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专版2019中考语文复习方案考题训练七专题十二记叙文阅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题训练(七) 专题十二记叙文阅读
◇叙事、抒情散文◇
一、[2018·北京一模]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10分)
影暖留痕
包利民
①有些影子,在心上留下痕迹,就像一朵永不熄灭的火,永远散发着温暖的感动。
②在我还是少年的时候,有一个场景一直记着。
村里有个男人,在农田里干活休息的时候,他都会站在母亲的身后,挡着太阳。
那时他们一家子都要下田里干活,原始的耕作,繁重的农务,其实每一户都是如此,只要能干的,都要去干。
母亲坐在地头,无树荫,他便站成一棵树,影子覆盖在母亲的白发上。
有太阳的每一天都是如此,他就站在母亲身后,用草帽给母亲扇着风,母亲坐在那里,白发在轻轻摇曳。
③那样朴素的年代,那样朴实的情感,太阳在上,并不高大的影子却凝重如山,也在我成长的心里刻下了不灭的印痕。
④初中时已经搬到了县城,班上有个女生,很沉默,极少与别人交流交往。
即使每天下晚自习,天已经那么黑,她也是独来独往,并不像我们成群结队或者有家长接送。
大约过了一年多的时间,她就忽然转变了,开始融入我们,开始笑,开始让青春和友谊同行。
她从不说改变的缘由,直到多年以后,我们早已天各一方,才在她的博客中看到答案。
她从小就失去了母亲,和父亲相依为命。
而父亲对她极为严厉,早早地锻炼着她自立的能力。
她起初不解,抱怨,甚至仇恨,极为羡慕那些放学就有父亲来接的同学。
⑤有时候,她会想,父亲即使不能来接自己,要是在日常生活中多给自己些安慰,她也不会如此耿耿于怀。
事情发生在一个雪还未融尽的初春之夜,下了晚自习的她急匆匆往家走,天上的月照着地上的雪,并没有黑暗的笼罩,可是她的心里还是充满恐惧,而且她能听到身后不远处传来轻微的脚步声,几次回头都没有人影。
转过一个巷角,她再次回头,却见在月光的斜斜照射之下,一个影子从转角外面投射到这边的地上。
看着拄着拐杖的影子,她的泪水喷涌而出。
她
写道:“父亲温暖的影子,一下子就融化了我心里所有的坚冰。
”
⑥高中的时候,暗恋班上一个女生,纯澈的岁月里,那一种心情也是悄悄地盛开。
她坐在我的侧后方,有时候总想转头去看她,就像只要看上一眼,便能静下心来听讲学习。
我的文具盒盖上,有一面小小的圆镜,我把文具盒半开,调整角度,便能看到她的一个侧影。
不知多少个日子,我就是在那个侧影的陪伴下度过。
那面小小的镜子,仿佛我青春里的一扇窗口,让我看见一个美好的影子,给我鼓舞。
直到高考结束,我也没有同那个女生说上一句话。
⑦许多时光流走,我甚至已经淡忘了那个人的容颜与名字,却依然清晰地记得那个镜中的侧影,她给了我青春岁月里太多的安慰与憧憬。
上了大学以后,由于种种原因,有一段时间心情很不平静。
那时候,我便会拿上一本从图书
馆借来的书,坐在宿舍后面的台阶上看。
多是黄昏时分,我看几页书,便抬头看对面不远处那棵树,枝叶摇曳,有时夕阳会把它的影子送到我的脚下。
⑧于是心也跟着轻轻颤动,书中的情节仿佛氤氲开来,一时宠辱皆忘。
就这样形成了习惯,只要不是十分寒冷的时候,我都会在傍晚坐在那台阶上看书。
间或看着那棵树的影子渐渐地变长,变淡,就像它的花儿谢落,满树叶片青青。
在那样的时候,它的影子伴着我,仿佛时光里的涟漪,直入心灵的感动。
⑨依然记得那树影,已成为我大学生活最难忘的情景之一。
多年以后,忽然在我们学校的网站论坛上,看到一些校友回忆过去的校园生活。
有个人在问,你们记得吗?在宿舍的后面,每天的傍晚,台阶上总会坐着个男生在看书,几乎每天都是如此。
下面许多人回答,都说有这回事。
一个女生说,当然记得,我每天都要看那个身影很久,就像一个温暖的剪影,给了我太多的感动,许多年来一直不曾忘掉。
⑩心里奔流着温暖的河,原来,在岁月中,我也曾成为温暖别人眼睛的影子。
那份暖多年后重回我的心底,让我的生命在这苍凉的世事中,永远保持着春天的温度。
1.作者在文中描述了与影子有关的哪几件事情?请补充完整。
