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断试错中习得工笔画的绘画技法——以《枇杷山鸟图》的临摹过程为例

合集下载

试论工笔花鸟画技法

试论工笔花鸟画技法
1勾线 3空 白 俗话 说: “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第一个 问题便是勾 古代六法 中提 到 “ 经营位置” , 也就是说构 图。构图不仅 线笔的选 择和使用 。很多学生一开始就拿着小号水粉笔或碳 是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是画家思想情感、 创作意念的体现 , 素笔勾线 。工笔花鸟画所使用的软毛勾线笔,比西方所用 的 尤其是画面当中出现的空 白, 空 白并不是无意识留下的, 而是
试 论工笔 花鸟画 技法

( 湖 南省 澧县一 中
摘 要

湖南 ・常德 4 1 5 5 0 0 )
工笔花鸟画即用浓 、 淡墨勾勒动象 , 再深浅分层次着色 。 本文从勾线、 临摹 、 空 白、 造 型等方面入手 , 通过工笔 工笔 花鸟 技法 文献标识码 : A 技法 以及 画家对作 品更深层次内涵 的理解 。临摹 既要有原创 的精神 , 又要有自己的认识和领会 , 并不是简单地模仿其面貌 。 然而在 临摹 的教学过程中却发现很 多学生非常浮躁,认为宋 人小品画画幅 比较小 , 内容过于简单 , 没有难度 , 三两 下就 临
绘画是有继承性的, 古人说: “ 学不师古 , 如夜行无烛” 。 摹 境 的作 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 中,要慢慢学会分辨哪些是优 古、 鉴古 、 化 古为我 , 进而体现真我 , 是 画家修养 的重要过程 。 秀 的作 品,哪些是低俗 的作 品。这就需要学生从理论到实践 工笔画也是从临摹这个阶段开始 的,而工笔花鸟的临摹 对工笔花鸟画有一定的认识才可 以。 范本则是 以宋人 小品画最具代表 性。宋人小品画是 中国工笔 当然 ,艺术的进步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 。在一个阶段 绘画史上最为辉煌 的篇章 ,它的发展成熟为当代中国工笔画 的工笔花鸟画学习中, 并不 能将所有遇到的问题都解决, 这需 的发展奠定 了坚实的基础 ,是人们学习工笔花鸟画的必经之 要学生在下功夫的同时 , 还要学会探宄, 在每一个微小的进步 路 。打开宋人小品画册时 ,会为每一幅作 品栩栩如生的形象 中, 全面提升 自己对美 的创造力。 所感染 , 所刻 画物体无不动静有序 , 活灵活现 , 充满 自然的灵 气。 因此 , 临摹宋人小 品画是每一位初学者最为重要的阶段 。 参考文献

豆瓣日记 所谓零基础来学工笔画

豆瓣日记 所谓零基础来学工笔画

豆瓣日记所谓零基础来学工笔画这个问题想答了很久了,好歹我也算个从未接触国画的零基础(误)的学生狗。

画画这件事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习的方法略有不同无伤大雅。

我就粗浅的说一些自己在工笔上的一些小小经验,各位大神轻拍。

讲材料之前那我先介绍一下工笔:工笔主要分工笔人物和工笔花鸟,《枇杷山鸟图》宋绢本设色这就是传说中的工笔花鸟,工笔花鸟的巅峰就是宋朝,那时候逆天的写实功底真的是后人再也无法超越的,甚至可以说很难触及,就单单从这幅画来说起,整幅画的构图、鸟的动态、枝干弯曲的形态、枇杷果的前后关系和形状、枇杷果与叶子的前后关系、甚至枇杷果上面的蚂蚁和枇杷果屁股后面的黑色点点(我不知道那里叫什么)的明暗关系,所以的东西都做到刚刚好。

所以我每一次看宋人花鸟感觉都是跪着看完的。

所以之前知乎一个问题:“写意”是否是中国古代艺术最大的谎言?- 绘画我觉得这幅画就可以打题主的脸,啪啪的。

《簪花仕女图》唐绢本设色工笔人物不容易上手不做多述,工笔花鸟更适合零基础的喷油,下面开始正题拉,(想要认认真真画一幅工笔花鸟)材料准备:1.临本推荐河北美术出版社的《宋画汇珍:花鸟卷》,大概长这样:价格公道,图片清楚,数量较多,基本都是原大,适合我们这种想学又买不起太贵的临本的穷学生。

能买到印刷版次第一的最好。

2.白描稿我们临摹的时候是学校提供的白描稿,自己的话可以上网买。

3.熟宣绢作为零基础的我不建议用,价格高,较难保存,而且在绢上勾线难度较大。

熟宣成本较低,用起来不至于那么肉疼,不过关于熟宣买六尺或一丈二!买六尺或一丈二!买六尺或一丈二!重要的事要说要说三遍!越大的纸越厚,厚的纸在画线描的时候可能不太方便,但是在后期的染色真的太重要了!这个在说染色的时候会详细的说到。

还有,买的时候注意不要买旧的,要买新的!要买新的!要买新的!生宣才是越旧越好!熟宣时间长的纸会漏矾,染色的时候有你哭的!!说多了都是泪!!不要问我为!什!么!4.勾线笔推荐三阳笔庄的紫毫面相,大概长这样,贵是贵了些,但是真的是管两三年!!不过这笔是老师推荐,太硬,我用起来无感,有些人喜欢,还是看个人。

宋代工笔花鸟艺术审美特征浅析——以《枇杷山鸟图》为例

宋代工笔花鸟艺术审美特征浅析——以《枇杷山鸟图》为例

宋代工笔花鸟艺术审美特征浅析——以《枇杷山鸟图》为例作者:尚旭杰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第7期摘要:宋代是我国历史上文化最繁荣的一个朝代,宋徽宗赵佶设立“画学”并将其纳入科举考试之中,于是越来越多的学者走上了绘画的道路,使宋朝的绘画不断成熟,其中最为成功的当属工笔花鸟画。

南宋画家林椿的《枇杷山鸟图》精微细致,生动传神,本文特意从线条和构图两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此画的理解和认识。

关键词:宋代花鸟线条构图审美特征一、线条在工笔花鸟画中,线是构成其画面元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独特的审美作用。

工笔花鸟特别重视线条,唐朝张彦远曾说:“无线者,非画也。

”这从侧面强调了中国画的造型特征是以线条为基础的。

宋代工笔花鸟画运用线条来造型,用线来体现物体的外形、构造、空间关系。

宋人的线条精细入微,神形兼备,使我们感受到宋代工笔花鸟画形象美的千变万化和其丰富的面貌。

魏晋南北朝时期谢赫在《古画品录》中就有提到“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其中“骨法用笔”讲的就是线条的画法,“骨”字是个比喻词,用毛笔所画的线条如骨头一般坚硬挺拔,富有骨力和力量美。

