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几个问题读书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几个问题读书笔记
解题:
1. 意识形态这一术语首次使用是法国德斯杜特·德·特拉西,从其本意来说,意识形态是作为一种科学精神出现的,它把一切观念的本性和根源归结为经验和感觉,反对一切虚妄的观念。
(这个词在当时有特殊含义,即用来指谎谬绝伦的诡辩术,是人们冥思苦想出来的,没有任何根据、没有生动内容的理论和幻想。
简言之,就是被歪曲了的意识。
)(Gestalt格式塔,从内到外的整体,form是内在的组成)
2. 意识形态:虚假的观念体系(恩格斯致梅林的信,选集地四卷,全集37卷,真过程,假过程是指过程)
马克思在书中反复的指出,德国哲学“从天上到地上”,而我们则要从地上(现实)出发。
因此“意识形态”的虚假性的基本规定无意是指“颠倒性”,就是说,它根本颠倒了存在和意识,生活和观念的关系,不是从生产、生活和实践出发,而是从幻想的观念出发,甚至以观念代替现实。
很显然,这里所说的“假”,主要指其没有把观念摆在适当的位置上,以致混淆了主宾、本末、头足。
这种规定本身无疑地含有价值上的否定意义,但是这里并没有涉及这些思想观念内容本身之正误、真假问题,不能把意识形态的虚假性等同于“错误的观念”。
马克思为什么在意识形态前加德意志呢?在马克思看来,“德意志”不仅是一个地域概念,而且还特指一种民族特性,这种民族特性体现为“现实的落后”与“思想的超前”双重交织的鲜明特征。
马克思曾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正像古代各民族是在思想中,在神话中经历了自己的史前世纪一样,我们德国人在思想中,在哲学中经历了自己的未来的历史。
我们是当代的哲学同时代人,而不是当代的历史同时代人。
德国哲学是德国历史在观念上的延续。
”马克思认为当时的德国在现实国情上远远落后于英法两国,而只有在哲学上占到了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地平线之上。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意识形态有两种含义:一是指统治阶级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它必定构成现有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的一部分。
二是革命阶级的阶级意识,亦即每一个领导革命的阶级借以认清使命,团结群众的思想观念及口号,因而是每一个每一种革命得以成功的舆论基础。
3.“德意志意识形态”主要是指当时以鲍威尔、施蒂纳和费尔巴哈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哲学思想和“真正的社会主义”思潮。
而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这两种思潮都被深深烙上了德意志民族的特点。
马克思恩格斯使用这一术语来批判他们所代表的德国思辨哲学,以及各式各样的社会主义先知,是和这个流行的看法有关的。
内容简介:
一、全书结构和第一卷第一章概况
全书共分两卷。
第一卷(序言、1—3章)。
批判青年黑格尔派
第二卷(序言、1—5章)。
批判“真正的社会主义”
第一卷第一章中心内容:第一次系统地叙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根据唯物史观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共产主义的重要论点。
第一次使用了“唯物主义历史观”这一术语。
二、创作过程和出版情况
写作:1845年11月——1846年8月。
(《维干德期刊》第3卷在1845年11月出版,引用了其中的文章。
)
出版:马恩生前只出版了第二卷第四章
1932年在苏联用德文出版,1933年用俄文出版。
马克思:“既然我们已经达到了我们的主要目的——弄清问题,我们就情愿让原稿留给老鼠的牙齿去批判了。
”
三、写作意图
(一)彻底批判青年黑格尔派和“真正的社会主义”
(二)彻底清算他们自己从前的哲学信仰
(三)系统阐述唯物主义历史观
四、写作背景:
1844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的《神圣家族》发表后,给了布·鲍威尔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以致命打击。
但是,他们并不甘心自己的失败,继续宣扬他们的思辨哲学理论,并攻击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
施蒂纳是青年黑格尔派另一个
代表人物,他在1844年11月,出版了《唯一者及其所有物》。
在该书中,的主观唯心主义推向极端,鼓吹极端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和无政府主义。
他和布·鲍威尔一样,是德国抽象哲学的最终结论的代表人物,也是在哲学上反对共产主义的头等重要的人物。
1845年10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公开发表文章,攻击马克思和恩格斯是教条主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把他们的文章比做宗教徒对异教徒的审判,因此决定反击青年黑格尔派。