(2分)
①。
②初中时班上女生的父亲用月夜下的影子融化了她心中的坚冰。
③高中时女生的侧影给予了“我”鼓舞。
④。
⑤大学时我在树下读书的影子温暖了别人。
2.结合上下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4分)
(1)于是心也跟着轻轻颤动,书中的情节仿佛氤氲
..开来,一时宠辱皆忘。
(写出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2)事情发生在一个雪还未融尽的初春之夜,下了晚自习的她急匆匆往家走,天上的月照着地上的雪,并没有黑暗的笼罩,可是她的心里还是充满恐惧,而且她能听到身后不远处传来轻微的脚步声,几次回头都没有人影。
(从描写的角度赏析这段文字)
3.“并不是所有的影子都是阴暗,有时候是我们心上的棉衣,呵护着一颗心的温度。
也并不是所有的影子都是虚幻,有时候是我们最真实的留恋,给了我们勇气和力量。
”这是从原文中抽取出来的,应该放在文章第③段和第④段之间,还是放在第⑤段和第⑥段之间?为什么?(2分)
4.请分析标题“影暖留痕”的作用。
(2分)
二、[2018·怀柔区一模]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8分)
无形家风的有形力量
柳栋
①由于“文革”的原因,我们家族那几本厚厚的《柳氏家谱》再未面世。
目前尚存的明清官帽盒、朝服箱、官印包袱皮等,表明了家族曾经的历史和辉煌。
如此之家族,家风是少不了的。
这不好直接强调,但家族、父母的点点滴滴和一言一行所折射出的无形家风,带给我们的则是有形的力量,使我有了走好人生之路的通行证。
②家风是一个人价值观形成和道德成长的起点,也是贯穿其一生的德育课和精神信仰。
从我四五岁记事起,清晨,经常是在母亲“黎明即起,洒扫庭除……”的教训中起床,打扫卫生,而后开始日课,描红、临摹《芥子园画谱》;“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这是吃饭时的声音;“积财千万,不如薄伎(伎:技巧,才能)在身。
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出自《颜氏家训·勉学》),这是背诗和古文的印记;“修身齐家,为学治世”“眼别小,什么都想沾点”……母亲苦口婆心、随时随地的“唠叨”,在我耳朵中磨出了中国传统典故、做人做事的底子……这种带有私塾式的启蒙,不知不觉中打下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
③在当时生活很困难的情况下,父母省吃俭用也要挤钱订阅《少年文史报》《中国少年报》《中国青年报》和《参考消息》等报刊,让我们了解中国和世界,使思想不致落伍。
直到今天看报仍然是我每天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
这让我从小在眼界、思维上要比同龄人稍广一些。
④大家出身的父母,经历了大富大贵、大起大落的时事变迁,为了撑起家族的门面,他们学食学缝,日浆夜缝,艰辛备至,吃尽了人间的甘苦。
在最困难的时候,由于母亲患病的缘故,父亲被迫从宁夏辞职回家,打工时木头砸到头顶,差点命归黄泉;母亲把好吃的给了婆婆、丈夫、孩子和亲戚,自己则残汤剩饭充饥。
父母深知人生道路的不易,便颇具苦心地让我们体验人间的甘甜与疾苦。
吃东西,细的、粗的、肉的、素的,想法调剂搭配。
那时候,白面是限供的,母亲蒸馍馍时就在玉米面上加点盐、辣椒面儿,外包一层白面,美其名曰“马蹄子”,以便看到就有食欲。
可我还是嫌不好而多次拒吃,不管我怎么哭闹耍赖,也打动不了母亲“后妈一般”的心,实在饿得不行了还得自己去吃。
后来,当我看到困难时期,李讷在毛泽东面前狼吞虎咽地把碗里的饭都吃了,而主席在一边装作看报纸也不给李讷提供更多的食物时,我顿然想到了母亲所为。
之后的岁月,无论我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的“天山雄狮”戍边,还
是后来调到大军区工作,什么样的环境我都能从容面对。
