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市泼河镇高级中学高二语文测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信阳市泼河镇高级中学高二语文测试题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超人
冰心
何彬是一个冷心肠的青年,从来没有人看见他和人有什么来往。
他不轻易和人打招呼,也永远没得到过一封信。
他不但是和人没有交际,凡带一点生气的东西,他都不爱,屋里连一朵花,一根草,都没有。
他从局里低头独步回来,关上门,便坐在书桌旁边。
偶然疲倦了,拉开帘幕望一望,但不多一会儿,便又闭上了。
程姥姥总算是他另眼看待的一个人,她端进饭去,有时便站在一边,絮絮叨叨,也问他为何这样孤零。
何彬偶然答应几句:“人和人都不过如同演剧一般:上了台是父子母女,亲密的了不得;下了台,摘了假面具,便各自散了……尼采说得好,爱和怜悯都是恶……”
这一夜他忽然醒了。
听得对面楼下凄惨的呻吟,这痛苦的声音,断断续续,在这沉寂的黑夜里只管颤动。
他虽然毫不动心,却也搅得他一夜睡不着。
月光如水,从窗纱外泻将进来,他想起了许多幼年的事情——慈爱的母亲,天上的繁星,院子里的花……他的脑子累极了,极力想摈绝这些思想,无奈这些事只管奔凑了来,直到天明,才微微的合一合眼。
他听了三夜的呻吟,看了三夜的月,想了三夜的往事——
他每天还是机械似的做他的事,然而在他空洞洞的脑子里,凭空添了一个深夜的病人。
第七天早起,他忽然问程姥姥对面楼下的病人是谁?程姥姥一面惊讶着,一面说:“那是厨房里跑街的孩子禄儿,腿摔坏了,每夜呻吟。
这孩子真可怜,今年才十二岁呢……”何彬自己只管穿衣戴帽,好像没有听见似的,走到门边,却慢慢的从袋里拿出一张钞票来:“给那禄儿罢,叫他请大夫治一治。
”说完了,头也不回,径自走了。
程姥姥一看那巨大的数目,不禁愕然,何先生也会动起慈悲念头来!
呻吟的声音,渐渐的轻了,月儿也渐渐的缺了。
何彬还是朦朦胧胧的——慈爱的母亲,天上的繁星,院子里的花……他的脑子累极了,竭力的想摈绝这些思想,无奈这些事只管奔凑了来。
程姥姥带着禄儿几次来叩门,要跟他道谢;他好像忘记了似的,冷冷的抬起头来看了一看,又摇了摇头,仍去看他的书。
禄儿仰着黑胖的脸,在门外张着,几乎要哭了出来。
这一天晚饭的时候,何彬告诉程姥姥说他要调到别的局了,后天早晨便要起身,请她将房租饭钱,都清算一下。
他觉得很疲倦,一会儿便睡下了。
——忽然听得自己的门钮动了几下,接着又听见似乎有人用手推的样子。
他不言不动,只静静的卧着,一会儿也便渺无声息。
第二天他自己又关着门忙时,忽然想起绳子忘了买了。
他打开门,只见人影儿一闪,再看时,禄儿在对面门后藏着呢。
他踌躇着四围看了一看,一个仆人都没有,便唤:“禄儿,你替我买几根绳子来。
”禄儿趑趄的走过来,欢天喜地的接了钱,如飞走下楼去。
不一会儿,禄儿跑的通红的脸,喘息着走上来,一只手拿着绳子,一只手背在身后,微微露着一两点金黄色的星儿。
他递过了绳子,仰着头似乎要说话,何彬却不理会,拿着绳子自己进屋去了。
累了两天了,何彬闭上双眼,又想起了深夜的病人——慈爱的母亲,满天的繁星,院子里的花……十几年来隐藏起来的爱的神情,又呈露在何彬的脸上;十几年来不见点滴的泪儿,也珍珠般散落了下来。
微微睁开眼,四面的白壁,一天的微光,屡屡清香,一个小人儿,蹑手蹑脚的走了出去,临到门口,还回过小脸儿来,望了一望。
何彬竭力的坐起来。
那边捆好了的书籍上面,放着一篮金黄色的花儿,花篮底下还压着一张纸:……这篮子里的花,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名字,是我自己种的,倒是香得很,我最爱它。