他们认为在当时“发表一种反对的国哲学和那一时期产生的德国社会主义的论战性著作,是很重要的。
”
事实上,马克思恩格斯原本并没有写作《形态》的计划,是准备写两卷本《政治和国民经济学批判》,都已经给出版商签订合同了。
那为什么又写了呢?直接原因,是《维干德期刊》第3卷在1845年11月出版。
该期杂志发表了布鲁诺·鲍威尔的《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施蒂纳的《施蒂纳的评论者》以及《布·鲍尔或当代神学的人道主义的发展。
批判和特点的描述》等文章,直接引发了马恩对此的理论回应,由此形成了行成写作计划并付诸实施。
一是,鲍威尔把马克思恩格斯和赫斯视为费尔巴哈哲学的信徒;二是还将马克思恩格斯视为“真正的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
“真正的社会主义”是小资产阶级的反动思潮和思想体系,其主要代表人物有:莫则斯·赫斯等人。
1844年9月,莫则斯·赫斯等人在德国科伦建立了一个名叫“共产主义俱乐部”的组织,开始宣传他们的思想观点。
这些人自命为共产主义者,并把自己的学说叫做“真正的社会主义”。
他们把德国的思辨哲学同空想共产主义学说混杂在一起,以费尔巴哈的抽象人道主义观点作为理论的基础,打着社会主义的旗号,却主张小资产阶级所有制即一般的私有制,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和政治革命,妄图用爱的说教来实现人类的解放。
他们认为社会主义应是一种超阶级的理论,社会主义的承担者是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而不是无产阶级,甚至同无产阶级毫无联系。
“真正的社会主义”像瘟疫一样,在德国“有教养”的人们中间传播开来。
从1845年起,“真正的社会主义”思潮在法国和英国的正义者同盟中也开始泛滥,严重地危害着工人运动的发展。
所以,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形态》中给予全面批判。
《形态》的写作,也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发展的必然产物。
马克思和恩格斯经过《德法年鉴》时期,实现了“两个转变”。
1844年,他们已经认识到费尔巴哈哲学的不彻底性和历史观的唯心主义。
1845年春,马克思来到布鲁塞尔,写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既是批判费尔巴哈的纲要,也是他们新世界观的萌芽的第一个天才文件。
1845年4月,恩格斯也来到布鲁塞尔。
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了清算自己的哲学信仰,推进他们新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历史观理论的制定,并完成批判德国思辨哲学的工作,从1845年9月到1845年8月,他们共同合作,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重要的著作。
正如马克思所说:“恩格斯他从另一条道路得出同我一样的结果,当1845年春他来到布鲁塞尔时,我们决定共同钻研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体系的见解之间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
这个心愿是以通过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来实现的。
”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他的唯心史观,对青年黑格尔派布·鲍威尔、施蒂纳等作了彻底的清算,批判了当时的空想社会主义流派——“真正的社会主义”。
在批判的过程中系统阐发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一系列重要的基本思想。
要弄懂的几个词语:
1.莱比锡宗教会议:宗教会议是天主教为了审判异教徒和斥责异端邪说而召开的高级僧侣会议。
马克思和恩格斯用“莱比锡宗教会议”这个词来讽喻1845年在莱比锡出版的青年黑格尔派的杂志“维干德季刊”第3卷。
在这一卷上发表了布鲁诺·鲍威尔和麦克斯·施蒂纳反驳费尔巴哈、赫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章,马克思和恩格斯把他们的反驳比喻为高级僧侣在宗教会议上对异教徒的审判。
2.圣布鲁诺=布鲁诺·鲍威尔=布·鲍威尔=鲍威尔
3. 圣桑乔=圣麦克斯=圣师=桑乔=“柏林小市民”=“乡下佬雅各”=“教书匠”=麦克斯·施蒂纳=施蒂纳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版本问题:
1.梁赞诺夫版:(1924)
在《形态》传播过程中,首个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传播文本是梁赞诺夫在1924年出版的《形态》第1卷第1章,“费尔巴哈”章。
梁赞诺夫是《马克思恩格斯
全集》历史考证版一版(MEGA1)那个的主要负责人,是1921年苏联的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的首任院长,更是致力于编辑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原著的著名马克思学家。
