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课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课教案
本文是()教案频道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课教案》,供大家学习参考。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课教案篇一: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9、谈生命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2.体会文章景、情、理和谐相融的意境,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哲理美、语言美。
3.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本质的认识。
4.认识生命的客观法则,豁达乐观地对待生命中的一切,包括快乐和痛苦。
教学重点:
1.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感受文中鲜活的形象。
2.揣摩文章重要的语句或段落,理解其哲理意蕴。
教学难点:
感知作者的情感变化,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
一、导入新课:
生命,是大自然最伟大的作品。
生命,也是文人骚客一个永恒的话题。
从古至今,不知有多少人以卓越的智慧,精辟的语言来思考、揭示生命的真谛,给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关于生命的文学财富。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课文泛读,学生听读,注意正音,并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
2.学生互读课文,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
3.选三位同学范读课文,每人读一部分,其余同学评点。
4.学生放声读课文,力求声情并茂。
三、思读课文,把握文意:
1.理清行文思路。
全文大致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仅一句话,“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
这是全文的领起句,也是思路的起点,提示话题,引起下文,
第二层:从“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到“也不敢信来生”。
描写生命像春水东流的状况。
第三层:从“生命又像一棵小树”到“也不敢信来生”。
描写生命像一棵小树成长和衰亡的状况。
第四层:从“宇宙是一个大生命”到结尾,总结上文。
抒发感想,阐发哲理。
2.精读课文,把握文意。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研讨课文。
(1)“生命是什么”与“生命像什么”只有一字之差,作者为什么对前者“不敢说”而对后者“能说”?根据文意说说你的理解。
(2)作者将生命比作“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并充发展开,请联系思路,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3)最后一层在全文结构和表达主题方面起什么作用?
四、美点寻踪,发掘课文的审美价值:
1.请学生谈谈初读课文的感受,对课文进行美点寻踪。
本文情、景、理交融,是一篇难得的美文。
下面我们将从意境、哲理、语言三方面欣赏本
文的美。
2.赏析课文的意境美(美在形象,美在情感)。
3.鉴赏哲理美:作者对生命的本质有怎样的认识?谈谈你的理解。
示例:生命的本质和规律,在于蓬勃成长,奋勇前进,任何力量也无法阻碍它、压制它。
生命始而渺小、微弱,继而强健、壮大,终而归于消亡,其间幸福与痛苦、顺境与逆境相伴相随。
生命的道路是曲折的,要经历种种磨难,其间有痛苦也有幸福,痛苦也是一种幸福。
生命存在于运动之中,生命的过程是进取、斗争的过程。
个体生命是宇宙大生命的一分子,个体生命最终要回归宇宙大生命的母体之中。
生命的体验,始而新鲜,继而平静,最终归返大生命母体中则无欢喜也无悲哀。
总结:本文用充满哲理的语言,对生命过程进行了形象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生命需要流动和生长,我们要享受快乐,但不回避生活中的痛苦和艰难。
我们要感谢生命,不仅感谢快乐,也要感谢痛苦。
我们要尊
重生命,就得探寻生命“生长”的闪光点,向生命的顽强不屈敬礼。
我们要珍惜生命,就得向生命的高贵顶礼膜拜,为生命全过程的每一刻喝彩。
4.鉴赏语言美:
请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语句,把它推荐给大家并简要说明理由。
美在灵动、蕴藉。
集中表现在“一江春水”“一棵小树”两个层次中,言在此而意在彼,引人深思。
美在反复。
“生命像……”“生命又像……”既成为行文层次的标志,又给人旋律回转、反复吟唱之感。
美在诗意。
“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一个美丽的黄昏”,这是一句诗句,“云翳”喻指丰富多样的经历、体验;“美丽的黄昏”喻指人活到一定的年龄。
或者说到了老年,具有无限感慨又感到幸福和欣慰的景况。
冰心老人诚挚地祝愿,希望我们的一生有丰富多样的经历,真正体验人生的美好。
仿句练习:
仿照“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一个美丽的黄昏”这句话。
另写两个句子。
学生自由发言。
示例:愿你生命中有丰富的色彩,来描绘一幅壮丽的画卷。
愿你生命中有动人的音符,来谱写一支雄壮的歌曲。
愿你生命中有清冽的甘泉,来酿造一杯醉人的香茗。
五、课堂小结:
本文以“一江春水”“一棵小树”为喻,揭示生命的生长、壮大和衰老的普遍规律以及生命中苦痛与幸福相伴相生的一般法则,同时表达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
