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第一轮专题综合测评试题 [第八单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卷单元综合测评
[第八单元]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江苏泰兴高三调研)1992年是哥伦布航行到美洲500周年,许多国家纷纷举行纪念活动。

美洲印第安人的后裔也用一种另类的态度表达了他们的感情。

以下几条标语最能表达他们感情的是() A.“你们庆祝的是我们的苦难”
B.“感谢哥伦布将光明带给我们”
C.“新大陆的伟大发现者”
D.“美洲近代化的开创者”
解析: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给美洲印第安人带来了灾难,A 符合题意;B明显错误;C是欧洲殖民者的观点;D是在近代化史观下的理性分析。

答案:A
2.15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被西方史学家称为“探索的时代”、“发现的时代”、“扩张的时代”,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①新航路的开辟促使世界开始联系起来②欧洲列强开始早期的殖民扩张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大规模扩张④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A.①②B.③④
C.②③D.①④
解析:本题是组合型选择题,可用排除法。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大规模扩张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均与题干时间不符。

答案:A
3.(南京市二模)英国工业革命中普遍出现了一种“由需要导致发明的模式”,这一模式最早体现在()
A.毛纺织业的发展中B.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中
C.棉纺织业的发展中D.蒸汽机的发明中
解析:本题解题突破口是对“由需要导致发明的模式”的理解,其含义指实际生产、生活需要推动技术进一步发展,而需要常在发明前。

在棉纺织业中,由于飞梭的发明,加快了织布的速度,进而引起该行业技术发明连锁反应,体现了“由需要导致发明的模式”。

答案:C
4.欧美资产阶级凭借强大的实力,建立起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主要是由于
()
A.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B.封建势力的衰退
C.工业革命发展了生产力D.工人运动的兴起
解析:由于工业革命发展了生产力,能够生产大量商品,资产阶级为抢占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而进行大规模的殖民扩张,把广大亚非拉落后国家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A、B不是最主要原因,D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无关。

答案:C
5.1931年10月18日凌晨,爱迪生走完了84年的人生旅程。

下葬时,为纪念他的突出贡献,美国各地()
A.熄灭电灯一分钟B.轮船鸣笛三分钟
C.教堂敲钟84下D.齐奏《英雄交响曲》
解析:电灯是爱迪生的发明,轮船是富尔顿发明的,《英雄交响曲》是贝多芬的作品。

答案:A
6.(北京崇文1月统练)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传统经济结构的变化主要是()
A.小农经济开始解体B.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C.商品经济开始出现D.资本主义经济出现
解析: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摧毁了中国自身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瓦解了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故A符合题意。

B出现于明朝中后期;C出现于商周时期;鸦片战争后随着中国国门的被迫打开,外国资本主义经济随之侵入中国(非中国传统经济),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出现则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故B、C、D 均应排除。

答案:A
7.右图是民国初年的“金鼠”火柴,该火柴反映
的当时人们的愿望是()
A.发展民族工业
B.壮大国营经济
C.振兴民族教育
D.争取国家独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图片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通过火柴上部文字“请用上等国产火柴”,可知反映了人们要求发展民族工业的愿望。

答案:A
8.(江苏盐城二模)1865年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近代中国具有先进技术设备的“制器之器”的工厂,1899年创办的大生纱厂是近
代中国“设厂自救”浪潮中出现的代表性棉纺织企业。

它们() A.都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B.都深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C.都抵抗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D.都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解析: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间是19世纪70年代,故1865年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没有受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江南制造总局属于洋务企业,不属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江南制造总局是军事工业,产品不投放市场,不可能抵制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答案:D
9.右图是作于1930年的漫画《这把破扇子,哪能
抵挡得住外来的狂风骤雨!》。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蜡烛和火苗:代表中国民族工业及其生产的产
品(国货)
B.破扇子:中国政府的鼓励、提倡和中国人民“实业救国”的决心
C.狂风骤雨: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和本国官僚资本的挤压
D.漫画反映了中国民族工业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曲折艰难发展
解析:从时间“1930年”和漫画的画面分析,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1927~1936年是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时期,C项表述不正确。