他所奠定的基础性贡献,便是发现并收集完整的《形态》的全部手稿,而在梁赞诺夫之前《形态》的原始手稿分别被不同地方保存。
1923年秋梁赞诺夫带着将近7000页的照相复印件回到莫斯科,他说“我最终通过巨大的努力,成功地使《德意志意识形态》全部手稿重见天日。
现在我拥有这份手稿的一套照相复印件。
”梁赞诺夫尤其看重“费尔巴哈”章。
决定在出版整部《形态》之前先行出版这一章。
然而遗憾的是,1931年梁赞诺夫被捕入狱,开除党籍,1938年梁赞诺夫被秘密处决,他原先积极推动的MEGA1工程遭到重大挫折。
出版整个《形态》全文的心愿也未能实现。
2.阿多拉茨基版:(1932年)
1931年梁赞诺夫被撤职后,阿多拉斯基接任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院长并主持梁赞诺夫未能完成的考证(MEGA1)的出版工作。
1932年,MEGA1作为《德意志意识形态》专卷,首次全文出版了《形态》的全部内容,这一版,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被翻译成多国文字。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3卷便是据此版本翻译成中文是广为人知的。
3.巴加图力亚版:(1966年)
由于不满阿多拉斯基版本《形态》的种种缺陷,苏联马克思文献学家巴加图利亚在1966年又推出了一个新的俄文一本,重新编排了“费尔巴哈”章。
在国际上被称为“巴加图力亚版”。
这一版本具有两个显著特征:第一,增加了新发现的马克思恩格斯两段文字。
1962年阿姆斯特丹国际社会史研究院公布了由巴纳发现的两段文字。
其中一段有关实现共产主义物质基础问题,强调人的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而非思想活动。
第2段文字是批评费尔巴哈“从来不谈人的世界,而总是求助于外部的自然界,指出无产者只有实际的即通过革命才能使自己的‘存在’同自己的‘本质协调一致’”。
第二,巴加图利亚矫正了阿多拉茨基版在编排和分段上的做法,严格根据手稿的编码次序进行编排,并根据原文的内容做了段落划分,即把5个手稿分成4个部分。
1966年《德国哲学杂志》第4期也用德文重新发表了“费尔巴哈”章,编排与巴加图利亚版本基本相同。
我国于1988年出版的《费尔巴哈》单行本和
1995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所选内容便是依据这一版本。
4.广松涉版:(1974年)
1974年日本河出书房新社出版的,由日本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广松涉编排的《新编辑版<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一版本被人们称为“广松涉版”。
广松涉版的独立价值在于他对《形态》第1卷第1章提出了新的编辑方式,有力的推动了《形态》在日本的传播与研究。
5.涩谷正版(《草稿完全复原版<德意志意识形态>》.1998年)
本书是继广松版以后日本出现的最重要的版本,因为“本书是第一本在照片复印和原始调查的基础上形成的译本”。
涩谷本人曾在1 995年3月至12月在“社会史国际研究所”对手稿进行过WJ查,亲眼看过和誊写了手稿,在这个意义上,它应该是最接近马克思恩格斯手稿的文本,其译文的可靠程度远远超过包括广松版在内的其他版本,特别是在复原手稿中被删除的部分上,涩谷版做得最为出色,超过了新MEGA的试刊版和广松板。
正是因为如此,目前日本出现了用涩谷版代替广松版的趋势。
6.小林昌人补译文库版(《新编辑版<德意志意识形态>》.2002年)
2002年,日本又出现了岩波文库版《德意志意识形态》。
文库版的底本是广松版的《德文文本》篇,其翻译编辑工作是由广松的弟子小林昌人完成的。
小林在翻译时曾参照了山中隆次的私家版,并根据涩谷版的研究成果对广松版中手稿的删除部分进行了全面的修订。
7.MEGA2先行版/年鉴版(2004年)
MEGA2的《形态》前两章的先行版,因为这一版本在国际马克思恩格斯基金会(IMES)的《马克思恩格斯年鉴》上发表,也被称为“年鉴版”,这是国际上目前有关《形态》最新版本。
由于该版本严守历史考证版“忠实于原文”的编辑方针,因而具有很高的权威性。
1992年由德国特里尔马克思故居研究所、法国普罗旺斯—艾克斯大学、巴黎第十大学等机构的有关人员组成了MEGA2“德法项目组”。
其中有陶伯特、雅克·格朗让和汉斯·佩尔格组成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工作小组”,正式启动了《德意志意识形态》MEGA2版本的编辑出版工作。
在2004年MEGA2的先行版问世之后,《形态》全文的MEGA2考证版的编辑
工作,因为格朗炯在2000年突然去世、佩尔格在2003年的隐退、弗里德里希·艾伯特财团2003年退出国际马克思恩格斯基金会(IMFS)等因素的作用下,一度陷入困顿,其中最为主要的原因是2009年陶伯特的去世。
所以国际马克思恩格斯基金会只能把《形态》MEGA2版的编辑任务交给福布曼、施佩尔来负责。
当时IMFS的MEGA2编辑委员会为了集中精力完成《资本论》及手稿的编辑出版任务,所以《形态》编辑工作再次延后。
8.卡弗版《形态》
特雷尔·卡弗(Terrell Carver)是英国布里斯托大学(University of Bristol, UK)政治理论教授,也是国际知名的西方“马克思学”学者,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以文献学、结构主义和后现代方法论的方法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和马克思主义,著作颇丰。