文章情景相融、情理相生,给我们至美的艺术享受。
六、布置作业:
那树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
3.理解托物寓意的创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艺术性,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4.揣摩语言,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培养语感。
5.正确认识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
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2.掌握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揣摩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痛苦、悲悯、愤激的情感,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
2.正确理解蚂蚁王国的事情,体会作者的用意。
一、导入新课:
大地上最悦目的颜色是绿色,大地上站立的最大的生命群体是森林,但是在今天,许多地方的绿色正逐渐被吞噬,他们在疾速奔驰的人类文明的车轮的碾压下,成片成片地消失了。
这不,就连街头那棵老树也未能幸免,就让我们一起拜读王鼎钧先生为那树写的“悼词”吧。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泛读,并初
步理解其含义:
2.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应深沉,不宜强烈奔放。
3.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文意,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三、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全文大致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篇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描写早期的大树。
写了大树的形象、经历和对人类“友善”的情况。
第二部分(从“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到“在星空下仰望上帝”),描写近期的大树,写大树妨碍了道路发展引起人们的议沦,使人们质疑其存在的必要性。
第三部分(从“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到结尾),描写现时的大树,作者对大树的最终命运作了关键性的描述,并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四、感知那树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1.提问:文中的树是一棵什么样的老树,它具有怎样的价值、品格,最后遭遇怎样的命运? 全班分为六个小组,每两个小组负责一个部分,讨论分析概括
树的特征。
以其中一个小组为主,另一个小组补充或评价。
成果展示:
第一部分,概括地说写了三方面的内容。
大树有奇特的容貌:它老态、佝偻,但坚固稳定,繁密茂盛;有霉黑潮湿的皮层。
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树身像生铁铸就。
大树生长在特殊环境中:站立在泥泞的马路边,周围有几处老式平房,一片破败、荒凉景象。
大树对人类大有功德:面香,成为人们心理的慰藉;炎热的夏,送来阴凉和清静;朦胧的夜晚,送
给情人温馨的感觉;它扩张着荫庇的面积,为人类带来更多的福利。
总是,大树为世间珍奇之物,是人类的守护神。
第二部分:大树的生存受到了威胁,淹没在滚滚黄尘里和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即便如此,大树依然奉献着生命的绿色,酝酿着诗意,表现了大树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忍辱负重、胸怀豁达的本性。
第三部分,那树无端被判刑、被杀戮、被消灭。
惨不忍睹,悲壮异常,像勇士被迫离开疆场,哀怨、无奈而又刚烈。
教师总结:那树经久屹立,目睹着大地的沧海桑田,给人以邈远的历史感;它在大自然的灾祸面前“毫发”未损,似是古老而茂盛的生命旗帜:它绿化大地,荫庇人类,只愿给予,从不索取,无私地奉献,表现了高尚的品格;它身遭逆境。
却不放弃绿的愿望,表现了豁达宽容的胸怀;它在自己面临杀戮时自己也要保护自己体内的蚂蚁国民,让其安全撤离,表现一种爱心。
2.体味作者的情感。
提问:作者描述老树的形象时,融注了浓浓的情感。
请揣摩在“绿着生”“绿着死”两个生命阶段的描摹过程中,表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学生品味、辨析。
“绿着生”。
那树古老、神奇、多情、忠诚,作者对树怀有满腔的热爱和崇敬之情,树的生存受到威胁,但它”绿得更深沉”“依然绿着”“照旧绿”“绿得很”“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平淡的言词背后,涌动着汹涌的激情。
“绿着死”。
“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
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
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
”树遭杀
戮。
惨不忍睹,作者心中的痛苦、悲哀、愤激之情溢于言表。
六、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
2.揣摩关键语句,思考:大树身遭屠戮的悲剧根源是什么?