答案:C
10.据史料记载,1909年,留日女学生张维英在南昌创设“自由婚姻演说会”,宣传婚姻自主。

1911年,贵州一任姓女学生“醉心男女平权,婚姻自由”,反对父母包办婚姻,后被逐出家门,甚至遭到官府拘押,但仍不肯屈服,宣称“誓不受男子压制,媒妁结婚之野蛮拘束”。

这则材料反映出()
①人们婚俗观念的变化受西方影响②主张恋爱、婚姻自由的思想出现③婚礼仪式日趋简化④主张男女平等的思想出现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材料反映了张维英和任姓女学生要求男女平等,主张婚姻自由。

很明显,她们的这种观念受到西方婚俗的影响,故①②④正确。

材料中没有关于婚礼仪式的内容,故可排除③。

答案:D
11.近代,上海《申报》曾发表以下竹枝词:“无数关山一线通,
人工巧制夺天工”“两地情怀一线通,有声无影妙邮筒”“火树千株照水明,终宵如在月中行”“洋楼更比蜃楼好,谁读坡仙海市诗”。

这反映了()
A.西方物质文明深深融入中国社会
B.民主革命思想起到了开启民智的作用
C.中西文明在碰撞中相互渗透
D.西方近代科技文化被国人逐步接受
解析:“无数关山……夺天工”说的是电报,“两地情怀……妙邮筒”说的是电话,“火树千株……月中行”说的是街灯,“洋楼……海市诗”说的是洋楼。

这些竹枝词说的是西方的物质文明。

A 不正确,当时的西方物质文明逐步融入中国社会,没有达到“深深融入”的程度;B在材料中没反映;C中的“相互渗透”没有在材料中体现出来;材料中对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持肯定态度,表明D项是符合题意的。

答案:D
12.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在1937年指出:“90年来中国交通事业之设施,殆非以前数千年间之交通事业所可比拟。

在此一点上,我们不能不说是近年交通事业之进步。

”他所说的“进步”应包括()
①传统的代步工具逐渐被新式交通工具所取代②由机械牵引的电车与汽车出现③城市交通系统有所发展④内地与西北、西南等地区之间都有铁路交通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我国除西藏以外的各省、自治区都有了铁路是在1956~1966年期间,说明1937年我国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还没有铁路交通,故排除含④的选项
答案:A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2分,第14题18分,共40分)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个远东寻找的是黄金;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要的第一件东西。

——恩格斯《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材料二《马可·波罗行纪》描写日本时说:“据有黄金,其数无限……君主有一大宫,其顶皆用精金为之……宫廷房室地铺金砖,以代石板,一切窗拢亦用精金,由是此宫之富无限。


材料三
材料四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扩大了交往,从而使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的发展有了巨大的高涨。

从那里输入的新的产品,特别是投入流通的大量金银(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劳动者),冒险的远征,殖民地的开拓,首先是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而且规模愈来愈大地扩大为世界市场,所有这一切产生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简要分析欧洲人在15、16世纪热衷于开辟新航路的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三分析新航路开辟的条件有哪些?(4分)
(3)“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是怎样开辟的?依据材料四概括“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所产生的影响。

(12分)
解析:本题围绕新航路开辟选取材料,解答时应注意分析15、16世纪欧洲人热衷于开辟新航路的原因,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答案:(1)①为了获取亚洲的黄金,满足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②《马可·波罗游纪》吸引着西欧商人到亚洲经商进行香料贸易。

(6分)
(2)①欧洲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

②葡萄牙和西班牙王室的支持。

(4分)
(3)①美洲: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开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②东印度:1497~1498年葡萄牙人达·伽马开辟了通往印度的新航路。

影响:①欧洲的商人、殖民者在欧、亚、非、美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形成了世界市场的雏形。

②改变了世界形势和历史发展进程,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全球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人类由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

