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便道交叉路口施工方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1、工程概况 (2)
2、地形、气候及地质条件 (2)
3、工程施工条件 (2)
3.1太湖大道区域施工工况 (2)
3.2交通 (2)
3.3用水 (2)
3.4用电 (2)
3.5通讯 (3)
4、施工准备 (3)
5、施工流程 (3)
6、施工工艺 (3)
6.1测量放样 (3)
6.2场地清理 (3)
6.3垫层施工 (3)
6.4 C30砼面层施工 (4)
6.5 路沿石砌筑 (5)
7、质量标准及措施 (5)
8、安全保证 (5)
9、环境保护措施 (5)
10、附图 (5)
中铁十局集团有限公司
交通便道交叉路口施工方案
1、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起点位置SDK0+000~SDK0+208区段,路基结构形式为一般路基。

由于在苏州高新区有轨电车1号线工程土建I标段施工过程中,需进行封闭围护施工,太湖大道自东向西通行道路全幅封闭,太湖大道在该区段东西方向均为双车道通行,道路在该区段渐变为3车道,为保证车流安全通行,需在绿化带处增设交岔路口,以满足车流量通行。

施工区段为既有绿化带,宽度平均为11米,交通便道交岔路口设计宽度为50米,地质条件为绿化土及杂填土层,土层为灰色,松散,均匀性差。

交岔路口基底位于既有沥青路面底部50cm,底部结构为:20cm碎石垫层、30cmC30混凝土,交通便道与既有沥青路面顺接,详细结构见附图。

2、地形、气候及地质条件
(1)本工程线路经过区域地貌类型单一,属长江三角洲冲湖积平原。

场区内地势平坦、水系发育,系典型的江南水网化平原。

(2)苏州地区属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温和湿润。

多年平均气温16.7℃;最冷平均气温3.1℃;最热平均气温29.9℃;极限最高气温40.1℃,极端最低气温-12.7℃;自11月中旬至至翌年3月下旬为无霜期,无霜期达230天左右。

苏州地区降水量比较充沛,年平均降水量1129.9mm,最大年降水量1611.7mm;一年中降水量不均匀,主要集中与6~9月份,约占全年的50%左右;1月份降水量最少,仅占全年的3.9%左右;春末夏初多霉雨,夏季受台风影响多暴雨,夏末秋初多雷阵雨,秋末冬初多阴雨。

苏州地区平均相对湿度在76%以上,多年平均蒸发量达1322.6mm,蒸发量变化受湿度、气温、气流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3、工程施工条件
3.1太湖大道区域施工工况
施工场地位于太湖大道与纵向路段交叉路口区段,施工场地最大跨度为123米,最小跨度72米。

需拆除太湖大道沿线设施及既有路面。

3.2交通
施工过程对既有道路设专人进行安全防护。

施工过程中做好安全标示及交通引导工作,保持施工场外道路通畅,交通较为便利。

3.3用水
施工用水利用太湖大道沿线自来水管道,自行由总管采用150mm主管,60mm支管铺设若干条临时供水线路,至引各作业面及生活区。

3.4用电
本标范围内施工用电利用发包人提供太湖大道沿线电路电源施工使用,该区域太
2
湖大道南侧设置1台400KVA箱变电源。

施工前配合业主与电力、电信等部门进行协商,并采取必要措施,确保施工期间各种管线完好,工作状况良好,保证周围居民生活、生产不受施工影响。

3.5通讯
信息通讯方便,按施工要求,与当地电信部门联系安设了现场使用的电话线路和网线,项目部设置了传真电话,上网电脑若干。

4、施工准备
(1)交岔路口施工前,首先对该区段道路情况进行调查,选择合适的开叉路口,保证高峰期车流通行。

(2)提前做好施工测量放样工作,确定好施工区域,确定沥青路面及既有绿化带标高。

(3)选定合理的出土顺序,基坑开挖自北向南开挖,自卸车运输至场外。

5、施工流程
交岔路口施工工艺流程:路缘石与原有路面拆除→施工开挖线开挖路槽→基底碾压→铺设、碾压10cm厚碎石垫层→→浇筑30cm厚C25面层混凝土→路沿石砌筑→路面恢复。

6、施工工艺
6.1测量放样
绿化带内绿化植被移植完成后进行测量放样,根据现场控制点和水准点,对交岔路口进行规划定位,用白石灰撒出施工区域。

定位完成后,各桩位插好竹片,并在竹片上标明各层标高。

6.2场地清理
根据石灰线及定位竹片,首先对施工区域内既有路沿石进行拆除,施工过程中应避免损坏,并对拆除的路沿石集中堆放,便于后续施工再次使用。

路沿石拆除后,采用PC200挖掘机进行土方垂直开挖,控制好开挖高度,挖方土堆积于东侧绿化带内,由自卸车运出场外。

6.3垫层施工
(1)基地处理
①垫层施工前,首先对路基进行外形质量检查。

对路基宽度、平整度、高程、压实度和弯沉值进行检查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②用手扶夯机进行夯实(压3~4遍),在夯实过程中,如发现土过干,表层松散,适当洒水湿润;如过湿,出现“弹簧”现象,则采用挖干晾晒、换土、掺石灰或加粒料等措施进行处理。