“用笔”指的是提、按、顿、挫,对毛笔的掌握。

古代的用笔其实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线条,通过线条来组成画面的框架再进行绘画,通过用线来传达画家的审美理想和感受。

线条在绘画中不单是物象的轮廓线,还是整幅画面的骨架,是表现整体精气神的所在。

而“应物象形”指画家描绘对象时要与所描绘的对象形状相似,表现出对象的质感。

国画中的线条要注意写意性、节奏和质感。

就《枇杷山鸟图》来说,画面中主要有四大元素:枝干、叶子、果实和鸟虫。

不同元素需要用不同的线条去体现。

枝干给人的感觉是硬朗、干涩和沧桑,画时用笔主要为侧笔中锋,快慢有节奏,线条粗细有变化。

用墨要重,水不宜太多,行笔苍劲有力,留有飞白。

在枝干转折的结痂处要特别注意用笔的提按顿挫和线条的叠加关系,要将枝干的结构转折和沧桑的质感表现清楚。

工笔花鸟学习心得范文

工笔花鸟学习心得范文

工笔花鸟学习心得范文工笔花鸟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技法,它以细腻、精细的手法表现花鸟的各种姿态和形态,展现出中国绘画的独特魅力。

在学习工笔花鸟的过程中,我收获了很多,特此写下心得体会。

首先,工笔花鸟讲究细腻入微。

在学习工笔花鸟过程中,我发现绘画技法非常考验细致入微的功力。

每一笔每一画都需要仔细观察和揣摩,细心描绘花鸟的每一个细节,为之赋予生动的形象。

在学习过程中,我不断强化观察力,通过观察真实的花鸟形态,逐渐提升自己的细腻程度。

只有将每一个细节描绘到位,才能使花鸟形象更加真实、生动。

其次,工笔花鸟追求色彩的饱满和层次感。

在工笔花鸟的表现中,色彩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色彩的运用可以为作品增添生机与活力。

在学习过程中,我注重色彩的选择和运用,通过对颜料的搭配与混合,掌握色彩层次的变化。

对于花鸟的描绘,我注重表现它们的立体感和质感,通过细腻的颜色过渡和渐变,使花鸟的形象更加立体、有质感。

再次,工笔花鸟要求严谨的构图和布局。

在工笔花鸟作品的构图中,主要表现出鸟虫鱼花之间的平衡和谐。

构图和布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作品的整体效果。

学习工笔花鸟,我深刻认识到构图是绘画中的基础,只有在合理的布局和构图下,才能使作品富有张力和韵律。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我通过观察大师作品,学习他们的构图和布局方式,并尝试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构图能力。

另外,工笔花鸟也需要一定的速度和技巧。

在传统的工笔花鸟绘画中,由于要求精细入微,往往需要耐心和细致的操作。

但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使人们对速度和效率要求更高,因此掌握一些绘画技巧是非常重要的。

学习过程中,我不仅注意到技巧的运用,更重要的是如何在保持速度的同时保持绘画的质量。

通过多次练习和实践,我逐渐找到了自己绘画的速度和技巧的平衡点,提高了绘画的效率和质量。

最后,工笔花鸟的创作需要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工笔花鸟虽然追求写实,但也不能只是简单地照搬现实。

在学习过程中,我学会了把握花鸟的形态和特点,通过一些构思和创造力的运用,使作品更具艺术感和独特性。

枇杷绘画ppt课件

枇杷绘画ppt课件

对现代艺术的影响与启示
自然与人文的融合
枇杷绘画强调对自然和人文景观的细致 观察和表现,这种创作理念对现代艺术 产生了深远影响。艺术家们通过这种绘 画风格,探索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 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
VS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枇杷绘画融合了传统绘画技巧和现代审美 观念,为艺术家们提供了新的创作思路和 灵感。这种结合有助于推动艺术创作的创 新和发展,为现代艺术注入新的活力。
枇杷绘画 ppt 课件
目录
• 枇杷绘画简介 • 枇杷绘画技巧 • 枇杷绘画的创作过程 • 枇杷绘画的鉴赏与评价 • 枇杷绘画的应用与拓展 • 枇杷绘画的未来发展与展望
01
枇杷绘画简介
起源与历史
起源
枇杷绘画起源于中国,最早可追 溯到唐代,是传统中国画的重要
组成部分。
发展历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枇杷绘画在技法 、构图和表现形式上不断得到完善 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 格。
线条力度
通过调整线条的力度,表现出 枇杷的明暗、远近关系。
线条情感
利用线条的起伏、转折等表现 画面的情感氛围。
光影效果
光源设定
明确画面中的光源方向,为表现光影效果做 好铺垫。
高光与阴影
合理运用高光与阴影,使画面更加生动、真 实。
明暗关系
通过明暗对比,表现出枇杷的立体感和空间 感。
光影情感
利用光影效果表达情感,如柔和的光线给人 温馨的感觉。
创新教育
枇杷绘画鼓励创新思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和创意,对枇杷进行重新诠释和创作,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
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运用
旅游纪念品
枇杷绘画可以作为旅游纪念品,展示当地的自然风貌和文化特色。这种绘画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 还能促进地方文化和经济的发展。

浅析宋代工笔花鸟画的艺术特色

浅析宋代工笔花鸟画的艺术特色

图 1 北宋·赵佶《竹禽图》
《竹禽图》中,在简单勾勒的山石间伸出两枝翠竹,枝叶稀 疏,在布局上一上一下,并列分割了画面。有两只小鸟停留在 这两根翠竹上,右下方那只鸟出现在侧面,它仰头注视上方的 小鸟,上方小鸟头像右下方侧视,腹部正对观众。两只鸟视线 相对,呈现出对角线式的布局形式,上方的小鸟转头侧视,又 呈现出 S 型律动式的布局形式。
艺术研究
浅析宋代工笔花鸟画的艺术特色
王 峰
(咸阳演艺公司,陕西 咸阳 712000)
摘 要:工笔花鸟画在宋代达到成熟和巅峰,对后世花鸟 画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从宋代工笔花鸟画的兴起背景说起, 从构图、色彩、写实和意境表达上分析宋代工笔花鸟画的艺术 特色。
关键词:宋代;工笔花鸟画;特色
工笔花鸟画起源于我国的上古时代,伴随着中国文明的 发展而发展,它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的骨器、陶器,商周的青铜 器,战国的帛画,以及封建时期乃至现代作品上,对象大部分 是花鸟、树木等现实自然之物。我国的工笔花鸟画在两宋时期 达到鼎盛,特别是北宋徽宗的提倡,使朝野内外趋之若鹜,宋 代也成为了花鸟画最繁荣的历史时期。
图 2 北宋·赵佶《枇杷山鸟图》
图 3 现代某摄影作品
2.3 写实
宋代的绘画注重形神兼备,以形似达成神似。宋代画师 非常注重写实,强调对绘画对象的细致观察。(下转第208页)
·205·艺术研究奢丽与艳情的洛可可——布歇的蓬巴杜夫人肖像作品
张玉青
(济南大学 美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022)
摘 要:弗朗索瓦·布歇是洛可可时期的代表画家,他与 蓬巴杜夫人犹如鸟之双翼,一起将洛可可艺术推向了顶峰。布 歇创作的蓬巴杜夫人肖像画,展现了无与伦比的奢华与媚丽, 见证了洛可可时代的辉煌。通过本文的再次剖析,亦能为现代 艺术创作提供技法及思想上的启示。