(12分)
14.阅读材料:
材料一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洋机器于耕织、刷印、陶埴诸器皆能制造,有裨民生日用,原不专为军火而设。

……臣料数十年后,中国富农大贾必有仿造洋机器制作以自求利益者,官法无从为之区处。

不过铜钱火器之类,仍照向例设禁,其善造枪炮在官人役,当随时设法羁縻耳。

——李鸿章《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1865年)
材料二古今国势,必先富而能强。

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

溯自各国通商以来,进口洋货日增月盛……出口土货,年减一半,往往不能相敌。

推原其故,由于各国制造均用机器,较中国土货成于人工者,省费倍蓰。

售价既廉,行销愈广,自非逐渐设法仿造,自为运销,不足以分其利权。

……臣拟遴派绅商,在上海购买机器,设局仿造布匹,冀稍分洋商之利。

——李鸿章《试办织布局折》(1882年)
——张之洞《筹设冶铁厂折》(1889年)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李鸿章在采用大机器生产问题上的态度和主张。

(6分)
(2)据材料二,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在对外贸易方面面临着什么问题?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李鸿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6分)
(3)据材料二和材料三,谈谈洋务派如何看待“求强”与“求富”的关系?(6分)
解析:本题依托所给材料,最大限度地考查了学生对历史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这也必然要求在做题时要充分挖掘材料自身的有效信息,根据题目要求加以归纳和概括。

第(1)问重在归纳,即将李鸿章关于机器生产的观点提炼出来;第(2)、(3)问重在概括,即将材料所述的具体事实概括为某一类型的事件。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第(1)问的“态度和主张”是一回事,不必分开答;第(2)问的“问题”系指不良现象,“原因”和“办法”也是李鸿章所列出的,不能脱离材料,随意发挥;第(3)问的“求强”即指军事工业,“求富”即指民用工业,“求强”与“求富”的关系就是材料中军事工业与民用工业的关系。

总之,本题的所有设问都是由材料而发,所有答案也都隐含在材料中,充分而有效地发挥了材料解析题的考查功能。

答案:(1)创办采用大机器生产的军事工业,是抵抗外来侵略的根本措施;采用大机器生产也有利于发展民用工业;应禁止民间采用机器铸币和生产军火等,以免危及清朝统治。

(6分)
(2)严重入超;中国的手工产品成本高,无法与外国的机器产品竞争;在中国创办采用机器生产的民用企业。

(6分)
(3)“求富”是“求强”的基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有助于抵制外国的经济扩张;民用工业的发展对军事工业的发展有推动作用。

(6分)
B卷模块滚动测评
[第七至第八单元]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诗经·小雅·大田》中说:“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

田祖有神,秉畀炎火。

”此段材料说明我国先民在农业生产中注重()
A.沤制绿肥B.利用火耕
C.治虫灭害D.火耕水耨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看出为了保证土地的收成,用火灭虫,因此答案为C。

答案:C
2.(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班学科质量检查)中国古代社会“凡民有四,一曰士,二曰农,三曰工,四曰商”。

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

这说明()
A.礼教束缚解除,传统观念转变
B.启蒙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C.商品经济发展,等级观念淡化
D.商人地位提高,传统社会结构解体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古代社会士农工商的等级划分到明朝发生了变化,“士商相混”现象出现,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体现了等级观念的淡化。

答案:C
3.(宁波模拟)西方人普遍认为,哥伦布是“一个将要统治世界的慈善的白人帝国主义之父和一个晚近被推举为天主教圣徒的候选人”。

在西方人看来,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作用是()
①确立欧洲对世界的统治②传播天主教③掠夺金银财富
④推动商品输出
A.①②B.②③④
C.③④D.①②④
解析:本题为组合型选择题,旨在考查新航路开辟的作用,材料内容反映“西方人看来”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作用是确立欧洲对世界的统治和传播天主教。

答案:A
4.(广州调研)历史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写道:17世纪,英国“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

