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用)高考生物 二轮复习 专题二十一 种群与群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案
(2)种群数量的调节 ①调节类型:能够调节种群数量的有 外源性 因素(如气候、食物等)和 内源性 因素,后者包括 行为 调节和 内分泌 调节。 ②外源性调节因素: 气候 是对种群影响最强烈的外源性因素,特别是极 端的 温度和湿度 ,此外, 食物 也是调节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 ③内源性调节因素: 领域行为 对种群密度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而由 于社会压力可加大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引发内分泌失调被称作 内分泌 调节。
专题二十一 种群与群落
内容索引 考点一 种群的特征和增长方式 考点二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考点三 活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加试) 探高考 练模拟
考点一 种群的特征和增长方式
1 知识回扣
1.种群概念 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 同一物种个体 的集合体。 2.种群的特征 (1)出生率和死亡率 ①出生率:单位时间 出生个体数 占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数或千分数。 死亡率:单位时间 死亡个体数 占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数或千分数。 ②自然增长率= 出生率-死亡率 。 ③地位及作用:决定种群密度,是决定 种群兴衰 的晴雨表。
一些鸟类和小型哺乳 类动物
类型Ⅲ(凹形c)
低龄死亡率极高,但是一旦 活到了某一年龄,死亡率就 变得很低而且稳定
牡蛎和树蛙
5.种群数量的波动及调节(加试)
种群数量
种群数量的波动
种群数量的调节
通过调节,使种群数量围绕 含义 种群中个体数量随时间而变化
其平衡密度上下波动
类型及 实例
①非周期波动(主要),如欧洲 ①外源性调节因素(如气候、
√C.一个池塘里的全部鲫鱼
D.一片稻田里的全部害虫 解析 种群为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A、B、D 均可包含多个物种。
解析
123456
2.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 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 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下列 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联系
自然种群
3.有关K值的分析 (1)K值的示意图
在环境未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在平均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 偏离平均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机制使种群数量回到一定范围内。 (2)K值的应用 ①对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措施:保护野生生物生活的环境,减小环境阻力, 增大K值。
②对有害生物的防治措施:增大环境阻力(如为防鼠害而封锁粮食、清 除生活垃圾、保护鼠的天敌等),降低K值。 (3)K/2值的应用 ①对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措施: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时,种 群增长速率最大,再生能力最强——把握K/2值处这个黄金开发点,维 持被开发资源的种群数量在K/2值处,可实现“既有较大收获量又可保 持种群高速增长”,从而不影响种群再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②对有害生物防治的措施:必须及时控制种群数量,严防其到达K/2值 处(若到达K/2值处,会导致该有害生物成灾)。
答案
有无K值 曲线类型
无K值 “J”形 曲线
有K值 “S”形 曲线
(2) 环境容纳量(K值) :长时期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6.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加试) (1)种群的数量波动 ①含义:种群中的个体数量是 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的。
答案
②原因
出生率和死亡率 的变动 环境条件 的改变
③类型
答案
(2)年龄结构 ①年龄结构:各个年龄组个体数量 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关系。 ②种群的年龄组:生殖前期 、 生殖期 、 生殖后期 。 ③年龄金字塔
生殖后期
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答案
④研究意义: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3)性比率:种群内两性个体数量的相对比例。
(4)种群密度
①种群密度:某个种群在单位空间或面积内的个体数量。 ②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采用标志重捕 法,其公式为种群数量 N=Mm·n [(标志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 3.种群的分布型(加试) (1)概念:分布型是指种群中个体的 空间配置 格局。 (2)类型:包括 均匀分布(如稻田插秧)、 集群 分布(如橡树种子)、 随机 分 布(如玉米螟卵块在玉米田中的分布)。其中 集群 分布是最常见的分布型。
123456
三图对比分析解读: ①t1之前,种群数量小于K/2,由于资源和空间条件相对充裕,种群 数量增长较快,当种群数量为K/2时,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种群增 长速率达到最大值。
②t1~t2,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 1 2 3 4 5 6 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种群增长速率下降。 ③t2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0。 (3)K值与K/2在实践中的应用
答案
(3)实例:蛾类、橡树和雪松的种子分布属于 集群 分布,人类在地球表面 的分布为 集群 分布。 4.种群的存活曲线(加试) (1)概念:存活曲线是表示种群中全部个体 死亡过程 和死亡情况的曲线。 (2)曲线绘制数据收集:从至少观察 1 000 个新孵化幼虫或新出生个体开 始,跟踪记录每个个体的死亡年龄 ,直至 全部个体死亡 为止。 (3)曲线标识:存活曲线二维平面图的横坐标是 年龄 ,纵坐标是_存_活__个__体__ 数的对数值 。
项目
灭鼠、灭蝗等
捕鱼、森林砍伐等
灭鼠后,鼠的种群数量在K/2 使鱼、树木的种群数量维持在 K/2(最大
附近,这时鼠的种群数量会迅 K/2,捕捞或砍伐后,鱼、树木 增长速率)
速增加,无法达到灭鼠效果 的种群数量会迅速回升
解析
题型三 种群指数增长和逻辑斯谛增长
123456
5.下列关于图中种群数量变化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种群数量“J”形增长曲线只有在理想条件下才能出现
√B.种群数量呈逻辑斯谛增长过程中,
种群数量达到K值之前是指数增长
C.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达到600时,
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
