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经典复习题(含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
1.科学家研制出一种新型催化剂,可用于去除装修残留的甲醛(化学式为CH2O)气体,该反应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如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个甲醛分子由1个碳原子和1个水分子构成
B.该反应中产生了两种新分子
C.该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发生了改变
D.该反应是分解反应B
解析:B
【分析】
由图可知,该反应是甲醛与氧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化学
方程式为CH2O+O2催化剂
CO2+H2O。
A、1个甲醛分子是由1个碳原子、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不含水分子,不符合题意;
B、该反应的生成物水和二氧化碳,它们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符合题意;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不符合题意;
D、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两种物质,不符合“一变多”的特点,不属于分解反应,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本题为化学反应的微观模型表示,完成此题,关键是根据图示得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然后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2.某反应前后分子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化合物B.图中共表示3种物质
C .该反应后分子数目增多
D .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D
解析:D
A 、由微粒的构成可知,反应物中
B 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属于单质,故选项说法错误; B 、由微粒的构成可知,图中共有4种不同分子,表示4种物质,故选项说法错误;
C 、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反应后分子的目没有变化,反应前后相等,故选项说法错误;
D 、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反应后原子个数不变,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
3.我国科学家研究出碳化钼(Mo 2C )负载金原子组成的高效催化体系,使水煤气中的CO 和H 2O 在120℃下发生反应,反应微观模型如图所示。
下列关于该反应的分析正确的是
A .金原子对CO 起吸附催化作用
B .反应的微观模型图中共有4种元素
C .反应的微观模型图中有两种单质分子
D .生成物中共有3种分子A
解析:A
碳化钼(Mo 2C )负载金原子组成的高效催化体系使水煤气中的CO 和H 2O 在120℃下发生
反应,反应方程式为222
CO+H O
CO +H 120催化剂℃
; A 、从图可以看出该反应中金原子对CO 分子起吸附催化作用,故正确; B 、反应微观模型中,有钼、金、碳、氢、氧5种元素,故错误;
C 、由微粒的构成可知,反应微观模型中只有1种单质分子,即氢分子,故错误;
D 、反应微观模型中,生成物中共有2种分子,二氧化碳分子和氢分子,故错误。
故选:A 。
4.《本草纲目拾遗》“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三七素(C 5H 7N 2O 5)是传统中药三七的主要有效成分,下列有关三七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三七素属于氧化物
B .三七素中碳元素和氮元素的质量比为5:2
C .三七素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只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D .每个三七素分子中含有5个碳原子,7个氢原子,2个氮原子和5个氧原子D 解析:D
A 、由化学式可知,三七素是一种多种元素组成的含碳化合物,因此不是氧化物,故选项A 不正确;
B 、三七素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12×5):(16×5)=3:4,故B 选项不正确;
C 、三七素中含有碳、氢、氮、氧四种元素,三七素在氧气中完全燃烧时,除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外,还会生成氮的氧化物,故C 选项不正确;
D 、由化学式可知,每个三七素分子中含有5个碳原子、7个氢原子、2个氮原子和5个氧
原子,故D 选项正确; 故选D 。
5.在反应A+2B=2C+D 中,B 、D 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8:11。
若1.6gA 与6.4gB 恰好完全反应,则生成C 的质量为( ) A .2.3g B .3.6g
C .4.2g
D .6.5g B
解析:B
假如B 、D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8和11,设1.6gA 与6.4gB 恰好完全反应成D 的质量为x ,
A +2
B =2
C +D
28116.4g
x
⨯ 28 6.4g
11x ⨯= x =4.4g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C 的质量为1.6g+6.4g-4.4g=3.6g 。
故选:B 。
6.“宏观—微观—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工业上生产尿素[CO (NH 2)2]的微观示意图如下所示,根据图示信息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H 3 + CO 2一定条件
CO (NH 2)2 + H 2O
B .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由分子构成
C .反应前后分子和原子的种类都发生改变
D .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C 解析:C