当我稚嫩的肩膀不再畏惧艰难困苦时,才真正体会到慈母严父的一片苦心。
⑤父母做任何事都是先人后己。
即使在“文革”那样的条件下,也尽其所能地帮助周围的邻居和孤寡老人。
有点好吃的,匀出一点,带着我送给孤寡老人;院子里的苹果熟了,送给周围邻居分享;天冷了,母亲拆几十双劳保线手套,织成毛衣送给老人;谁家有重活了,父母就让我们主动去帮着干……这样帮助人的事情做了多少,从来没有专门记过,也记不清了。
我们家与别人家,我与小朋友之间有什么矛盾问题了,哪怕我们没错,父母也总是说我们的不是,极少说对方的不好。
这让我学会了乐于助人、宽厚待人。
⑥张大千与我们家素有旧交。
说真的,我唯一的记忆是家里曾有张大千的照片、字画。
父亲对学书画的我仅提到过张大千留着大胡子,穿着中式长袍,拄着手杖,飘飘欲仙……但我怎么也想不到家族曾经资助张大千先生远赴敦煌临摹壁画,且大千先生和其儿子是我家的常客,家境殷实的父亲经常请其儿子下馆子改善生活。
知道这些已是父母辞世后,其他老人所讲。
知道父亲是个处级领导,有车,那更是在他去世12年之后,我偶然遇到从未谋面的老司机说起,且每次都是把车停在离家门口不远的拐弯处,从不在我家大门口上下车。
当年父亲不想让我有优越感。
⑦“靠天天太远,靠人人会走,靠墙墙要倒,谁都靠不住,靠自己最管用。
”这是父母教诲我要自立自强的口头禅。
家族、父母融化在严爱之中的家风,无疑起着潜移默化的涵养和约束作用,浸透在我的骨子,融入我的血脉,影响着我一生立身做人的基础和信条,熏陶着我努力去做一个正直善良、知书达理、对社会有用的好人。
⑧家风,既是无形的,又是有形的。
无形的家风,就是有形的力量。
(原文有删改) 1.文章第②段说“家风是一个人价值观形成和道德成长的起点,也是贯穿其一生的德育课和精神信仰”。
读完②~⑥段后我们发现,父母唠叨家训、①、②、帮助他人、不让“我”知道家里条件优越,正是用言行给“我”上着一堂堂生动而深刻的家风“德育课”。
(每空不超过8个字)(2分)
2.结合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在第④段加入画线句的内容。
(2分)
3.简洁而深奥的语句总能引起人们的思考,文章结尾处“无形的家风,就是有形的力量”就是这样的语句。
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00字左右)(4分)
三、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10分)
母爱在《新华字典》里
周脉明
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我做梦都想拥有一本属于自己的工具书——《新华字典》。
虽然那时《新华字典》的定价只有1.1元钱,但是对我来说却是天文数字。
我家当时五口人中,父亲常年患胃病,经常疼得捂着肚子直不起腰来,哥哥和我上小学,弟弟当时只有6岁。
字典对我的诱惑力是很大的,在读书或者写作业时,每当遇到生字生词等“拦路虎”,都要向同学借字典。
如果碰到同学正在使用字典,就得耐心等待;如果遇到不愿意借字典的同学,他就会给我一副不屑的冷脸,甚至是鄙夷的眼神,然后淡淡地说道:“我爸妈说了,不让我借给别人用。
你回家向你妈要钱,你也买一本呀……”
二年级暑假的一天上午,我在家写作业,可是碰到了很多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于是就去一位好朋友家借字典。
可是我那位好朋友不在家,只有他那上五年级的姐姐在家。
当她听我说明来意以后,把嘴一噘:“你用坏了咋办?你向你妈要钱去买呗,咱村供销社里的字典多得是……”
我噙着眼泪扭头就跑了,不是跑回家,而是跑向村西面山脚下的麦田。
因为妈妈正在那里和社员们一起割麦子。
不一会儿,我便跑到麦田里,只见一群强壮有力的男社员正在前面割麦子,一群女社员正在捆麦子、捡拾丢在田间的麦穗。
我来到女社员这边,寻了几眼没有看到妈妈的身影,便大声喊道:“妈——妈——”
这时候,邻居四婶认出了我,对我说:“你妈在前面跟着男劳动力割麦子呢!”