英国“抢了先机”和“傲
视全球”的典型表现分别是()
A.通过新航路的开辟,推动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B.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航海条例》加强了海外贸易
C.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工业革命成为最发达的工业国
D.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确立了海上霸主和世界殖民霸主的地位解析:17世纪英国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

先进社会制度的建立,使英国抢占了发展的“先机”;“在下两个世纪里”指18、19世纪,英国率先进行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得以“傲视全球”。

答案:C
5.20世纪50年代,我国提出的建设新农村的口号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饭前葡萄酒、饭后水果糖”。

“电灯电话”最早进入人类的日常生活是在()
A.19世纪早期B.19世纪中期
C.19世纪晚期D.20世纪初期
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的时期及成就。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870年以后,以电的广泛应用为显著成就,因此应选C项。

答案:C
6.19世纪中期,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在日益频繁的国际贸易中处于最强势地位的货币是()
解析:本题考查英国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

由“19世纪中期”这一时间可知,当时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英国处于“世界工场”地位,因此英镑处于最优势地位。

答案:C
7.垄断资本主义取代自由资本主义是一种社会的进步,主要是指()
A.缓和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B.提高了国家干预经济的能力
C.克服了生产的无计划性
D.适应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解析: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再认、再现知识的能力,即考查学生对垄断资本主义基本概念的准确理解。

答案:D
8.(黄冈模拟)观察下图,分析1870年以后世界能源中石油消费的比重不断加大的主要原因是()
A.煤炭资源因掠夺性开采而逐渐枯竭
B.内燃机的创制和交通工具的新发明
C.石油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唯一能源
D.核能、太阳能尚未得到开发和利用
解析:本题以全新的视角考查1870年以后世界能源的变化,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石油消费量大增主要因为内燃机的创制和交通工业的新发明。

答案:B
9.“在1763~1871年的一个世纪中,英国不仅在西方而且在整个世界的善行与恶行中,都扮演了主角。

”英国在整个世界中的“善行”主要是指()
A.将世界的联系进一步加强
B.将工业文明的成果传播到世界各地
C.发明了蒸汽机,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兴起
D.为世界各地提供了廉价的商品
解析:英国工业革命的成果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了其它地区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善行”。

答案:B
10.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地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

若从洋务派所创办的近代企业的角度来分析,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的本质含义是() A.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B.有利于西学的传播
C.瓦解了自然经济,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洋务运动的主观目的和客观效果。

“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主要指洋务运动的主观
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地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指洋务派的主张客观上瓦解了自然经济,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答案:C
11.(浙江模拟)“民国二十六年的一个黄昏,北平的一座四合院里,一位妇人正在烹制面包和洋葱炒鸡蛋。

在准备好晚餐后,她在穿衣镜前,开始端详起丈夫购置的西装。

”这段描述中可以体现“中西合璧”风格的是()
①西装②穿衣镜③面包④四合院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中西合璧”的意思是借鉴和吸收西方文化的合理成分,西装、面包都是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而形成的,②④不符合题目要求。

答案:B
12.(福建古田)创刊于清咸丰年间(1861年)的《上海新报》,其《本报谨启》称:“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各商贾或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

”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后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

以上可看出其创办的目的是()
A.娱乐大众B.报道国内外大事
C.宣传政治主张D.传播商业信息
解析:由材料中的上海地方“买卖常有阻滞”,而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即可看出。

答案:D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3.(安徽师大附中二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5月1日~10月31日,为期184天的世博会在中国上海圆满结束。

从19世纪中叶诞生以来,世博会已经走过了150多年。

材料一1837年,年仅18岁的维多利亚登上英国王位,她富有创新精神,勇于开拓进取,并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感到骄傲和自豪。

维多利亚决定举办一场别开生面的万国博览会,通过展示各种新奇产品来祝贺工业革命的伟大胜利,并炫耀她统治下的国度在世界舞台上的绝对实力与出色风采。

……1851年5月1日上午9点,伦敦世博会成功举办。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工业革命推动下英国在世界舞台上的绝对实力与出色风采。

