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启蒙与启蒙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的启蒙与启蒙思想
鲁迅在现代文学史中,鲁迅作为一个极其重要的文学家,思想家的存在,是每一个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人,都不能越过的。
鲁迅的思想,从五四运动以来,在历史沧桑的变化中,被每一代人赋予了不同的解释,但是,不论有多么的不同,对于鲁迅一生所从事的对国人的启蒙,是不会有太大异议的。
鲁迅,其一生中被人所称道的是对国民性的批判,这被理所当然地认为是对人的启蒙,然而对于鲁迅的思想并不能仅仅以简单的国民性批判来解释。
在鲁迅的早期作品《摩罗诗力说》中对欧洲八个浪漫主义诗人的评说,正显示了浪漫主义思想,以及尼采思想对他的深刻影响。
之后,又有进化论思想等不断被鲁迅融化为自己思想的基石,并逐步发展出了自己启蒙的思想。
到此,我们先打住,因为要讨论启蒙,我们必须对启蒙本身有所认识才可以。
启蒙,什么是启蒙? 启蒙之谓,乃是光对黑暗的穿透和驱逐,是事实的揭蔽和显示;在英文中,“启蒙”即“enlightenment”,是直接从“light”(光)这一词派生出来。
启蒙就是人类对他自己招致的不成熟状态的摆脱。
这个不成熟状态就是这样的一种状态,即人们在没有别人的指点时,无力使用自己的知性。
这种不成熟状态之所以是自己招致的,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性,而在于,当没有别人的指点时,他缺乏使用理性的决心和勇气。
要勇于认识!“要有勇气使用你自己的理性!”——这就是启蒙的口号.
在钱理群先生的《与鲁迅相遇》中,以很大的篇幅讲解了作为鲁迅思想与文学的逻辑起点——“立人”。
鲁迅深受尼采思想的影响,尼采认为,欧洲传统文明的弊病表现在科学和哲学方面,便是理性主义的统治,压制了非理性的生命本能;表现在宗教和伦理方面,便是虚无主义的统治。
为了改善人类,他提倡权力意志说,提倡生命本能的发扬光大。
钱理群先生认为,在接受尼采思想的同时,
鲁迅还受到中国传统这哲学的影响,即强调人的内敛精神。
并且“这对他‘精神机的战士’的自我定位与选择,是奠定了基础的,是他的人生一个重要起点性的东西,原点性的东西。
”鲁迅“把‘人心’即人的精神置于至高的位置,并以是否有利于人的心灵的自由,健康的发展为衡量一种文化的尺标的。
”不可否认,这正是
鲁迅思想的本质,在以后的鲁迅的小说,散文,杂文中,无论是“为人生”,“听将令”,还是“彷徨的野草”都打着这种思想的深刻的烙印。
鲁迅这种思想的哲学本质正如罗蒂的《哲学和自然之镜》的哲学分类,属于教化哲学。
这种教化哲
学,是一种生命性的教化,求异性的教化。
鲁迅的思想本身就是一种对生命的思考,一种对人应当作为怎么样的人的思考,同时强调人的个人尊严。
在《阿Q 正传》中,对国民性批判正是一种对全民族的生存现状思考与分析,同时也是对全民族的生命力的困乏的警示。
尤其是在《野草》之中,一篇篇形同呓语同时又是冷酷的自省的文章中,自我的矛盾,生与死的矛盾,进或退的矛盾,这些正是一种如同尼采哲学中对整个人生的批判,一种权力意志的表现。
鲁迅一生都对各种思想进行批判,从来不会简单的接受某种思想或者信仰,这本身也正是这种将生命与意志视为至高的表现。
正是如此,我们很难发现鲁迅的小说,散文,乃至杂文中会出现对司法与政治制度的某种描述与追求,他的文章是在为每一个个体的生命呐喊,而非冷静的去系统的思考作为哲学体系必不可少的其它几个部分——法哲学,政治哲学。
也正是如此鲁迅才能发现作为人,人的精神中的一种缺失。
这是建立在对人,对生命充分地关切上,然而这是非理性的,这是与理性相对的非理性。
对观鲁迅与启蒙思想家的思想,鲁迅的思想是一种关注人的心灵的思想,在鲁迅那里“‘心灵’终于成了‘主体概念’。
”⑥把人所以称之为人的思想拿出来,作一
种剖析,通过对人的“心灵”的批判,力图找到一个能使人的心灵得到解放的方法。
这种关心人的主体性的思想,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人道主义的延续。
由于鲁迅一生中前后可以说受过多种思想的影响,所以使鲁迅的人道主义思想混杂了许多不同的东西。
但是其根本依然是人道主义。
而十八世纪的启蒙思想家的思想,是一种理性的思想,虽然他们同样要求人的自由,但是自由是为了人能够认识到自己的理性,进一步说,就是在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下,将科学的,唯理的思想深入到每一个人的思想中,以打破整个中世纪中天主教愚昧思想对人的理性的蒙蔽,平等其实才是整个启蒙运动的核心。
在启蒙运动看来,自由仅仅是平等的前提,仅有自由也是不能够进步的,只有人人平等才能使整个社会进步,这种平等为核心,倡导一种平等的自由的价值观完整的体现在启蒙运动对宗教的批判,对科学进步的追求,和对法律政治体制的论述中。
