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圣”陆羽浙江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圣”陆羽浙江缘
3月5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播出第八期节目《茶经》,一时好评如潮,盛况空前。
笔者有幸受邀以指导专家的身份,全程参与了该片的筹划以及文稿的修改和把关,觉得《典籍里的中国——茶经》里,有许多的浙江元素。
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一部宣传浙江茶文化很好的专题片。
节目里的浙江元素
在近期播放的《典籍里的中国——茶经》里,浙江元素,俯拾皆是。
大幕徐徐拉开,主持人王嘉宁开口第一句:“唐朝,湖州。
”随后娓娓道来:我们翻开《茶经》,能看到许多陆羽外出考察茶事的痕迹,比如陆羽在《茶经·八之出》中提到“浙西,以湖州上”,详细列举了湖州的许多茶产区,如弁山、西塞山、长兴顾渚山以及安吉、武康等地。
后来,在湖州市安吉县,还发现了一种白茶,形如兰蕙、叶白脉翠、滋味鲜醇,被誉为“茶叶一绝”,就是现在有名的安吉白茶。
可见陆羽记述的这些地方,现在都还是重要的茶产区。
随着背景介绍深入,镜头转到长兴顾渚山,女主持出现在竹林小径,字幕上出现的仍是“公元八五一年,唐朝,湖州”。
开场戏,主持人撒贝宁沿着茶山小径,缓步走向大唐贡茶院。
而大唐贡茶院内的捣茶处,中年茶工告诉少年:大唐贡茶院,制茶每一件工具都是宝贝。
湖州刺史杜牧与女主持的对诗与品茶,也是在大唐贡茶院。
第一场,现代读书人、主持人撒贝宁带陆羽回现代,第一句便是:“唐代贞观年间,古稀之年的陆羽在湖州居住,发扬茶文化,教百
文|张西廷
大唐宫廷茶礼
姓种茶制茶,造福一方。
”当撒贝宁请陆羽来到大唐贡茶院,品尝长兴紫笋茶,撒贝宁告诉陆羽:1200多年后的湖州,依然盛产紫笋。
当地茶农说,今年收了两万多斤茶时,老年陆羽感叹道:我所处的时代,整个湖州产贡茶也只有一万多斤。
第五场,安史之乱后,老年陆羽、男主持品茶对话,主持人说:在先生的致力推动下,湖州建立了大唐贡茶院。
镜头转处,湖州刺史颜真卿与中年陆羽肃立在台上,颜真卿开口道:大历十二年,大唐贡茶院进贡朝廷的皇家贡茶,经陆羽监制、湖州官衙验收,清点封装已毕,即刻护送进京。
送走贡茶后,传来朝廷召其进京的圣旨,当地百姓齐声作贺,其中一茶农说:颜公来湖州,大兴茶业,和陆公一起为湖州茶扬名,为百姓造福,带我们过上了好日子,湖州百姓舍不得您走,颜真卿回答:我也舍不得诸位,舍不得湖州。
茶商说:颜公到了京都,别忘了湖州。
颜真卿向陆羽告别,说:陆公,湖州的茶业就拜托你了。
中年陆羽从袖中抽出一本《茶经》,对颜真卿说:颜公,我随您修撰《韵海镜源》,遍阅典籍,颇有感悟,随即又对《茶经》进行修改。
最后,颜真卿拉着陆羽的手,说:等到哪一天,我告老还乡了,还想回湖州来,再跟你讨一碗清茶喝。
嘉宾专家沈冬梅说:“陆羽的《茶经》,在湖州开始写作,也在湖州成书。
”
《典籍里的中国——茶经》里浙江元素,还有杭州、越州(今绍兴)等。
另外,活跃在幕后,协助央视编导文稿把关、茶艺指导的11名专家团队中,浙江的就占了7人。
戏台上的60多盆紫笋茶,是长兴地方政府组织茶农紧急挖掘,次日送到北京。
在贡茶院拍摄外景时,需要群众演员。
得知消息后,寒风凛冽的早晨,茶艺师们来了,周边的茶农们也来了,
剧组的工作人员都被感动了。
大唐贡茶院
陆羽与浙江的特殊情缘
《典籍里的中国——茶经》之所以重彩浓墨地宣传浙江,是因为茶圣陆羽长期生活于此,并在浙江写就了世界第一部茶学专著,使浙江、使中国,成为世界茶文化的发祥地。
唐至德(756-758年)初,陆羽为避“安史之乱”,随着当时成群的逃难者,离别了他的家乡湖北天门,一路颠簸,来到江南,在苕溪边的草庐里住了下来。
至唐贞元二十年(804年)病逝于湖州的青塘别业,葬于湖州西南20里的杼山。