论数字绘画技术与宋代花鸟绘画艺术的结合

论数字绘画技术与宋代花鸟绘画艺术的结合

·153·艺科论坛论数字绘画技术与宋代花鸟绘画艺术的结合辛格格 李慧一 沈雨晴 张 旭(吉林大学,吉林…长春…130000)摘 要:艺术的发展依赖于社会和科技的发展。

宋代花鸟绘画在中国传统花鸟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绘画技术以及意境表达方式体现出中国独特的民族文化以及精神。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数字绘画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

本文所探讨的就是如何将二者更好地融合,让宋代花鸟绘画富有现代的生命力,给中国传统绘画注入新的时代精神,并传承和发扬下去。

关键词:宋代花鸟绘画;数字绘画;结合;传承;意义1…绪论1.1…选题背景及现状从技术层面来说,传统绘画是以画笔刷子等工具蘸取颜料在纸张或布料等支撑物上绘制,更看重技法和创作方式。

从社会发展层面来说,大多绘画作品以展览的形式出现在大众视野。

靳尚谊先生说“绘画是一门古老的艺术”。

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新的数字化的艺术形式——数字绘画。

近年来,我国的数字艺术产业出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传统绘画技巧已无法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必须以新的表现形式来实现发展。

1.2…选题的目的与意义目的:传统中国画艺术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更是世界绘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绘画及技法表达体现出中国独特的民族文化及民族精神。

本次创新是为了更深入地学习古代传统绘画技法,通过传统绘画艺术与数字绘画相结合的方式,使中国古代传统绘画作品“活”起来,以达到弘扬和发展中国古代传统艺术的目的。

意义:以传统国画审美为基础的、与电脑绘制技术相结合的新型数字国画,所表现出的是集传统绘画韵味和现代审美理念、科技于一体的数字艺术作品。

数字艺术具有的交互性,实现了作者与观者,观者与艺术之间的互动,也拉近了作者、观者、艺术之间的距离。

多元化是中国数字绘画的必经之路。

传统绘画技术与数字艺术结合,能让文物在宣传和展示上突破平面的限制,从而打破美术馆展示的时间、空间局限,让艺术更加贴近大众。

2…数字绘画技术的兴起2.1…传统绘画的变革在悠久的文化长河中,绘画的产生与发展都有十分特殊的重要意义。

虚谷《枇杷图》浅析

虚谷《枇杷图》浅析

虚谷《枇杷图》浅析作者:蓝雯靖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6年第03期摘要:《枇杷图》为虚谷在1896年创作,这是虚谷最后的作品之一。

《枇杷图》画作展现出了独特的构图方法以及用色,有着独特的艺术审美特征,这也是虚谷绘画艺术独特意境美感的表达。

关于虚谷的《枇杷图》,具体从构图、用色以及线条分析其艺术特征,对《枇杷图》艺术成就与贡献展开探讨。

关键词:虚谷;《枇杷图》;构图;用色一、虚谷《枇杷图》简介虚谷(1823-1896)是我国晚清时期著名的花鸟画家,同蒲华、任伯年、吴昌硕并称为“清末海派四杰”,享有“晚清画苑第一家”的美誉。

虚谷以擅长绘画花果、山水以及禽鱼著称,其绘画风格清新生动、匠心独造,别具特色,传世之作有《葫芦图》《枇杷图》《梅花金鱼图》等。

《枇杷图》是虚谷最后的作品之一,为1896年所创作,篇幅巨大,长129.8cm,宽72.1cm,虽然大幅,但仍展现出精致之感。

画中形象突出,不含杂质,无论是枇杷枝干、树叶还是枇杷果实都为向上的态势,呈现出精气与旺盛之感。

《枇杷图》中枇杷的枝干上挂满了金黄的枇杷,硕果累累,这也是虚谷在此画中的最后笔墨呈现。

结合虚谷此画的创作背景,似乎也是他在向世人诉说自己人生的收获与辉煌,枇杷在肃静当中展现出生机,这也是虚谷绘画艺术独特意境美感的表达,画中所提的“春辉堂”三字也进一步渲染出了画中的意境。

二、《枇杷图》构图虚谷画作的一大特点为物象的塑造,他擅长用夸张变形的形象来勾勒出物品的形态,物象造型单纯,颇具符号化。

例如他所画的金鱼造型非常奇特,其笔下的金鱼头部呈现出方形,眼睛以及躯体也直接用直线进行描绘,使金鱼表现出笨拙但又独特的韵味,这也展现出了虚谷擅用几何形状的绘法。

从《枇杷图》中也能够看出枝干与树叶的直线几何造型,《枇杷图》中所画的枇杷,枝干挺直,层次感分明,同时构造出穿插交错的视觉形态。

这种几何、夸张的手法与同时期欧洲塞尚绘画所用的几何造型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不同点在于虚谷的绘画有着非常鲜明的东方传统艺术特征,其对于物象形体的处理为经过艺术创造的表达,体现出他在客观世界中的真实感受。

宋画《枇杷山鸟图》的临摹图文步骤

宋画《枇杷山鸟图》的临摹图文步骤

宋画《枇杷山鸟图》的临摹图文步骤临宋《枇杷绣羽图》设色步骤(作者:李晓明)《枇杷山鸟图》是传为南宋林椿创作的绢本设色画纵26.9cm,横27.2cm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枇杷山鸟图》中,硕大的枇杷叶和成熟的果实,在盛夏的阳光中金碧璀璨,闪烁着诱人的魅力。

