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短信的两级传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短信的两级传播
摘要:短信作为新兴的“第五媒体”,自2000年在中国产生以来,以迅猛之势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沟通方式和交流方法。

短信不仅作为个人交流方式,而且也充当了大众传播媒介的角色,兼具人际传播功能和大众传播功能。

论文在分析短信在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中的传播特点的同时,发现短信在模糊了传者与受者的界限的同时,强化了意见领袖的作用,形成了多向流动的两级传播。

关键词:短信人际传播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两级传播
一、关于短信
随着手机的应用和普及,短信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2000年5月17日,中国移动正式开通了短信业务。

短信以其短小,便捷,即时,收费低廉的优势迅速受到了欢迎。

据产业部发布的统计数据,2000年中国短信量突破10亿条,2001年达到189亿条,2002年达到900亿条;2003年超过1371亿条;2004年超过2177亿条;2005年超过3046亿条;到2010年更是达到了8317亿条。

短信发送量的节节攀升标志着一个全新的人际交互时代的到来。

那么,短信是什么,它为什么有那么大的魅力呢?
一般认为,短信是用户通过手机或其他电信终端直接发送或接受的文字或数字信息。

但是随着手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兴起了许多基于普通文字传输的新的交互方式。

如彩信(也叫多媒体短信),飞信(整合了语音、GPRS、短信等多种通信方式,实现了移动客户端和移动网、互联网的融合)等。

虽然传输内容丰富了许多,但是它们都是在短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短信的一般特征和传播特点。

在此,我们把短信的外延扩展为:发送简短的文字、符号、图像、声音、数据等交互信息的载体。

从运营商的业务上看,主要包括普通的短信,还有彩信和依靠网络平台收发的飞信,天翼Live等。

一般情况下,人们喜欢根据短信的内容,把短信分为祝福类,调侃类,励志类等等。

笔者认为,以现代短信更注重人际关系的小众化传播的情况,按照发送者发送短信的目的和收发者之间的关系综合分类更能适应短信发展的需要。

由此,可以把短信分为维系关系类的短信,狂欢释放类的短信和公众传播类的短信三大类。

其中,维系关系类又可分为短信情书、短信家书、短信友书等;狂欢释放类可以分为娱乐整蛊类、文字游戏类、荤段子类等;公众传播类可以分为新闻报道类,生活服务类,以及其他个人定制等。

二、短信在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中的双重作用
短信打破了地域、时间和电脑终端设备的限制,人们能够随时随地接收文字、图片和声音等各类信息,实现了用户与信息的同步,其传播效率具有传统媒体及互联网不可比拟的优势。

短信的日益发展正悄悄地改变着人们的交际观念,并越来越彰显出其全新的传播特点,其作为新兴媒体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正日益增强。

人际传播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直接的面对面的信息沟通和情感交流活动。

它具有感官参与度高,信息反馈的量大和速度快,信息传播的符号类型多,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等特点。

而短信作为一种通信工具首先体现为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

首先, 短信传播具有符号多样性的特点。

短信可以传播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等各种符号,尤其是近几年兴起的飞信,整合了即时聊天工具和普通短信的优点,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其次,短信传播具有时效性。

短信传播迅速及时,可以在瞬间传播到大量受众终端,可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制约,实现随时随地的畅通无阻的传播,最大限度地方便沟通和交流。

再次,短信传播具有互动性。

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的媒体在一定程度上比较缺乏互动性,短信的出现增强了它们的互动性。

短信能够满足人们日常联络、沟通、互致问候、了解信息等生活需要,接受者可以采用不同方式回复发送者,及时方便地参与信息的反馈和再创造,使信息在人们之间的互动通过短信更频繁,效率更高。