在这40多年间,除了中间10多年在湖南、江西、广东隐居或幕僚生涯,其余大多生活在浙江。
陆羽在浙江期间,居住、游历时间最长的是湖州。
据《陆文学自传》:760年前后,陆羽在苕溪边上造了草房,其它什么事也不管,闭门撰写、修改《茶经》。
“上元初,结庐于
苕溪之湄,闭关对书,不杂非类。
”
居住湖州期间,陆羽沉醉于茶叶的种植、制作技术的考察、研究之中,常常是早上天不亮就出门,晚上天将黑才回家。
所以,作为师长和兄长的妙喜寺住持皎然,因几次来找他都不见身影,难免既心痛又担忧,在他的《五言寻陆鸿渐不遇》中写道:“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
”
宝应元年(762年),陆羽去长兴顾渚山考察,撰写了《顾渚山记》。
两年后,陆羽在湖州,与皎然、裴澄、朱巨川、严伯钧、房从心等交游联唱,作有《远意联句》《乐意联句》《恨意联句》《暗思联句》。
据史料记载,大历八年(773年)六月,陆羽应颜真卿之邀,参与了《韵海镜源》的修纂工程。
次年初春,陆羽又与颜真卿、皎然、刘全白等29
人登游湖州城南的岘山,作诗联
浙江茶园
句,饮茶赏景。
陆羽与杭州也渊源颇深。
清康熙《杭州府志》的《寓贤传·陆羽》记载:“尝寓灵隐山,作《二寺记》、镵于石。
”也就是说,陆羽曾经寓居于杭州的灵隐寺,写了《二寺记》一文,并被刻在石头上。
陆羽还一度寓居杭州的余杭,明万历《余杭县志》中有明确记载。
陆羽还到过浙江的许多地方。
首先,陆羽辗转到过越州,也就是现在的绍兴一带。
据说之后还去过多次。
《唐才子传·陆羽传》:陆羽与皇甫兄弟很友善,当时尚书鲍防在绍兴,陆羽曾去投奔。
陆羽的诗句大多散存于与文友的联句中,很少有单独的诗歌留下来,《全唐诗》录陆羽的诗仅二首,一首是《六羡歌》,另一首就是《会稽东小山》:“月色寒潮入剡溪,青猿叫断绿林西。
昔人已逐东流去,空见年年江草齐。
”
另外,从《茶经》中可以看出,陆羽还到过宁波、台州、金华,以及丽水等地,考察茶叶和水质。
可以说,浙江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茶圣”陆羽寓居和游历的印迹。
陆羽与浙江有缘,浙江与陆羽有情。
追溯历史,可见陆羽与浙江具有特殊的情缘:一是茶缘,二是人缘。
浙江产茶,历代均产名茶。
陆羽所处的唐朝,浙江大地上,已经盛产各式茶叶,绍兴、金华、台州、丽水,甚至宁波一带,均有名茶产出。
可以这样说,陆羽的浙江缘,首先是茶缘。
是浙江的茶,牵住了陆羽。
陆羽居住湖州的时间长,对当地的茶叶与水质也最了解。
湖州除有文字记载最早的贡茶——晋代的“温山御荈”外,长兴的紫笋茶和金沙泉就是经陆羽的极力推荐而成为贡茶和贡水,并为朝廷所喜爱而名扬天下。
陆羽还在他的《茶经》中写道,在现今德清县的武康镇和安吉县的山谷里,也产优质好茶。
陆羽对杭州的茶叶记述也很多。
《茶经·七之事》:“钱塘生天竺、灵隐二寺。
”“临安、於潜二县生天目山。
”陆羽对各地所产茶叶品质的鉴评,分为上、次、下、又下四等。
天竺、灵隐二寺茶“与衡州同”,天目山茶“与舒州同”。
从陆羽《茶经》《水品》对桐庐茶、严陵滩水的记述中,可知他曾到过杭州的淳安考察茶事。
《茶经·八之出》记:“睦州(茶)生桐庐县山谷。
”这是桐庐产茶的最早记述,这些资料弥足珍贵。
《水品》将宜茶之水列为二十目,其中“十九,严陵滩水”。
陆羽还对宁波、金华、台州等地茶叶和水质进行了品评。
《茶经·八之出》记:“浙东以越州上,明州、婺州次。
”“婺州东阳县(生)东白山,与荆州同。
”按陆羽对茶叶品质鉴评所分四等,“与荆州同”即为第二等茶。
《茶经·八之出》记:“台州下。
台州始丰县生赤城(山)者,与歙州同。
”始丰即天台。
赤城山在县北六里。
《水品》记:“十七,天台千丈瀑布水。
”
当然,让陆羽“认它乡作故乡”的,不仅仅是茶,更因为浙江的人,当时一大群志同道合的雅士文人、高僧名流,也就是人缘。
对陆羽帮助最大的是湖州杼山妙喜寺的主持皎然。