我想先生一定是不要的。
然而我有一个母亲,她因为爱我的缘故,也很感激先生。
先生有母亲么?她一定是爱先生的。
这样我的母亲和先生的母亲是好朋友了。
所以先生必要收下母亲的朋友的儿子的东西。
禄儿叩上
何彬看完了,捧着花儿,回到床前,不禁呜呜咽咽的痛哭起来。
清香还在。
窗内窗外,互相辉映的,只有月光,星光,泪光——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前三段从人际交往、生活细节和人物语言等方面形象地刻画了何彬“冷心肠”的形象,语言简洁,富有表现力。
B. 何彬外表是冷的,但内心是热的,这从他主动帮助禄儿可以看出,他的冷是为了掩饰对生活的希望和失望。
C. 小说善于刻画人物心理,描写何彬对慈爱的母亲的回忆,就表现了何彬内心的矛盾冲突和由此带来的痛苦。
D. 小说谋篇布局颇具匠心,三次写“慈爱的母亲……”,既推动了情节发展,又使小说脉络清晰,主题突出。
5. 小说以“超人”为题有什么含意?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说明。
6. 小说以对“窗内窗外”的描写结束全篇,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
4. B
5. ①“超人”在小说中是指何彬是一个冷对社会、与世隔绝、与社会格格不入的冷心肠的人;②小说通过写“超人”何彬的转变过程,受爱召唤从冷漠中苏醒,表现了爱的力量这一主题。
6. ①从情节结构上看,窗内窗外的描写呼应了前文对回忆母亲和禄儿送花的描写,使小说结构更加严谨。
②从人物塑造看,完成了人物的塑造,何彬由一个冷漠,内心灰暗的人转变成了一个有爱心,心灵亮堂的人。
③从主旨看,揭示了小说的主题,爱可以改变人生,爱能够净化人的心灵。
④从艺术表现力看,小说以窗内窗外的描写结尾,委婉含蓄,意境深远。
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
B项,“但内心是热的”“他的冷是为了掩饰对生活的希望和失望”错;第一次听到深夜的呻吟时,“他虽然毫不动心,却也搅得他一夜睡不着”,后来何彬慢慢转变,受爱召唤从冷漠中苏醒。
5.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以‘超人’为题有什么含意?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说明”,这是针对小说标题设题,考查标题的含义。
一般先分析表层意,然后再分析深层意。
“超人”的字典意是指“智能、体力、行为等超越常人的人”,从文中来看,“超人”指的是何彬,他超越常人最大的表现是“冷”,“从来没有人看见他和人有什么来往。
他不轻易和人打招呼,也永远没得到过一封
信”“他不但是和人没有交际,凡带一点生气的东西,他都不爱,屋里连一朵花,一根草,都没有”,他冷对社会,冷对他人,几乎是与世隔绝。
这样的“超人”受爱召唤最后从冷漠醒来,转变的过程表现“爱”的力量之大。
小说标题类的题目属于常考题型。
一般考查的形式如下:标题内涵、标题作用、标题比较。
对于内涵类题目,考生应抓住标题中的词语,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6.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小说以对‘窗内窗外’的描写结束全篇,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这是针对小说结尾设题。
首先明确结尾的内容,“清香还在。
窗内窗外,互相辉映的,只有月光,星光,泪光”,这是写景式结尾,故分析的时候还要关注写景的作用。
