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9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练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19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练高考
01.(2018年新课标Ⅱ卷文综历史17) 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三娘子(1550-1613),明代蒙古土尔扈特部首领俺答汗之妻,深受俺答汗器重,“事无巨细,咸听取哉”。

三娘子生活的时代,明朝与蒙古部落势力沿长城相持已近200年。

1570年,俺答汗之孙投附明朝,双方关系顿时紧张,在三娘子的劝说下,俺答汗问意与明朝和谈。

明朝送还俺答汗之孙,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并开放十余处市场供蒙汉人民自由贸易。

每当开市时,蒙汉人民“醉饱讴歌,婆娑忘返”。

三娘子本人也“勒精骑,拥胡姬,貂帽锦裘,翱翔塞下”。

在三娘子的辅佐下,俺答汗在今呼和浩特地区建城,后明朝赐名为“归化”。

1581年,俺答汗去世后,三娘子辅佐继任的顺义王,继续与明朝通好。

明、蒙“四十余年无用兵之患,沿边旷土皆得耕牧”。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娘子能够推动明、蒙双方取得和平局面的原因。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三娘子的历史功绩。

(7分)
【答案】(1)多年战争,人民渴望和平;明、蒙之间商业互市的需求;个人能力与威望。

(2)推动了蒙汉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维护了明、蒙之间的长期和平。

促进了草原地区社会进步。

(2)功绩:题目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

题干说到了三娘子推动了明、蒙双方取得和平局面与长期友好交往,所以这里的评价应该从积极的角度回答即可。

结合问题可知,应该从民族交往、双方政治关系以及对蒙古族地区发展等角度回答。

(2)贡献:①继承发展了新三民主义(2分);②推动了三大政策的执行,维护了国共合作(2分);③促进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2分)。

05.(2018年江苏单科历史26)25.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无产阶级革命家列宁晚年在患病休养期间,一直坚持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思考。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从1921年起,列宁对商品货币关系的观点发生了重大改变。

列宁指出,在农村还没有实行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之前,决不能过早地提出向农村推行共产主义目标。

共产主义与商业并非“风马牛不相及”。

在大机器工业还没有充分发展的条件下,商业是“千百万小农与大工业之间唯一可能的经济联系”,“是无产阶级先头部队同农民结合的唯一可能的环节”。

国营企业要进行严格的经济核算,改变不讲核算、不要利润的情况。

在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期间,要健全货币,整顿货币流通,恢复财政信贷制度,使货币为过渡时期的经济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要掌握市场规律,以此制定经济措施,来调节市场和货币流通。

——摘编自季正矩《列宁传》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概括列宁关于商品货币关系的观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列宁关于商品货币关系的观点。

【答案】(1)观点:农村不应过早取消商品货币(共产主义不排斥商品货币关系);商业是沟通工业和农业的渠道;国营企业要实行商业化准则;健全货币财政体系为社会主义服务;要尊重市场规律。

(2)简评:总结了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的经验教训;探讨了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理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说;对当时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积极作用(但未能在苏联后来的建设中得以坚持);为其他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借鉴。

第(2)问,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探讨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说、为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借鉴等角度分析。

2.练模拟
1.(广东省茂名市五校联盟2018-2019学年度高三第一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在延安大生产运动中,他首倡“二八分红”,解决了中央机关烧炭紧张问题。

在他的带领下,不少单位根据“公私合作,公私两利”的八字方针,又创造了劳力入股分红、节约分红、各单位合作、机关与群众合作、个人生产合作等组织形式,有力地推动了延安的大生产运动。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李富春是最早认识到“大跃进”错误的中央领导人之一。

1960年,李富春针对当时的国民经济状况提出了“调整、
巩固、提高”的方针,并由周恩来总理完善为后来著名的“调整、况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为国民经济重新步入正轨做出了重大贡献。

