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湖区四小二年级语文下册 课文1 2 蚕姑娘教案2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课文12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蚕姑娘
教学目标:
1、了解蚕生长的整个过程及生长过程的几次变化.
2、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要求会写7个,会认7个.理解“蚕卵、桑叶、衣裳、又白又嫩、渐渐、又白又胖、新房、茧子、一声不响”等词语的意思。

3、会仿照例句用“渐渐”写话.
4、能通过整理排列错乱的句子,了解蚕的生长过程。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字词,会仿照例句写话,能整理排列错乱的句子。

难点:让学生了解蚕的整个生长过程及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变化。

教具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要求会写7个,会认7个。

理解“姑娘、桑叶、茧子”等词的意思。

2、初步理解课文。

理清层次,了解茧生长的整个过程。

3、能正确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蚕”图,问:图上画的是什么?它有什么用处?
2、揭题:教学“蚕",想一想,为什么叫它“蚕姑娘”呢?
1)、出示一块丝巾,这块丝巾漂亮吗?用手摸摸有什么感觉?谁知道这块又软又滑的丝巾是用什么织成的?
2)、出示课题:2、蚕姑娘
教学生字“蚕”,读准字音.
3、你知道关于蚕姑娘哪些知识?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听课文录音,课文中讲了蚕姑娘一些什么事?
2、听后交流。

三、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

1、自学要求:[圈出生字]读准字音,给课文自然段标上序号。

2、反馈自学情况。

音:卵、床、裳、嫩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四、巩固练习.
1、认读生字新词。

2、给生字扩词找朋友。

3、课堂作业:抄写生字,特别是注意“嫩"右边与“赖”字区别.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1—5自然段,了解蚕生长过程中的几次变化,能用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说说蚕的变化。

理解“蚕床、渐渐”等词的意思。

2、正确朗读课文。

3、会仿照句子用“渐渐”写一句话。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认读生字新词.
2、完成课后“描红临写",按要求写笔画。

二、学习第1自然段。

1、自由读这一段,说这一段主要讲什么.理解“蚕卵”(蚕姑娘产下的卵)。

2、齐读这一段,读了这段后,你知道了哪些知识?你是从哪里读懂的?(春天,暖洋洋、蚕姑娘从蚕卵里钻出来。


三、学习课文的第2-5自然段。

1、蚕姑娘是怎样的呢?请你读读课文2—5自然段。

读完后用“ABAC”的蚕姑娘来说一说,还可以“AABB”的蚕姑娘,或蚕姑娘是“”来说一说。

2、蚕姑娘真奇怪,为什么有的说是又黑又小,有的说是又白又胖的呢?
3、课文中哪段写又黑又小的蚕姑娘,哪段写又黄又瘦的蚕姑娘,哪段又是写又白又嫩—又白又胖,又白又胖—又白又亮的蚕姑娘?指名读,共换了几次衣服?(四次)。

[蚕不吃不动,这种睡叫“眠”我们叫它头眠、二眠、三眠、大眠]
4、学习第一次换衣服。

⑴、自由读课文,又黑又小的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后做了些什么?用波浪线划出表示动作的词。

⑵、用上“先——接着-—然后-—最后—-"说说蚕的变化.
⑶、质疑问难,理解“蚕床"等词的意思。

[蚕床就是蚕匾](说—问—读)
⑷、指导朗读.
5、学习第二次换衣服.
⑴、按上面的方法自学。

⑵、交流。

6、学习第三、四次换衣服。

⑴、自由读4、5段,找一找哪些句子在写法上与前两段不同,划出来.
⑵、理解“渐渐长胖”和“渐渐长亮”中的“渐渐”是什么意思?可以用什么词语来代替?
⑶、齐读4、5自然段.
7、有感情地朗读2—5自然段。

四、课堂作业。

1、完成课后“积累运用”的照样子说一说。

2、用“渐渐”写一句话。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6、7自然段,进一步了解蚕的整个生长过程。

