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高一高中历史开学考试带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高一高中历史开学考试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秦统一后,中国古代曾经多次出现过许多权臣当道、外戚专权、宦官弄权、女主专政等现象。

主要是因为A.中央集权的削弱
B.地方割据势力的威胁
C.宰相权力的加强
D.专制皇权的至高无上
2.“虽无相名,实有相职。

既有相职,却无相权。

既无相权,却有相责。

”这种制度应该是
A.秦代的三公九卿制
B.唐代的三省六部制
C.元代的中书省制度
D.明代的内阁制
3.秦始皇所创立的皇帝制度,继承了商周形成的
①郡县制
②王位世袭制
③分封制
④嫡长子继承制
A.②④
B.②③
C.①③
D.①②
4.据说明太祖曾经写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

”为解决上述问题,明太祖
A.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B.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
C.授予内阁大学士以票拟权
D.设三省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5.“令三司出炭四十万,减半价鬻与贫民,非惟抑高价,且济人民。

”这段文字最有可能出自
A.《史记》
B.《唐六典》
C.《宋史会要》
D.《清史稿》
6.后(武则天)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二人(狄仁杰与王方庆)同辞对曰:“……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祔(新死者附祭于先祖)姑。

”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迎庐陵王于房州。

使武则天“感悟”的历史因素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世卿世禄制
D.三省六部制
7.以下选项与下图中圆圈所示地区开始归入中央王朝管辖直接相关的是
A.修筑长城
B.修筑直道
C.开辟“五尺道”
D.开凿灵渠
8.孙中山认为:“自世卿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

唐宋至明清之间的考试,不符合此评价的是
A.选才制度的程序公正
B.科目一直不合时用
C.试题的体裁屡有变化
D.选拔出了很多人才
9.据《礼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

”由此推断蓟之诸侯属于
A.姬姓子弟
B.有功之臣
C.先代贵族
D.商朝贵族
10.刘泽华先生所言:“秦始皇称皇帝,同时又称‘天子’。‘皇帝’观中有神性,但突出的是理性、创造性和社会的至上性;‘天子’称号无疑更多的是神性。”对秦朝皇帝制度理解正确的是
A.突出了君主专制的政治追求
B.对西周政治观念的彻底舍弃
C.皇帝家族垄断国家政治权力
D.强调了“君权神授”的合理性
11.《唐摭言》载:“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

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
岁贡(注:“岁贡”指由地方贡入国学监的生员)常不减八九百人。

”该材料主要说明了
A.隋唐时期官吏主要来源于科举选官
B.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C.唐朝进士科地位重要,为世人敬仰
D.科举制是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工具
12.通常意义上,“帝国”一般包含三个基本标准:其一,统一辽阔的国土;其二,专制统治;其三,强大的军事扩张。

按照上述理论,中国古代出现的第一个在上述三个方面都表现得极为鲜明的帝国是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元朝
13.清朝雍正帝统治时,创立军机处。

关于设立军机处的理解,正确的是
A.从此使内阁成为法定最高行政机关
B.取代议政王大臣会议成为中枢决策机构
C.机构简单,有官无吏,行政效率低
D.面聆皇帝旨意撰拟机要文书强化了皇权
14.从商周到秦朝我国政治制度变化的突出特点是
①由贵族政治变为官僚政治
②以君权为中心,权力高度集中
③削弱地方,加强中央权力
④血缘政治完全退出了历史舞台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
15.史书记载,结束了汉末以来三国分裂局面的西晋武帝司马炎共有儿子26人,但太子司马衷却天生痴愚。

晋武帝想要废太子,另择继承人,皇后劝说:“立嫡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乎!”于是晋武帝没有更换太子的人选。

由此可见,晋武帝选太子的根据源于
A.世袭制的父死子继原则
B.宗法制的嫡长子继承原则
C.君主制的集权独裁原则
D.禅让制的尚贤原则
16.据史载,汉代每年“秋冬岁尽,各计县户口垦田,钱谷出入,盗贼多少,上其集簿。