考生可以从结构、人物形象、主旨、艺术手法等角度分析。
从情节来看,“窗内是清香、泪光”,窗外是“月光、星光”,这样的内容在上文也有,如“慈爱的母亲,天上的繁星,院子里的花”“慈爱的母亲,天上的繁星,院子里的花”“放着一篮金黄色的花儿”,前后写景形成呼应,让情节浑然一体;从形象的塑造来看,上文的何彬是一个冷心肠的青年,而此处“清香”“泪光”的描写,体现出人物形象的改变,映衬人物心情,烘托人物性格、心理;从主旨上来看,这些景物凸显文章主题——爱能改变人生净化心灵;从手法来,此处属于写景,以景结尾,含蓄委婉,意蕴悠长。
点睛:本题因以景结尾,故应从景物描写和结尾作用两个角度思考。
作为结尾的作用可以从如下几个角度思考:情节上的呼应、形象上的塑造、主题上的凸显。
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如下:①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节令和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②映衬人物心情,烘托人物性格、心理;③推动或预示故事情节发展;④暗示或象征社会环境、人物命运,衬托主题。
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来分要点回答。
一般的答题模式为:……具体描写了……景色,交代了……(时间、地点、环境);……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揭示人物心境,……体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情节发展。
作为小说的结尾,可以从第二和第四个角度答题。
2. 现代文阅读(16分)
孔子的洒脱
周国平
①我喜欢读闲书,即使是正经书,也不妨当闲书读。
譬如说《论语》,林语堂把它当作孔子的闲谈读,读出了许多幽默,这种读法就很对我的胃口。
近来我也闲翻这部圣人之言,发现孔子乃是一个相当洒脱的人。
②在我的印象中,儒家文化一重事功,二重人伦,是一种很入世的文化。
然而,作为儒家始祖的孔子,其实对于功利的态度颇为淡泊,对于伦理的态度又颇为灵活。
这两个方面,可以用两句话来代表,便是“君子不器”和“君子不仁”。
③孔子是一个读书人。
一般读书人寒窗苦读,心中都悬着一个目标,就是有朝一日成器,即成为某方面的专家,好在社会上混一个稳定的职业。
说一个人不成器,就等于是说他没出息,这是很忌讳的。
孔子却坦然说,一个真正的人本来就是不成器的。
也确实有人讥他博学而无所专长,他听了自嘲说,那么我就以赶马车为专长罢。
④其实,孔子对于读书有他自己的看法。
他主张读书要从兴趣出发,不赞成为求知而求知的纯学术态度。
他还主张读书是为了完善自己,鄙夷那种沽名钓誉的庸俗文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他一再强调,一个人重要的是要有真才实学,而无须在乎外在的名声和遭遇,类似于“不患莫己知。
求为可知也”这样的话,《论语》中至少重复了四次。
⑤“君子不器”这句话不仅说出了孔子的治学观,也说出了他的人生观。
有一回,孔子和他的四个学生聊天,让他们谈谈自己的志向。
其中三人分别表示想做军事家、经济家和外交家。
唯有曾皙说,他的理想是暮春三月,轻装出发,约了若干大小朋友,到河里游泳,在林下乘凉,一路唱歌回来。
孔子听罢,喟然叹日:“我和曾皙想的一样。
”圣人的这一叹,活脱脱地叹出了他的未染的性灵,使得两千年后一位最重性灵的文论家大受感动,竟改名“圣叹”,以志纪念。
人生在世,何必成个什么器.做个什么家呢,只要活得悠闲自在,岂非胜似一切?
