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肝内外胆管结石长期取石术1例的护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并发症是电切综合征,直接原因是灌注液吸收过多。
灌注液面距创面高,压力大,吸收量就大,当灌注液不变而压力减小时,吸收就可减少。
徐永新[7]介绍灌注液距创面高度<60cm可有效减少灌注液吸收,据此手术中无一例发生电切综合征。
总之,通过术前准备及术中配合,100例患者麻醉效果均满意,均于1h内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麻醉、手术意外和并发症。
4 参考文献
[1] 戴苏良.老年患者手术护理探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4(2):28-29
[2] 曹秋生,李振明.老年患者的外科护理[J].中国煤炭工业医
学杂志,2008,11(1):112
[3] 樊顺克,王贵罗.老年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的麻醉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0,13(1):23
[4] 徐启明.临床麻醉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37
[5] 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现代麻醉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808
[6] 张慧珍,钟晓珊,陈丽娇.手术截石位引发副损伤的原因及预防措施[J].全科护理,2012,10(5)上旬版:1167-1168
[7] 徐永新,曹国义,徐亮.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的常见并发症及预防措施[J].腹腔镜外科杂志,2012,17(4):268-270
[2012—06—18收稿 2012—10—10修回]
多发性肝内外胆管结石长期取石术
1例的护理
刘 鸣
关键词 胆管结石,肝、内外;长期取石术;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D 文章编号 1007-9564(2013)01-0136-02DOI编码 10.11723/mtgyyx 1007-9564 201301083
胆石病是一种常见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改善和平均年龄的增高,本病有逐年增多的趋势。
胆石可以发生在肝内胆管,肝外胆管或胆囊内。
也可同时存在于胆囊与胆管内或同时存在于肝内胆管与肝外胆管内。
肝外胆管结石可原发于胆管,也可来自胆囊。
结石可位于肝总管和胆总管。
多数位于胆总管下端。
结石多含有胆红质;但来自胆囊者为胆固醇结石或混合性结石。
一部分结石比较松软,状似泥沙。
胆管结石易于并发感染,且常可累及肝和胰腺。
肝内胆管结石中我国比较多见,多数原发于肝内胆管,为胆色素结石。
可局限在肝内某个区域的胆管内,亦可广泛分布于肝内肝管。
常同时有肝外胆管结石。
肝实质易受胆管炎症和淤胆的损害。
我科于2005年2月25日收住院1例肝内外胆管多发性结石,经胆总管探查、切开取石、T形管放置。
后期行腹腔镜取石。
间断取石长达9个月时间。
直至取尽肝内胆管结石。
返院夹管、拔管痊愈出院。
现将患者长期取石、留置T形管的护理和给予心理支持报告如下。
1 病历报告
患者,男,42岁。
近年来反复出现上腹闷胀不适,双目干涩、胀痛、寒战于2005年2月25日入住肝胆科。
患者小时候常发生上腹疼痛,畏腥味。
2001年在当地医院行B超、CT检查。
发现肝、内外胆管多发性结石。
近来常感上腹疼痛、寒战,多次医治无效要求住院取石。
入院后行B超、MIR等各项检查后于2005年3月3日在全麻插管下行胆总管探查、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
术后胆汁引流通畅,未发生并发症。
训练患者做T形管自我护理,患者能自我做管口纱布更换、引流袋子更换,早晚各一次放胆汁,观察胆汁颜色、量,通畅情况。
于2005年3月18日带管出院。
定期返回本院行腹腔镜取石。
留与患者主管医生和责任护士的联系方法。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患者离异,教师,远离父母居住。
术间由其弟陪伴。
生活一切自理。
环境适应能力强。
对手术有恐惧感,不愿与人交谈。
担心愈后情况,是否影响生存、生活质量。
多与患者接触,了解他对手术产生恐惧的原因。
给予耐心细致的讲解手术经过,与手术室巡回护士取得联系,与其交流。
患者安心接受手术。
2.2 术前护理 入院时对周围环境陌生和没人陪伴,缺少安全感。
对其介绍医院环境和科室人员情况及主管的医生、护士,帮助其联系陪护。
①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出现寒战、高热、腹痛加重范围扩大,考虑病情加重及时报告医生。
②协助医生完成相关检
·
6
3
1
·Chinese Journal of Coal Industry Medicine Jan.2013,Vol.16,No.1作者单位:665900云南省普洱市江城县人民医院
