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3 文言文阅读(课外)-备战2018年中考三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省分项解析汇编(四川版)(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13 文言文阅读(课外)
备战2018年中考三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省分项解析汇编(四川版)
一、【2017年中考四川乐山卷】(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方干,字雄飞,桐庐人。
幼有清才,散拙①无营务。
大中中,举进士不第,隐居镜湖中。
湖北有茅斋,湖西有松岛。
每月明风清,携稚子邻叟,轻舟往返,甚惬素心。
所住水门閟②,一草一花,俱能留客。
家贫,蓄古琴,行吟醉卧以自娱。
徐凝初有诗名,一见干器之,遂相师友,因授格律。
干有赠凝诗,云“把得新诗草里论”。
时谓反语为村里老,疑干讥诮,非也。
王大夫廉问浙东,礼邀干至,嘉其操,将荐于朝,托吴融草表。
行有日,王公以疾逝去,事不果成。
干早岁偕计③,往来两京,公卿好事者争延纳,名竟不入手,遂归,无复荣辱之念。
浙中凡有园林名胜,辄造主人,留题几遍。
初李频干为诗,频及第,诗僧清越贺云:“弟子已折桂,先生犹灌园。
”咸通末卒。
门人相与论德谋迹,谥曰玄英。
乐安孙郃等,缀其遗诗三百七十余篇,为十卷。
(节选自《唐才子传·卷七》,有删改【注释】①散拙:(为人)散淡粗疏。
②閟:通“秘”,幽深。
③偕计:随同计吏。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凝初有诗名,一见干器.之(器重)
B.家贫,蓄.古琴(留存)
C.往来两京,公卿好事者争延.纳(邀请)
D.浙中凡有园林名胜,辄造.主人(冒犯)
(2)下列句中加点词与例句加点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家贫,蓄古琴,行吟醉卧以.自娱
A.行有日,王公以.疾逝去,事不果成
B.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C.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
D.臣以.王吏之攻宋也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干参加举考试没有考中,隐居在镜湖中,他每天带小儿子陪邻里老人,内心无比失落。
B.有很高诗名的徐凝非常欣赏方干,教他作格律诗,方干赠诗徐凝,却被人怀疑误解,认为方干是讥讽徐凝。
C.方干有几次得到功名的机会,但还是与功名无缘,于是他就断了追求功名的念想。
D.方干一生德行为人景仰,著作颇丰,逝世后他的遗诗三百七十多首被汇编成十卷。
(4)翻译下列句子。
(8分)
①轻舟往返,甚惬素心。
(2分)(见上文)
②礼邀干至,嘉其操,将荐于朝。
(3分)(见上文)
③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答案】
(1)D
(2)B
(3)A
(4)①(他)撑一只轻便的小船往返于茅屋和松岛之间,使自己淡泊的心非常惬意。
(关键词“惬”1分,大意1分,共2分)
②(王廉)按照礼节邀请方干到来,赞许他的操守,要推荐他到朝廷(做官),(关键词“礼”、“嘉”各1分,大意1分,共3分)
③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然后才想明白。
(关键词“征”、“喻”各1分,大意1分,共3分)
【解析】
错误!超链接引用无效。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试题分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是初中生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
要在平时的文言文习中经常积累、对比,从而掌握虚词的用法。
B项与例句中“以”都是“用来”的意思。
A项是“因为”的意思,C项是“用”的意思,D项是“认为”的意思。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对文言文的字词理解、词句赏析、词语作用、主要内容、文章主旨都要有一定的理解,才能轻松做出选择。
A项对方干的心情分析错误,应该是“自己一向淡泊的心非常惬意”。
【考点定位】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
能力层级为理解B。
【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
译文:
方干,字雄飞,桐庐县人。
幼年即有卓越的才能,(为人)散淡粗疏没有做什么事。
大中年间,参加进士考试没有考中,隐居在镜湖中。
湖的北面有间茅草屋,湖的西面有个松岛。
每当风清月明之时,(他就)带着小儿子和邻里老人,撑一只轻便的小船往返于茅屋与松岛之间,使自己一向淡泊的心非常惬意。
他住的地方水泉树木幽深隐蔽,一草一花,都让人流连忘返。
他家境贫苦,存有一把古琴,(常)漫步吟诗、醉酒而卧来自娱自乐。
徐凝当初有(很高的)诗名,一见方干就很看重他,于是与他互相成为师友,徐凝便教方干做格律诗。
方干有赠徐凝的诗,说“把得新诗草里论”。
当时的人认为方干反说(徐凝)为村里老人,怀疑方干讥诮徐凝,(其实)不是这样的。
大夫王廉到浙东问政,按照礼节邀请方干到来,赞许他的操守,要推荐他到朝廷(做官),委托吴融草拟奏表。
过了一段时日,王廉因病逝世,事情最终没有办成。