[教学要点]
揣摩语句,体味人们对老树的态度,理解课文的主旨;
美点寻踪,鉴赏本文的艺术性;联系实际,关注“绿色”,总结升华;延伸拓展。
开阔视野。
[教学步骤]
一、悟读语文,体会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理解课文的主旨:
1.揣摩下列语句,理解其深层含意。
多媒体显示:
(1)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
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
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
(这与那树“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它的根须形成什么关系?表现了作
者什么思想?)
(2)那树被工头和工务局的科员端详过无数次,但他依然绿着。
“为什么这儿有一棵树呢?”一个司机喃喃。
“而且是这么老这么大的树。
”乘客也喃喃。
在车轮扬起的滚滚黄尘里,在一片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
那一片清阴不再有用处。
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
他们(伐木的工人)只发现一件事:本来藏在叶底下的那盏路灯格外明亮,马路豁然开旷,像拓宽了几尺。
现在,日月光华,周道如砥,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更没有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
(以上五段话,表现了人们对树的什么态度?)
学生仔细揣摩,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1)“一里一里铺过来”“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其来甚速,而“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其行极缓,两相对照。
自然界生命的生长极为迟缓,而人类文明的发展极为迅速,自然界各物种在人类的破坏性开发面前,显得极其脆弱,是一种严重的不对称。
这一段
话暗示古树的悲惨命运。
(2)上面五段话,大树存在,受人质疑、指责;大树被杀,人们庆幸并不久遗忘。
大树在众人眼中有害无益,它成了城市发展的拦路虎、绊脚石。
2.理解课文的主旨。
提问:作者借写老树的命运,想要表达什么主题?
学生思考,重提前面三位同学的三种不同看法,讨论辨析。
明确:大树的命运引发了他深重的思考和感慨,作者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二、美点寻踪,鉴赏本文的艺术性:
1.教师创设谈话氛围,围绕“这篇文章最吸引你的是什么?请说明理由”这个问题,请同学们畅所欲言。
成果展示:
主题富于时代性。
人类当前面临的两大问题是发展与环保。
如何正确处理人类活动与自然的关系,是摆在人们面前的新课题。
发展是时代的主流,只能用进一步的文明对付文明造成的灾害。
工业文明给古老文明和传统文化带来强
烈的冲击和毁灭性的破坏,我们应该警醒。
手法独特,言近旨远。
作者借写老树有益于人类却被人类伐倒的遭遇,讲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理,含蓄隽永、意味深长。
托物寓意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既具形象性,又具有丰富的哲理内涵。
拟人修辞格的运用,笔触细腻,感情凝重。
文章从自然的生存到有情的生命,从生动的描摹到刻意的比拟。
最后赋予“那树”以真实的性灵,让真实的性灵敲击读者的良知。
在作者笔下,活着的树赋予人生存,更赋予人美好;被杀戮的树显出几许哀叹、无奈而又悲壮。
如果造化有知。
那树将会怎样向人们诉说呢?