丞尉以下,岁诣郡,课校其功,功多尤为最者,于廷尉劳勉之,以劝其后。

负多尤为殿者,于后曹别责,以纠怠慢也”,称作上计。

材料表明
汉代政府建立上计制度的目的是
A.登记户口征收赋税
B.整顿财政强化监管
C.监察地方控制封国
D.考核官吏肃清吏治
17.徐天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

”这里“矫前世之弊”
主要是指
A.废除宗法制
B.采取郡国并行制
C.加强皇帝制
D.实行内外朝制度
18.清代科考规定,在殿试答卷时,文内遇有“皇帝”等字,须直接换一行顶格书写。

这在本质上反映出
A.八股之风愈演愈盛
B.君主专制影响深刻
C.科考规范愈加严格
D.君主名号不再避讳
19.“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
室至亲为东方大藩。

”材料描述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A.公元前15世纪
B.公元前13世纪
C.公元前11世纪
D.公元前9世纪
20.《吕氏春秋•宰分览•慎势》言:“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

疑生争,争生乱。

”这表明宗法制的目的是
A.维护宗族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B.保证各级贵族的特权
C.消除诸子矛盾
D.实现中央集权
二、连线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古代欧洲,宗教与世俗君主并立。

君主掌握世俗君权,管辖世俗界,教会则在精神世界里掌握教权。

……一个封建君主如果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就可以不对封主尽义务。

……西方封建时代并无近代意义的立法概念,法律是古老的习惯法。

所谓习惯法,就理论上讲,就是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

材料二存在于血缘的自然经济基础和等级阶级结构之上的中国明代的封建专制制度,就把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统治当作自己的根本任务。

材料三通过与君权的博弈,贵族们将其外在自由和政治自由和内心自由的贵族精神传统保存了下来。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5世纪左右中国和西方政治状况的区别。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明代封建统治者维护封建统治的措施。

这些措施对中国社会形态的走向产生了什么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中叶英国贵族为了追求自由同国王进行了怎样的抗争?
(4)当中西两种不同走向的文明遭遇后,中国受到了怎样的冲击,试概括其政治、经济方面的表现?
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唐宋时期的中央监察制度由御史、谏官、封驳官三大体系组成。

唐朝前期,御史掌“纠绳不法”,监察百官;谏官掌“侍从赞相,规谏讽谕”,规谏皇帝;门下省掌审议、驳奏,监督决策,正如唐太宗所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


宋初曾仿唐设谏官,如谏议大夫、司谏、正言。

那时谏官多出外任职,用以消弭藩镇。

至真宗天禧元年(1017)时,设专门机构置谏官六员,并规定三年内不得差出,并使之有专言事的责任。

谏官的职务得以确定,使谏院初具规模,仁宗明道元年将门下省的旧址改建成谏院,谏院开始有了相对的独立性。

宋王朝分散监察权,在中央和地方上设各级监察机构,实行层层监督。

——摘编自贾玉英《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材料二美国的行政监督系统,包括议会监督、政府内部监督、司法监督和社会监督等。

美国没有建立统一的行政监察系统,行政监察的任务被分散在各个部门分别执行,美国对行政效能的监察,虽然没有专门机构负责,但是在实践中却称得上是“多管齐下”,政府绩效法案制度、行政公开制度、预算监督制度、道德规范制度和舆论监督制度,共同构成了完整的行政效能监察制度体系。

——摘编自《西方行政监察制度对中国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代相比宋代的监察制度出现了哪些变化?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行政监察制度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怎样才能做到监察“独立”而又未“独裁”?
河北高一高中历史开学考试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秦统一后,中国古代曾经多次出现过许多权臣当道、外戚专权、宦官弄权、女主专政等现象。

主要是因为
A.中央集权的削弱
B.地方割据势力的威胁
C.宰相权力的加强
D.专制皇权的至高无上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秦统一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权臣”、“外戚”、“宦官”、
“后宫”的存在都是和皇帝制度密切相关的。

“权臣当道、外戚专权、宦官弄权、后宫当政等现象”,都是由皇权衍生
出现,因此选择D。

AB 与中央集权有关,与题意无关;从皇权与相权的斗争趋势看,宰相权力的不断削弱,C错误,排除AB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建立·皇帝制度;
2.“虽无相名,实有相职。