1960年10月,在第九次全国计划会议上,李富春总结了大跃进以来的经验教训,其中,他特别强调,要把科学精神和革命热情结合起来。

—罗朝晖《李富春的经济思想与科学发展观》
(1)根据材料,概括李富春的主要经济思想。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富春经济思想对中国革命建设的贡献。

【答案】(1)思想:兼顾公私利益;适时调整经济建设方针;强调在经济发展中要把发挥主观性与实际相结合。

(2)贡献:有力地推动了延安的大生产运动,促进了抗日根据地的巩固;改变了“大跃进”时期“左“的指导方针,为国民经济重新步入正轨做出了重大贡献。

(2)功绩:促进新疆地区农业生产发展;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有利于边疆稳定,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巩固。

【解析】
【详解】
(2)林则徐治理新疆的历史功绩,应当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从促进新疆地区农业生产发展、有利于边疆稳定和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巩固等方面来回答。

2.(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梁启超认为,太平世和天下大一统在道德上是崇高的,但如果人们的忠诚达不到或超越国家这个极点,都是野蛮的象征。

他指出,必须正视一个由许多不同民族和种族组成的世界,这些种族是在彼此相互联系中残忍的竞争发展起来的。

这种竞争是无可指责的,它们是由世界的自然法则所支配的人类历史的无情事实。

梁启超还将近代帝国主义的扩张看成是不断增长的国力、举足轻重的经济和国家每个成员共同作用的结果。

为动员全民族的集体力量,必须使它的成员认识到他们的生存和发展处在一个危急关头,并因而有参与公共事务的愿望。

他认为,國民概念将近代国家与传统形态的国家明确区分开来,在近代西方国
家仍存在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区别,但重要的是人民既是统治者同时又是被统治者。

一个近代公民不仅对政府有应尽的义务,而且在政府的组成和政策的制订中有表达意见和选择的政治权利。

——摘编自张灏《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的特点及成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的意义。

【答案】(1)特点:主张新的世界秩序观;强调民族国家间的竞争;重视公民的参与意识和政治权利。

成因:列强的入侵和民族危机的加深;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影响;启蒙思想的引介传入;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2)意义:促进了传统华夷观的解体;对新民族观的确立产生影响;有利于西学东渐和思想解放。

【解析】
【详解】
(2)根据材料及所学,从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促进新民族主义观念的产生、救亡图存等方面概括意义。

3.(历史——选修4历史人物评价)
乡村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一直占据重要地位,陶行知的一生和乡村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

1927年南京政府在政治形式上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为乡村改造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制度环境。

陶行知出身于贫苦农民的家庭,深知农民的疾苦,这为他以后投身于乡村教育改革奠定了基础。

针对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社会颓势,他创造性研究中国的教育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性探究活动,先后创办了晓庄师范、山海团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积极探索中国近代乡村教育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陶行知认为乡村教育应以乡村实际生活为指针,必须适合乡村实际生活。

生活中需要什么就学什么,学什么就教什么。

教育要紧紧围绕着生活,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

过去的乡村教育之所以没有实效,是因为教育与农业都是各干各的,不相闻问。

教育没有农业便成为空洞的教育。

只有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的教育才是活的乡村教育。

陶行知主张通过学校造就出文化细胞,再进一步结成文化网,从而使学校教育在普及文化方面产生更广泛更深刻的效力,以最终实现农夫农妇人人读书明理,安居乐业。

在陶行知看来,乡村学校是今日中国改造乡村生活之唯一可能的中心……
——摘编自霍玉敏《论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
(1)根据材料,概括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的时代背景。

【答案】(1)①乡村教育的内容就是整个的乡村生活。

②乡村教育要和农业生产相结合。

③乡村文化建设要依托乡村
【解析】
【详解】
(2)依据材料“1927年南京政府在政治形式上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为乡村改造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制度环境”“陶行知出身于贫苦农民的家庭,深知农民的疾苦”的信息从政治局势、个人经历以及教育思想影响等角度思考回答。

【点睛】
原因类解析题在新课标高考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做到角度全面。

重大历史事件往往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外交等角度分析,有时还需要从国际角度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