情节富有奇幻色彩。
作者细致地描写“蚂蚁国”里的事情,它们来参加树的葬礼。
物犹如此。
人作何感?动植物世界有友爱,而人类有时竟如此无情,值得我们深思。
写景状物生动活泼。
如“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比喻奇特,以动写静;如“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跌进树叶里汇成敲响路面的点点滴滴,泄露
了秘密,很湿,也很有诗意”,写出了细雨的真切形象和作者的独特感觉;如“人造的强光把举镐挥斧的影子投射在路面上、在公寓二楼的窗帘上,跳跃奔腾如巨无霸”,写出了“刽子手”“月黑杀人夜”恣肆杀戮的丑态,似乎也象征着灾难的魔影;如“星临万户,天象庄严,可是树没有说什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课教案篇二: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目标概说】
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迹,描写生命、讴歌生命是文学永恒的主题,也是本单元的主题。
冰心《谈生命》借助自然界的生命成长现象,讲述生命的一般进程以及进程中的幸福和艰难的辩证关系。
王鼎钧《那树》通过描写一棵大树的命运,含蓄地表达了对自然界生命惨遭虐杀的痛惜和忧虑。
张抗抗《地下森林断想》通过描写地下森林这一奇特的景观,抒发了对恶劣环境中挣扎成长的生命的礼赞。
勃兰兑斯《人生》通过描写虚拟
的“高塔”“地洞”“广阔领域”和“工场”的场景,曲折地表达了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
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是“关注我们的社区”。
开展这一活动,一定要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积极有效地进行实践,扎实地到社区这个更大的语文课堂里学语文、用语文,激发他们对学用语文的兴趣,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
【阅读教学设计】
谈生命
[教学设计al
创意说明:朗读既是过程,又是方法,还是能力训练点;与之并行的还有在对生命本质和规律的探讨学习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与之并行的还有在对语句含义的理解中感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1.多媒体展示两组画面:冰消雪融,哗哗奔流;种子破土,发芽抽叶。
z.学生欣赏画面,并由此生发联想。
3.教师导言:很多同学从这两组画面中联想到了春天、生长、生身于这生机
勃勃的大千一世界里,我们常常感觉不到它的不平凡,更感觉不到生命这朴实的形式下面蕴藏着的丰富哲理。
今天,我们一起来拜读冰心的《谈生命》,来聆听这位文坛祖母对生命的思考。
二、整体把握
1.学生初读发现文章结构上的特点。
读后明确:全文只有一个段落。
2.听文章配乐朗读,按要求标记。
①作者为了阐释生命的真谛,分别将生命比作什么?
②文章最能体现作者思想的语句有哪些?
3.交流听读所得。
③作者将生命比作了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
④文章最能体现作者思想的语句有: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
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三、精读课文,悟情悟理
1.默读“生命像东流的一江春水”这一部分,说说朗读时感情有什么变化。
讨论明确:随着文章的展开,一江
春水遇到的状况不同,朗读时感情要有起伏。
遇到峭岩前阻时是“愤激”的,遇到红艳的桃花时是快乐羞怯的,望见大海、融归大海是平静的。
在起伏变化中,积极乐观的-r-绪是不变的。
2.学生练读,齐读。
3.提出问题:
①作者描写“一江春水”的全部生命过程,喻示着人的生命历程的哪些状况和境遇?
②面对不同的境遇,一江春水是什么态度?他的态度给了你什么启示?
4.学生自主学习思考。
5.集中交流:
①“他曲折地穿过悬崖峭壁,冲倒了层沙积土,挟卷着滚滚的沙石”喻示着人生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
“有时候他经过细细的平沙……浪漫的历程”喻示着人生中的顺境。
“终于有一天,他远远地望见大海,啊!他……的怀里”喻示着人生命历程的结束。
②遇到困难,他勇往直前;遇到顺境,他永不停歇;走到行程尽头,他从容、大彻大悟。
由此可见生命是一个进取斗争的过程,生命的本质在于奋勇前
进。
6.按照上面的方法,分组学习“生命像一棵小树”部分
7.比较“生命又像一棵小树”这一部分和前面“一江春水”的历程的异同。
“生命像一棵小树”这一部分几个连续的阶段与人的生命历程是一一对应的,而“一江春水”是比喻人的生命历程中所遇到的不同状况,不分先后。
但这两部分文字在情感的表达上是一致的,所阐述的哲理也是一致的,都在形象地解说生命是一个快乐而痛苦的过程,生命历程中不只有坦途,也有坎坷。
四、品读关键语句,进一步领会文章内涵。
1,齐读“宇宙是一个大生命,我们……”这一部分。
2.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这段文字中某句话的理解。
示例:“不是每一道……变成了空壳”这句话是说要想充实地度过人生,最关键的是自己。
3.学生畅谈。
五、教师赠言,总结全文
生命是珍贵的又是短暂的,在我们
人生的四季中,快乐与痛苦相生相成,“酸甜苦辣都有营养,成功失败都有收获。
”在这其间,最重要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向上的精神。
同学们,在你的生命长河中,扬起奋发向上的风帆吧!