(10分)
材料二世博会自诞生之日起就在为近现代工业化服务。

19世
纪中叶以来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几乎都在世博会上出现过。

如果没有世博会,爱迪生的发明也许不能迅速得到普及;如果没有世博会,电话机与电报机也许不能很快受到青睐;如果没有世博会,拉链、魔方和萨克斯也许不能如此风靡世界。

(2)根据材料二,阐述世博会对人类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4分)
材料三1915年的美国旧金山巴拿马世博会(注:全称为“庆祝巴拿马运河开航太平洋万国博览会”)是令中国人难忘的一次盛会,中国共获取1211枚奖牌。

华夏民族醇香的酒文化在这届博览会上出类拔萃,茅台和金奖白兰地从此声名远扬……中国的手工艺瑰宝也在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博览会上取得不菲成绩。

但几乎没有一件获奖产品属于现代工业成果。

(注:此外,中国展品还有丝绸、瓷器、茶叶。

本次博览会后,中国出口大幅度增加。

)
——上述三则材料均选自《世界知识》第17期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在美国旧金山巴拿马世博会上参展商品的特点。

为什么呈现出这样的特点?这届博览会对中国经济发展有何影响?(6分)
解析:第(1)问要从工业革命影响,英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及国际地位等角度回答“实力与风采”;第(2)问要从材料二中世博会上展示的科技产品的属性看对人类社会的积极影响;第(3)问,由参展商品的类型、技术水平看“特点”。

从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水平来分析“原因”与“影响”。

答案:(1)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英国的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的中心;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扩大了英国在世界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的议会改革,具有英国特色的资本主义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蒸汽机在火车和轮船上的使用,使世界各地区间的联系更为便捷。

(10分)
(2)积极影响:促进科技发明的传播与普及;丰富人们的社会娱乐生活;促进人类的交流与信息传播。

(4分)
(3)特点:以中国传统的土特产品和手工艺品为主,品质优良,但缺少现代工业产品。

原因:中国近代工业水平的严重落后。

影响:有利于促进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和短暂春天的出现。

(6分)
14.(山东淄博)服饰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它的变化是以非文本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历代王朝都以“会典”、“律例”、“典章”或“车服制”、“舆服制”、“丧服制”等各种条文颁布律令,规范和管理各阶层的穿衣戴帽,对服装的质料、色彩、花纹和款式都有详尽的规定,不遗琐细地区分君臣士庶服装的差别,违者要以僭礼逾制处以重罚。

——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史》材料二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


——节选自康有为1898年递呈光绪
皇帝的《请断发易服改元折》材料三文化史学家布克哈特把图像称作“人类精神过去各个发展阶段的历史见证”,认为通过图像可以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

以下是一组图片材料。

(1)材料一中有关服饰的严格规定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什么主要特征?(4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概述康有为的思想主张,并简要归纳其理由。

(6分)
(3)在材料三中,从图一到图二,从图三到图四,反映出中国民众服饰变化的什么主要趋势?从上述服饰的变化中,简要总结出中国民众在不同阶段的精神追求。

(10分)
解析:第(1)问,由材料一中“规范和管理各阶层的穿衣戴帽”“区分君臣士庶服装的差别”即可回答;第(2)问,由材料二中的“衣服独异……邦交不结”“中国宽衣博带……施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看出康有为的主张及原因;第(3)问,从款式、颜色等角度回答变化趋势。

近代时期的服饰的特点是近代中国人追求自由、民主、平等的反映,新时期的服饰是人们追求时尚、个性的反映。

答案:(1)严格的等级制度。

(4分)
(2)思想主张:主张易服。

理由:适应国际交往的需要;适应学习西方工业文明的需要。

(6分)
(3)趋势:由传统走向现代;由朴素单调走向丰富多彩。

精神追求:从图一到图二反映的是追求民主、自由、平等和民族独立;从图三到图四反映的是追求个性、文明、和谐和时尚。

(10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