我来到前面割麦子的男劳动力人群中,只见一个个戴着草帽的男劳动力,手拿锃光瓦亮的镰刀,弯着腰,排成“人”字形在割麦子。
只见中间一位“男劳动力”的后背被汗水浸透了。
“他”一只手往前一探,往回一收,手里便抓住了一束麦秆,一只手拿镰刀贴着地面往回用力一拽,“唰唰唰……”转眼间,身后的麦捆子便错落有致地铺成一行。
还是看不到妈妈的身影,我便又喊了起来:“妈——”
“妈在这里呢!咋不在家写作业啊?”这时候,男劳动力中间传来妈妈的声音。
啊!我刚才看到的中间那个割麦子的“男劳动力”原来是妈妈!
只见妈妈本来瘦削的脸被晒得红里发黑,流着汗珠,鬓角的几缕头发被汗水浸湿了贴在脸上,胸前的衣襟湿了半截,正吃惊地望着我。
我的心里顿时觉得涩涩的,没想到妈妈割麦子这么辛苦。
为了多挣点工分,她竟然没有像别的女人那样干轻巧的捆麦子、捡麦穗的活儿,而是干男劳动力割麦子的重体力活儿。
“妈……我要钱……买……字典。
”我本意不想提买字典的事,可是口中却不由自主地说了出来。
“这……”妈妈犹豫了一下,便从兜里掏出几张皱皱巴巴的毛票,数了数递给我,说,“这是我准备回家买盐的钱,那就不买了,你先拿去买字典吧。
”说着,妈妈就把钱塞给了我。
我拿着妈妈给的钱,心情沉重地来到供销社。
刚想买字典时,忽然看到父亲正在赊盐,我便替父亲把钱交上了。
父亲惊讶地问我:“你哪儿来的钱?”
我撒了个谎:“是妈妈让我买盐的钱。
”
中午,妈妈回家,从父亲口中得知了这件事,看了看我,摸着我的脑袋没有说话,眼睛却湿润了。
几天后的中午,母亲割完麦子回家吃饭时,带着一脸的疲惫,把一本崭新的《新华字典》递到我的手中:“孩子,这回有了这个哑巴老师,咱以后学习就不怕了。
妈妈相信你的学习会更好……”这时,只见妈妈的身体晃了晃,差点栽倒,父亲忙把她扶到床上躺下了。
原来,爸爸每天都要给妈妈冲一碗鸡蛋水,以增强妈妈的体力,不然她是不能在麦田里和男劳动力一起干活的。
妈妈坚持几天没有喝鸡蛋水,用积攒下的鸡蛋换了钱,给我买了这本《新华字典》。
我捧着崭新的《新华字典》,流下眼泪,这是我拥有的第一本学习工具书。
(选自《读者·校园版》,2018年第8期) 1.通读全文,说一说本文围绕“《新华字典》”写了哪四件事。
(4分)
2.这篇文章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看似简单朴实的词语背后却蕴含着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
请从文章后八段中选取一处,说说这一特点是如何体现的。
(3分)
3.文中的母亲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结合文章内容及自己的理解,说一说这是为什么。
(3分)
四、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9分)
十五岁的月亮
刘柠柠
①十五岁的我,像一只困兽,在教室里走来走去。
②正是晚饭时间,教室里只剩我一人。
初三和毕业班,是两个令人紧张的词语。
我烦躁不安,因为我向班主任请假被拒绝了。
③执拗而任性的年纪,是不会理解老师的苦心的。
看着班主任的背影,我几乎绝望了。
我想回家,想吃母亲做的饭,想在自家热被窝里好好睡一觉。
进入初三一个多月,我没有睡过一个好觉。
④我们班的教室在二楼西头的最后一间。
食堂前面的花坛紧挨着教学楼,比二楼的教室只矮一点点。
⑤有同学回教室了,我不知从哪里来的胆量和勇气,冲出教室,站在走廊栏杆上,朝着花坛跳下去……