既有相职,却无相权。

既无相权,却有相责。

”这种制度应该是
A.秦代的三公九卿制
B.唐代的三省六部制
C.元代的中书省制度
D.明代的内阁制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明代的内阁制无相名,实有相职,明代的内阁制有相职,却无相权,明代的内阁制无相权,却有相责,整个材料非常形象的概括了明代的内阁制的本质特征。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代的内阁制
3.秦始皇所创立的皇帝制度,继承了商周形成的
①郡县制
②王位世袭制
③分封制
④嫡长子继承制
A.②④
B.②③
C.①③
D.①②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秦始皇创立的皇帝制度中皇位世袭,依据血缘关系实现王位的继续,所以②④符合题意。

所以答案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分封制
4.据说明太祖曾经写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
拥被。

”为解决上述问题,明太祖
A.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B.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
C.授予内阁大学士以票拟权
D.设三省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答案】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明朝的政治制度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所学,为应对政务繁忙,明太祖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故选A;B是明成祖的做法,排除;C.是明宣宗的做法,排除;六部直属皇帝,排
除D。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明朝的政治制度·内阁制度
5.“令三司出炭四十万,减半价鬻与贫民,非惟抑高价,且济人民。

”这段文字最有可能出自
A.《史记》
B.《唐六典》
C.《宋史会要》
D.《清史稿》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令三司出炭”可知宋代官职。

北宋增设参知政事(副宰相)、枢密使(掌军权)、三司使(掌财权)分割宰相(中书门下长官)权力,使皇帝得以总揽大权,故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6.后(武则天)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二人(狄仁杰与王方庆)同辞对曰:“……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
(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祔(新死者附祭于先祖)姑。

”后感悟,即日遣徐彦
伯迎庐陵王于房州。

使武则天“感悟”的历史因素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世卿世禄制
D.三省六部制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祔(新死者附祭于先祖)姑。

”可知感悟武则天的是血缘、宗族关系。

因此应为宗法制,所以B项正确。

其他
三项从材料中并未提到。

7.以下选项与下图中圆圈所示地区开始归入中央王朝管辖直接相关的是
A.修筑长城
B.修筑直道
C.开辟“五尺道”
D.开凿灵渠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为了防止北方匈奴的侵犯,修筑了西起甘肃临洮、东至辽东的长城,A错误;秦始皇为了抗击匈奴修筑直道,直道是联结关中平原与河套地区的主要通道,B错误;秦始皇为沟通了首都咸阳经四川与云南东部的联系,开辟了“五尺道”,因路宽仅五尺,故称“五尺道”,C
错误;为解决军饷的运输问题,秦始皇派人开凿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D错误。

故答案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统一的措施
【名师点睛】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①政治上:建立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秦朝统一全国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进行巩固,在政治上废除分封制,实心郡县制,在南方设立南海、桂林、象郡,加强对地方的统治;②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③文化上:统一文字;④思想上:焚书坑儒;⑤军事上:北筑长城、南修灵渠。

8.孙中山认为:“自世卿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

唐宋至明清之间的考试,不符合此评价的是
A.选才制度的程序公正
B.科目一直不合时用
C.试题的体裁屡有变化
D.选拔出了很多人才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可知作者意在突出科举制的积极方面,而不
是局限,B不正确,符合题意,所以选B项;A、C、D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9.据《礼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

”由此推断蓟之诸侯属于
A.姬姓子弟
B.有功之臣
C.先代贵族
D.商朝贵族
【答案】C
【解析】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分封对象为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从题干中的“封黄帝
之后于蓟”可以判断是先代贵族。