方干早年随同计吏往来于两京之间,一些热心的达官公卿争相邀请他,(但)功名最终还是没有得到,(方干)于是回去,不再有追求功名的念想。
浙中只要有园林名胜,他就拜访主人,题留的诗几乎遍布那些园林。
当初李频向方干习做诗,李频考中进士,诗僧清越向方干祝贺道:“弟子已折桂,先生犹灌园。
”咸通末年(方干)去世。
他的门人一起讨论他的德行和事迹,确定谥号为玄英。
乐安人孙郃等人汇集他的遗诗三百七十多首,合编成十卷。
二、【2017届中考四川资阳卷】(1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20—23小题。
【甲】周公诫子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
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善;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
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乙】教子有方方其①在任时,生二子。
谓其妻曰:“予年将半百,有子已足,况再索乎?予意送汝归故里,以教予子。
是方成章②,尚不知习俗。
假令长在署中,其安分者不过无能,其不安分者则竟败类矣。
盖衙门之所尚者,骄惰奢侈,娼、酒、赌、博无所不为,此则知识未定之人之所大忌。
天下之不为习俗所移,出类拔萃者,能有几人乎?予以何等起家?祖功宗德,尽于此矣?安敢望后亦有豪杰之士耶?汝以二子归,先训之读,二三年可知其志。
倘能读书则善,否则,农、工、商贾,各予一业,决不至饿殍③者,若曰…少君‟而已矣。
此不但饿殍,皆俳优④之流亚⑤也。
”其母、妻皆性喜俭朴,亦恶坐享,欣然同归。
注:①其:他,指沈太守;②成章: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或具有一定规模;③殍(piǎo):饿死;④
俳(pái)优:古代演滑稽戏杂耍的艺人;⑤流亚:指同一类人物。
20.下列各项加点字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犹恐失天下之.士安敢望后亦有豪杰之.士耶
夫贵为.天子天下之不为.习俗所移
守以.检者予以.何等起家
不谦而.失天下黑质而.白章
2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2分)
(1)又相.天子()(2)守以畏.者()
(3)予意.送汝归故里()(4)亦恶.坐享()
22.将文中划线句翻译为现代汉语。
(4分)
(1)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
(2)汝以二子归,先训之读,二三年可知其志。
23.【甲】【乙】两文都是教育儿子的故事,在教育内容上各有何不同?试简要分析。
(2分)
【答案】
20.A
21.(1)辅佐(2)威,威严(3)意图(打算,想)(4)厌恶(每空0.5分)
22.(1)我听说,用恭敬的态度保有宽以待人的德行,就会得到荣耀。
(句式“守之以恭者”0.5分,“荣”0.5分,句意1分)(2)你跟两个儿子回去,先教导(教诲)他们读书,二三年后能知道他们的志向。
(“训”“志”各0.5分,句意1分)
23.【甲】文中,周公教育的儿子是成年人,且被封为一方之主,告诫儿子的内容是要有谦虚谨慎的美德,不要怠慢(轻视)人才。
(1分)【乙】文中,沈太守教育的儿子是未成年人,他在对妻子教育儿子时指出,首先给儿子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其次督促儿子读书,然后根据儿子的资质选择适宜的工作,不能让儿子养成少爷习气。
(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20.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中的提示,“意义”指字词的含义,“用法”指词性的变化,两点都“相同”。
根据注释,理解文章内容,了解选项各句话的意思,了解文言常用字词多个义项,根据语境判断,进行比较。
A项两句中“之”皆是“结构助词,的”的意思。
B是/被;C用/介词,靠;D连词,表因果/连词,表并列。
所以选A。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1.试题分析:(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如“相”名
称用作动词,辅佐。
“意”意图(打算,想)。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错误!超链接引用无效。
【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的能力。
做这类题型,要求考生必须仔细阅读原文,找出原文能够回答的话,然后根据题目要求,是用原文回答,还是用自己的话回答,最后在理解的基础上,来分析归纳。
【甲】告诫儿子的内容是要有谦虚谨慎的美德,不要怠慢(轻视)人才。
【乙】文是教育未成年人,不能未成年人养成少爷习气。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三、【2017年中考四川眉山卷】(10分)课外文言文阅读。
商於子论治国
商於子①,商国之布衣也,家贫,无犊以耕,乃牵一大豕②驾之而东。
商君,商国之君也,微访乡野,过而责之曰:“子过矣!耕当以牛,以其力之巨能起块也,蹄之坚能陷淖③也。
豕纵大,安能耕耶?”商於子不说,弗应。
商君曰:“今子以之代耕,不亦颠乎?”商於子曰:“子以予颠之,予亦以子颠之。
吾岂不知服田④必以牛,亦犹牧⑤吾民者必以贤。
不以牛,虽不得田,其害小;不以贤,则天下受祸,其害大。
子何不以责我者责牧民者耶?”