⑥学界大抵认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至于什么是“仁”,众说不一,但都不出伦理道德的范围。
孔子重人伦是一个事实,不过他到底是一个聪明人,而一个人只要足够聪明,就决不会看不透一切伦理规范的相对性质。
所以,“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这句话竟出自孔子之口,他不把“仁”看作理想人格的必备条件,也就不足怪了。
有人把“仁”归结为忠恕二字,其实孔子决不主张愚忠和滥恕。
他总是区别对待“邦有道”和“邦无道”两种情况:“邦无道”之时,能逃就逃(“乘桴浮于海”),逃不了则少说话为好(“言孙”),会装傻更妙(“愚不可及”这个成语出自《论语》,其本义不是形容愚蠢透顶,而是孔子夸奖某人装傻装得高明极项的话,相当于郑板桥说的“难得糊涂”)。
他也不像基督那样,当你的左脸挨打时,要你把右脸也送上去。
有人问他该不该“以德报怨”,他反问:那么用什么来报德呢?然后说,应该是用公正回报怨仇,用恩德回报恩德。
⑦孔子实在是一个非常通情达理的人,他有常识,知分寸,丝毫没有偏执狂。
“信”是他亲自规定的“仁”的内涵之一,然而他明明说:“言必信,行必果”,乃是僵化小人的行径(“硁硁然小人哉”)。
要害是那两个“必”字,毫无变通的余地,把这位老先生惹火了。
他还反对遇事过分谨慎。
我们常说“三思而后行”,这句话也出自《论语》,只是孔子并不赞成,他说再思就可以了。
⑧也许孔子还有不洒脱的地方,我举的只是一面。
有这一面毕竟是令人高兴的。
研究孔子,如果顾及他的全人,对他的哲学或许也会有些新的认识吧。
11.作者认为孔子的“洒脱”表现在哪两个方面?(4分)
12.孔子是一个读书人,他对于读书的主张是怎样的? (4分)
13.“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那么孔子看待“仁”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4分)
14.文章结尾说:“也许孔子还有不洒脱的地方,我举的只是一面。
”联系全文,你认为孔子“不洒脱的地方”指的是什么? (4分)
参考答案:
略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心与手
[美]欧·亨利
在丹佛车站,一帮旅客拥进开往东部方向的BM公司的快车车厢。
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衣着华丽的年轻女子,她身边摆满了有经验的旅行者才会携带的豪华物品。
在新上车的旅客中走来了两个人。
一位年轻英俊,神态举止显得果敢而又坦率;另一位则脸色阴沉,行动拖沓。
他们被手铐铐在一起。
两个人穿过车厢过道,一张背向的位子是唯一空着的,而且正对着那位迷人的女人。
他们就在这张空位了上坐了下来,年轻的女子看到他们,脸上即刻浮现出妩媚的笑容,圆润的双颊也有些发红。
接着只见她伸出那戴着灰色手套的手与来客握手。
她开口说话的声音听上去甜美而又舒缓,让人感到她是一位爱好交谈的人。
她说道:“噢,埃斯顿先生,怎么,他乡异地,连老朋友也不认识了?”
年轻英俊的那位听到她的声音,立刻强烈地一怔,显得局促不安起来,然后他用左手握住了她的手。
“费尔吉德小姐,”他笑着说,“我请求您原谅我不能用另一只手来握手,因为它现在正派用场呢。
”
他微微地提起右手,只见一副闪亮的“手镯”正把他的右手腕和同伴的左手腕扣在一起。
年轻姑娘眼中的兴奋神情渐渐地变成一种惶惑的恐惧。
脸颊上的红色也消退了。
她不解地张开双唇,力图缓解难过的心情。
埃斯顿微微一笑,好像是这位小姐的样子使他发笑一样。
他刚要开口解释,他的同伴抢先说话了。
这位脸色阴沉的人一直用他那锐利机敏的眼睛偷偷地察看着姑娘的表情。
“请允许我说话,小姐。
我看得出您和这位警长一定很熟悉,如果您让他在判罪的时候替我说几句好话,那我的处境一定会好多了。
他正送我去内森维茨监狱,我将因伪造罪在那儿被判处7年徒刑。
