球表层空间位置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事物、现象的信息。
命题从能力立意出发,强调引入新材料,构建新情境。
试题信息蕴含丰富,形式多样。
获取和解读信息,主要包含发现信息、理解信息、判读信息的重要程度、提炼信息有效内容和价值等思维过程。
如何获取和解读这些信息,是考生解答问题的起点。
1、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定性、定量的信息。
文字表述是提供地理信息最基本的方式,包括引文、图表的注记或说明,以与题干〔设问、备选项等〕中必要的限定或提示。
文字信息是解题的基础材料,往往隐含着试题的脉络和解题的思路。
考生要根据文字信息明确试题的要求:是定性描述还是定量分析,是判读还是推理,是分析还是综合,是说明还是评价等,以与所考查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地理概念和规律、地理原理和观念等意图。
2、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
图表地理信息是指各种类型的地理图形、地理图像、地理数据表格所提供的信息。
考生首先要能够判读图表中的图〔表〕名、坐标、栏目、数值、点、线、面、符合、注记等的含义,运用空间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实现文字信息和图表信息之间的转换,明确图表所反映的地理事物或现象。
其次要理解它们所反映的地理特征、规律或原理。
3、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
在对试题信息进行通读、理解之后,考生首先要确定信息指向的主题,围绕该主题队所有信息进行筛选和整理,找出重要、关键信息,剔除次要、干扰性信息。
其次要对不同信息进行必要的分析与整合,发掘隐含信息,把握它们的内在联系,探寻由关键地理信息所构成的线索,确定解决相关地理问题的路径。
〔二〕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
地理知识、技能师考查的对象,更是考查的载体。
试题从能力立意出发,淡化知识的记忆和复述,强化知识的变式和迁移,关注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淡化单一知识点的个别考查,强化多方面知识的综合考查,关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淡化脱离具体情境的理论考查,强化联系特定区域的应用考查,关注社会现实和学科发展。
1、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与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按题目要求作答。
这里的调动是指在获取和解读信息的基础上,对相关的已知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的启动和支配。
这里的运用是指在调动知识储备的基础上,经过分析、判断、推理、归纳等思维过程解决地理问题。
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既要讲获取的地理信息迅速同相关的知识建立准确而有效的联系,又要自如地组织、运用有关概念、规律、原理等知识解决地理问题。
考生一方面要依据《课程标准》,以主干知识为线索,建立完整的地理知识体系,另一方面要关注地理知识的建构过程和应用方法,提升地理思维的品质。
对调动和运用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实质上是对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考查。
试题既可以通过设置新的问题情境,要求考生在理解题目〔了解实际〕的基础上,作出理论上的归纳、分析、解释;也可以给出基本理论或原理,要求考生提出适用于改理论的实际问题。
2、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相关地理信息。
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取的相关地理知识,是指考生通过自我学习和生活体验等多种学习方式习得的地理知识。
试题取材不拘泥于教科书,要求考生拓宽地理知识的获取途径,关注地理学科发展和地理知识在现实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不断提高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对自主学习地理知识的考查,还体现在地理试题的适度开放性上,倡导考生多角度、多层次地审视地理问题。
3、能够运用地理基本技能。
地理技能是地理思考的必要工具与技术,是认识地理环境、解决地理问题的特有方法或程序。
考查涉与的地理技能主要有地理图表的判读和填绘,地理数据之间的转换,地理数据和地理图表之间的转换,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计算、地理实验等。
考查考生地理技能,主要考查考生对各种地理技能的功能、方法和要领的了解程度,选择应用地理技能的合理程度,运用地理技能的熟练程度,以与应用地理技能解决地理问题的正确程度。
4、能够选择和运用中学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
自然地理中有关概念、规律和原理的运用,往往需要借助数学、物理等相关学科的有关技能去加以推导和论证,如数据处理等。
人文地理有关问题的认识,常常需要结合思想政治、历史等学科的有关方法加以解释和说明,如纵向比较等。
同时,地理事物的描述和地理问题的论证都离不开文字表达能力,如非选择题的解答要求简明扼要、条理分明、切中要点。
〔三〕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1、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要点。
2、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1、能够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地理问题。
2、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
3、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结果。
4、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
二、考试范围
考试范围主要包括《课程标准》必修地理1、地理2、地理3,指定选考模块《自然灾害与防治》,以与《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有关内容。
对所列考试内容的考查程度不超过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
第一部分自然地理〔地理1〕
〔一〕宇宙中的地球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圈层结构与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二〕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大气受热过程。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与其对气候的影响。
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三〕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四〕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在不同生产力水平下,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地表形态对聚落与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二部分人文地理〔地理2〕
〔一〕人口与城市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与地区分布。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其形成原因。
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与其形成条件。
工业或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三〕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第三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地理3〕
〔一〕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区域的含义。
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地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区域可持续发展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与其产生的危害,以与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与解决措施。
〔三〕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第四部分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5〕
本部分为指定选考内容,分值占地理总分的10%左右。
〔一〕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
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与其主要特点。
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
〔二〕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
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三〕自然灾害与环境
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四〕防灾与减灾
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预测、灾情监测和评估中的作用。
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或应急措施。
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第五部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有关内容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是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基础,因此义务教育部分的地理课程内容是高考必然要涉与的内容。
考试内容包括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等部分。
地球与地图部分是高中地理必要的基础知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部分是高中地理知识必要的载体。
〔一〕地球与地图
经纬图
地图上的方向、比例尺、常用图例和注记
等高线地形图
〔二〕世界地理
世界海陆分布,陆地地形与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与其对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世界主要河流、湖泊与其主要特征
对地区或世界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自然资源与其分布、生产、贸易等情况
不同尺度区域〔如地区、国家〕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方面的主要问题与其基本对策
〔三〕中国地理
我国的疆域与行政区划
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主要山脉和地形区
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与其成因,主要气候类型与其分布区
我国主要河流、湖泊与其特征
秦岭—淮河一线等重要地理分界线与其地理意义
我国北方、南方、西北和青藏地区的主要地理特征
城乡统筹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
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方面的主要问题与其基本对策〔四〕乡土地理
##省自然地理总体特征和主要自然灾害
##省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方面的主要问题与其基本对策
三、题型示例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