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州历史——精选推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州历史
“茶马互市”是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之间以物易物的特殊贸易形式,在中国民族史与贸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古河州作为丝绸之路、唐蕃古道、甘川古道之纽带,茶马贸易由来已久。
化石
化石
河州的茶马互市始自唐宋,兴盛于明代。
唐代“始驱马市茶”,时中原王朝与吐蕃各取所需,茶马互易。
宋神宗九年,在河州设立
官办市场(榷场),市易司专管,招募各地商人交易,后又设买马场,茶马贸易迅速发展起来。
金、元时期,统治者来自漠北,战马
耕畜不缺,茶马互市一度中断;明洪武七年,河州城内设茶马司,
主管“收放茶斤,招易番马”,“万马腾骧,殆成云锦”之繁荣景象,蔚为壮观。
茶马司初,公平交易,后推行金牌信符制,垄断买卖,茶贵马贱,官办贸易遂之萧条,时至乾隆年间,撤消茶马司。
期间,民间茶马贸易日趋活跃,“南关客栈十八座,四方商贾云集焉”为之写照。
茶马互市的持续繁荣,推动了农牧经济的互补发展,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也培育了临夏人“善商”的特长,使临夏地区发展成为西部物资集散的“旱码头”。
在开放开发的新时期,古老的“旱码头”不断焕发着生机与活力。
河州雕刻葫芦
刘家峡水电站
河州雕刻葫芦约有上百年的历史。
著名的回族雕刻葫芦老艺人马耀良所雕的葫芦作品,更是远近有名。
雕刻葫芦的原材料来源于家种葫芦,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蚂蚁葫芦”和“长颈葫芦”。
雕刻用的葫芦,专用小圆葫芦和单吊葫芦,讲究大小均匀,即所谓“小如珠,大如拳”。
河州雕刻葫芦大体有三种。
一是小圆雕葫芦。
最小的仅有算盘珠大,一般做装饰物和旅游纪念品,不仅可以观赏,而且还可当作健身球。
二是单吊葫芦。
通常装养蝈蝈和秋蝉、蚱蜢。
这种葫芦讲究要圆润,不能有疤结,这样才聚音。
顶上旋开个圆口,再刻上花边图案,腰部镂一“贯钱”。
蝈蝈装在里面,鼓翼振翅,嗡嗡之音,
有一种金属碰撞的铿锵声。
夏日里,玩家们揣于袖内,三三两两凑
在一起,边品音边赏画,自有一番田园诗话般的醉人情调。
三是天
然生成的疙瘩葫芦。
浑身布满了奇形怪状的疙瘩,这是种子变异造
成的,极为罕见。
稍加雕琢修饰,用手越摸越亮,熠熠生辉,有一
种天然的拙趣。
河州雕刻葫芦多取材于传统戏剧、古典文学、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山水花草虫鸟、名胜古迹以及民族风情,取材广泛,不拘一格。
在表现形式上,有的一人一物或一个场景,采用特写的手法;有的
则用连环的方式,人物形象众多,画面连贯。
精美的雕刻葫芦,一
枚在手,反复欣赏,会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无穷的遐想。
——
河州木刻
化石
河州木雕主要用于古典建筑和板装饰民居之中。
早期木刻见于炳灵寺石窟及其木结构窟檐和重楼、栈道上。
古代木雕多采用松木、梨木、也有楠木、红木等贵重木材,采用榫铆结构,造型洗炼,工
艺精致。
明清时,木雕已发展成一种专门工艺。
河州木雕经长期发
展形成南北两派,北派以喇嘛三川为主,擅长藏传佛教寺院和清真寺建筑,南派以枹罕川工匠为主,擅长民居、别墅和传统古建筑。
——
临夏彩绘
临夏彩绘是在吸收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和京式彩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融会和吸收汉族构图雍容大方、色彩和谐统一,回族构图饱满、设色素雅,藏族用色对比强烈、大红大绿、热烈饱满的风格,以旋子彩画为基本格局,以苏式彩画和京式彩画为主要表现形式,突破清式彩画的樊篱,用色热烈大方,富丽堂皇,题材新颖别致,形成具有西部特点的河州彩画。
临夏地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带,地貌特征别具特色,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奇秀险峻的自然景观,既有梁峁起伏、沟壑纵横的大川绝谷,双有一马平川、土地松软的川盆地,既有植被裸露的黄土高坡,更有光怪陆离、奇异迷人的丹霞石林,春夏秋冬景色各异。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莲花山
莲花山,位于临夏州康乐县境内。
海拔3578米,山体绝对高度1578米,正好是泰山的海拔高度。
山体陡峭险峻,直插云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