”
“噢,”姑娘舒了口气,脸色恢复了自然,“那么这就是你现在做的差事,当个警长。
”
“亲爱的费尔吉德小姐,”埃斯顿平静地说道,“我不得不找个差事来做。
钱总是生翅而飞的。
你也清楚在华盛顿是要有钱才能和别人一样地生活。
我发现西部是赚钱的好去处,所以——”
姑娘的眼光再次被吸引到了那副亮闪闪的手铐上,她睁大了眼睛。
“请别在意,小姐,”另外那位来客又说道,“为了不让犯人逃跑,所有的警长都把自己和犯人铐在一起,埃斯顿先生是懂得这一点的。
”
“要过多久我们才能在华盛顿见面?”姑娘问。
“我想不会是马上,”埃斯顿回答,“我想恐怕我是不会有轻松自在的日子过了。
”
“我喜爱西部,”姑娘不在意地说着,眼光温柔地闪动着。
看着车窗外,她坦率自然,毫不掩饰地告诉他说:“妈妈和我在西部度过了整个夏天,因为父亲生病,她一星期前回去了。
我在西部过得很愉快。
金钱可代表不了一切,但人们常在这点上出差错,并执迷不悟地——”
“我说警长先生,”脸色阴沉的那位粗声地说道,“这太不公平了,我需要喝点酒,我一天没抽烟了。
你们谈够了吗?现在带我去抽烟室好吗?我真想过过瘾。
”
这两位系在一起的旅行者站起身来,埃斯顿脸上依旧挂着迟钝的微笑。
“我可不能拒绝一个抽烟的请求,”他轻声说,“这是一位不走运的朋友。
再见,费尔吉德小姐,工作需要,你能理解。
”他伸手来握别。
两位来客小心翼翼地穿过车厢过道进入吸烟室。
另外两个坐在一旁的旅客几乎听到了他们的全部谈话,其中一个说道:“那个警长真是条好汉,很多西部人都这样棒。
”
“如此年轻的小伙子就担任一个这么大的职务,是吗?”另一个问道。
“年轻!”第一个人大叫道,“为什么——噢!你真的看准了吗?我是说——你见过把犯人铐在自己右手上的警官吗?”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这篇小说讲述的故事,情节曲折离奇,读后给人带来一种悬疑得到解决的刺激,这也是这篇小说最大的魅力。
B. 费尔吉德小姐看到埃斯顿右手上的手铐时,出现“惶惑的恐惧”,因为她看穿了埃斯顿犯人的身份。
C. 文中划线句里“所以”后面的破折号表示话语中断,埃斯顿其实想要说的话是“我才会铤而走险去印刷伪钞”。
D.
文中“埃斯顿脸上依旧挂着迟钝的微笑”反映了埃斯顿摆脱窘境之后既感到庆幸又有点歉
疚,以及对警长为自己解围充满感激的心理。
E. 欧·亨利的小说一般具有讽刺的味道,这篇小说实际上是在嘲笑这个罪犯装得像真警察一样,讽刺了装腔作势的人。
(2)文章第一段中描写了三个人物,请具体说明对这几个人物的描写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6分)
(3)这篇小说结尾暗示了什么?前文对这一结尾作了哪些铺垫?(6分)
(4)小说的题目是“心与手”,请从情节和主题的角度探究以此为题的理由。
(8分)
参考答案:
(1)DC(D3分,C2分,B1分。
A项,“情节曲折离奇”,“带来一种悬疑得到解决的刺激,这也是这篇小说最大的魅力”有误。
B项费尔吉德小姐并未看穿埃斯顿的身份;E项,对文章主旨的解读错误。
)
(2)对女子的衣着和行李的描写,暗示了女子的富有和身份;(2分)对两位男子的描写,采用了对比刻画其神态的方法,主要为后文女人对“埃斯顿为警长”信以为真埋下伏笔;(2分)文中只介绍人物的外貌神态,并不点明人物的具体身份,目的是设置悬念,推动情节发展。
(2分)
(3)暗示承认自己是罪犯的人才是真正的警长,而埃斯顿才是罪犯。
(2分)铺垫有以下几处:①埃斯顿的神情。
当姑娘给他打招呼时,他显得局促不安。
②埃斯顿的语言。
当姑娘问多久能见面时,他说“我想恐怕我是不会有轻松自在的日子过了。
”③自称是罪犯的人的神情。
这位脸色阴沉的人一直用他那“锐利机敏的眼睛偷偷地察看着姑娘的表情”。
(写出其中两处铺垫即可,每处2分)
(4)从情节上看:小说的情节是和两只铐在一起的手紧密相关的。
一个女子在火车上遇到了老朋友,却发现老朋友的一只手和另外一个人的手用手铐铐在了一起,女子惊讶,朋友尴尬,而另外一个被铐的人——真正的警长出于好心解释说自已是罪犯,她的朋友是警长,缓解了这一尴尬局面。
