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近年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16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16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优选学案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16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优选学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16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优选学案的全部内容。
第16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考情回顾考纲展示命题趋向
自然地
理环境的
整体性
2017·全国卷
Ⅰ,6~8;
1.自然地理要
素在地理环境形成
和演变中的作用。
2.地理环境要
素的相互作用。
3.地理环境的
整体性。
4.地理环境的
地域分异规律
1.以区域图、景
观图、数据资料为背
景,考查地理环境各
要素之间的联系、地
理环境的整体性.
2.以区域图、模
式图等为载体,结合
人类活动考查自然带
的分布和地理环境的
地域分异规律
2016·全国卷
Ⅰ,37;
2016·天津卷,
10~11
自然地
理环境的
差异性
2017·全国卷
Ⅰ,37;
2017·全国卷
Ⅰ,1~2;
2017·北京卷,
8,41;
2016·全国卷
Ⅰ,10~11;
2016·全国卷
Ⅲ,10~11
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①地理要素:包括大气、水、岩石、__生物__、土壤、地形等。
②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途径: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__岩石圈__物质循环等过程.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①生产功能:合成有机物的能力,主要依赖于__光合作用__。
②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__稳定__的能力.
(3)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①自然地理环境具有__统一__的演化过程。
②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③不同区域之间__相互联系__,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
2.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1)陆地自然带
①成因
②特点: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__带状__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2)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①形成原因:__太阳辐射__的纬度差异。
②分异基础:__热量__。
③分布规律:由赤道向两极(也可以说成纬度变化方向或经线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
(3)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①形成原因:__海陆分布__的影响。
②分异基础:__水分__.
③分布规律:在__中纬度__地区最明显,表现为从沿海向内陆(或经度变化方向或纬线方向),自然景观依次为森林、草原、荒漠。
3.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原因:__海拔__的变化.
(2)分异基础:__水热__状况的差异。
(3)分异规律:自然景观随海拔的变化呈现出垂直分布规律。
(4)表现:
①山麓与__水平带__一致,垂直带谱与其所在纬度向较__高__纬度方向上的水平地带带谱相似。
②山地所在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带谱数目__越多__,垂直带谱越__完整__。
4.非地带性现象
(1)形成因素:__海陆分布__、地形、洋流等。
(2)表现:既可在自然带之间形成,又可在某一自然带内部出现。
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及意义
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及意义
表现举例说明意义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
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地区
全球共同努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
2.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方法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必须考虑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方法如下:
(1)分析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
常分析某一区域景观的成因,如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
(2)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
一般结合区域图、景观图、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运用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原理,分析某一地理要素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的“一发”是指哪一要素,进而逐一分析“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
(3)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环境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常结合某一地区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出所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其与相关地区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运动过程的因果关系.
[例1](2016·全国卷Ⅰ)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某科考队于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
下图示意堪察加半岛的地形.
(1)说明堪察加半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
(2)分析堪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
解析第(1)题,观察堪察加半岛的地形特点,大致呈南北向的山脉贯穿半岛,地形以山地为主,南北向的山脉阻挡来自海洋的夏季风,使半岛东侧多雨,西侧少雨。
山地海拔高,相对高度大,气候的垂直差异显著。
第(2)题,纬度高、气温低,植物生产量少,相应地,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都较少;山地多,地形复杂,适宜野生动物生存的空间小;纬度高,且受冬季风影响大,冬季寒冷漫长,也不利于野生动物越冬。
答案(1)山脉大致呈南北向,阻挡季风,形成多雨区和雨影区;地形高差大,形成的气候垂直差异显著。
(2)纬度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的空间小;冬季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应用类题目的答题模板
涉及事物与问题答题要素与思路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地形、地貌、水文、气候、生物、土壤
各要素之间的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牵一发而动全身
明确主导要素的变
化
由这一个要素的变化分析其他要素的变化
分析区域自然地理
特征
从地理位置入手,联系气候、地貌、植被、水文、
土壤等要素特征,综合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解释地理现象或成
因方面的运用