2、朗读课文.
3、知道“穿、新、嫩、瘦、吞”等词的反义词。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穿-—() 新-—( ) 嫩—-()
瘦-—( ) 黑——()睡——()
2、我们知道蚕姑娘在蚕床上经过四次睡眠,身体渐渐发亮,那么睡了四次的蚕姑娘还会发生些什么变化呢?
二、学习第6段。

1、看课件后读课文,思考:蚕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2、重点理解“蚕山”,“盖间新房”。

⑴、看课件理解“蚕山”。

⑵、在课件的画面中找找,哪些是蚕姑娘盖的新房?蚕姑娘的新房是用什么盖的?“盖间新房”究竟是指什么?
3、指导朗读,重点读好“成了、成了"。

三、学习第7段.
1、字句:茧子里头的蚕姑娘,一声也不响,过了好几天,茧子开了窗.
“开了窗”是什么意思?“天窗”在哪儿?
2、看图:说说蛾姑娘在干什么?(产卵)告诉学生:蛾姑娘把卵产在蚕纸上,产完卵就死去了。

3、指导朗读,“变了、变了”作重点指导。

四、朗读全文。

[总结全文]
1、说说蚕的生长过程。

2、总结:蚕儿是个宝,蚕结的茧,可以缫(s āo)丝,织绸.我国栽桑养蚕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早在两千年以前,我国的丝绸就已卖到国外,丝绸是我国的骄傲.
3、完成课后作业题.
板书:蚕姑娘ABAC
卵又黑又小
又白又胖
蚕茧又黄又瘦

识字一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丑、兔、辰、未、申、酉、亥”8个字。

2.通过快乐学习认识十二生肖,了解十二生肖排列顺序.
3.能感受中国民俗文化丰富有趣。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注意生活识字与集中识字结合.
2.难点:会认会写本课生字,了解十二生肖的顺序。

教学准备
1.制作十二生肖的带汉字图片。

2.把儿歌编成歌曲,录制好。

3.学生了解有关十二生肖的知识。

教学流程
一、创故事情境,揭示课题
1.以故事引入,激发孩子对十二生肖的兴趣。

师:有十二个可爱的动物朋友,住在一个有趣的生肖乐园里,今天它们要在一起举行一场联欢会,你们想去看看吗?(想)那咱们就开着火车向生肖乐园出发吧!(播放十二生肖的声音片段)
2.师:谁来说说你从中听到了哪些小动物来参加联欢会了,是的,今天来参加联欢会的是十二生肖(出示课件十二生肖)
二、创丰富情境,巧妙识字
(一)整体感知,气氛融洽
1.自读出示的词语
教师在小动物下标上小圆点,及时指导。

2.十二生肖见面会
多媒体展示十二生肖,动画出现,配上相应带拼音的字。

学生与小动物见面,打招呼,喊出他们的名字。

(二)认识名字,轻松识字
1.与生活紧密联系,轻松识字
教师提出识字任务。

学生联系生活,当小老师识字,逐步读准字音。

2.做游戏“猜一猜”,巩固字形
教师提出游戏要求,黑板上有6个写有动物名字的字卡,通过学动作或发出动物的叫声,让别人猜.
学生用心投入游戏,通过你说我们猜、我猜你们说多方式合作,完成轻松识字。

(三)分析字形,专心写字
1.观察生字,寻找特点
教师引路,引导学生用眼睛去发现生字的特点。

学生认真观察。

2.写生字“辰"
学生仔细观察“辰”字的结构,心中体会字形美。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辰”,展示汉字的美,并伴随讲解重点笔画,起示范作用。