这位大唐诗僧,不仅为陆羽提供了食宿,还为他的茶事考察、《茶经》撰写提供了条件。
而且,《茶经》有今日之成就,也离不开皎然的批评与指点。
史载:当皎然审读了《茶
经》初稿时,曾以“楚人《茶经》虚得名”进行直截了当的批评,使陆羽狠下决心,花了十多年时间对《茶经》进行修改,终于使之成为不朽经典。
湖州刺史颜真卿,召集天下文士编撰《韵海镜源》,与陆羽结下了深厚情谊,也丰富了陆羽《茶经》的文化内涵。
更感人的是,为了感谢陆羽对《韵海镜源》编撰工作的贡献,作为在全国有地位、有影响的大政治家、大书法家,颜真卿居然在杼山之巅,能够远望浩渺太湖的地方,造了一座“三癸亭”,专门纪念陆羽。
这还不够,这位当时湖州的最高长官,还让人在城郊造了一幢小别墅,号“青塘别业”,赠送给这位来自外地的文化人——陆羽。
这在中国历史上几乎是独一无二的特例。
与陆羽交往密切的浙江人还有很多。
比如,湖州开元寺女道士李季兰,来自金华的张志和等,与陆羽都是亲如姐妹兄弟的好友。
还有,陆羽与杭州灵隐道标、宝达,还有灵澈等也很友善,常来常往。
《陆文学自传》云:“名僧高士,谈宴永日。
”
陆羽与浙江名界人士的交往,既有生活所需因素,更是相互敬重,心灵相通。
是共同的经历,让他们相互帮助;是非凡的才华,让他们惺惺相惜;是人格的魅力,让他们难舍难分。
陆羽浙江缘的现代启示
陆羽生活的唐代,距今已经1200多年。
但许多事仍让我们回味不已,值得我们总结深思。
一是以更大的包容,吸引天下英才。
陆羽能在浙江成就大业,写成《茶经》,固然离不开他自己的努力。
他的求真务实、精益求精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但也离不开浙江这方水土对他的包容和养育。
当他孤苦一人,举
目无亲地来到浙北湖州,皎然大师热情地接纳
了他。
为了让他能安心写作,又帮他构筑“苕溪草堂”。
特别是颜真卿刺湖期间,对陆羽倍加信任和重用。
《韵海镜源》修成后,还为陆羽修“三癸亭”,建“青塘别业”。
还有灵隐寺的高僧、湖州的女道士等等,都引陆羽为好友,倾情相待。
今日之浙江,勇立潮头,站在前列。
应以更大的热情,更大的包容,广揽天下之英才,共建浙江之大业。
二是以更大的决心,促进茶叶产业。
陆羽在浙江写《茶经》,首先是因为浙江有茶;陆羽被人们尊崇为“茶圣”,也是因为他写的《茶经》,有现实指导意义。
而茶叶是百姓日常生活之所需,也是百姓经济之支撑。
时至今日,浙江早已成为产茶大省,目前全省茶园面积稳定在300万亩,产量保持在20万吨,一产产值超过300亿元。
如何百尺杆头,更进一步,则需要我们投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努力。
三是以更大的投入,推动文化事业。
浙江是文化大省,5000年延绵不绝的文明史,足以让我们骄傲和自豪。
回想陆羽当年,与之往来酬唱的,要么是《全唐诗》收了470余首、并写有《诗评》《诗式》的诗僧皎然;要么是号称“唐代三大女诗人”,并被当朝皇帝召见的李季兰,更有的是,担任地方一号长官的大政治家、大书法家颜真卿。
再来看,颜真卿组织编撰的《韵海镜源》是一部集文字与音韵之大成的巨著。
皎然、颜真卿、陆羽等文人雅士在湖州一带的联句,在唐诗由盛唐向中唐演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此看来,在发展文化事业方面,今日之浙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很多的事要做。
(作者系湖州陆羽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湖州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副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