俊俏的小鸟立于枝上,伸着尖细锋利的嘴巴,紧瞅着爬在枇杷上的蚂蚁,生动细密的构图,使画面富有浓郁的生活情趣。

作者以精雕细刻的画笔,对花果、鸟、虫的形象都作了生动的描绘。

小鸟娟秀的形态,光洁的羽毛和那炯炯有神的紧盯蚂蚁的眼睛,都被刻画得惟妙惟肖。

就是小如针孔的蚂蚁,它的头尾足须都画得清晰可见,说明了作者扎实的写生功力。

《枇杷绣羽图》设色步骤步骤一:枇杷:果实用极细淡的游丝描勾勒,用笔一定要极为纤细,墨色一定要非常淡。

果脐部分则以重墨游丝描细心描出,造型略呈露珠状。

老干用较干的淡墨粗笔勾勒,笔法的起收略带方笔。

正叶,用中锋铁线描浓墨勾勒,用笔需敦实有力,细叶脉的勾勒接近钉头鼠尾描。

反叶的用笔和正叶类似,但是墨色要以中墨为主,不要过浓。

右上的远景部分的枝叶墨色要偏淡一些。

绣眼鸟:所有的绒羽部分都以非常细淡的游丝打架虚线勾勒。

所有的片状羽部分,均以细铁线描勾勒。

其中,胸腹的部分的墨色要非常的淡。

其它部分的墨色以中墨为主。

腿爪以重墨勾勒。

嘴部和爪尖的用线要锋利爽快,注意角质层质感的表现。

眼珠无需点出。

步骤二:背景:现将纸张整体通刷一层稍微偏红的淡米黄色(藤黄加朱磦加胭脂加少许墨)底色,雀鸟的白色部分以及枇杷果实部分,趁湿的时候用餐巾纸将底色吸除,留出白色。

等待干透。

枇杷:正叶平涂中等偏淡的草绿(藤黄加花青),反叶及枝梗、反叶叶柄、芽孢等平涂汁绿色(酞青蓝加藤黄加少许朱磦)。

老干平涂淡赭石,果实平涂粉黄色(藤黄加白色)。

果脐平涂淡墨。

绣眼鸟:上嘴、腿爪平涂花青。

下嘴、胸腹及尾下复羽和下层尾羽平涂薄白粉。

眼珠平涂中等浓度的桔黄色(藤黄加朱磦)。

冠羽、背羽、肩羽、复羽、飞羽、尾羽平涂淡草绿。

写实与写意——宋代花鸟画的审美趣味

写实与写意——宋代花鸟画的审美趣味

12□姚 风写实与写意中国花鸟画发展至宋代,其写实性达到了最高峰。

宋徽宗赵佶尤为重视写实,在现存徽宗画派的册页作品中,有一种秩序感和明确度贯穿于整个画面之中,极为重视准确性和严谨构图。

宋代花鸟画的写实性具体表现在以双钩重染的表现技法上,追求几乎不见墨迹的逼真效果,故而穷款、隐款、藏款现象较为普遍。

对物象刻画精工细致,技艺高超,可“远望其势,近观其质”。

宋画宁静肃穆,没有一点燥气,想来宋人作画时心平气和、胸有成竹,所以观之舒意畅神。

而画面真实感的背后不仅深藏着画家精密耐心的观察,还有对“理学”的执念以及对“神韵”的传达。

朱良志在《理学与中国画学研究》中说:《枇杷山鸟图》南宋·林椿 绢本设色26.9cm×27.2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宋代花鸟画的审美趣味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13“为什么中国画写实之风到了宋代形成席卷之势?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理学思想的影响是重要的方面之一。

”徐习文在《理学影响下的宋代绘画观念》中认为:“万物有理,故要‘格物致知’以求物理,这种思维方式对宋代‘格物穷理’以求真的绘画观念产生影响,从而形成宋画的写实画风。

”但是中国绘画的写实历史并非从宋代开始,早在唐、五代时期写实技法就已经达到相应的高度,如黄筌的《写生珍禽图》,所画禽鸟和草虫极其精妙,风格写实,而此时尚未有理学。

由此可知,宋代绘画的写实性传统部分是唐、五代绘画写实性的延续。

宋代理学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宋画的发展,但并非宋代花鸟画写实风尚的决定性因素。

在宋人“夺造化而移精神”的精湛技法背后,展现给世人的精神世界尤为丰厚。

宋人花鸟虽然在形式上重写实,但在精神层面,“神韵的传达”“意境的营造”作为一种审美标准已经被确立,并成为指导花鸟画创作的不二法门,也是我们体悟宋人花鸟画“形”“神”兼容、虚静空灵之美的重要门径。

黄庭坚曾云:“凡书画当观韵。

浅析中国工笔花鸟画的技法表现

浅析中国工笔花鸟画的技法表现

浅析中国工笔花鸟画的技法表现中国工笔花鸟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重要流派,源于宋代,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至今仍然受到广大艺术家和收藏家的喜爱。

它以准确细腻的笔触和精湛的技法表现自然界花卉和鸟类的形态特征,以及它们的生动姿态和情感。

在中国工笔花鸟画中,技法的表现占据了重要地位。

首先是线条的运用,工笔画讲求线条的准确性和流畅性,要求画家能够将自然界中花鸟的曲线和形体特征刻画得准确无误。

线条既要有节奏感,又要有生动的力度,给人以动态感和立体感。

画家通过调整线条的粗细和用力的轻重,使画面呈现出绵延、曲折、有节奏的美感。

其次是色彩的运用,工笔画对色彩要求较高,画家需要细致地展现出自然界中花鸟的真实颜色。

在花鸟画中,色彩鲜艳明亮,给人以愉悦美好的感觉。

画家通过层层叠染、研墨抹色、点染等技法,使画面色彩丰富多样,营造出鲜明的光影效果和立体感。

工笔画注重色彩的层次感和渐变效果,通过调配不同的色彩和运用浓淡变化的手法,使画面呈现出错落有致、丰富多样的色彩层次,增加了立体感和层次感。

第三是细节的处理,工笔画注重细节的刻画,画家需要对花鸟的每个细部进行观察和描绘。

通过对花鸟的翎羽、毛鳞、花瓣等细节进行细致的描绘,使之表现得栩栩如生。

画家还需注重形象的塑造,通过描绘花鸟的动态和神态,赋予作品以情感和灵动性。

工笔画的细节处理需要画家具备耐心和细致的观察力,通过细致入微的描绘,使画面具备细腻和精湛的技术特点。

工笔花鸟画还注重构图的布局和画面的美感。

画家需要运用空间的透视关系和比例的调节,使画面形成有层次感和透视感,增加观赏者的审美体验。

画家还需注重画面的整体效果和平衡感,通过对花鸟的布局和背景的安排,使画面呈现出和谐、平衡和统一的美感。

中国工笔花鸟画在技法表现方面具有独特的特点。

它通过准确细腻的线条、丰富多样的色彩、细致入微的细节处理和透视构图的安排,使画面呈现出栩栩如生、鲜活动人的形态特征和情感表达。

这种技法和表现方式使得工笔花鸟画成为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流派之一,并将继续为后人所传承和发扬光大。

国画入门教程——枇杷的画法,一学就会!

国画入门教程——枇杷的画法,一学就会!

