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叶剑飞
一、数据分析
参考人数为63人,优秀人数为26人,占41.3%,及格人数为39人,占
61.9%,后进生人数为8人,占12.7%,最高分95分,最低分14分.
二、试卷评析
本次考试命题有计算、填空、判断、选择、操作题、解决问题共六项。
试题能紧紧围绕人教版六年制,第十一册数学教材的教学范围进行。
试题立足课本、关注过程、重视方法、体现应用、题量适当、范围全面、难度适宜,为不同学生在数学上取得不同的发展提供了一次平台。
1、试题内容突出基础性。
命题着眼基本要求,避开难题、偏题,以体现“双基”的基本题为主,主要考察了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
(1)淡化训练。
试题对于基本运算能力,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数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没有运算繁琐的计算题。
(2)力求全面。
试题以计算、填空、判断、选择、操作、解决问题六个板块呈现,力求覆盖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的主要知识点,配合新课程标准命题。
(3)强调知识的综合性。
如争做神算手,包括直接写得数、脱式计算、解方程、列式计算。
直接写得数设计到了分数的四则计算;脱式计算有的含有一级运算,有的含有两级运算,
有的还带有括号。
并且把脱式计算和简便计算编在一起,不仅考查学生的计算能力,而且考查学生对运算定律、运算性质能否理解,能否灵活运用。
并且要求在脱式计算时,能简算的要简算,要写出主要步骤。
这样对学生在审题和分析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学生必“先思而后行”,区别哪些题目可以简算,必须简算,再正确解答。
判断、选择、操作、综解决问题的综合性就更强了。
2、试卷充满情趣和人文关怀,体现差异性。
传统的试题设计比较客观、冷漠,毫无情趣可言,在测试中难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为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保持良好的考场心态,试卷在用词上细细地加工了一番,像题目的温馨提示(如:注意审题,细心计算等)这些亲切客气的话语,使学生感到自己会成功的,也能从中感受到老师的关爱。
努力创设试卷的宽松氛围,营造一个自然和谐的考试情境。
而且试题类型以学生常见的为主,不在文字表达上人为的制造障碍,既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如解决问题。
3、一份试卷就是一组问题的情境。
这份试卷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感受到试题的突出特点:
全——面向全体学生,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既注重了新旧知识点的联系、基础知识的掌握,又注重了对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
精——以点带面,从一个考查点能透视出多重问题,在份量和要求上均有一定弹性。
实——每一个题目都实实在在,符合“数学新课程标准”,体现了认识、积累、应用的新理念,注重挖掘学生的浅能意识,体现数学的逻辑性和严密性。
三、试卷反映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第一大题:注意审题,细心计算。
教师教的角度看,教材中有很多生活性很强的知识点,建议我们的老师要把握好,要有效地开发类似的课程资源。
第五大题:请你列式计算。
第1题学生答得较好,说明学生已理解倒数的意义;第2题出错较多,一是命题的角度来看,本题要求综合运算能力很强,而且方法很也不是唯一的,我认为本题的测试价值很高,失分人数多也是正常;二是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差。
第六大题:操作题
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画出对称轴)第三部分(数对知识)做的比较满意,主要是第二部分主要考察学生在学习分数乘法的基础知识点的回忆,大部分学生都基本忘了,老师耶忽悠了这一知识点的讲解。
第七大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此题共有7个小题。
此题是考察学生的理解能力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生活应用能力,如:第1小题只列式不计算,这题很贴近实际生活,学生很感兴趣,正确率较高。
第2、3题是两道考查的是一样的知识点,用分数乘除法的问题,这个出错率较高,主要是学生平时没有牢固掌握这部分知识,主要是学生审题和解题的能力与方法不强。
第3题是求圆面积的,此题出错现象的原因是审题不认真,也有的缺乏一定思考能力。
第5题是有参夹有比的解决问题,第6、7题是我们课本中熟悉的题,尤其第7题是课本中的问题,学生的审题方面,基础知识需进一步提高,加强练习。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学生整个卷面来看,很多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是缺乏审题习惯。
有些试题,学生没有读完就动笔,结果往往弄巧成拙,造成错误。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培养学生一看、二画、三想的审题习惯,防止出错。
二是不细心。
如:计算结果不约分,求半圆的面积时不除以2:解答问题时,式子列对了,计算却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