A .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氨气和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能反应生成尿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2
2222H O NH CO CO NH ++一定条件
(),故正确;
B .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图中的四种物质均是由分子构成的,故正确;
C .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原子的种类没有发生改变,故不正确;
D .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故正确。
故选:C 。
7.一定条件下,将甲、乙、丙、丁四种物质放入密闭容器内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
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B.甲和乙的质量比为21:5
C.丁物质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D.反应后丙物质的质量为20g D
解析:D
【分析】
化学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2g+27g+4g+8g=10.5g+2.5g+待测+8g,待测=20g。
反应后质量增多的物质是生成物,质量减少的物质是反应物,差量是生成的质量或参加反应的质量。
甲反应后质量增多,甲是生成物,生成的质量为8.5g,乙反应后质量减少,乙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质量为27g-2.5g=24.5g,丙质量增多,丙是生成物,生成的质量为20g-4g=16g。
该反应是:乙=甲+丙。
A、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是化合反应,由一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是分解反应。
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此选项错误;
B、甲和乙的质量比为:8.5g:24.5g=17:49,此选项错误;
C、丁物质反应后质量不变,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是不参与反应的杂质,此选项错误;
D、反应后丙物质的质量为20g,此选项正确。
故选D。
【点睛】
首先根据反应前后的差量确定出物质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然后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判断待测物质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8.构建化学基本观念是学好化学的基础。
下列对化学基本观念的认识正确的是()A.类别观: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都是单质
B.元素观: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粒子的总称
C.微粒观:所有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D.变化观:能分解产生氧气的物质一定含有氧元素D
解析:D
A.氧气和臭氧混合,只含有一种元素,是混合物,不是单质,故A不正确。
B.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概念中指的是“一类原子”,而不是“一类粒子”,故B不正确。
C.分子、原子和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例如氧气是由分子构成的,铁是由原子构成的,氯化钠是由离子构成的,因此C不正确。
D.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可以判断D正确。
故选:D。
9.如图所示是某反应前后的微观示意图,“○”和“●”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
则该反应
A.有单质生成
B.既不是化合反应也不是分解反应
C.反应前后分子种类不变
D.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个数比为2∶1D
解析:D
反应前后存在相同的分子,所以图示中含有不反应的分子,故该图示的过程可用如图的过程表示:
A、化合物的分子含有多种原子,故由图示可知该反应生成的是一种化合物,没有单质生成,此选项错误;
B、该反应是两种单质反应生成一种化合物,是化合反应,此选项错误;
C、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发生改变,此选项错误;
D、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个数比为2∶1,此选项正确。
故选D。
【点睛】
能从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中获取正确的化学信息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0.如图两幅微观示意图揭示了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
相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图乙说明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和OH﹣反应生成了H2O
B.图甲表示的是化合反应
C.图甲表示的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没有改变
D.上述两图说明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都不会发生变化C
解析:C
A 、图乙表示的是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是中和反应,实质是+H 和OH ﹣反应生成了2H O ,说法正确;
B 、图甲中是氢气和氯气反应生成氯化氢,由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符合化合反应的特点,说法正确;
C 、图甲表示的反应中由两种单质参加反应生成了化合物,一定有化合价的变化,说法错误;
D 、上述两图中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都不会发生,说法正确。