例如,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
要从气候、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等方面分析;
利用整体性原理解释桂林山水的成因,要结合气候
(降水)、水、岩石、生物等方面分析
分析推测某一地理
现象或人类活动可能产
生的影响
例如,青藏高原的隆起对亚洲地理环境的影响,
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亚马孙热带雨林的
破坏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
二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分析
1.陆地自然带与气候带的对应关系
不同的气候对应不同的自然带类型,不同的自然带都有与之对应的气候类型。
如下图所示(以北半球为例):
自然带的分布并不完全与气候类型相吻合
(1)相同的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不尽相同,如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对应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2)相同的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不唯一,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主要为温带草
原带、温带荒漠带。
(3)热带沙漠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不是热带沙漠带,而是热带荒漠带。
2.陆地自然带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地域分异规律
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
异规律(纬度地带性)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
异规律(经度地带性)
定义
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
方向做有规律地更替,或者
说每个自然带与纬线大体平
行地伸展,呈条带状
自然带沿着经度变化的
方向做有规律地更替,并大
致与经线平行地伸展,呈条
带状
影响因素
主导
因素
热量(太阳辐射)水分(海陆位置)重要
因素
水分热量
成因
总结
太阳辐射受地球形状影
响,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水分条件沿经度变化的
方向变化
分布特征
延伸
方向
纬线方向(东西方向)经线方向(南北方向)更替
方向
纬度变化方向(南北方
向)
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方
向)
典型地区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中纬度地区典图示例
典型案例
非洲沿20°E经线自赤
道向两极自然带的变化:从
赤道向两极分别是热带雨林
亚欧大陆中纬地区从沿
海到内陆自然带的变化:大
陆东西两岸从沿海向内陆分
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
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别是森林→草原→荒漠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包括由赤道到两极(纬度地带性)的地域分异规律和从沿海向内陆(经度地带性)的地域分异规律。
(1)分析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的思路
(2)分析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的思路
[例2](2017·全国卷Ⅰ)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
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
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1)~(2)题.
(1)当地的自然植被属于(B)
A.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D.针叶林
(2)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
A.气温B.降水
C.光照D.土壤
解析第(1)题,3月25日,因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可知此处杂树在冬季时落叶,春季时长出新叶,为温带落叶阔叶林的特点;绿化带中的杂树属于本地树种,所以该地的自然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第(2)题,影响植被生长的因素主要是气温与降水,因是城市景观植物,可以人工浇灌,降水量不是其制约因素,气温条件才是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因素.
三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和非地带性现象的分析
1.理解山地垂直地域分异的两个关键
(1)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
①山体所在纬度—-纬度越低越复杂,纬度越高越简单。
②山体海拔——海拔越高越复杂(当然有极限),海拔越低越简单.
③山顶与山麓之间相对高度——相对高度大则复杂,相对高度小则简单。
(2)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存在高度的因素
①山体所在纬度——纬度低,海拔高;纬度高,海拔低。
②坡向——同一山体,阳坡高,阴坡低.
2.自然带垂直分布特点
地表景观随高度发生有规律的更替,水热状况差异是基础,如下图所示:
①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谱,与从当地向高纬方向的水平自然带谱相似.
②山麓的自然带基本上与当地水平自然带相一致。
③山地自然带的发育程度往往与该山体所在纬度和海拔有关,通常是纬度越低、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越丰富.
④同一自然带:阳坡高于阴坡;随纬度的增加,其分布的海拔降低。
⑤山地阳坡自然带数目多于阴坡自然带数目. 3.山地雪线的分布及影响因素
(1)雪线的分布
(2)影响雪线分布高度的因素
温度(热量或纬度)因素
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纬度越低(高),0 ℃温度出现高度越大(小),雪线越高(低)
降水因素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小,雪线越高
地貌因素
坡度越大,冰雪重力作用强,积雪越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偏高
季节因素夏季气温高,雪线上升;冬季气温较低,雪线下降
自然环境变迁、人类活动因素
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使雪线上升;沙漠化导致气候变干,使局部地区雪线上升;矿物能源燃烧产生的粉尘污染雪面,雪面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上升,导致冰雪融化,雪线上升
气候、地貌等因素综合作用
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因此雪线高度南坡比北坡低
图示
4
(1)纬度:纬度越低(高),获得太阳辐射能量越多(少),热量越充足(缺乏),山地林线分布越高(低)。
(2)坡向:一般同一座山体的向阳坡热量充足,山地林线分布较高;背阴坡,山地林线分
布较低。
(3)海陆位置、大气环流中的位置:受信风带或副高控制的中低纬度地区,降水少,山地林线分布较低。
一般同一座山体的迎风坡降水丰富,山地林线分布较高;背风坡降水较少,山地林线分布较低。
同纬度相比,沿海(内陆)地区降水丰富(不足),山地林线分布较高(低)。
(4)风、土壤状况等。
5.非地带性现象及成因
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一些非地带性地理景观和自然带现象.常见的非地带性现象及其成因,如下表:
山地垂直带内部的分异规律,日益为地理学研究所重视。
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在山地苔原带下部,少数植物种类通过种间竞争获得优势,植物多样性较低;随着海拔升高,环境压力变大,种间竞争减弱,植物多样性升高;在更高海拔区域,适宜生存的植物种类减少。
地理科考队调查某山峰的苔原带(海拔2 000~2 600米)时发现,该苔原带部分地区存在干扰,导致优势植物数量减少,植物多样性异常;阴、阳坡降水量与坡度差别不大,但植物多样性差异显著(下图)。
(1)确定该苔原带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以及干扰强度的垂直分布特征.