查。
③指导患者合理休息、改善和维持营养状态,入院后准备术者。
禁食、休息、补充液体和电解质,以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1]。
给予患者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高维生素、低脂的饮食。
患者生活饮食、情绪保持平稳。
做好预防并发症发生护理。
2.3 术后护理
2.3.1 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吸氧,注意有无黄疸。
注意胃管、T管、腹腔引流管、尿管的;固定、保管。
患者带着镇痛泵,注意麻醉药的用量,有无中毒,观察患者意识恢复时间,有无肝功损害,低血糖,脑缺氧,休克等所致的意识障碍。
准确记录各种引流管量、颜色。
管口周围皮肤情况。
有无发热、腹痛、巩膜黄染等。
观察和记录大便颜色,检测胆红素的含量。
2.3.2 基础护理 患者手术后回病室后,给予平卧位。
全麻未清醒者头偏向一侧,注意呕吐情况,保持呼吸道通畅。
正确连接各引流装置,给引流管贴上标签标明各管的位置,以免混淆。
全麻未清醒时患者取平卧位。
血压、脉搏平稳后改为半卧位,并鼓励患者多翻身、多活动,预防粘连。
做好切口和引流管的护理,观察切口敷料是否干燥,有渗血、渗液时及时更换;观察切口愈合情况,及早发现感染的征象。
观察腹腔各种引流管情况,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脱出或受压;记录各种流液的量、颜色、性状、经常挤捏引流管以防堵塞,保持引流管通畅,预防感染[2]。
患者通气后可拔出胃管。
进流质饮食。
建议患者每次进餐半小时前喝大约250ml的胆汁。
每日行口腔护理2次。
维护患者自尊。
2.3.3 T管的护理 引流胆汁,引流残余结石,支撑胆道。
①固定好T形管,用胶布贴于患者皮肤,再用别针固定在患者衣服上,患者可以自由活动,避免将T管拔出。
②保持有效引流,平卧时引流管高度不能高于腋中线,站立或活动时应低于腹部切口,以防胆汁逆流引起感染。
若引流袋位置太低可使胆汁流出过量,影响脂肪消化吸收。
T管不可受压、扭曲、折叠,经常挤捏,保持引流通畅。
T管未发生阻塞、脱出,观察记录引流液的颜色,量和性状。
③正常成人每日的胆汁分泌量为800~1 200ml,呈黄色或黄绿色,清亮无沉渣。
术后24h内引流量约为300~500ml,恢复饮食后每日增致600~700ml,以后逐渐减少至每日200ml左右。
④术后1~2d胆汁呈混浊的淡黄色,以后逐渐加深清亮呈黄色。
若胆汁突然减少或无胆汁流出,则有可能受压、扭曲、折叠、阻塞或脱出。
立即检查,通知医生。
⑤预防感染,严格无菌操作,长期带T管者,应定期冲洗,每周更换无菌引流袋。
引流管周围皮肤每日以75%乙醇消毒,管口周围垫无菌纱布,防止胆汁浸润皮肤引起发炎、红肿。
⑥并发症观察,观察有无黄疸、出血、胆漏。
2.4 出院指导
1)指导患者选择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忌油腻食物及饱餐。
养成良好的工作、休息和饮食规律,避免劳累及精神高度紧张,适当运动。
2)带T管出院向患者解释T管的重要性,告知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尽量穿宽松柔软的衣服,以防引流管受压,沐浴时采用淋浴,用塑料薄膜覆盖引流管处,以防增加感染的机会。
日常生活中避免提举重物或过度活动,以免牵拉T管而致其脱出。
在T管上标明记号,以便观察其是否脱出。
引流管口每日换药1次,周围皮肤涂氧化锌软膏加以保护。
若敷料渗湿,应立即更换。
每日在同一时间更换引流袋,早、晚各放一次胆汁,并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和性状。
若发现引流液异常或身体不适等,应及时就医。
留清主管医生和责任护士联系方法。
患者反复十几次返院取石,一般情况好。
3)长期带管心理支持。
患者由于单身,生活不规律。
对带管出院不自信。
对管口护理和引流袋更换缺乏信心。
护士教会其管口周围换药敷氧化锌软膏。
早、晚放引流液,怎样夹管又怎么样带管上班。
经返复训练,患者学会自理,心情有所放松,留与联系方法,患者感到安全。
每次返院取石,心情很好,主动与医生、护士交谈。
2.5 返院拔管 患者于2005年11月21日返院复查,肝管内、外未发现结石,给予夹管2d,无不适,给予拔管后残留窦道用凡士林纱布填塞,每日换药,残留道愈合好。
患者无不适。
生活、饮食正常。
3 小结
胆石病是一种常见疾病,而肝内、外胆管多发性结石近年来也少见,该患者整个肝脏内布满结石,手术采用长期经腹腔镜取石术。
首先使患者建立信心,知道长期取石的繁锁。
患者积极配合,反复取石十几次,长达9个月之久。
因患者自我护理得当,未发生任何并发症及感染。
生活、情绪恢复好。
4 参考文献
[1] 崔畅.肝内胆管结石、肝叶切除术围术期护理[J].华北国防医药,2009,21(5):94-95
[2] 闫耐香.胆囊炎合并胆石症术前术后护理[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1,14(10):1544
[2012—07—20收稿 2012—10—22修回]
·
7
3
1
·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3年1月第16卷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