学生对教师所写评价,讨论出写字时的习惯要求,为下面写字作好自我指导。

学生互动,学生先自我评价,再评价同学,能就写字要求、习惯进行评价。

三、创简单环节,互动识字
教师是这个环节的点拨者,要善于倾听。

学生可尽现自我识字能力,教难读的字音,攻破难点,互动交流识字方法,扩展识字空间。

学生齐读,检查字音掌握效果。

四、创融洽气氛,读中求趣
1.读词语,谈见解
学生自读,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教师相机点拨,指导朗读。

学生共同合作朗读,体现融洽和谐气氛。

学生能通过听示范、做动作等多形式体会小动物的特点,读出生动可爱。

2.游戏:给十二生肖排排队
教师拿出准备好的图片,为学生排顺序做好铺垫。

一个学生读儿歌,选12个孩子来排队。

在有趣的氛围中复习课文内容,攻破难点。

学生再按顺序读名字,温习顺序.
五、创新方式,唱出儿歌
1.教师将词语串成儿歌,播放准备好的歌曲,渲染快乐气氛,展示学儿歌的方法.
2。

学生伴随乐曲唱起《十二生肖歌》,感受语文学习乐趣。

六、拓展小结,巩固知识
1.师:老师在这里老师有个疑问:“十二生肖中有凶猛的大老虎、威武的龙、健步如飞的马,为什么个子最小的老鼠却排在第一呢?”请听《十二生肖的故事》
2.师:联欢会到这就结束了,十二生肖要和小朋友们说再见了。

多媒体出示:小朋友们再见!
14 、“黑板”跑了
金色的玉米棒
0 / 18
课时教案
谢谢观看
相信梦想是价值的源泉,相信眼光决定未来的一切,相信成功的信念比成功本身更重要,相信人生有挫折没有失败,相信生命的质量来自决不妥协的信念。

识字2
(1)船,沿着漓江缓缓前行。

听,远处传来了什么?(播放壮族青年对歌的歌声.)
(2)我们循声望去,(多媒体课件显示壮族对歌的情景。

)你看到了什么?
(3)相机出示“对歌”、“椿树"、“壮乡”等词语.
(4)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些词语的意思吗?(师点拔理解:壮乡,指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


(5)多么有趣的风俗,多么热情的壮族人民,让我们用充满感情的朗读来表达他们的喜悦之情吧!(练读“对歌”、“榕树"、“壮乡",指名读,齐读。

)
(6)你还了解哪些少数民族特有的风情?
3.学习第三组词串.
(1)走出多姿多彩的壮乡,听完悦耳嘹亮的对歌,轮船渐渐驶近连绵起伏的青山。

(出示小插图一二。

)你们感觉这些山怎么样?
(2)假如要你给它们起个名字,你会起个什么名字呢?为什么?(小组讨论,交流。


(3)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象鼻”、“骆驼”、“笔架”等词语.
(4)这么有趣的山峰,这么有趣的名儿,谁想读?(指名读,分组读,齐读.)
(5)这里可能还有什么样的山?小组猜一猜、画一画。

(配上音乐。

) 4.学习第四组词串。

(1)(出示课文插图。

)你们看,绿莹莹的江面上一位渔民正撑着竹筏。

(教师相机介绍竹筏。


(2)竹筏上,站着一只鸬鹚,(观看鸬鹚捉鱼的课件。

)它正注视着水面,随时准备捕捉水里游动的鱼儿.(随着学生的回答出示“竹筏”、“鸬鹚”词卡,并进行朗读。


5.回归整体。

桂林之行即将结束,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走过的旅程,(读学过的词串。

)你最留恋的是什么呢?为什么?(学生自由说。

)
青山、绿水、竹筏、鸬鹚……漓江真像一幅美丽的水彩画,真是“通过语言的描述,音乐的渲染,图画的展示,让学生自己感受、体验、手找、发现大自然的美。

在这里,学生的想象在驰骋,情感在激荡,思维在飞跃,受到美的熏陶.
学生通过回顾旅程,漓江的美景无不在脑海中一一掠过,这种直观的感受通过“说说你最留恋的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