国画⼊门教程——枇杷的画法,⼀学就会!
好消息,好消息,好消息!从2.27开始,伍佰君特设专栏,为⼴⼤的书画爱好者提供各种⼲
国画枇杷的画法,有需要其它学习资料⼲货的,可以在底货、学习资料等。

今天推出的主要是国画枇杷的画法,
部留⾔告诉伍佰君哦,你想要的,我们都有,喜欢的赶紧收藏起来!
◆◆◆
徐湛⽼师学习枇杷的画法:
⼀、跟着徐湛⽼师学习枇杷的画法:
⼀、跟着
⼆、枇杷的画法
枇杷的画法与樱桃和葡萄的画法相同,只是枇杷的形状略⼤些,可⽤藤黄加少数朱⽯票稍调,笔尖蘸赭⽯画。

注意⾊彩的浓淡变化。

三、枇杷叶⼦的画法:
①先调淡墨,再在笔尖蘸浓墨,②⽤浓墨画叶脉③再在叶⼦的周围点上锯齿状侧锋⼀笔画成。

四、作品欣赏:
///
各位,今天的教程到这⾥就结束了,
你学会了吗?
赶紧拿起笔来练练吧!
感谢⼤家对伍佰君的⽀持与厚爱
版权说明:⽂章源于⽹络,⽹络素材⽆从查证作者,原创作者可联系我们予以公⽰。

赵佶《枇杷山鸟图页》-宋徽宗工笔花鸟画高清大图赏析

赵佶《枇杷山鸟图页》-宋徽宗工笔花鸟画高清大图赏析

赵佶《枇杷山鸟图页》-宋徽宗工笔花鸟画高清大图赏析《枇杷山鸟图页》,宋代,赵佶,绢本设色,图页,纵22.7厘米,横24.7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宋徽宗赵佶《枇杷山鸟图页》10878x6490像素高清大图《枇杷山鸟图》描绘江南五月,成熟的枇杷果在夏日的光照下分外诱人。

一只绣眼鸟翘尾引颈栖于枇杷枝上正欲啄食果实,却发现其上有一只蚂蚁,便回喙定睛端详,神情十分生动有趣。

枇杷枝仿佛随着绣眼的动作重心失衡而上下颤动,画面静中有动,妙趣横生。

绣眼的羽毛先以色、墨晕染,随后以工细而不板滞的小笔触根根刻画,表现出鸟儿背羽坚密光滑、腹毛蓬松柔软的不同质感。

枇杷果以土黄色线勾轮廓,继而填入金黄色,最后以赭色绘脐,三种不同的暖色水乳交融,从而展现出枇杷果成熟期的丰满甜美。

枇杷叶用笔致工整细腻的重彩法表现,不仅如实地刻画出叶面反转向背的各种自然形貌,且将叶面被虫儿叮咬的残损痕迹亦勾描晕染得一丝不苟,充分反映了宋代花鸟画在写实方面所达到的艺术水平。

本幅款押“天下一人”。

钤“御书”朱文葫芦形印一方。

裱边题签:“宋宣和枇杷山鸟”。

鉴藏印钤“宣统御览之宝”,中缝钤“八征耄念之宝”、“太上皇帝之宝”朱文印各一方。

图中枇杷果实累累,枝叶繁盛。

一山雀栖于枝上,翘首回望翩翩凤蝶,神情生动。

此图体现崔白清澹之体。

宋徽宗赵佶的花鸟画以设色为多,然而此图纯以水墨勾染而成,格调高雅,略似没骨画效果,别具一种苍劲细腻之韵致,体现了赵佶多方面的绘画才能。

对开有清乾隆御题诗一首:“结实圆而椭,枇杷因以名。

徒传象厥体,奚必问其声。

鸟自讬形稳,蝶还翻影轻。

宣和工位置,何事失东京。

”感慨宋徽宗如此精于绘画,工于构图和经营位置,缘何却把国家丢失了?宋徽宗赵佶《枇杷山鸟图页》画心图《枇杷山鸟图页》绘一山鸟立于枇杷树上,描绘精微细致,构图虽然简洁,笔法却极为简括而具表现力,是宋徽宗花鸟画中的精品。

该图画面枇杷果实累累,枝叶繁盛。

一山雀栖于枝上,翘首回望翩翩凤蝶,神情警惕生动。

对立的和谐(介绍枇杷山鸟图)

对立的和谐(介绍枇杷山鸟图)

对立的和谐2017-05-14 05:35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艺图释像】作者:吴菁北京工业大学艺术系教授绢本方形册页《枇杷山鸟图》,传为南宋画家林椿所作。

作者大胆采用不稳定的斜线构图,枝干从右上探入画面,将及左下角时戛然而止,犹如窗外小景。

顶端挂满枇杷果的树枝先向左下倾斜,令人感受果实累累的重量,继而又向上抬起,以示生长的蓬勃并突显果实。

现实中的枇杷枝条鲜有这样的弯曲,如此处理虽不真实,却符合画意表达,是常理逻辑和审美逻辑间的平衡,是生活题材艺术化的典范。

真实的枇杷叶片舒展而质硬,中心主叶脉呈直线状,叶边缘的锯齿并不似画中那般凹凸分明。

作品中向左下、右下、右上三个方向伸展的叶片叶脉直顺、写实,其他叶片的叶脉、边缘都做了弧度变化的处理。

叶片的两种表现既保留了枇杷叶原有的特性,又赋予其婀娜形态以更具观赏性。

枇杷山鸟图(中国画)。

传为林椿所作枇杷多而新鲜饱满、绣眼鸟与果实的体积均显示着树枝承受的重力,树枝的弯曲表明承载这些重量的不稳定性,从视觉上诱导读者自发形成叶颤枝摇的动感印象。

鸟儿聚睛引颈的神情动作进一步强化了画面的不稳定性与动感。

鸟喙、鸟尾形成一条斜线,鸟喙就像这条线上的箭头直指前方,因鸟喙及眼神的指引,观者顺然地看到了枇杷果上正在爬行的一只比果脐还小的蚂蚁!通常的工笔花鸟画都要创造一些动的因素来打破绘画形式本身制约下的静。

此画作者用构图、细节所设计的各种不安定的动感,不单纯为破画面的静,他要在静止画面的基础上制造更强烈的静——紧张氛围的静——当观者看到被山鸟专注觊觎却浑然不觉地前行的蚂蚁时,不由会屏住呼吸观望接下来的事态发展。

另一颗枇杷上的蚂蚁似乎看到了同伴的危险处境,惶恐地与画外的观者一同静观却爱莫能助。

作者一方面突破制约以动破静;另一方面利用制约条件借势发挥以动制静,用强化静来展现制约之美,企艺术真谛,及艺术高妙。

枇杷山鸟图(中国画·局部)。

传为林椿所作此画与叙事层层铺垫、情节精描细写相对应的,是色彩的以少胜多。

李晓明《临宋枇杷山鸟图》绘制步骤(含详细文字解析)

李晓明《临宋枇杷山鸟图》绘制步骤(含详细文字解析)