商君立有间,面有惭色,顾谓左右从者曰:“尔辈以此究物理。
耕者,能善晓天下之治,而治者乃愚也。
论国之道,自恨弗如远甚矣。
”比至国,乃除旧弊,施新策,广招天下之士以治。
数年之后,富民安邦,盖商於子之功也。
【注】①商於子:虚构的人名;后面“商君”,商国的国君,也是虚构的国君。
②豕(shǐ):猪。
③淖(nào):烂泥。
④服田:驾牲口耕田。
⑤牧:统治、管理。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子过.矣②尔辈以此究物理
..③比.至国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子何不以责我者责牧民者耶?
②论国之道,自恨弗如远甚矣。
(3)此文主要采用了“类比”和“讽刺”的手法来论治国之道,请结合文意简要阐述。
【答案】
(1)①犯错误(动词)②事物的道理、规律③等到
(2)①您怎么不用责备我的话去责备治理百姓的人(统统者)啊?②谈论治理国家的道理(方法、措施),我自恨比他差得远呢。
(3)商於子用“以豕代耕”类比治国之道,讽刺当今统治者不重视人才,使商君受到启发,进而除旧弊,广纳人才,达到治国的目的。
【解析】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生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
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生对文言文写法的分析能力。
首先要仔细阅读文章,在准确理解字词意思的基础上通译全文,然后作答。
此文主要采用了“类比”和“讽刺”的手法来论述治国之道。
商於子用“以豕代耕”类比“治国之道”,讽刺当今统治者不重视人才的现象,使商君受到启发,进而除旧弊,广纳人才,达到治国的目的。
【考点定位】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
能力层级为理解B。
翻译:
商於子是商国的平民,家很贫穷,又没有牛耕田,他就牵一头大猪自西向东耕田。
商君是商国的国君,微服私访乡村,经过时责备他说:“你错啦!耕地应当用牛,凭借牛巨大的力气能够使土块耕起,凭借牛坚硬有力的蹄子可以站立于泥淖之中。
猪再大,怎么能耕地呢?”商於子不高兴,没搭理他。
商君说:“如今您用猪来代牛耕地,不是弄颠倒了吗?”商於子说:“您认为我弄颠倒了,我还认为您弄颠倒了呢。
我难道不知道侍弄田地必须用牛,也就如同管理百姓必须用贤人一样。
不用牛,虽然侍弄不好田地,它的害处小;不用贤人,那么天下遭受祸害,它的害处大。
您怎么不用责备我的话去责备治理百姓的人(统统者)啊?”
商君站立有一会儿,脸上露出惭愧的神色,回头对身边的随从说:“你们这些人,要通过这事来推究事物的道理。
一个耕田的人,能精通天下治国之道,而我们这些治理天下的人却很糊涂啊。
谈论治理国家的
道理(方法、措施),我自恨比他差得远呢。
”等到商君回到国都,就革除旧弊,施行新的政策,广泛招收天下有才之人来管理国家。
几年之后,百姓富裕了,国家安定了,这原来是商於子的功劳啊。
四、【2017年中考四川南充卷】(2017南充)(12分)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选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乙】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曰:“解狐可。
”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
”平公曰:“善。
”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
”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
”平公曰:“善。
”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祁黄羊可谓公矣。
”
(节选自《吕氏春秋》)(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6分,每小题1分)
①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信:
②将军宜枉驾顾之顾:
③孤不度德量力度:
④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用:
⑤其谁可而为之为:
⑥平公曰:“善。
”遂用之遂:
(2)翻译下列句子。
(4分)
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2分)
②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2分)
(3)结合甲、乙两段文字,谈谈刘备和晋平公在选贤任能上的异同。
(2分)
同:
异:
【答案】
(1)①确实②拜访③推测、估计④因此⑤担任、做⑥于是、就
(2)①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当时的人都不承认这件事。
②祁黄羊的话,真好呀!(他)举荐外人,不(感情用事)排除自己的仇人,举荐自家的人,不(怕嫌疑)避开自己的儿子。
(3)同:都信任、重用人才。
异:刘备更渴求得到人才,更礼贤下士。
【解析】
错误!超链接引用无效。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生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
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对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对比两篇文章中刘备和晋平公在选拔人才上的同与异,根据具体内容作答。
比较阅读可以看出,二人的相同点在于都信任、重用人才,不同的在于刘备更渴求得到人才,更礼贤下士。
@
【考点定位】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016年中考
一、【2016年中考四川绵阳卷】(6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汉中程文矩妻者,同郡李法之姊也,字穆姜。
有二男,而前妻四子。
文矩为.安众①令,丧于官。
四子以.母非所生,憎毁日积,而.穆姜慈爱温仁,抚字②益隆,衣食资供皆兼倍所生。
或.谓母曰:“四子不孝甚矣,何不别居以远之?”对曰:“吾方以义相导,使其自迁善也。