故C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10.刘泽华先生所言:“秦始皇称皇帝,同时又称‘天子’。‘皇帝’观中有神性,但突出的是理性、创造性和社会的至上性;‘天子’称号无疑更多的是神性。”对秦朝皇帝制度理解正确的是
A.突出了君主专制的政治追求
B.对西周政治观念的彻底舍弃
C.皇帝家族垄断国家政治权力
D.强调了“君权神授”的合理性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理性、创造性和社会的至上性”等字眼字眼意在强调君主专制
是合理的,突出了君主专制的政治追求,即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秦朝皇帝制度对西周政治观念是继承和发
展而非彻底舍弃,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自身正确但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秦朝还没
有“君权神授”的思想,“君权神授”是汉朝董仲舒的思想,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11.《唐摭言》载:“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

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
岁贡(注:“岁贡”指由地方贡入国学监的生员)常不减八九百人。

”该材料主要说明了
A.隋唐时期官吏主要来源于科举选官
B.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C.唐朝进士科地位重要,为世人敬仰
D.科举制是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工具
【答案】C
【解析】题干述说了科举制的进士科设立的历程和人们对这一科的重视。

题干材料仅能说明“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并不能说明科举制在隋朝创立,A项排除;B项说法正确,但并不是题干材料观点所强调的;C项可由“缙绅虽位
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等关键信息分析可得出,正确;D项无法从题干材料中反映。

故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名师点睛】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1)由以门第、族望为选拔标准,逐渐演变为以学识才能为选拔标准。

(2)由地方评议的推荐的方式,逐渐演变为以公开考试作为选拔的主要依据。

(3)人才选拔逐渐制度化,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4)封建社会后期,科举制的消极作用占据主导地位,成为一项愚民政策,明清八股取士,禁锢思想,束缚人才。

12.通常意义上,“帝国”一般包含三个基本标准:其一,统一辽阔的国土;其二,专制统治;其三,强大的军事扩张。

按照上述理论,中国古代出现的第一个在上述三个方面都表现得极为鲜明的帝国是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元朝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秦朝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之后北击匈奴,南征百越,通过强大的军事扩张,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国家,所以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的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3.清朝雍正帝统治时,创立军机处。

关于设立军机处的理解,正确的是
A.从此使内阁成为法定最高行政机关
B.取代议政王大臣会议成为中枢决策机构
C.机构简单,有官无吏,行政效率低
D.面聆皇帝旨意撰拟机要文书强化了皇权
【答案】D
【解析】清朝军机处设立后,军机处负责上传下达,其本身并不是决策机构,政令由军机处发出,行政效率提高。

所以,A、B两项不正确。

C项“行政效率低”错。

D项说法正确。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军机处
14.从商周到秦朝我国政治制度变化的突出特点是
①由贵族政治变为官僚政治
②以君权为中心,权力高度集中
③削弱地方,加强中央权力
④血缘政治完全退出了历史舞台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商周是世袭制、分封制,秦朝是郡县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所以从商周到秦朝“贵族政治变为了官僚政治、王权为中心变成了以君权为中心,权力高度集中、地方权利由大变小,也大大削弱,但是“血缘政治并没有完全退出了历史舞台”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形成·郡县制
15.史书记载,结束了汉末以来三国分裂局面的西晋武帝司马炎共有儿子26人,但太子司马衷却天生痴愚。

晋武帝想要废太子,另择继承人,皇后劝说:“立嫡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乎!”于是晋武帝没有更换太子的人选。

由此可见,晋武帝选太子的根据源于
A.世袭制的父死子继原则
B.宗法制的嫡长子继承原则
C.君主制的集权独裁原则
D.禅让制的尚贤原则
【答案】B
【解析】
材料的意思是说西晋武帝司马炎虽有心更换太子,但最终没有换成。

二是根据所学相关知识,分析西晋武帝司马炎为什么没更换痴愚的太子,主要是因为自西周以来的约定俗成的嫡长子继承原则。

故排除A.C.D.,选B.。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和宗法制
16.据史载,汉代每年“秋冬岁尽,各计县户口垦田,钱谷出入,盗贼多少,上其集簿。

丞尉以下,岁诣郡,课校其功,功多尤为最者,于廷尉劳勉之,以劝其后。

负多尤为殿者,于后曹别责,以纠怠慢也”,称作上计。

材料表明汉代政府建立上计制度的目的是
A.登记户口征收赋税
B.整顿财政强化监管
C.监察地方控制封国
D.考核官吏肃清吏治
【答案】D
【解析】所谓上计,即由地方行政长官定期向上级呈上计文书,报告地方治理状况。