李晓明《临宋枇杷山鸟图》绘制步骤(含详细文字解析)简述:宋代的工笔小品中,大多是绢本设色作品,以双钩重彩设色为主要染色技巧,画面色彩艳丽、设色精微为主要特点。

而赵佶的本张作品则拥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图中枇杷果实累累,枝叶繁盛。

一山雀栖于枝上,翘首回望翩翩凤蝶,神情生动。

此图体现崔白清澹之体。

赵佶的花鸟画以设色为多,然而此图纯以水墨勾染而成,格调高雅,略似没骨画效果,别具一种苍劲细腻之韵致,体现了赵佶多方面的绘画才能。

▲作品名称:《临宋枇杷山鸟图》作品尺寸:34×35cm作品材质:云母熟宣年代:2012年6月作者:李晓明《临宋枇杷山鸟图》高清局部图步骤一、因为本张作品的绘制手法类似没骨,墨线部分弱化,所以勾勒的线条必须要以细淡为主。

枇杷叶子部分用线以细铁线为主,果实以游丝描勾勒,老干勾勒略加顿挫,用线不用刻意加粗。

蝴蝶用线也以游丝描为主。

山雀的腿部、尾下复羽反面的黑斑以淡墨直接点写。

步骤二、画面整体先通刷一层淡墨,八成干时左上部分重复刷一下,底色烘染衔接要自然。

枇杷正叶、蝴蝶、山雀头部、枇杷老干等平涂中墨,要有一些浓淡变化。

枇杷反叶平涂清墨,果实平涂淡墨,最上方的一组墨色稍重。

步骤三、枇杷正叶继续平涂中墨,到了边缘处略略染开。

老干也用中墨分染,疤节等凸起处留亮。

染色时,水笔中水分要充足,近乎没骨冲彩的画法。

枇杷果实由果脐部分往四周统染,多层薄染,要有耐心。

蝴蝶用中墨空出翅脉后由后往前分染,头胸等部位也用中墨小笔分染。

山雀头部用狼毫笔蘸中墨粗笔皴染,要见笔。

背羽、飞羽等处淡墨分染,尾羽反面中墨钩填,下腹等处将笔锋捏扁后顺羽毛走向散锋擦染。

步骤四、纸张整体通刷一层较淡的赭墨色,六成干时再用底纹笔蘸淡墨横向烘染。

蝴蝶最暗处重墨小面积提染,眼珠由内往外斡染。

枇杷正叶整体统染淡墨,根深尖浅,同时要注意叶筋左右的浓淡有别。

反叶叶筋两边清墨勒染。

果实,用淡墨顺四周往中间淡淡分染,刻画出圆球体的明暗变化。

枇杷国画ppt课件

枇杷国画ppt课件

06
枇杷国画的未来发展与展望
Chapter
继承与创新
继承传统
枇杷国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组成 部分,应继续继承和发扬传统绘画的精 髓和技法,保持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VS
创新发展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枇杷国画应与时俱 进,不断创新,吸收现代艺术元素和技法 ,丰富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国际化发展
文化交流
素材收集与构思
素材收集
收集枇杷的实物照片、相关文献资料等,以便对枇 杷的形态、色彩、质感等方面有深入了解。
构思
根据收集的素材,思考如何将枇杷的特点和美感表 现在画面上,并确定画面的构图、色彩搭配等。
草图绘制与完善
草图绘制
根据构思,用轻盈的笔触绘制出枇杷的大致形态和位置,以及画面的构图。
草图完善
在草图的基础上,进一步刻画枇杷的形态、枝叶的穿插关系等,使其更加生动 真实。
完成
在调整完成后,用干笔轻轻将画面上的灰尘等杂物拂去,然后等待墨迹干透,即可完成 一幅枇杷国画作品。
04
枇杷国画的鉴赏与收藏
Chapter
鉴赏要点与方法
评估画家在笔墨运用上的熟练程 度,包括笔触的力度、墨色的深 浅变化等。
挖掘画作所蕴含的文化元素,包 括传统哲学思想、民俗风情等, 理解其在画作中的体现。
要点二
社会普及
通过各种渠道和平台,向社会普及枇杷国画的知识和欣赏 方法,提高大众对枇杷国画的认知度和审美水平。作
用毛笔蘸取适量的墨汁,按照草图的 构图,仔细地勾勒出枇杷的轮廓,注 意用笔的力度和节奏感。
细节处理
在正稿的基础上,对枇杷的质感、光 影效果等进行深入刻画,如通过点、 线、面的组合表现出枇杷表面的细微 变化。

【小二画唠】《枇杷山鸟图》

【小二画唠】《枇杷山鸟图》

【小二画唠】《枇杷山鸟图》结实圆而椭,枇杷因以名,徒传象厥体,奚必问其声。

鸟自托身稳,蝶还翻影轻,宣和工位置,何事失东京。

亲爱的朋友,大家晚上好,欢迎大家来到小二画唠。

刚刚念了一首开场诗,那这首诗的作者是清朝的一位皇帝,名字叫乾隆,大家应该都很熟悉,这位古称为十全老人的皇帝,他写的了一首御制诗。

那这首诗的内容主要是什么呢?其实他前面都在夸人,夸这个人的画,画得好,画的传神,非常非常的厉害。

他夸的这个人是谁呢?他夸的这个人最后两句说了,宣和,宣和是谁呢?是宋徽宗,宋徽宗大家应该也不陌生,可以说是一位顶级的艺术家。

虽然是顶级的艺术家,但是历史却偏偏开了一个玩笑,让他去当了一个皇帝,当皇帝当不好,把国家给弄丢了,把皇位给弄丢了,所以最后一句,“何事失东京”东京汴梁嘛。

咱们前两天还讲了《清明上河图》。

虽然是夸,但是最后两句成反问的了,其实是在笑话宋徽宗。

皇上不好好当,但是你的画很不错,但是你跟我乾隆比,你看我又是康乾盛世,我皇帝当的又好,我又什么都懂,十全老人。

乾隆的意思就是有点笑话宋徽宗的意思,但是历史需要盖棺定论,经过几百年,大家看,我们现在对历史的一个评判,那宋徽宗的艺术成就是远远高于乾隆的。

当然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小二画唠只讲中国古代的绘画,而只讲少量的近代,然后当代的基本都是不讲的。

这就是因为当代的很多东西,我们是没有经得住历史考验的,也没有盖棺定论的。

这张画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赵佶的《枇杷山鸟图》,左边是乾隆的御制诗,右边就是这张画。

经常听我们小二画唠的朋友一定对这种形式不陌生,因为我们之前讲的很多的画,什么《雏鸡待饲图》这种之类的,都是这种形式。

而且都是在这种册页上盖了两方印,那这两方印大家也很熟悉,都是乾隆皇帝的,一个是“八徴耄念之宝”,一个是“太上皇帝之宝”,这是他两方必用的印,盖在册页上的。

就是这两方印,经常听我们课的朋友知道,咱们现在已经讲了三个人,在绘画的作品上乱盖印,一个是明朝的叫项子京的大收藏家,明朝之后,清朝初期有一个人叫耿照中,也是一个大收藏家,他也盖了很多很多的印。

