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说课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送东阳马生序》说课稿
一、说教材
《送东阳马生序》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文言文。

这个单元所选的古诗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浸透着作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感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和理想人格的追求。

《送东阳马生序》是作者给同乡马君则写的赠言。

作者叙述了自己在求学生涯中的艰难经历和学习态度,旨在勉励马君则专心学习、刻苦攻读,以期学有所成。

本课除了重要文言词语需要积累学习外,更以作者勤苦求学的意志,成为激励学生发奋读书,培养艰苦奋斗精神的好教材。

学习本篇文章,一想继续引导学生诵读和积累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二想让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的实际,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奠定思想基础。

二、说学情
现在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普遍缺少吃苦的经历、意志的磨练和勤奋的态度,很有必要利用教材积极的教育意义,对学生进行刻苦勤奋,好学上进的教育。

另外,他们在两年多的古文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些文言知识,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能力,本文除个别难懂的字句外,大部分都能理解,但对作者生活经历及其感悟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必须灵活设计教学过程,精心指导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主旨。

三、说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及文体特征,感知作者求学的艰辛和勤奋,学习作者的求学精神。

语言运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章,背诵全文。

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掌握重点的实词和虚词。

思维能力:紧扣“有”“无”,体会宋濂的勤学、顽强及他的殷殷期望。

在对“有”“无”的探究中体悟本文鲜明的对比手法。

审美创造:通过小组辩论,体会主观努力对于成才的关键作用。

四、说教法学法
朗读法、情境体验法、圈点批注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五、说教学过程
教学设想:这篇文章拟用2课时完成教学。

第一课时反复诵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积累文言词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领悟“勤且艰”的好学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求学态度。

把握写作目的,领会写法作用。

按照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导入新课——了解作者,把握背景——反复朗读,培养预感——分析文章,把握内容——再读文本,赏析写法——思辨探讨,求知探新。

一、导入新课
古语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翻开历史画卷,不少仁人志士以勤奋为基石铺就成功之路:苏秦以铁锥刺股,发愤不已;路温舒取水中蒲叶,抄录书文;朱买臣、李密负薪挂角,且行且读;车胤、孙康囊萤映雪,苦学不辍;祖逖呕心沥血,夜半闻鸡起舞……千百年来,众多的光辉形象一直在用他们自身的行为劝勉我们要努力学习。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宋濂的求学之路,获得学习的启示。

(设计意图:以古人勤奋求学故事导入,铺设情境,奠定理解文本的情感基础。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把握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元末明初文学家,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

明太祖朱元璋推其为“开国文臣之首”,著有《宋学士全集》。

背景资料:洪武十一年(1378年),即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入朝晋见明太祖朱元璋,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

宋濂了解到马生是个“善学者”,便写下这篇序文,勉励他珍惜太学的条件,刻苦学习。

作品资料: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

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

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

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赠序始于唐朝,用于临别赠言,多为劝勉鼓励之辞。

(设计意图:此环节了解作者及体裁特点,积累文化常识,培养学生深度解读古代作品的能力。

)目标导学二:反复朗读,培养文言语感
1.反复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尤其注意以下句子的朗读节奏。

2.结合注释,反复朗读,尝试在朗读的过程中感知文意。

3.借助工具书,同桌之间合作,老师指导,疏通文章大意。

(同时注意点拨文章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设计意图:听配乐朗读,感染学生,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调动起学生的朗读兴趣,在反复的诵读中,让学生充分把握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并鼓励学生结合课下注释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从而达到积累文言知识的目的。


目标导学三:分析文章,把握文章内容
结合文章内容,划分层次并概括。

第一、二段:记述自己青少年时期艰苦的求学经历。

第三段:如今学子优越的求学环境。

第四段:紧扣赠序文体,说明写作意图。

1.再读课文,说说作者幼年时对学习的态度如何,他求学时遇到哪些困难,是如何克服的?
2.“今诸生学于太学”与作者儿时求学有何不同?作者写“今诸生学于太学”的目的是什么?
3.这篇文章的题目叫《送东阳马生序》,然而文章一开篇就大量叙说作者自己的求学之苦,以自身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这样写有何好处?
4.拓展:有人说作者写作该赠序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夸耀自己,你是如何看待这个观点的?
(设计意图:在疏通文意,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划分文章层次,设置问题供学生合作探讨,交流理解,得出答案,深入文本内涵,体会人物精神。


目标导学四:赏析文本写法
1.结构严谨,详略有致。

2.用对比说理。

3.注重细节描写。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本文写作上最为突出的特点,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并在写作时借鉴。


目标导学五:思辨探讨——逆境出人才还是顺境出人才?
小组合作:
1.小组内确定自己的观点。

2.结合课文内容和查阅的事例证明自己的观点。

3.全班交流讨论。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了升华了课文主旨,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加以感悟。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主要抓住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文章的写作目的,写作手法来设计,力求直观、简洁,突出本文知识要点。

⎭⎪⎬⎪⎫得书之难——借书抄书、录毕送之从师之难——立侍左右、俯身倾耳求学之苦——负箧曳屣、四支僵劲生活之艰——食无滋味、缊袍敝衣勤且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