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练习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练习题及答案
A.铙钹(náo)倦怠(dài)倔强(juè)朝(zhāo)
B.深黯(àn)虬枝(qióu)恹恹(yān)琼台(qióng)
C.窗棂(líng)客舍(shě)楠木(nán)云汀(tīng)
D.蒌蒿(hāo)汩汩(gǔ) 婆娑(suō)无垠(yín)
1.强:A.qiǎngB.jiàngC.qiáng倔强()勉强()强壮()强词夺理()
2.兴:A.xīngB.xìng 兴趣()兴盛()兴办()兴致()
3.曲:A.qǔB.qū曲调()屈曲()曲酒()曲艺()
A.主宰芳醇溅视战栗
B.嗥叫锤练拨剌旁逸斜出
C.恍惚宛假设秀颀欣幸
D.毡子慵懒靠拢坦荡如坻
A.视野(界限)妙手偶得(偶然间)
天际(边缘)城郭(古代外城墙)
B.琼台(美玉)无边无垠(地域的界限)
故人(从前的)伟岸(水边)
C.慵懒(庸俗)潜滋暗长(不露在外表)
尚思(还)参天(参加)
D.罅隙(裂开)恹恹欲睡(精神不好、困倦)
孤帆(单独)秀颀(高)
A.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
树。
B.我喜欢海,溺着海,尤其是潮来的时候。
C.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却乏温和,更不用提
它的
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D.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去那贵族化
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1.这时你()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
类的形容词。
2.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
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
3.大海上一片静寂。
在我们的脚下,波浪轻轻()着岩石,像朦
胧欲睡似的。
4.远寺的钟声惊醒了海的酣梦,它恼怒似的激起波浪的兴奋,渐渐向
我们脚下的岩石()过来,发出汩汩的声音。
A.冒出来感想拍扑
B.产生感觉冲涌
C.感到感触推冲
D.涌起来味儿吻掀
1.死海的形成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
2.如此浩荡的海水中竟没有鱼虾、水草,甚至连海边也寸草不生。
3.巴黎的桥造型风格各异。
4.汽车,组成长蛇阵,嘀嘀嘀响个不停的喇叭声,嘟嘟嘟冒个没完的
汽车尾气,使人本来就焦烦的心更添几分焦烦。
A.肯定否认肯定否认
B.肯定否认肯定肯定
C.肯定肯定肯定否认
D.肯定肯定肯定肯定
1.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
2.找到了大夫,我请他到谁家去呢?
3.你是坐车去还是坐船去?
4.她妈妈的病好没好?
A.是非问特指问选择问正反问
B.正反问选择问是非问特指问
C.选择问是非问特指问是非问
D.特指问正反问正反问选择问
1.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
2.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
3.可怜的人啊,现在要他跟这一切分手,叫他怎么不伤心呢?
4.晚上看客少,铁头老生也懈了,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呢?
A.肯定的反问句式肯定的反问句式
否认的反问句式否认的反问句式
B.否认的反问句式否认的反问句式
肯定的反问句式肯定的反问句式
C.肯定的反问句式否认的反问句式
肯定的反问句式否认的反问句式
D.否认的反问句式肯定的反问句式
否认的反问句式肯定的反问句式
A.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
B.音响就越大了。
战鼓声,金锣声,呐喊声,叫号声,啼哭声,马蹄声,车轮声,机翼声,掺杂在一起,像千军万马混战了起来。
C.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
D.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假设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
A.《白杨礼赞》选自《见闻杂记》,作者是茅盾,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
B.《听潮》节选自《骡子和驴子》,原题是《听潮的故事》,作者我国现代作家鲁彦,他的原名是王衡。
C.“水村山郭酒旗风”是《送元二使安西》中的诗句,作者王维,唐代诗人。
D.“蒌蒿满地芦芽短”是《惠崇〈春江晚景〉》中的诗句,作者苏轼,唐代诗人。
A.《白杨礼赞》是一篇抒情散文,文章运用象征手法,托物抒情,借白杨树的形象,赞美在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劳动人民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表现了作者对抗日军民的崇敬。
B.《听潮》是一篇优美的以景抒情的散文,作者通过描述大海上海潮涨落的情景,讴歌大海的雄壮美和伟大力量,表现了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C.《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七言绝句。
D.《钓胜于鱼》是一篇议论文,作者从一位老教授的话:“我是为钓,不是为鱼”娓娓而谈,或写景,或引例,或对话,引议论,从中引申出一个人生哲理来。
A.客舍青青柳色新
B.夜阑卧听风吹雨
C.千里莺啼绿映红
D.竹外桃花三两枝
E.烟花三月下扬州
1.,春江水暖鸭先知。
2.故人西辞黄鹤楼,。
3.渭城朝雨轻尘,。
4.,铁马冰河入梦来。
A.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
也许你要说它不美。