⑥我很幸运,栽在花坛里。
我得意地爬起来,朝站在走廊上的同学们笑笑。
一个要好的同学把书包甩给了我。
⑦就这样,我终于如愿以偿,踏上了回家的路。
为了早点到家,我就抄近走山路。
六七里山路,我一直走到太阳落山。
一轮白月亮挂在天幕上,模模糊糊的,似乎离我很远。
⑧到家时,我早已饥肠辘辘。
母亲炒了一碗油饭,我大口大口地吃起来。
她坐在我面前,摸摸我的额头,柔声问我哪里不舒服。
我说,没哪里不舒服啊。
母亲的脸色变得有点难看,不停地数落我。
我埋头吃饭,没有理会。
⑨门外传来父亲的声音,母亲拿起手电筒,迎了出去。
我站在门口,只看见一个从田埂上走过来的黑影子:上身前倾,背部高高隆起,像一只单峰骆驼。
父亲并不是驼背。
他生性勤劳,如果回家路经树林,他会顺手捡些枯枝捆好了背回家。
⑩父亲看到我的第一句话是:“向老师请假没?”我答不上来。
“啪”!我的脸重重地挨了一巴掌。
从小到大,我挨打的次数屈指可数。
打我一巴掌后,他似乎还不解恨,抓起门后的扫帚,一边打一边骂我不争气。
我捂着火辣辣的脸,不争气的泪水奔涌而出。
我流泪不是因为被打后感到疼痛,而是因为父亲骂我的话。
逃学在我看来,是一些学习成绩差、表现很不好的学生才会做的事,是一件让人深恶痛绝的事。
而我,一直以来学习成绩优秀,在学校经常被老师夸,被同学羡慕。
这一次,仅因为回家,我就成了一个逃学的坏孩子,一个不能被原谅的坏孩子。
屋外几声狗叫,有人来了,父亲出门前丢下一句话:“赶快吃饭洗澡,等会儿我回来送你回学校!”母亲去喂猪了,我一个人站在厨房里,泪水模糊了我的视线,曾经温暖的家变得陌生无比。
温柔的母亲与慈祥的父亲,都变得冷漠无情。
在他们眼里,我已经一无是处,还会被他们赶出家门。
我伤心至极。
“这个家容不下我了。
”十五岁的我,背起书包,摇摇晃晃地走出家门,赶回学校。
月亮真好,又圆又大,像一面明晃晃的镜子,安安静静地镶嵌在夜空中。
恍惚间,我听见有人呼唤我的名字,越来越近。
那是父亲和大表哥的声音。
我不想被他们发现,拐进小树林,蹲在灌木丛里。
过了一会儿,父亲和大表哥骑着自行车从我眼前经过,大声唤着我的名字。
他们走远了,我才站起来,揉揉有些发麻的腿。
很快,我走出了小树林,来到山脚下的一个水塘边。
冰盘似的月亮照在水里,越发显得恬静而饱满。
我忘了身上的痛,捡起一块石头,朝水中央的月亮砸过去,刹那间,满池闪闪发光。
来到学校,我不敢去教室,就回到寝室。
放学后,同学们纷纷拥上来问我去哪儿了。
原来,父亲来学校找过我。
我有些不好意思,胡乱答了几句。
然后班主任来了,站在门外大声问我回寝室没有。
他说,我父亲等着他回电话。
第二天早上,我上早自习时看见教室门口站着一个人,蓬乱的头发,眼窝深陷,一双旧解放鞋上沾满了湿润的黄土。
这是我父亲。
他把一罐头瓶腌菜递给我。
他的手很凉,粗糙得仿佛腐朽干枯的老树皮。
我的心好像被什么扯了一下,“爸爸!”——一句堵了我一夜的最简单的话,在我心里上下左右打转,停在嘴里,又被我咽了回去。
他在我面前站了不到一分钟,临走时,我看见他的嘴唇嚅动了几下,似乎想说什么,最终什么也没说。
我低下头,一大串眼泪摔碎在我的脚背上,就像那一夜的水塘里,被我砸碎的月亮。
(选自《中学生阅读》2018年3月,有删改) 1.“我”十五岁的经历可谓一波三折,请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
“我”因想家请假被拒,→因父亲的责骂和母亲的冷淡离家返校,
→“我”被父爱感动,认识到错误。
(2分)