(4分)
从主题上看:小说表面上写的是“被铐在一起的手”的故事,揭示的却是“心”的问题——心灵深处的人性美。
警长为了保护罪犯的面子和尊严,不给他造成心灵上的负担,编造了一个善意的谎言,这体现了警长善解人意,为别人着想、体谅他人之心。
(4分)【共8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6-10 题(选择题12分,翻译题10分)
猛狗与社鼠韩非子
宋人有沽酒者,升概①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县帜甚高,著然不售,酒酸。
怪其故,问其所知闾长者杨倩。
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则酒何故而不售?”曰:“人畏焉。
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瓮而往沽,而狗迓而龁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
夫国亦有狗。
有道之士怀其术( )欲( )明万乘之主,大臣为猛狗,迎( )龁之。
此人主之所以蔽胁,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
故桓公问管仲曰:“治国最奚患?”对曰:“最患社鼠②矣。
”公曰:“何患社鼠哉?”对曰:“君亦见夫为社者乎?树木而涂之,鼠穿其间,掘穴托其中。
熏之则恐焚木,灌之则恐涂阤③,此社鼠之所以不得也。
今人君之左右,出则为势重而收利于民,入则比周而蔽恶于君,内间主之情以告外,外内为重,诸臣百吏以为富。
吏不诛则乱法,诛之则君不安。
据而有之,此亦国之社鼠也。
”
故人臣执柄而擅禁,明为己者必利,而不为己者必害,此亦猛狗也。
夫大臣为猛狗而龁有道之士矣,左右又为社鼠而间主之情,人主不觉,如此,主焉得无壅,国焉得无亡乎?
尧欲传天下于舜。
鲧谏曰:“不祥哉!孰以天下而传之于匹夫乎?”尧不听,举兵而诛杀鲧④于羽山之郊。
共工又谏曰:“孰以天下而传之于匹夫乎?”尧不听,又举兵而诛共工于幽州之都。
于是天下莫敢言无传天下于舜。
仲尼闻之曰尧之知舜之贤非其难者也夫至乎诛谏者必传之舜乃其难也。
一曰:“不以其所疑败其所察,则难也。
”
【注】①升概:这里指量酒器具。
②社鼠:穴居社神木俑中的老鼠。
③阤zhì:崩塌。
④鲧:尧时部落首领,相传治水九年未成。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酒甚美,县帜甚高县:悬挂
B.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瓮而往沽怀:怀藏
C.故人臣执柄而擅禁执柄:手扶拐杖
D.入则比周而蔽恶于君比周:结党营私
7.将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下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怀其术()欲()明万乘之主,大臣为猛狗,迎()龁之
A.而因则
B.则以则
C.则因而
D.而以而
8.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猛狗阻售”“社鼠为患”的寓言故事,表达了春秋战国时士子对于治国的忧患:奸人当道,堵塞贤路,蒙蔽君主。
B.两个寓言故事含有事物间常常存在着不易察觉的复杂而微妙的关系的哲理,如狗猛与酒酸之间就有某种必然关系。
C.尧想要传天下给舜,鲧和共工联名反对而被杀,鲧的结局与《山海经》里鲧治水无功而被杀的说法,很有些不同。
D.猛狗、社鼠的喻意大体一致又各有侧重:猛狗着重比喻排挤贤能的朝廷权臣,社鼠着重比喻蒙蔽君主的左右亲信。
9.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