最后,短信传播具有灵活性。

短信的出现让我们能随时随地的表达任何种类感情。

通过短信进行“交谈”,减少了面谈可能会产生的拘谨和尴尬,有时比面对面交谈更有效。

例如:“我今天心情不好,对你说话说得太重了,你不要介意。

原谅我吧,我以后会注意的。

”这种道歉的短信在师生、朋友、长辈对晚辈之间经常出现,这既避免了道歉的尴尬,又维系了人们之间的感情,可谓一举两得。

同时,用短信传达情感,也更加符合东方人含蓄、委婉的表达习惯。

另外,一些富有娱乐性和趣味性的短信,还能成为人际交往的润滑剂。

在现代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的交往变得越来越少。

但是短信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种状况。

短信简洁灵活的特点,让人们既节省了时间,又联系了感情。

大众传播是一种信息传播方式,是特定社会集团利用大众媒介向社会大多数成员传送消息、知识的过程。

它通常具有快速性,组织性,传播内容上的公开性,受众具有不知名和参差不一的特点。

随着科技的发展,短信传播的公共功能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传播手段。

短信在实现人际传播功能的同时,也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传媒一样,担负起大众传播的功能。

首先,短信传播具有组织性。

短信服务商推出的诸如天气预报、股市行情、今日新闻、百姓视角、育儿手册等等,定时向定制这些信息的受众发布。

这样,短信服务商从单纯的人际传播中介演变成大众传播者。

其次,短信对于大众的传播内容具有公开性。

短信已经介入人们工作、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诸如企业中对于员工的通知,公共服务部门发布给大众的公告,学校班级中发给同学们的各种通告等等。

曾经发生了这么一个实例:2006年1月23日,北京市的部分市民收到了北京市交管部门发布的一条短信:“今晨,东三环京广桥东南角辅路污水管发生漏水事故,东三环京广桥朝阳路附近实行交通管制,请车辆绕行。

谢谢广大市民的配合和支持。

”这样及时有效的提醒方便了市民生活,减少了交通拥堵,更彰显了服务型政府的形象。

这说明,短信在大众中传播具有公开性和服务性的特点。

再次,短信在大众传播中,具有面向受众的分散性。

总之,短信在大
众传播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为个体参与公共生活提供了新的途径。

三、短信的两级传播过程
20世纪40年代,美国传播学家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人民的选择研究”中提出的两级传播理论。

这个理论认为,大众传播的信息和影响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的,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的中介,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

意见领袖指的是那些对大众媒介保持较多接触,在特定领域能够对他人发挥个人影响的人。

两级传播理论的目的在于揭示大众传播过程中的人际影响,强调大众传播的效果受到人际传播的制约。

由此看来,短信中“意见领袖”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

每当社会上发生重大事件或者突发事件时,许多人都利用短信这一传播途径从亲朋好友处获得信息。

这是亲朋好友便成为这个受众的“意见领袖”,而且可信度较一般的传播者要高,加上人际传播的链条式反应,使得传播的范围也更加广泛。

例如,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举世震惊的大地震。

地震发生后仅一分钟时间,许多手机用户就收到了此信息。

再如2008年发生在四川的广元柑橘事件。

08年10月20日一条手机短信引起了人们又一次对食品安全的焦虑:“告诉家人和同事朋友暂时不要吃橘子。

今年广元的橘子在剥了皮后的白须上发现小蛆状的病虫,四川埋了一大批,还撒了石灰,请转发给每个你关心的人。

”这则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传遍全国,大家都信以为真。

各地报刊媒体均报道本地有居民表示购买到了疑似蛆虫柑橘,柑橘种植户与柑橘商贩血本无归。

暂且不管此类信息的真实性,它的传播还是相当有效的。

因此,在短信的传播中,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是同时进行的,它们之间甚至出现了交叉与融合。