2.这篇文章浸透着作者深挚的情感,富有感染力,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请以文章最后一段为例做简要分析。
(不超过100字)(4分)
3.十五岁的“我”因老师拒绝请假而逃学,因父母的责骂而离家,这种做法可取吗?说一说你的观点。
如果遇到类似问题,你会如何解决?(3分)
五、[2018·海淀区二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9分)
第四极
——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
许晨
浩瀚无际的西北太平洋某海域,深蓝色的海水犹如成片成片的“水晶蓝”绸缎,在清晨的阳光里闪烁着明亮而富有质感的光泽。
2012年6月,“向阳红09”船搭载着“蛟龙”号和海试队抵达预定海域——马里亚纳海沟,进行7000米级下潜试验。
总指挥刘峰在做下潜动员:“为了今天,我们等待了很久……”
吹响深海集结号
2001年12月7日,寒风凛冽,雪花纷飞。
北京友谊宾馆会议室,却洋溢着春天般的温暖。
这里正在召开竞聘“7000米载人潜水器”总体组成员会议。
几位应聘者陈述过后,主持人宣布:“现在请大洋办的刘峰做应聘报告。
”
刘峰上台介绍了自己的简历、对专项计划的认识及初步设想。
最后,他提高声音说道:“世界正在进行蓝色圈地运动,我们中国人不能当看客。
形势紧迫,时不我待。
如果应聘成功,我一定团结各个单位科研人员,为我国的深潜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与会专家认为刘峰的应聘报告有观点、有思路、有信心,他既熟悉研发7000米载人潜水器的来龙去脉,又具有高度的献身祖国深海开发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最终,刘峰被任命为总体组组长。
回到家,刘峰一直沉浸在兴奋与激动中,反复默念着王昌龄的绝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他心中充满了迎接挑战和机遇的豪情。
时间往前推到1984年10月,英国伦敦布鲁纳尔大学,博士论文答辩正在进行中。
“我注意到,您这儿写的‘献给我的祖国’,是吗?”答辩委员会主席看着吴有生博士论文扉页上的一行英文问道。
“是的。
”“那您打算留在英国吗?这里有很好的研究和生活条件啊!”“我感谢校方和老师们的厚爱,但祖国更需要我。
”吴有生礼貌而坚定地回答。
回国后,吴有生1992年出任中船重工702所所长,1994年当选为首届中国工程院院士。
这次,他将担任《7000米载人潜水器总体方案论证报告》的领军人物,702所也将负责研制总装“蛟龙”号。
66岁的702所研究员徐芑南已退休6年,这次却被破格聘任为“7000米载人潜水器总设计师”。
这一任职,就是整整10个春秋……[甲]有人说,徐芑南的人生高度,几乎可以用中国深海潜水器的下潜深度来衡量:600米,1000米,3000米,6000米,7000米!中国载人深潜每前进一步都有他的杰出贡献,他的梦想随着潜水器的下潜,不断深入到更蓝更深的海域。
有志男儿建奇功
2004年,“蛟龙”号开始组装。
潜水器十几万个零部件,组装中最大的难度就是密封性,其精密度要求达到了“丝”级。
顾秋亮和他的师傅级前辈们一起被抽调到这个项目上。
人称“顾两丝”的顾秋亮,即便是在摇晃的大海上,纯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