工笔鸟画技法

工笔鸟画技法

工笔鸟画是中国画中的一种传统绘画技法,它是通过精细的勾线、平涂、叠色、点染等技法,以及精湛的用笔和色彩运用,表现鸟类形态、神态和环境气氛的一种绘画方式。

以下是工笔鸟画的一些基本技法:
勾线:勾线是工笔画的重要基础,要求准确、流畅,能够清晰地表现鸟的轮廓和纹理。

平涂:平涂是指在勾线的基础上,使用平涂笔或毛笔,以一种平均的力度和角度来填色,使整个画面色彩均匀、光滑。

叠色:叠色是通过在已干的底色上再涂一层相近的颜色,从而产生柔和的渐变效果,用于表现鸟类羽毛的颜色和光泽。

点染:点染是用笔尖蘸取颜料,点出各种大小不同、密度不同的色点,以表现鸟类的纹理、毛孔和光泽。

透视:透视是指通过合理运用透视原理,将鸟类放置在适当的位置和角度,使其具有立体感和深度感。

在进行工笔鸟画创作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鸟类知识,了解鸟类的外形、习性、行为和栖息环境等方面的知识,以便更好地表现出鸟类的特征和气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8美学2019/07《枇杷山鸟图》是南宋画家林椿的作品。

其精工细腻、生动传神的技法照见了宋代绘画的成熟,印证了工笔花鸟画的杰出成就。

选此作为临摹的对象可以说是毫不犹豫的,希望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和探索,可以扣响学习工笔花鸟画的大门。

因此,《枇杷山鸟图》的临摹就这样开始了。

一、《枇杷山鸟图》的临摹步骤(一)勾白描稿首先复印好白描稿,把宣纸附在白描稿上,用铅笔描摹,再把铅笔摹好的稿子放在宣纸下面,白描稿放在一旁,对照着白描稿用笔,以毛笔勾勒,书法入笔,“起—行—收”,注重提按扭转,谓之“钉头鼠尾”。

值得注意的是,墨要有浓淡变化。

一般来说,花朵、果实、鸟羽等用淡墨,以表现其柔软;叶子用次淡墨,枝干用浓墨,以表现其硬朗。

在勾勒正式的稿子之前,先练习几分钟勾线。

(二)绷板事先裁一张比画作小的生宣放在画板上,垫在白描稿的下面,以便后期上色时可以吸掉多余的水分;然后用喷壶把生宣均匀地喷湿,以不拱起为最佳。

接着把线稿平铺在上面,用刷子均匀地刷开,先是沿着对角线,再以“十字型”刷开,同时附身侧面看一下是否全部贴在画板上,最好不要有气泡留在上面。

而画的四周则用浆糊把事先裁好的四条生宣粘好,也可以用水胶带代替,只是最后完工时水胶带不易撕下来。

(三)刷底色中国画由于年代久远,遗存下来的纸本颜色会因为氧化而发黄,所以我们在临摹时可以仿古做旧,把底色做成现有的模样。

宋人花鸟小品的底色一般可以用四种颜色调和:赭石+焦茶+藤黄+淡墨。

具体调至何种程度,可根据画面需要进行调整。

如原画底色偏红,可适当增加赭石;若偏黄,可适当增加藤黄。

刷底色时,将画板平放在桌上(也可将画板立起来,在刷的过程中让水分自然往下流,尤其是较重的杂质可以流下去),用刷子先横向刷一遍,再纵向刷一遍,和绷画时一样,附身观察是否有未刷之处。

最多来回两遍就可以,切勿反复涂抹。

值得一提的是,也可以先对白描稿分染墨色再刷底,其次数也以绘画习惯和画面效果来判定。

(四)敷色中国传统绘画并不以焦点透视、明暗光线为表现基础,而是追求物体本身的色彩与质感。

待画面完全干后就可开始在不断试错中习得工笔画的绘画技法——以《枇杷山鸟图》的临摹过程为例文/厉州格摘 要:临摹是学习书法和绘画必不可少的环节,可以驱使学习者自觉地反复推敲其技法和用意,继而获得有助于专业成长的法则,提升专业技能。

尤其要取法乎上,临摹传统经典作品,避免盲目探索,少走弯路。

对于工笔花鸟的初学者而言,宋人小品中的《枇杷山鸟图》即为绝佳的范本。

当然,在临摹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甚至产生错误的想法和做法,给学习带来一些阻碍。

为此,要敢于探索,在不断试错中寻找方法,以此习得精湛的技法。

关键词:试错;工笔画;绘画技法;《枇杷山鸟图》;临摹59审美与艺术学着色,“着色”也叫“敷色”,其中也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分染,即分出画面中物体的浓淡、前后、转折等变化;二是罩染,即平涂。

两个步骤可交替进行。

1.分染先以墨色分染,为上色“打底”。

分染墨色时,要用当天的新墨,墨汁至少要用一得阁,当然,能用墨块研磨是最理想的。

把墨倒在干净的碟子里,用干净的笔以清水调匀。

尤其要注意的是,墨一定要干净透明,包括后面染颜色也是一样,切勿有杂质,不然画面会脏,上的效果也会变得沉闷,达不到工笔画颜色清透的效果。

调好淡墨后,参照原画的浓淡变化先从最浓的地方开始分染。

期间使用的两支笔,蘸墨或色的叫色笔,蘸水的叫水笔。

色笔的水分相对来说可以稍多一点,水笔的水以适中为宜,若水过多,会溢出要染的部分,把颜色冲淡;若水过少,墨或颜色较难晕开,还会把纸蹭薄。

在分染的过程中,要做到细致入微,一点点染,不能操之过急。

晕染叶子时,要把水线留出,并且不要晕染到所勾的线外。

2.罩染在分染的基础上平涂颜色,使色度加深,产生新的颜色效果,从而使画面趋向统一。

在这一步骤中,掌握颜色的浓淡非常重要,颜色要稀薄,不能贪快省事。

而且罩染时,每次要等待第一遍干后再染第二遍。

中途要刷底色,待底色一干就可以再次用淡墨染。

一遍遍染墨,一遍遍刷底色,具体多少次,以画面达到的饱和度为标准。

墨色上到一定程度时就可以着色了,即谢赫“六法”中的“随类赋彩”。

和前面染淡墨一样,观察原画的颜色变化,依然从颜色最深的地方开始。

初次着色时可以较为均匀地每个地方都染一遍,当然笔触要有变化。

所谓笔触,是指下笔时的动态、方向、面积、力度等都要有讲究。

待整个画面的颜色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就开始有更大的变化了,即原画中颜色暗沉之处可以多染几遍,明亮处少染几遍。