刮除搓板和辙槽,松散处应耙松、洒水并重新碾压达到平整密实。

③在线段内每15~20cm设一中线桩,并在两侧路肩边缘外竹片桩上用明显标记标出碎石边缘的设计高程。

3
④碎石底基层施工前,对路基按监理程序和质量要求进一步处理,做到表面平整、密实,无松散弹簧现象,其平整度、压实度、宽度、标高、横坡度等指标均符合规范要求。

在摊铺碎石前用洒水车适量洒水,保持路基表面轻微湿润。

(2)碎石垫层施工
①用自卸车从碎石厂运送碎石到施工现场。

②碎石送到工地后,采用挖掘机摊铺,摊铺时设专人补平。

③采用手扶夯机压实。

④在摊铺过程中做好两个路侧的培土,及碎石整平工作。

6.4 C30砼面层施工
①首先对垫层进行质量检查与整修。

垫层的压实度和几何尺寸、平整度,在施工过程中及时检验,然后测量放样,放出路面中线和边线及接缝线,并在路旁设置临时水准点,以便在施工过
②变形缝板顶部放置压缝板条,混凝土凝固后,变形缝的压缝板都及时拔出,然后灌入填缝料。

③利用土体作为支撑模板,在定位竹片桩上标识出混凝土标高。

④砼料的制备与运输
A本工程砼面层施工采用商品砼。

B运送混合料的车辆要密封不漏浆,装载不可过满,夏天时加覆盖物以免水分蒸发。

运行时在夏季不超过30~40min,冬季不超过60~90min。

⑤混凝土的摊铺与捣实
A摊铺前要检查外形尺寸是否准确。

如碎石层太干燥,则洒水润湿。

如混合料离析现象,则用铁铲翻拌均匀。

摊铺时不得抛撒,用方铲扣铲法摊铺,以保持混合料的均匀性。

松铺高度由试验确定,以路面高程符合既有路高程为准。

B混合料摊铺到一半厚度时,整平后用2.2kw的平板振捣器振捣一遍,然后继续加铺。

振捣时将振捣器沿纵向逐行地由路边向路中移动,每行的平板位置重1/3或10~20cm。

振捣器在同一位置上的停留时间约为10~15s,以达到表面出浆不再沉格为准。

对不易振捣之处,用插入式振捣器或用捣钎捣实。

对表面低洼处用混合料找补,再用振捣梁跨板块在混凝土表面来回各振捣一次,振捣混凝上表面即符合路拱横坡要求。

C为使混凝土表面更加平整密实,再用平尺刮拍。

⑥整面
为使混凝土具有粗糙抗滑而又平整的表面,可在混凝土终凝前先用木抹反复抹平,再用铁抹板拖抹几次,然后用拖光带沿横向轻轻拖拉,将表面拉毛并除去波纹和水迹。

⑧养生:养生工作在抹面后1小时且混凝土表面已有相当硬度时开始。

养生时可
4
采用麻袋、草席、砂、锯未、塑料薄膜等覆盖混凝土表面。

每天洒水2~3次,保持混凝土呈潮湿状态。

养生时间视气温而定,一般为2~3周。

6.5 路沿石砌筑
将拆除的既有路沿石使用到新开交通岔口东西两侧,采用水泥砂浆砌筑,底部座浆要求饱满,无空鼓。

路沿石砌筑要求顶端及侧面平顺,整体线形顺直。

7、质量标准及措施
1、根据设计和规范要求,地基处理必须压实。

施工完成后,必须进行一个星期的养护后才能通行。

2、岔口路面与既有沥青路面要求衔接平顺,不跳车。

3、加强施工技术管理,加强施工质量监督。

4、严格控制碎石层、混凝土面层高程及路基宽度。

5、碎石层要夯实。

压实度满足结构稳定性、耐久性要求。

6、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振捣要密实,面层收光要美观,无凹凸。

8、安全保证
1、安全生产措施:
严格按照安全标准执行。

每道工序开工前,必须向施工、作业人员详细的安全要求和安全技术交底,并在施工中监督执行,杜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坚持安全生产与施工生产的“四同步“。

2、施工机械安全防护
施工机械安全防护一般规定:
(1)各种机械设备的操作人员,都必须经过专业与安全技术培训,经有关部门考核合格方准上岗。

严禁无证人员操作。

(2)机械设备进入作业点,单位工程负责人应向操作人员进行作业任务和安全技术措施的详细交底。

(3)机械施工过程中,拉设彩旗条,防止红色锥形防护锥。

9、环境保护措施
1、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应及时处理。

2、施工期间施工便道要有专人清扫,决不允许泥土灰尘带出施工现场。

3、施工便道和场内经常洒水,以减少粉尘污染。

4、工程完工后,及时清除临时设施和地面硬化层,将工地及周围环境清理整洁,做到工完、料清、场地净。

10、附图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