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章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报刊界的变化 (1)“党报” 都市报 (2)跨地域性
第二节
从读者、听众、观众到网民
第二节
从读者、听众、观众到网民
广播听众的分析 广播受众的特点 (1)一心二用 (2)运用想象 (3)集中在黄金时段
第二节
从读者、听众、观众到网民
电视受众的分析 电视观众的特点 (1)对于文化的要求不是很高 (2)比较投入 (3)揭示了电视观众使用这种 媒介的动机
第二节
从读者、听众、观众到网民
网络媒体使用的制约因素 (1)收费偏高 (2)速度太慢—带宽不够
第二节
从读者、听众、观众到网民
人们上网的动机 (1)查找资料,搜集信息 (2)收发E-mail (3)聊天交友 (4)阅读新闻 (5)娱乐 (6)获得服务
第二节
从读者、听众、观众到网民
受众市场的竞争和融合 读者市场与网民 1996年,美国共有15%(124家)日报上了 网,其内容基本上是印刷报纸的翻版。 拉扎斯菲尔德(Paul Lazarsfeld) 肯达尔(Patricia Kendall): 受众选择媒介的行为,当一个人若对某 一种媒介有相当的爱好,通过该媒介对于 其他媒介也会有相当的喜爱。
电视的未来发展方向 (1)数字化 (2)大屏幕 (3)高清晰 (4)多频道 (5)智能化 (6)多功能 (7)互动式
第二节
从读者、听众、观众到网民
第二节
从读者、听众、观众到网民
乔治·吉尔德 (George Gilder)
“即使是提供500个频道, 电视都与一个没有频道的 世界无缘。在那个世界里 ,当你想要什么的时候, 你就可以准确地预订到什 么;每一个终端都掌控着 如今每一个广播台拥有的 传播权力。”
第三节
网络受众的心理定位
网络受众接受信息的特点 (1)求真心理 (2)求客观心理 (3)求新心理
受众的注意心理: 无意注意 有意注意
第三节
网络受众的心理定位
无意注意 由于媒介信息“外在”形式 的刺激性 媒体加大信息外在“包装” 的强度
第三节
网络受众的心理定位
刺激的强度要根据内容的新奇 程度、重要性、知识性或实用 性等因素来相应地设定。 刺激必须有不同的变化,才能 “永葆青春”。 刺激的变化不能太频繁。
第二节
从读者、听众、观众到网民
影响网络受众进一步扩张 的因素分析 (1)资金 (2)阅读能力 (3)动机
第三节
网络受众的心理定位
谁 说什么 通过什么渠道 向谁说 有什么效果
控制分析 内容分析 媒介分析 受众分析 效果分析
第三节
网络受众的心理定位
需要与期望 人们对任何事物的接触和使 用都是由某种需要引起并启 动的。
两级传播模式
大众媒介
意见领袖
第一节
传播者、组织者、受者三位一体
网络传播
受众的平等性 (1)发表意见权的平等 (2)知晓权的平等
第一节
传播者、组织者、受者三位一体
受众的主动性提升 不受“议程设置”的控制 根据自己的喜好“拉出”信息
第一节
传播者、组织者、受者三位一体
网络中的受众 (1)受众的民族意识和集体观念都会 进一步淡化、弱化。 (2)年龄、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收 听收看习惯都是影响网络受众人群划 分的因素。 (3)传者和受者在传播关系中的重新 定义和角色转化。
第二节
从读者、听众、观众到网民
1949年 B.R.贝雷尔森 《没有报 纸意味着什么》: (1)获得外界消息的信息来源 (2)日常生活工具 (3)作为休憩的手段 (4)提高社会威信的手段 (5)是一种社交的手段 (6)读报本身的目的化
第二节
从读者、听众、观众到网民
第二节
从读者、听众、观众到网民
第四章 网络传播中的受众
第一节 传播者、组织者、受者三位一体 第二节 从读者、听众、观众到网民 第三节 网络受众的心理定位
第一节
传播者、组织者、受两级传播模式 网络传播
第一节
传播者、组织者、受者三位一体
“枪弹论”
大众媒介
第一节
传播者、组织者、受者三位一体
第三节
网络受众的心理定位
第三节
网络受众的心理定位
有意注意 (1)有目的地寻找并选择自己感 兴趣的东西。 (2)由“无意注意”转为“有意 注意”。
第三节
网络受众的心理定位
促成有意注意的因素 (1)信息内容要吻合受众的目前 需求,这类内容是能够促使受 众主动寻找并持续关注的。 (2)信息要能调动受众深切的情 感。
第二节
从读者、听众、观众到网民
心绪转换(diversion) 人际关系(personal relations) 自我确认(personal identity) 环境监测(sorve illance)
第二节
从读者、听众、观众到网民
网络媒体受众的分析 (1)互动性 (2)投入性 (3)使用媒介的地点,由家庭 延伸到任何地方
第二节
从读者、听众、观众到网民
某老外苦学汉语十年,到中国参加汉语考试,试题如下: ——题目:请解释下文中每个“意思”的意思。 阿呆给领导送红包时,两人的对话颇有意思。 领导:“你这是什么意思?” 阿呆:“没什么意思,意思意思。” 领导:“你这就不够意思了。” 阿呆:“小意思,小意思。” 领导:“你这人真有意思。” 阿呆:“其实也没有别的意思。” 领导:“那我就不好意思了。” 阿呆:“是我不好意思。” 结果:老外泪流满面,交白卷回国了。。。
第一节
传播者、组织者、受者三位一体
网络传播中受者的特征 (1)受者是分为不同层次与类别的 (2)受者是空前自由的 (3)大众传播中的读者、观众、听众 转换为网络的使用者
第一节
传播者、组织者、受者三位一体
“沉默的螺旋”理论
第二节
从读者、听众、观众到网民
报刊读者的分析 (1)文化程度较高 (2)对信息的介入较为主动 (3)读者对于媒介内容和传播方式的 反馈较慢 (4)读者的“耐受性”比较好
第三节
网络受众的心理定位
传统媒体满足人们的需要 (1)安全的需要 (2)爱与隶属的需要 (3)尊重的需要 (4)求知的需要 (5)求美的需要
第三节
网络受众的心理定位
网络媒体满足人们的需要 (1)自我表达 (2)自我认可 (3)他人的认可
第三节
网络受众的心理定位
第三节
网络受众的心理定位
第二节
从读者、听众、观众到网民
读者和网民不存在太大的冲突 网络新闻媒体的发展 (1)深层注解 (2)原始材料和第一手材料的披露
第二节
从读者、听众、观众到网民
听众、观众与网民 (1)技术上的限制 (2)已经上网的电子媒体往往也 不如印刷媒体网站的点击率高
第二节
从读者、听众、观众到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