故选:C 。
【点睛】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化学变化实质的理解,并会根据微观图分析解答相关问题,同时须具备判断化合反应、中和反应的相关知识。
11.氨催化氧化是制硝酸的主要反应之一,其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甲分子中氮、氢原子个数比为1:3
B .参加反应的乙与生成丁的分子个数比为1:2
C .丙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0
D .两种生成物均为氧化物B 解析:B
A 、由微粒的构成可知,甲是氨气分子,氨气分子中,氮、氢原子个数比是1:3,故说法正确;
B 、依据图示的分子结构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2
245O 46H O NH NO ++一定条件
,参加反应的乙与生成丁的分子个数比为5:6,故说
法错误;
C 、丙是一氧化氮,相对分子质量为14+16=30,故说法正确;
D 、两种生成物均是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故说法正确; 故选B 。
12.将一定量的炭放在含有一定质量的氧气的密闭容器中燃烧,实验数据如下表: 项目 ① ② ③ 氧气的质量/g
8
40
24
炭的质量/g3126
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g114422
其中能直接体现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A.①B.①②③C.②③D.①③B
解析:B
【分析】
碳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物有二氧化碳或一氧化碳,当氧气充足时,碳与氧气在点燃在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O2点燃
CO2,由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碳
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时,碳与氧气的质量比为12:32=3:8,因此,当混合物中碳与氧气的质量比为3:8或小于3:8时,二者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表中所列数据中①组数据碳与氧气的质量比为3:8,②③组数据中碳与氧气的质量比小于3:8,故①②③数据符合题意。
故答案选B。
13.下列图象与对应实验过程中相关量的变化,其中正确的是()
A.将一定质量的蒸馏水通电
B.加热氯酸钾和加热等质量氯酸钾与少量二氧化锰的混合物,产生氧气质量
C.在一密闭容器内燃烧足量的红磷,容器内气压的变化
D.一定质量的氢气和一定质量的氧气在密闭容器内恰好完全反应,容器内原子总数目变
化 C
解析:C
A .通电分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而不是质量)之比为2:1,故选项A 图象错误;
B .加热氯酸钾和加热等质量氯酸钾与少量二氧化锰的混合物,纯氯酸钾中氯酸钾的质量比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大,最终纯氯酸钾生成氧气的质量多,但加入二氧化锰的反应速率快,至完全反应所需时间短,故选项B 图象错误。
C .红磷燃烧放热,装置内气压增大,随着反应的进行,氧气被消耗,气压逐渐减小,至完全反应不再发生改变,最终气压一定比反应前小,故选项C 图象正确。
D .一定质量的氢气和一定质量的氧气在密闭容器内恰好完全反应,容器内原子总数目不变,故选项D 图象错误。
故选C 。
【点睛】
本题是一道图象坐标与化学知识相结合的综合题,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正确分析各变化的过程,注意分析坐标轴表示的意义、线的起点、折点及变化趋势,进而确定正确的图象。
14.在一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中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质,质量如下表: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质量(g) X 1
6
10 反应后质量(g) 4 20 6
31
A .丙一定是催化剂
B .X 的值为40
C .甲可能是单质
D .该反应可以表示为−−−−→+一定条件
甲乙丁D
解析:D
A 、丙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有可能是催化剂,也有可能没有参与反应,故A 项错误;
B 、根据题目中的数据和质量守恒定律可知:1610420631x +++=+++,44x =,故B 项错误;
C 、根据表中数据分析的,丙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乙反应前后质量增加19g ,丁反应前后质量增加21g ,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减少的质量来自甲,则甲分解生成乙和丁,则甲一定是化合物,故C 项错误;
D 、甲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乙和丁,则该反应可以表示为:−−−−→+一定条件
甲乙丁,故D
项正确; 答案:D 。
15.如图是水电解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水电解属于物理变化
B .水分子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的
C .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不变
D .该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数量不变D 解析:D
A 、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选项A 错误;
B 、由水分子的构成可知,水分子是由氧原子和氢原子构成的,选项B 错误;
C 、由微粒的变化可知,水分子变化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发生了变化,选项C 错误;
D 、根据图示,该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数量不变,选项D 正确。
故选D 。
二、填空题
16.天然气不仅可以作燃料,而且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