《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为《形态》)是卡弗近年来的一个研究重点。
2014年,他出版“语境版”(contextual edition)《形态》(以下简称卡弗版《形态》)。
卡弗版《形态》以2004年MEGA2年鉴版(《马克思恩格斯年鉴·2003》)为底稿,标点符号和大写同英语用法一致,但也尽可能地将德语手稿的翻译考虑在内,并用罗马字体和黑体字体分别表示恩格斯和马克思的字迹。
作为卡弗以版本的政治史为方法论上的指导原则全面地研究既有诸版《形态》的一个成果,卡弗版《形态》强调彻底贯彻时间先后顺序原则;崇尚纯粹客观中立、科学的编排方案;把《形态》手稿视作一部季刊文集。
卡弗版《形态》一经推出即在国内马克思主义学术界产生较大影响。
2017年11月,国际学界期待已久的MEGA2版《形态》终于出版,《形态》中文第二版的编译出版也就提上了议程。
那么,《形态》中文第二版应当参照哪个版本、遵循什么原则进行编译出版呢?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对既有各种有影响的方案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做出正确的抉择。
对卡弗版《形态》的批判研究,由此就具有了中国现实性。
2018年,北京大学国际马克思主义文献中心通过国际知名马克思主义文献学家、德国柏林MEGA编辑促进会主席、MEGA2编者罗尔夫·黑克尔教授(Prof. Rolf Hecker),从德国引进了2套完整的MEGA2(已出版卷次),含研究性材料共142卷485分册,其中也包含了举世瞩目的、2017年底柏林出版的MEGA第I部门第5卷即《德意志意识形态》卷,体现了当今世界马克思主义文献编辑领域的最新成果。
MEGA2拥有北京、南京、中央编译局、河南大学、苏州大学
本书主要贡献
本书最伟大的贡献是以形成唯物主义历史观为指导,完成了第一个伟大发现,把社会主义学说奠定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
同时也是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著作。
五、主要内容:用唯物主义历史观对人类社会发展史进行科学论述。
费尔巴哈(全文引文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50卷本为蓝本,部分用文集,文集和巴加图力亚版翻译的有的文字是不一样的)
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
(《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
第一卷第一章概述:是对费尔巴哈的批判,第一次系统的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论证了人类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论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提出了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重要思想等。
[I]WJ(XJQJ没有标注)
第一部分(巴加图利亚版1.一般意识形态,特别是德意志的2.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前提3.生产和交往。
劳动分工和所有制形式:部落的、古代的、封建的4.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本质。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XJQJ版A.一般意识形态,德意志意识形态[1.]历史[2.]关于意识的生产) (WJ版A.一般意识形态,特别是德意志意识形态)
一般意识形态应当译为意识形态本身,
第一部分概述:可视为概论,论述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1)对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历史观进行批判(2)阐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前提,论述了物质资料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3)分析了分工和所有制形式(4)论证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1、对唯物主义历史观前提的科学阐述
人类历史的现实前提(基础)是:现实的个人;他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
“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
才能避开的现实前提。
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
” X24Q23 B7段前加了“2.唯物主义历史观前提”这是誊清稿的第一个方案。
这是对唯物史观前提的全面而完整的概括,包含三层意思:
①唯物史观的前提是一些现实的个人。