D.环境条件变化时,种群的K值也会
D.被标记的鱼放回后有一小部分死亡
解析
题型二 标志重捕法和环境容纳量
123456
3.在某鱼塘中,第一次捕获鲫鱼M条,做上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鲫
鱼n条,其中有标记的m条,由此可以估算出该池塘中鲫鱼的密度。后来
发现这次估算的结果与实际结果误差较大,分析其原因错误的是( )
A.两次捕获的鲫鱼数量较少
√B.重捕方法不当使捕获的鱼部分死亡
答案
5.种群的增长方式 (1)种群的指数增长和逻辑斯谛增长
比较 项目
指数增长
逻辑斯谛增长
资源无限、空间无限和不受其 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和受到其他生
条件
他生物制约的理想条件下
物制约的条件下
增长 起始增长很慢,但随着种群基 起始加速增长, K/2 时增长最快, 此后增长减速,到 K 值时停止增
特点 数的加大,增长会越来越快 长或在K值上下波动
答案
思考诊断
1.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大黄鱼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种
群密度的估计值将偏高
(√ )
2.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
(√ )
3.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
(×)
提示 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增长型的出生率最高。
4.橡树种子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是空间特征,由于薇甘菊入侵导致松树
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0 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
√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
123456
解析
题后反思
123456
有关“种群”的两个易误点 (1)误认为种群数量=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 体积中的个体数,强调“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即种群数量多, 种群密度不一定大。 (2)误认为年龄结构和性比率都既能影响出生率,又能影响死亡率。 年龄结构既能影响出生率,又能影响死亡率,而性比率只能影响出 生率,不能影响死亡率。
种群死亡率较高属于数量特征
(√ )
5.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
生率越高
(√ )
提示
答案
2 重难突破
1.种群数量特征的分析 种群数量特征间的关系:如图,在种群各特征中,直接反映种群的繁荣 与衰退的特征是种群密度。 能够直接决定种群大小变化的特征是出生 率和死亡率。 能够预测种群数量变化方向的特征是年龄结构。 能够间 接影响种群个体数量变动的特征是性比率。
C.前后两次捕鱼所用的渔网网眼大小不一样
D.被标记的鱼放回后有一小部分死亡
解析
123456
4.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
√B.种群的种内斗争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
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D.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 解析 环境容纳量只代表种群数量的一个平均值,实际的种群数量在这 个平均值的上下波动;种内斗争可以改变种群数量,但不会改变种群的 环境容纳量;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没有环境容纳量; 植食动物在冬天由于食物减少,所以环境容纳量较小。
②对有害生物的防治措施:增大环境阻力(如为防鼠害而封锁粮食、清 除生活垃圾、保护鼠的天敌等),降低K值。 (3)K/2值的应用 ①对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措施: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时,种 群增长速率最大,再生能力最强——把握K/2值处这个黄金开发点,维 持被开发资源的种群数量在K/2值处,可实现“既有较大收获量又可保 持种群高速增长”,从而不影响种群再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②对有害生物防治的措施:必须及时控制种群数量,严防其到达K/2值 处(若到达K/2值处,会导致该有害生物成灾)。
非周期 波动:如我国东亚飞蝗的数量变动 周期 波动:如北极旅鼠的数量变动
注:大多数种群数量波动是非周期波动,少数种群其数量波动表现出 周期性。
答案
②原因
出生率和死亡率 的变动 环境条件 的改变
③类型
非周期 波动:如我国东亚飞蝗的数量变动 周期 波动:如北极旅鼠的数量变动
注:大多数种群数量波动是非周期波动,少数种群其数量波动表现出 周期性。
灰鹭、东亚飞蝗数量随气候变 食物、病源物、寄生物等)
化而变化; ②内源性调节因素(如领域行
②周期波动,如北极旅鼠随所 为、内分泌调节等)
食植物而发生的变动
3 题型探究
123456
题型一 种群的概念和特征
1.(2016·慈溪检测)下列各项中,可以称为种群的是( ) A.一个校园里的全部树 B.一个公园里的全部鸟
2.“J”形增长曲线和“S”形增长曲线的比较
项目 “J”形曲线
“S”形曲线
增长 模型
理想状态:资源无限、空间 现实状态:资源有限、空间 前提条件
无限,不受其他生物制约 有限,受到其他生物制约
K值有无
无K值
有K值
种群增长 率的变化
种群增长 速率变化
实验条件下或种群迁入 适用范围
新环境最初一段时间
解析
题后反思
123456
(1)标志重捕法的注意事项 被调查个体在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标 记物不能过于醒目;不能影响被标记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标记物不 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因为动物被捕获并标记一次后难以被再次 捕获,则利用标志重捕法计算出的种群密度会比实际密度偏大。
(2)“S”形增长曲线的解读和分析方法
(4)K值的不同表示方法
图中A、B、C、D时间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值,A′、C′、D′时所对应 的种群数量为K/2值。
4.三类存活曲线特点及实例(加试)
类型 类型Ⅰ(凸形a)
特点
举例
大多数个体都能活到平均生
理年龄,但达到这一年龄后, 人类和很多高等动物
短期内几乎全部死亡
类型Ⅱ(对角线形b)
各年龄组死亡率相同
题型二 标志重捕法和环境容纳量
123456
3.在某鱼塘中,第一次捕获鲫鱼M条,做上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鲫
鱼n条,其中有标记的m条,由此可以估算出该池塘中鲫鱼的密度。后来
发现这次估算的结果与实际结果误差较大,分析其原因错误的是( )ຫໍສະໝຸດ A.两次捕获的鲫鱼数量较少
√B.重捕方法不当使捕获的鱼部分死亡
C.前后两次捕鱼所用的渔网网眼大小不一样
发生相应变化
解析
123456
6.图1和图2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净补充量(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之差) 和种群密度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123456
A.图1中曲线a代表死亡率,曲线b代表出生率 B.海洋鱼类捕捞应使鱼类的数量保持在图1的E点 C.图2中在F点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D.图2中G点代表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