县令长于年终将该县户口垦田钱谷刑狱状况等编制为计簿,呈送郡国朝廷据此评定地方行政长官的政绩。

故选D。

ABC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
17.徐天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

”这里“矫前世之弊”主要是指
A.废除宗法制
B.采取郡国并行制
C.加强皇帝制
D.实行内外朝制度
【答案】B
【解析】由材料中的叙述不“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

”,材料当中的“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说明当时汉高祖在制定制度时,一方面借鉴了秦代的政治制度,另一方面还借鉴了西周的政治制度,联系史实可知,在汉代初年,一方面实行郡县制同时还分封了诸侯王。

因此此题应选B项。

A项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制度,嫡长子继承制的权力继承制度并未发生变化;C项是汉承秦制的内容;D项是汉朝首创的制度。

18.清代科考规定,在殿试答卷时,文内遇有“皇帝”等字,须直接换一行顶格书写。

这在本质上反映出
A.八股之风愈演愈盛
B.君主专制影响深刻
C.科考规范愈加严格
D.君主名号不再避讳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

题目中的信息“文内遇有‘皇帝’等字,须直接换一行顶格书写,从本质上看是为了避讳皇帝,体现皇权的独尊。

分析选项,可知,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科举考试发展到八股取士的内容,故排除AC;D不符合史实。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
19.“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
室至亲为东方大藩。

”材料描述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A.公元前15世纪
B.公元前13世纪
C.公元前11世纪
D.公元前9世纪
【答案】C
【解析】由题干的描述可知西周灭商后实行了分封制,结合所学知识西周的建立是公元前1029年,换算是公元前11世纪,故本题答案选C项。

A项时间不符;B项时间不符;D项时间不符。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西周的政治·西周的建立
【名师点睛】此题为材料型选择题。

此类题目是材料解析题的客观答法。

多在题干中提一则或数则材料,要求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现其背后的历史真实,按照题干的指向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

解答材料解析型选择题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知识;第二,抓住关键词,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

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

读懂材料是解答本题型的关键。

20.《吕氏春秋•宰分览•慎势》言:“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

疑生争,争生乱。

”这表明宗法制的目的是
A.维护宗族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B.保证各级贵族的特权
C.消除诸子矛盾
D.实现中央集权
【答案】A
【解析】联系史实可知,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其推行的目的就是“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
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如果贵族没有等级区分则会造成社会无序,故此题应选A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二、连线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古代欧洲,宗教与世俗君主并立。

君主掌握世俗君权,管辖世俗界,教会则在精神世界里掌握教权。

……一个封建君主如果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就可以不对封主尽义务。

……西方封建时代并无近代意义的立法概念,法律是古老的习惯法。

所谓习惯法,就理论上讲,就是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

材料二存在于血缘的自然经济基础和等级阶级结构之上的中国明代的封建专制制度,就把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政
治统治当作自己的根本任务。

材料三通过与君权的博弈,贵族们将其外在自由和政治自由和内心自由的贵族精神传统保存了下来。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5世纪左右中国和西方政治状况的区别。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明代封建统治者维护封建统治的措施。

这些措施对中国社会形态的走向产
生了什么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中叶英国贵族为了追求自由同国王进行了怎样的抗争?
(4)当中西两种不同走向的文明遭遇后,中国受到了怎样的冲击,试概括其政治、经济方面的表现?
【答案】(1)西方有与君权平列的教权;中国是政教合一,君主独揽大权。

西方君主对封臣没有绝对的权力;中
国君主具有一切权力。

西方法律来自社会;中国法律出于君权。

(2)措施:经济上继续重农抑商,实行海禁政策;政治上废丞相,设内阁,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文化上八股取士,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程朱理学仍占主流。

结果:封建社会日趋衰落,思想文化被压制,最后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3)抗争:1640年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新贵族与资产阶级联合与王军进行两次内战,最终处死查理一世。

168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