”及前妻长子兴遇疾甚重,母恻隐自然,亲调药膳,恩情笃③密。
兴病愈,呼三弟谓曰:“继母慈仁,出自天受。
吾兄弟不识恩养,心如禽兽。
虽.母道益隆,我等过恶亦已深矣!”遂将三弟诣南郑狱,陈母之德,状己之过.,乞就刑。
县言之于郡,郡守表彰其母,免除徭役,遣散四子,令其修革。
自后训导愈明,并为良士。
穆姜年八十余卒。
临终敕.诸子曰:“吾弟伯度,乃智达之士。
所言所言薄莽,其义至矣。
今吾去,令汝等遵承,勿与俗同,增吾之累。
”诸子奉行焉。
(选自《后汉书》,有删节)
【注】①安众,县名。
②字,哺育、养育。
③笃dǔ,忠实。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A.使其自迁.善也迁:改变、变化B.或.谓母曰或:或者、或许
C.状己之过.过:错误、过失D.临终敕.诸子曰:敕:命令、训诫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文矩为.安众令向吾不为.斯役
B.四子以.母非所非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C.而.穆姜慈爱温仁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D.虽.母道益隆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四子不孝甚矣,何不别居以远之?(5分)
(2)吾兄弟不识恩养,心如禽兽。
(3分)
9.作者选取了哪几件事来表现程文矩妻的美德?(3分)
【答案】
B
A
①四个孩子不孝得很,为什么不叫他们另外居住来疏远他们一些?②我们兄弟不知道孝顺,是禽兽心肠。
①丈夫死后,照顾关心前妻之子胜过亲生;②程兴被继母感动,携弟自求刑罚,致郡守表彰其继母;③继母临终戒子。
【解析】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B项中“或”在古文中是“有的人”的意思,故此项解释不正确。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7.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中的提示,“意义”指字词的含义,“用法”词性的变化,哪一点“相同”都可以。
根据注释,理解文章内容,了解选项各句话的意思,了解文言常用字词多个义项,根据语境判断,进行比较。
A项中“为”皆为“做”,意义用法相同;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8.
【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2016年中考四川广安卷】文言文阅读(14分)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曹刿论战》)
【乙】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
国藩于此数语,常常体念。
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
孙仲谋之攻合肥,受创于张辽;诸葛武侯之攻陈仓,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
惟荀罃之拔逼阳,气已竭而复振;陆抗之拔西陵,预料城之不能遽下,而蓄养锐气,先备外援,以待内之自毙。
此善于用气者也。
(节选自曾国藩《挺经》)
【注释】①荀罃(yīng):春秋时晋国大将。
②逼阳:姓,古夷族一支。
③遽:迅速。
25.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标两处)。
(2分)
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
2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4分)
(1)又何间.焉()(2)望其旗靡.()
(3)惟荀罃之拔.逼阳()(4)先备.外援()
2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孙仲谋之.攻合肥故克之.
B.预料城之不能遽.下此何遽.不为福乎
C.此善.于用气者也京中有善.口技者
D.渐就衰竭之故.故.克之
2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
29.结合【甲】【乙】两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用兵者应该怎样利用士气取胜?(2分)
【答案】
25.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
26.①参与;②倒下;③攻下;④准备。
27.C
28.①对于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我即使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会按诗情来处理。
②大概用兵并无其它奥妙,经常保持锐气不可用尽就可以罢了。
29.①当敌人士气衰竭、我方士气高涨时要及时进攻。
②要善于保存士气,不要“初气过锐”。
③当士气衰竭时要设法振作士气。
④当不能迅速取胜时,要善于蓄养锐气。
【解析】
25.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
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虚词,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等,读出含义,然后断句。
该句子可根据句义来划分,句意为:受挫于郝昭,两者失败都因起初气势太盛,过于锐不可当,渐渐就衰竭无力的缘故。
“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
”均句意完整,结构清晰。
故句子断为: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
【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
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
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尽量做到解释准确、恰当。
注意“间”是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