【教学设计BI
创意说明:以“诵读感悟、背诵积累”的方法来组织学习这篇文质兼美、哲思深邃的抒情散文。
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想,在想中读,读出作者的情感,读出自己的理解。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人新课
1.教师在《命运交响曲》的音乐背景下激情朗诵汪国真的《生命生命》。
2.教师谈话: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朴素而美丽。
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一曲关于生命的悠远韵律。
二、诵读文本,把握文意
1.整体感知,理清文脉。
请学生自由读文,找出文章表示层次的语言标志。
“生命像……又像……”。
文章先总地说生命像什么,然后用“像……又像……”的
句式连缀起两个层次,最后总结全文。
2.听读课文,感知作者行文的情感基调。
衬以柔和的音乐背景,播放相关画面和全文的录音朗读,学生边听边感受全文洋溢的情感基调。
激隋中充满着力量,平和中洋溢着坦然。
3.学生自然、动情地朗读课文。
①教师点拨指导。
②学生练读全文。
③师生合作诵读文章。
师领读第一句,女生读“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男生读“生命又像一棵小树”,师生齐读最后一层。
三、选点切人,品味语言
1.出示四个话题:
我最欣赏的一个词语。
我最喜欢的一句话。
我最难忘的一个细节。
最能激发我想象的一组画面。
2.学生自由读文,圈点勾画品读的内容。
3.学生针对勾画的内容进行个性化阅读理解。
4.集中交流,教师适时点评。
四、探究体验,启迪人生
1.作者认为生命的过程是一个怎样的过程?请用一句话谈谈你读过课文之后新的认识。
如:生命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超越、不断奋进的过程。
生命的过程是一个需要珍爱、感激的过程。
2.通过学习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生命的挚爱,那么由生命你还联想到什么?请用“生命像……”的句式说一段自创的话。
五、自由背诵,课堂积累
《谈生命》借助于自然界的生命成长的现象,讲述生命的一般进程以及生命进程中的幸福和艰难的辩证关系。
请同学们选取自己最喜欢的内容进行限时背诵。
【教学设计c7
创意说明:品味语言能使学生深入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细腻的情感,受到美的熏陶;学用语言能够启迪学生思维,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故本方案意在从语言的角度人手,引导学生在品味、
鉴赏、运用中完成对文本的解读。
教学步骤:
一、介绍冰心,引人新课
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女作家。
在作品中热衷以宣扬母爱、自然、童心为内容的“爱的哲学”。
二、感知文本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正音。
2.学生互读课文,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
3选三位同学范读课文,每人读一部分,其余同学评点。
4.学生自由放声读全文,力求声情并茂。
三、探寻文章美点
1.美在形象
多媒体播放一江春水东流人海的动感画面,学生齐读”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这一部分。
结合画面,想象春水奔流情形。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这一过程,注意体现过程的欢乐和痛苦。
多媒体播放显示小树成长历程的动画,学生齐读“生命又像一棵小树,,这
一部分。
按原文思路,学生再用自己的话描述小树的生命历程。
感受小树鲜活的形象。
2.美在情感
提出问题:在形象的描摹过程中,流露出了作者动人的情思,请对此试着作一点分析。
学生自主学习,然后交流体会。
3.美在语言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课教案篇三: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9 谈生命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理解“骄奢、清吟、荫庇”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本质的认识。
能力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2.体会文章景、情、理和谐相融的意境,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哲理美、语
言美。
德育目标
认识生命的客观法则,豁达乐观地对待生命中的一切,包括快乐和痛苦。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感受文中鲜活的形象。
2.揣摩文章重要的语句或段落,理解其哲理意蕴。
3.感知作者的情感变化,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朴素而美丽。
生命,犹如一只万花筒,它的形态和色彩变幻多端,面对这一瑰丽的世界,作为生命高级形式的“人”,我们必然会有说不尽、道不完的“生命话题”,观不尽、赏不完的“生命花朵”,弹不尽、唱不完的“生命曲凋”。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欣赏一曲韵律悠远的生命咏叹调吧。
二、生字新词。
1、为下列加红的字注意。
挟卷()羞怯()覆压()清吟()荫庇()芳馨()云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