以《枇杷山鸟图》来说,染墨和着色的次数为:果实最少,叶子次之,枝干和鸟的翅膀最多。

在分染或罩染期间可清涂几遍胶矾水以固其底,干后再染,则仍能保持鲜润。

(五)复勾这是临摹进行到收尾阶段时,最后一个步骤,为的是收拾全局,调整画面效果,提升画面精神气。

这个环节很考验白描功底,线的粗细、起手、墨色都要把控好,而且要恰好勾勒在物体的边缘,不能和物体的整体感脱节而显得突兀。

二、《枇杷山鸟图》的临摹试错染色是画工笔画最难的一个步骤,也是最考验技术和熟练度的。

古人云:“三矾九染”。

对于初学者来说,上色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许多问题,需要注意或待于解决,以笔者为例,有以下几点试错经历。

(一)刚开始所选临本不佳。

前文许多处一直在强调“原画”这个词,古人遗留下来的真品,常人自是难以见到的,更不可能放在手边观察,所以我们应该买正版书籍,最好是高仿真的印刷品,参照书上的高清图进行临摹。

像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一套《经典国画临摹实技·宋人花鸟》丛书就可作参考。

需要注意的是,现如今网络发达,许多画通过手机、电脑都可以查看到,但由于像素、版本等原因,会呈现出各种颜色,其偏差正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尤其是在敷色时为了能更接近原作的效果,最好是参照经典范本里的图,忠实于原作。

(二)画面容易弄脏。

所刷的底色和晕染的墨色(颜色)在调和时一定要清透、干净,用当天新研的墨汁(颜料),并且所用的碟子、毛笔、水等都要干净,以免有杂质沉淀在画面中。

除此之外,每一次刷底色或上色以上一次进行后画面完全干透为宜。

(三)所刷底色颜色过重。

初学调色,难免下手过重。

针对这个问题,可以用清水洗一遍,当然这个需要有经验。

还有一种办法,用其他颜色补救,以《枇杷山鸟图》里的枇杷为例,如果枇杷所上的墨色过重,可加白粉和藤黄以及少许清水调匀,把枇杷的颜色提亮。

(四)画面的明暗效果出不来。

层层渲染了很多次,但画面一直处于一种灰色状态,各个物体一个色调。

其实,仔细看原作就会发现枝干转折的结痂处颜色较重,其沧桑的质感要表现清楚,叶子的正反面有深有浅,枇杷也有亮部和暗部,还有鸟的羽翅有轻重变化,等等,而诸如此类的细节都没有画出来。

“没有细节”成了问题的主要方面。

对此,要一遍又一遍地观察,有选择性地上颜色,即亮部暂时不管,只是在暗部进行局部上色,以此调整画面。

比如枇杷,从视觉上看,在前面的几个枇杷暂时不用,只用画被遮在后面的几个,用淡赭石进行渲染,尤其要注意果实与果实的交界处,体现出自然状态下的阴影效果。

在进行几遍涂染后,颜色慢慢加重,没有上色的亮部也就逐渐凸显出来了。

如果对比还不够明显,可以从亮部下功夫,用白粉加藤黄调淡调匀,对“前面的果实”进行渲染。

叶子也是如此,颜色较淡的反叶可以暂时不动,只在正叶上反复上色,营造层次感。

三、《枇杷山鸟图》的临摹启示(一)胆大心细,带着思考揣摩宋代诗人陆游有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一开始临摹,可能会觉得没有头绪,无从下手,甚至有畏难心理。

克服这一障碍最好的办法就是大胆去画,勇于尝60美学2019/07试。

在对作品进行分析、解读之后,立即开始。

期间产生的问题或许恰好就是前进的阶梯。

比如,在刚开始勾线时,即便知道要注重线条的质感,或钉头鼠尾,或高古游丝,但实践起来未必做得到,或软弱无力,若缺少提按。

针对这一问题,可以在勾完一张后把勾勒的白描稿和原作的白描稿进行反复对照,用红笔圈出不足之处,单独进行练习,再把它放在一边作参照。

在此基础上,勾勒第二张、第三张,直到满意为止。

如此一来,肯定会有进步。

当然,这不仅是手动练习的过程,也是大脑思考的过程。

临摹并非完全照搬照抄,而是需要带着思考去细细揣摩,揣摩其用笔、用色,揣摩其结构、造型,揣摩其背景、心境。

(二)不耻下问,怀着疑问请教画工笔需要耐心、静气,一个人若能静下心来去练习是件益事。

尤其当自身经验缺乏的时候,更应该如孔子所言,“不耻下问”。

当自己捉摸不定的时候,向有经验的人请教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笔者对比深有体会,在刚开始学分染时,总是不知不觉就把墨染匀,导致画面效果很平,没有立体感,为此苦恼不已。

于是,向高一届的师姐请教,把问题说明,并让师姐看我分染一遍,结果问题马上被揪出来了——色笔和水笔蘸色(水)分量不对。

在染色的时候,颜色笔中的颜色要蘸得饱和,清水笔中水分不能过多,如果太多水分,就会把颜色冲走,不利于颜色的渲染。

又看师姐示范一遍具体操作方法,我才恍然大悟。

(三)精益求精,向着书本探寻花鸟画发展到宋代,已经达到了鼎盛时期,把工致周密、笔精色妙发挥到了极致。

线条精到有力,一件作品,无论繁琐还是细致,都倾注了作者的一腔心血,从来未见有草草了事的地方,这是难能可贵的。

今人在学习时也应秉承着精益求精的态度,力求接近原作的风骨。

鉴于此,我们除了胆大心细、不耻下问之外,还应多向书本学习,寻求方法和真理。

古代的画论、今人的技法讲解,都可以作为学习的参考对象。

四、结语《枇杷山鸟图》的临摹期间遇到许多问题,经历了无数次“画不下去”“不想画了”之类的情绪,好在,最终完成了。

但又出现了新的问题——画幅不是斗方。

这张画的原作是29.6cm×27.2cm接近斗方的尺幅。

但笔者的是竖幅,所以还应该再剪裁掉一些边缘部分,而这个问题当时没有发现就拿去给装裱店的人托底了。

这也给了以后画画者一个警醒,要重视画幅尺寸,以便达到最佳效果。

总的来说,无论遇到什么问题,最重要的一定是坚持把作品完整地画完,切勿急于求成,更不能半途而废,一定要大胆地去画,勇于尝试。

况且画画本身就是手上功夫,需要大量的尝试和实践,在试错中习得精湛技艺。

也希望有了这个开始后,在接下来的工笔学习之路能大胆往前走,进一步提升专业技能。

参考文献:[1]邹传安.工笔花鸟画技法[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2]赵斌.经典国画临摹实技 宋人花鸟2[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14.[3]赵佶,梁楷.醉美册页 宋画 花鸟篇[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18.[4]陈天硕.“花鸟画技法”课程的工笔技法拓展——以宋代工笔花鸟小品的临摹实训教学为例[J].工业设计,2016(11):75-76.[5]殷晓克.工笔花鸟画古法临摹[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11):115-117.作者简介:厉州格,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