(2)判断在未遭受干扰时,阴坡与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
(3)分析与阴坡相比,苔原带阳坡地表温度和湿度的特点及产生原因。
(4)说明从2 300米至2 600米,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逐渐缩小的原因。
解析第(1)题,按照材料中揭示的山地垂直带内部的分异规律,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规律.可发现阴坡符合这一规律,而阳坡在2 000 ~2 300米范围内,植物多样性出现异常,未按规律呈现多样性增加的特点。
第(2)题,材料揭示该苔原带仅部分地区存在干扰,导致优势植物数量减少。
这“部分地区"是指阳坡苔原带下部。
而中部和上部并未受干扰的情况下,植物多样性明显少于阴坡。
第(3)题,阳坡太阳辐射强,热量足,气温高于阴坡,蒸发量大.材料中告知阴、阳坡降水量差别不大,而湿度主要取决于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多少,所以阳坡湿度小于阴坡。
第(4)题,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随海拔升高缩小,说明自然条件的差别变小.主要原因在于,海拔越高,阴、阳坡面积减小,阴、阳坡水热差异变小,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
答案(1)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阳坡,苔原带的下部(中下部,2 000~2 300米左右)。
干扰强度分布特征: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越低,干扰越强烈).
(2)(未遭受干扰时)阴坡较阳坡植物多样性高.
依据:(按单峰变化规律,)阳坡苔原带的植物多样性最高值应在中部(2 300米左右),低于阴坡最高值。
(3)特点:阳坡地表温度高、湿度低(水分条件差).
原因:阳坡太阳辐射强,地表温度高,蒸发强度大;阳坡融雪早,蒸发历时长。
(4)随着海拔升高,阴、阳坡面积减小,坡面差异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阴、阳坡相互影响(水分、热量交换作用)增强。
(2016·天津卷)黄河入海水量1951年大约为500亿立方米,2010年大约为140亿立方米,总体呈下降趋势。
据材料回答1~2题.
1.导致黄河入海水量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D)
A.上游水电站增多B.中游水土流失加剧
C.下游降水量减少D.流域内用水量增多
2.黄河入海水量减少带来的主要影响是(B)
A.三角洲土壤盐渍化减轻B.三角洲扩展速度减慢
C.入海口河水含沙量增加D.河口地区的气候变干
解析第1题,水电站增多,会影响短时间内入海水量,但年入海水量基本不变,A错误;中游水土流失加剧会增加黄河含沙量,对入海水量影响较小,B错误;降水量的变化会影响入海水量,但在一定时间范围内降水量不会有大幅度变化,C错误;1951~2010年,华北地区人口数量大幅度增加,工农业发展迅速,生产生活用水量增加,大量取用黄河水,导致黄河入海水量减少,D正确。
第2题,黄河入海水量减少,河水携带泥沙能力降低,入海口处的泥沙总量减少,沉积作用减弱,三角洲扩展速度减慢,海浪侵蚀作用加剧,加剧三角洲土壤盐渍化。
水量减少不会影响河水含沙量,河口地区的气候主要受海洋影响。
下图为美国本土自然带分布图。
读图完成3~4题.