“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X24Q23B7,而不是“自我意识”、“类”、“唯一者”。
“现实的个人”是针对“思辨的个人”的。
黑格尔把“绝对精神”当作自己哲学的前提和出发点,人被归结为“绝对精神”,人的创造活动和自主活动变成了“绝对精神”的自我发展,社会历史被看作是“绝对精神”的逐步实现。
青年黑格尔派虽然不把社会历史归结为上帝或绝对精神之类的神秘的东西,而归结为人本身的活动。
但是他们始终没有超出黑格尔历史哲学的范围。
鲍威尔把人理解为“自我意识”
施蒂纳认为人是“唯一者”
他们都是以概念、范畴为出发点,更露骨地表现黑格尔思辨哲学的历史观。
他们把“自我意识”当成社会历史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自我意识”的产物。
他们反对一切现实的革命斗争,把改造世界归结为批判家的思维活动。
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青年黑格尔派玄想家们尽管满口讲的都是所谓‘震撼世界的’词句,却是最大的保守派。
”他们“没有一个想到要提出关于德国哲学和德国现实之间的联系问题,关于他们所作的批判和他们自身的物质环境之间的联系问题”。
因此他们理解的人只能是无前提的“思辨的个人”。
费尔巴哈:从孤立的、生物的意义上看待人,所以他所说的人始终是抽象的人。
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批评的那样,费尔巴哈“把人只看作是‘感性对象’,而不是‘感性活动’,因为他在这里也仍然停留在理论的领域内,没有从人们现有的社会联系,从那些使人们成为现在这种样子的周围生活条件来观察人们——这一点且不说,他还从来没有看到现实存在着的、活动的人,而是停留于抽象的‘人’,并且仅仅限于在感情范围内承认‘现实的、单个的、肉体的人’,也就是说,除了爱与友情,而且是观念化了的爱与友情以外,他不知道‘人与人之间’
还有什么其他的‘人的关系’”。
(现实的人,最早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黑格尔哲学批判导言中,国家要用现实的人,在1844年德法年鉴,致费尔巴哈的信中,27卷1844年8月,给社会主义提供了基础,)
②现实的个人是从事活动的,首先是进行物质生产活动的。
人的本性是由物质生产的发展所决定的。
“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
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
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
”(XJ24QJ24WJ519B8)他们还说:“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能动地表现自己X)的。
”XJ29-30QJ29WJ524B12(段前加了“4.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本质。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里阐明唯物史观的前提所指的“现实的个人”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从事活动、进行物质生产的,这样就同施蒂纳和费尔巴哈所讲的“人”从根本上划清了界限。
③人的活动不能离开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
这些条件包括“他们得到的现成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所创造出来的”两个方面:“现成的”即自然基础,包括人的生理条件和各种自然条件(地理环境等);“他们自己的活动所创造出来的”即历史基础,包括每一代人所必须面对的由前人所创造的历史遗产和历史起点等。
现实的人与抽象的人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他们是在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下从事着创造历史的活动。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除了要有一定的自然条件外,还需要满足衣食住行的各种生活资料.因此人们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XJ32QJ31WJ531B18所以“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人口、地理、环境、)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XJ24QJ23-24WJ519B7,这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是否承认物质生活条件在社会生活和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区别。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阐述唯物史观的前提时,强调了具有内在联系的三个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