一条信息发出之后,个人在收到信息之前是一般受众,在收到信息之后并把信息转发给亲朋好友的同时,他(她)便成了意见领袖。

在这个过程中,大众传播的效果受到意见领袖的极大影响,这个影响来自于人际传播的过程中。

此外,在短信的两级传播过程中,由于意见领袖和一般受众界限的模糊而导致了大众传播的多向流动,同时也打破了大众传播的单向性特点。

例如,超级女声、赠台大熊猫团团和圆圆的起名、每年春晚优秀节目的评选等短信投票活动,在短信投票的过程中,关于这些主题的新闻也都随着短信的传播而得到宣传。

而受众的反馈信息,使得自己和媒体形成了很好的互动。

总之,社会个体随身携带的手机成为信息定位器,有手机的地方就可能有公共信息传到,这就像一张网,把所有的拥有手机的社会个体都牢笼在社会整体生活中。

一方面增进了人际传播,减弱了社会成员的独立性个体性;从另一方面又加强了大众传播的效果,提高了社会的整体性。

从而密切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增加了个体参与社会事务的渠道。

四、结论
在这个高科技与文化的相互纠结中,短信这个夹裹着流行、时尚双重外衣下的新事物,凭借着强大的时效性、灵活性、互动性成为现代人不可或缺交流工具。

从人际传播方面来看,人们利用短信交换信息,沟通情感,消遣娱乐,甚至谈情说爱,人们的生活因短信变得与以往不同,越发的丰富多彩。

从大众传播方面来看,短信传播的组织性、公开性、分散性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新闻载体。

政府部门、公司、企业、学校等各种社会机构都可以利用短信发布公共信息,而且强化了意见领袖的作用,形成了多向流动的两级传播。

在此,需要指出的是,不仅大众媒体可以利用短信传播,用户个人也可以制造公共新闻。

所以,短信传播是一把双刃剑,利用的好可以成为一种表达民意、对政府行为进行监督、传递重要信息凝聚民心的渠道;但是也可能成为不法分子发布假消息制造恐慌的手段。

加强对于短信传播的监管,势在必行。

总之,短信开启了一种新的时尚,它正在悄无声息的改变着我们的社会文化生活环境。

随着3G时代的来临,手机的功能不断完善,用户认知的不断提高,短信必定可以更快更好地承载目前各种媒体的传播方式和内容。

同时,随着手机和网络在中国的普及,短信将实现网络化、宽带化,成为一种随身的、交互式、多媒体化得信息媒体。

在不久的将来,短信文化势必会风靡世界。

参考文献:
[1]《传播与生活》(传媒与文化研究丛书-中国当代社会手机文化研究)华夏出版社;
[2]《“拇指文化”演绎语言新时尚——手机短信的语体分析》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5 期
第29卷第70-74页;
[3]《短信文化及其影响剖析》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20 卷第1 期 70—75页;
[4]《手机短信的崛起与小众化传播》(《新媒体》杂志第54—56页);
[5]《传播学角度下的手机短信研究》(刘蓓蓓兰州大学文献);
[6]《新媒体概论》(宫承波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第235—275页;
[7]《红短信红段子红幽默》陈先义主编黄河出版社 2005年12月版;
[8]《大拇指上的智慧》马长山编现代出版社 2007年1月版;
[9]《手机媒体概论》匡文波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1页;
[10]《谁是新媒体》杨继红著,清华大学出版社,第四章(第106-139页);
[11]《传播学》邵培仁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版。

[12]《浅谈短信兴起对校园文化的影响》曾霞武汉化工学院学报第28卷第5期第49-52页;
[13]《青年短信文化探析》曹清燕青少年研究 2005年第一期总第47期;
[14]《短信折射民众表达更趋多元》许晓青政府法制 2009年第1期;
[15]《媒介的未来》温世仁庄碗华著,大块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1999年第1版,第124-125页;
[16]《我为信狂——短信传播的人文思考》王静崔莲花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4月版;
[17]《短信文化流行原因的多维度分析——以大学生群体为例》李莹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第6卷第2期,第126—127页;
[18]《高校短信文化:流行分析与和谐校园的构建》陈苗李万斌四川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第18卷第4期
第54-57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