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法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法
俗话说:“教无定法,但教定要有法〞。

信息技术课是根底教育领域中最年轻的学科,具有内容更新快,实践操作性和综合应用性强等特点。

在几年的开展中,其教学从不标准到根本标准,教学方法从无到有,教学模式也从其它学科借用的方法过渡到具有信息技术学科特色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实践中,我认真积极探究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并依据平常的教学的总结,归纳出以下几种适用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方法:
一、直观演示法
直观演示法,是教师向学生展示实物和直观教具,使学生获得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和方法,是教师将教材内容用实物或直观教具展示出来,或做示范性的实验,来说明或印证所授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例如让学生在“写字板〞中录入文字,并按照要求编辑、保存。

这个任务对于根底好水平高的学生并不难,而对于计算机水平不高的学生而言还是比较困难的,需要观察并模仿教师的演示才能完成。

然而演示的时间不应该固定在学生没有开始操作之前。

在实际教学中,我先是让学生按照教材要求去录入编辑,在巡视的过程中,去发觉有多少学生遇到困难,多数遇到那些困难,然后依据情况再进行演示。

如果大多数学生都能很好的完成任务,甚至可以取消演示,改为个别辅导。

如果遇到困难的学生到达肯定数量,个别答疑辅导时间不同意,就要及时进行演示。

这样可以让学生自己发觉问题,在观看演示的过程中分析问题,最后自行解决问题。

如果在学生没有发觉问题之前,教师先进行正确操作步骤演示,那么学生在随后的操作中一旦遇到问题还是不知所措。

当然,在学生没有自主操作之前,将完成好的成果演示出来也是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兴趣的。

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加深对事物的印象。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演示形式有两种:一种是通过投影仪或大屏幕电视演示;一种是通过多
媒体教学软件的“播送〞功能,将教师机的屏幕内容演示在学生机的屏幕上。

采纳第—种形式学生相比照较自由,可以边看屏幕边在自己的电脑上模仿操作。

采纳第二种形式学生可以集中精神近距离的观察教师的操作。

二、游戏引路法
指教师借用健康益智性的游戏软件来进行教学,来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求知欲,通过健康的益智游戏软件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技巧。

例如:指法学习是非常枯燥的,教师讲解了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就要通过不断练习才能熟悉指法。

这样学生不但学得很累,而且很不情愿练习。

在教学中假设采取游戏练习的方法,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比赛谁的打字速度快,让学生们在忘情地玩“警察抓小偷〞、“打地鼠〞、“青蛙过河〞等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指法练熟了,懂得了平常课堂中很难理解的回车键、空白键、退格键等的作用与使用,由于游戏中巧妙地设置一些障碍和关卡,迫使学生去理解键盘上的一些键的功能与使用,这样他们就在无形中学会了键盘的使用。

如果强行让他们去学习理论知识,背熟键盘字母排列、键盘功能,学习效果不见得会很好,同时学生们也没有更大的学习兴趣。

在信息技术的教与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或设计游戏软件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可以利用游戏训练学生的操作能力;可以把教学内容与游戏相结合,学以致用;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开展知识竞赛;通过游戏,教师能创设形式多样的教学过程,能提高信息技术的课堂效率,能开拓信息技术的新天地,让信息技术焕发出迷人的丰彩。

三、情境问题悬念法
指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内容,设计和安排一个或几个相关联的现实问题或情境,其中蕴含了与学习有关的问题悬念,以此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对新的学习内容的强烈求知欲望,让学生在最正确状态学习。

例如:我在讲解(有趣的曲线)这一课的导入时,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今天老师
给大家带来了许多小礼物,可是这些小礼物并不是那么简单就能得到的。

你们首先要摸一摸,然后动脑筋想一想,它是什么,然后用什么工具把它画出来。

让同学们看你画得像不像,如果像呢,你就可以得到了。

这一环节我创设了一种情境,这种导入方法,活泼了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既复习了旧知识,又为新知识做了很好的铺垫。

四、形象比较法
限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于信息技术课程中比较抽象,难于理解的概念,教师有责任采纳形象比较法将其化繁为简,化难懂为通俗易懂,把信息技术课程中比较抽象,难于理解的概念变成学生简单理解的东西。

例如:窗口的切换是一个让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知识点。

在讲授这个内容的时候,我这样说道:现在我们翻开两个窗口,一个是“我的电脑〞,另一个是“我的文档〞,但在桌面上,只能看到“我的文档〞窗口,而先翻开的“我的电脑〞窗口被遮住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这时我就借助打比方的方法给学生讲解:WINDOWS中的窗口都有这样一个特点,前面的窗口会把后面的窗口挡住,就像叠报纸一样,你只能看到最上面的一张,怎样把“我的电脑〞的窗口放到前面呢?任务栏上有两个小长条,代表着刚翻开的两个窗口,习惯上也叫按钮,把鼠标移动到“我的电脑〞按钮上,单击,“我的电脑〞窗口就到最前面来了。

同样的方法,再把鼠标移到“我的文档〞按钮上,单击,“我的文档〞窗口又到最前面了。

这和我们看电视用遥控器是一样的道理,只不过我们换的是“WINDOWS〞的窗口而已,所以我们把这个操作叫做“切换〞。

通过这样讲解,学生就理解了切换的概念,让学生突破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迅速地掌握了操作方法。

五、操作实践法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操作实践法是指在老师的指导下,借助计算机软硬件等器材,对某一问题反复实践或某一动作反复地进行,使学生形成技能、技巧和操作习惯的教学方法。

主要有课堂练习与上机实践两种不同的形
式。

如教学运用“画图〞,绘制弯月时,采纳“实践法〞让学生大胆尝试使用各种工具和技巧,学生中有的先画一个圆,再用橡皮工具擦;有的画一个圆后,将画笔换成与背影一样的颜色;再画个圆覆盖住第—个圆的一局部等等;绘制过程中学生思维活泼,绘制方法富有创意。

六、兴趣鼓励法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性质与特点,学生简单对这门课程产生兴趣的萌芽。

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时机扶植、培养,使学生对信息技术形成真正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生word时,教师可先出示X的较好的一份小报让学生观赏,引起学生兴趣后对学生说:像这样的一份小报在计算机中制作出来并不是一件难事,只要大家好好学,就可以学会。

这时学生的兴趣更浓了,教师再去讲解word的使用方法,学生都情愿学。

这样就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化为学习的知识动力。

这几种教学方法,并不是独立应用于课堂教学中,而是依据教学内容,在同一堂课中不同教学阶段选用适宜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才能更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一位学生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