如果美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B.难道你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C.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D.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一)、①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②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
③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
④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
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
⑤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⑥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⑦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开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15分)
1.对这段文字的内部层次有以下四种理解,哪一种正确?将它的字母
填入括号内。
[]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2.概括这段文字的大意。
答:
3.“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指的是白杨树的哪个方面?选择正确的答案,将字母写在括号内。
[]
A.指白杨树的干、枝、叶的外形特征。
B.指白杨树百折不挠,努力向上开展的内在性格。
C.指白杨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D.既指白杨树的外形特征,也指它的内在性格。
4.本段②③④⑤句各写了白杨树的、、、,它们之间的构造关系是的。
5.本段第、句赞美了白杨树的气质和战斗风格。
6.第⑤句描写白杨树的皮的颜色,是要写白杨树的什么特征?选择正
确的答案,将它的字母填入括号内。
[]
A.力争上游
B.倔强挺立
C.伟岸、正直
D.朴质、严肃、温和
7.突出白杨树努力向上开展的词语是:[]
A.力争上游
B.一律向上
C.倔强挺立
D.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
(二)、白皮松小树的干呈绿色,有暗褐色的鳞片,鳞片剥落之处露出白色,三色相间,十分协调。
这与梧桐树的干差不多。
但是,桐叶甚大而白皮松却只有二三寸的松针。
这一叶之别,结果就很不相同了。
相传周成王曾剪桐叶为,封其弟虞于晋,就是后来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的晋国。
可见桐叶在历史上很有些了不起的作用。
虽然唐朝大古文家柳宗元不赞成这个事情,写了一篇《桐叶封弟辩》,但实那么反替它扬了名。
古诗中有“井梧栖灵凤”,杜甫又写了一句“碧梧栖老凤凰枝”,引起了不少争论。
到了“没有梧桐树,引不得凤凰来”就成了家喻户晓的名言。
由于梧桐树的名气,理所当然的就非同小可了。
连秋风之后枯焦的落叶也称为“黄金叶”。
可是远比梧桐高大、雄壮,枝叶没有凋零的白皮松却没有这样幸运,几乎被文坛彻底地忽略了。
是不是那种重枝叶而不重根本的偏见在作怪呢?
白皮松的美,美在根本上。
有的一干拔起,如擎天玉柱;有的数干竞生,如落地银花。
枝干挺拔而刚直,鳞片平薄而均匀,没有“种松皆作老龙鳞”的骨瘦嶙峋的样子。
它舒展、自然而气势磅礴。
没有盘根错节的险怪。
它潇洒而不矜持,平易而不庸俗,秀美其外,遒劲其中。
在苍郁的浓荫里,像冰玉凝成的高枝大干撑向天空,架起层层针叶,掩映交织,疏密相间,蓝天只留下闪动的亮点,像是张开了翠网,罩住了群星。
潇潇春雨,万紫千红,白皮松得来一点新绿。
炎炎夏日,连嶂叠翠,白皮松分到一处清凉。
瑟瑟秋风,霜叶斑斓,白皮松自守一
尘不染。
皑皑冬雪,弥天一色,白皮松凛然一片冰心。
暑去寒来,周而复始。
那些千姿百态枝杈横生的骄松,早已匍伏在人工的铁架上,而白皮松始终自立,虽老而无须扶持。
随着年轮的增长,周身鳞片的褐色消退,越变越白,此时叶如碧烟,干似傅粉,更透出清白的本色。
无论在金碧辉煌的宫廷廊庙之下,无论在珠玉堆攒的玉佛神殿之前,无论在德威显赫的孔庙,无论在庄严肃穆的祭坛,它都以清白自立,永远是那样潇洒、平易。
(12分)
(节选自陈骧龙的《赏白皮松》)
1.本文是描绘白皮松的树干、树枝、树叶的?(用原文答复)
答:树干:
树枝:
树叶:
2.本文采用托物抒情的写法,借写白皮松,歌颂了什么精神品质?选
择正确答案,将它的字母填入括号内。
[]
A.美在根本上
B.潇洒而不矜持,平易而不庸俗,秀美其外,遒劲其中
C.始终自立,清白
D.清白自立,潇洒、平易
3.以上第一段写梧桐树的目的是什么?
答:
4.用横线在原文中标出排比句。
写一篇托物抒情或借景抒情的记叙文,题目自拟。
要求:
1.将所托的物或所借的景的名字写入题目中。
2.立意明确。
3.对所托之物或所借之景有详细的描绘。
4.所托之物或所借之景与所抒之情有严密的内在联系,符合
情理。
一、D
二、1.B、A、C、A2.B、A、A、B3.A、B、B、A
三、C四、A五、B六、D
七、B八、A九、D十、D
十一、A
十二、D
十三、1.D2.E3.A4.B
十四、C
十五、
(一)1.C
2.从白杨树的形象联想到它的性格,突出白杨树的不平凡。
3.D
4.干、枝、叶、皮,并列
5.⑥⑦
6.D
7.D
(二)1.树干:白皮松小树的干呈绿色,有暗褐色的鳞片,鳞片剥落之处露出白色,三色相间,十分协调。
树枝:枝干挺拔而刚直,鳞片平薄而均匀。
像冰玉凝成的高枝大干撑向天空,架起层层针叶,掩映交织,
疏密相间,蓝天只留下闪动的亮点,像张开了翠网,罩住了群星。
树叶:
白皮松却只有二三寸的松针。
2.D
3.用梧桐的桐叶甚大与白皮松只有二三寸的松针比照,用梧桐的名贵与白皮松的平凡比照,用梧桐衬托白皮松,为进一步写“白皮松的美,美在根本上”作铺垫。
4.”潇潇春雨……一片冰心。
”“无论在……肃穆的祭坛”。
希望们能够认真阅读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检测及答案,努力提高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