其最重要的表谢就是契约自由
与三权分立,这些学说“是以理性为根据,并且使按照严格合乎理性的原则建立起来的。
”⑦启蒙思想家们认为“其任务不在于破坏,而是在于重建。
启蒙哲学发动的最勇敢的革命,其目的也仅仅在于‘复其全部旧观’(restitutio in integrum)”
⑧.在整个启蒙运动的过程中,“启蒙运动认为,近代以来科学思维复兴的实际道路是一个具体的,自明的证据,它表明‘实证精神’和‘推理精神’的综合不是纯粹的假设,相反,已确立的这一目标是可以达到的,这一理想是可以充分实现的。
”
⑨在此我们可以看到鲁迅思想与启蒙思想的分道扬镳。
纵观鲁迅一生的作品,我们几乎找不到他有关司法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思考,即便是在他的杂文中,也往往是从作为弱者,受害者一方来维护作为人的基本权利的。
这就像在瑞士宗教改革之中,在加尔文用火刑处死塞尔维特之后,人道主义学者卡斯特里奥撰文批判加尔文对人的思想的禁锢一样,鲁迅的批判往往是事后,很少在事件的过程中发表
言论。
这一点,正像文艺复兴时期的人道主义学者作为,象蒙田,伊拉莫斯等。
可以说这是鲁迅在“行为”上的一种“不作为”。
启蒙思想家则正好相反,他们使用他们的理性,怀着改革整个世界的心情,不断的干涉他们所认为的任何一件违背了平等原则的事情。
历史上,著名的为卡拉斯恢复名誉的事件,就是伏尔泰这位启蒙运动的导师的杰作。
最为重要的不同是,在启蒙运动以后,科学高速发展,欧洲进入理性世界,科学用来解释一切,推理与实证思维得到广泛的推广并普及。
这是启蒙运动所追求的,同时也是启蒙运动的必然结果。
以理性为开端,以理性为追求,以理性为终结是对启蒙运动的最好描述。
然而鲁迅的思想中,一直存在一种矛盾。
因为事实上,鲁迅的思想直接继承了自浪漫主义以来,在欧洲各种对资本主义现状批评的思想,无论浪漫主义,还是尼采,都是从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在机器大工业掩盖了人的光辉中,去寻找和发掘作为人和人的力量的思考。
这些思想使他既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优越性,同时又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弊端。
这种思想的矛盾,经过鲁迅自我斗争的选择,他抛开作为一种系统的思考改革的思想,转而去寻求人性,人的主体性的灯火了,这种结果与中国传统的感性思维不无关系,所以各种思想中非理性的关注人的思想也更容易被鲁迅所接受。
在这样的批判的思想基础上,鲁迅看到启蒙运动所带来的不利的一面——工业社会的人性异化,所以出自一种“实用理性”的精神,使鲁迅试图找出更好的启蒙方法,于是他开始“立人”了。
这是一条非理性的道路,这样对人的高度关注也成为鲁迅终其一生的任务,这可以说是对作为正统启蒙思想的批判。
虽然鲁迅式的启蒙,在改造国民性上似乎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这种对人主体性的启蒙,在人缺少自由与平等的时代是很难实现。
因为从根上来说不管浪漫主义还是尼采还是其它非理性哲学中对
人的主体性关照,都是建立在理性的启蒙运动以后的。
马克斯·韦伯分析,现代与西方理性主义的联系不是偶然的,而是内在而必然的;所谓的现代性在社会、人格或文化皆表现出“理性化”(Rationalization)的倾向,“在启蒙辩证法中,理性作为宗教凝聚力的替代物而发挥作用”在社会侧面,理性化的成果为资本主义经济和现代国家体制以及架构于两者其上的立法精神。
人格方面,理性化体现为新教伦理的人生取向,以工作及成就为天职,冷静地规划自己的人生。
在文化方面,宗教生活世俗化,工具理性压倒一切,取代了知识(科学)、实践(道德)和情感(审美)的合理分化。
⑩而后现代哲学家们在现代社会基础上又重新开始
思考人在社会中,在科学中的地位,开始了对人的重新定义和对理性的批判。
选择了对人的关注,一方面使鲁迅的思考变的伟大,并且是持久的伟大,但是,另一方面这也使他的思考在当时的中国多少带有乌托邦的情结,可以说这也是鲁迅的清醒与悲哀:为了能够找到一条根本救赎的道路,却又迷失在路得岔口。
鲁迅从根本上说终究还是感性的,是一种人道主义精神,而非理性的启蒙。
在这一点上,通观整个五四时代的启蒙,在比西方启蒙运动晚了近200年,其实中国依然没有找到一种适合自身的启蒙方式。
鲁迅作为为启蒙中华民族而奋斗一生的人,鲁迅式的启蒙似乎到今天才发挥了更大作用,在现在这个经济和物质湮没人的时代,我们才又回到鲁迅,去寻求那可怜的人性;然而,作为试图在旧时的中国,希望能找到一种立国方法的时代,这种感性的启蒙,他的成效并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