3.甲→乙→丙自然带的变化,体现了( B)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D.非地带性
4.影响①→②→③自然带变化的因素是(A)
A.热量B.水分
C.地形D.土壤
解析第3题,甲→乙→丙自然带的变化是水分条件变化造成的,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第4题,①→②→③纬度发生变化,热量发生变化,自然带也随着变化。
(2016·全国卷Ⅱ)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长白山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的冻害反而加剧.调查发现,长白山雪期缩短;冻害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西北坡为冻害高发区。
据此完成5~6题。
5.在高山苔原带,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的指标是( C)
A.大气温度B.降水量
C.积雪厚度D.植被覆盖度
6.长白山西北坡比其他坡向冻害高发,是因为该坡( D)
A.年降水量最少B.冬季气温最低
C.年日照最少D.冬季风力最大
解析第5题,该题用排除法解答,大气温度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山地不同海拔降水量也有所不同,温度和降水又同时影响山地植被,只有积雪厚度与海拔基本无关。
一般来说,坡度越大,积雪厚度越小。
第6题,长白山纬度较高,冻害一般发生在冬季。
西北坡冻害高发是因为处在冬季风的迎风坡,风力最大,气温较低。
(2018·湖北新高三起点)进入秋季,随着气温下降,北京和南京等地银杏树叶由绿转黄.结合下图,完成7~8题。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银杏树为落叶阔叶树种
B.影响银杏树叶转黄的主要因素是水分
C.秋季南京的银杏树叶先于北京的银杏树叶转黄
D.城市道路两侧银杏树的主要功能是保持水土
8.北京和南京银杏树叶转黄的时间不同,反映了(C)
A.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B.非地带性现象
C.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D.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第7题,秋季银杏树叶由绿转黄,之后逐渐落叶,可知银杏树为落叶阔叶树种,A正确;由材料可知,随着气温下降,银杏树叶由绿转黄,说明影响银杏树叶转黄的主要因素是气温,B错误;南京纬度较低,气温高于北京,银杏树叶晚于北京的银杏树叶转黄,C错误;城市道路两侧树木的主要作用是美化环境、吸烟除尘、降低噪声等,D错误。
第8题,北京和南京银杏树叶转黄的时间不同主要受纬度影响,南京纬度较低,气温高于北京,因此银杏树叶晚于北京银
杏树叶转黄,反映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C正确。
[例]读图,回答下题。
(12分)
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图中阴影区过度灌溉对河流下游自然环境的影响。
[答题送检]来自阅卷名师报告
样
卷展示
得分:9分
过度灌溉会导致入海水量减小,海水倒灌,河口一带水质变坏.
下游河流,尤其是河口一带泥沙沉积减少,营养物质减少,导致海
岸线后退,渔业资源减少。
下游水量减小后,地下水位降低,很多
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破坏
样
卷剖析
失分原因:未能答出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内容。
扣3分
标
准答案
地理环境是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整体。
过
度灌溉导致下游地表径流减少,地下水水位下降;海水倒灌,土壤盐
碱化加剧,水质变差;来水来沙减少,使沿岸土地肥力下降;河口
附近海域营养物质减少,渔业资源减少;海水入侵,海岸线侵蚀加
强,湿地减少,影响动植物的生长和栖息,生物多样性减少,下游生
态系统破坏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博斯腾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湖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不足10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 000毫米.湖面万千飞鸟,湖中鱼群游弋,其西北面是面积广阔的芦苇地。
出售芦苇
成为当地百姓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但总收入并不高。
博斯腾湖及周边地理事物示意图
材料二博斯腾湖是淡水湖,但是其南侧不远处有一个槽状盐池,池壁和底部均分布有厚厚的盐层.下图为盐池附近的地质剖面示意图。
(1)推断博斯腾湖的主要补给水源,并说明判断理由。
(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简述湖泊、飞鸟、鱼群、芦苇之间的关系。
(3)结合水循环过程简述盐池盐层的形成过程。
解析第(1)题,博斯腾湖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降水少,周围有高大山地,高山上部有永久积雪和冰川,所以高山上的冰雪融水成为其主要补给水源。
第(2)题,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一个良性生态系统.第(3)题,水循环的环节包括蒸发、降水、径流、下渗、水汽输送等,博斯腾湖含盐量低、为淡水湖,该湖水通过含水层渗透(地下径流输送)到盐池后,由于内陆地区降水少,蒸发强烈,水分蒸发后,盐分大量累积、逐渐形成盐层。
答案(1)高山冰雪融水。
该区域深居内陆,降水量小,周边存在高大山脉、有较多的冰雪融水汇入湖泊。
(2)适宜的湖水深度有利于芦苇生长,芦苇为鱼群提供饵料,芦苇地为飞鸟提供栖息地,鱼群为飞鸟提供食物,鸟类为芦苇提供肥料。
(3)博斯腾湖湖水通过含水层渗透(地下径流输送)到盐池,盐池池水蒸发,盐分逐渐累积,形成盐层.
课时达标(十六)
下图为各种生态问题关联图。
读图回答1~2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