天然气重整可以得到合成气,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用不同催化剂可使合成气合成不同的物质。
下列物质仅以合成气为原料不可能得到的是_____(填序号)。
A 甲醛(CH 2O)
B 甲醇(CH 3OH)
C 尿素[CO(NH 2)2]C 解析:C
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合成气是一氧化碳和氢气的混合气体,含有碳元素、氧元素和氢元素,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各种元素的种类不变,反应物中也只含有碳元素、氧元素和氢元素,所以仅以合成气为原料不可能得到尿素,故选C 。
17.下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示意图中共有_______种分子,参加反应的2A 与2B 两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_______。
此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______。
(2)在上述一系列反应中,以下各项中不发生变化的是_______(填序号)。
①原子种类 ②原子数目 ③分子数目 ④元素种类 ⑤元素化合价1:1化合
反应①②③④
解析:1:1 化合反应 ①②③④
(1)由该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各种物质反应的微粒数目关系是:
可见共有3种分子,参加反应的2A 与2B 两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1:1,此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化合反应。
(2)①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一定不变; ②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数目一定不变; ③由该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中分子数目不变; ④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一定不变;
⑤由该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物为两种单质,生成物为一种化合物,元素化合价改变;
故填:①②③④。
18.根据题意写符号表达式。
(1)红磷燃烧时因其白烟浓厚,军事上常将其制成烟幕弹:________________; (2)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和碳:_________。
【分析】首先根据反应原理
找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根据符号表达式的书写方法步骤(写注)进行书写即可
解析:225P + O P O −−−→点燃
2Mg + CO MgO + C −−
−→点燃 【分析】
首先根据反应原理找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根据符号表达式的书写方法、步骤(写、注)进行书写即可。
(1)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符号表达式225P + O P O −−−→点燃;
(2)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和碳,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2Mg + CO MgO + C −−−→点燃。
故填:(1)225P + O P O −−−→点燃;(2)2Mg + CO MgO + C −−
−→点燃。
19.按要求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有水生成的化合反应。
_______ (2)有黑色固体生成的化合反应。
_______ (3)有两种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
_______(或) 解析:22
22H +O 2H O 点燃
2
343Fe+2O Fe O 点燃
2222H O
2H +O ↑↑通电
(或
2Δ
2HgO 2Hg+O ↑)
(1)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是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化合反应,化学方程式为:22
22H O 2H O 点燃
+。
(2)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四氧化三铁,是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化合反应,化学方程式为:2
343Fe 2O Fe O 点燃
+。
(3)水通电下生成氢气和氧气,或者氧化汞受热生成汞和氧气,均是一种物质生成两种物质的反应,生成物都是单质,属于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为:2222H O 2H O ↑↑
通电
+或 2Δ
2HgO
2Hg O ↑+。
20.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其成分有着广泛的用途。
(1)空气中含有多种成分,如图是空气成分示意图(按体积计算)。
① a 的化学性质_______,因此常用做保护气。
② 下列选项属于氧气的用途的是_______(填字母序号)。
A 霓虹灯B 医疗急救C 炼钢
(2)进入地窖或深井前,需用燃着的蜡烛做烛火实验,如右图所示。
若蜡烛熄灭,说明地窖或深井中氧气含量_______(填“高于”或“低于”)空气。
从氧气性质的角度,分析进入地窖或深井前需要做烛火实验的原因是_______。
(3)在密闭的空间中,可使用“氧烛”来快速提供氧气。
氧烛中含有氯酸钠( NaClO3)、金属粉末(Al、Fe、Mg等)和催化剂等。
①氧烛放出的氧气来自于_______。
②推测氧烛中加入催化剂的作用是_______。
化学性质不活泼BC低于氧气支持燃烧若烛火熄灭说明氧气不足无法供给呼吸氯酸钠(NaClO3)的分解加快反应速率
解析:化学性质不活泼 BC 低于氧气支持燃烧,若烛火熄灭,说明氧气不足,无法供给呼吸氯酸钠(NaClO3)的分解加快反应速率
(1)①a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即氮气,其化学性质不活泼,可做保护气;
②氧气能支持燃烧,供给呼吸,所以可用于医疗急救、炼钢等;稀有气体通电后会发出有色光,所以可制霓虹灯;故填:BC。
(2)氧气能支持燃烧,氧气含量越多,燃烧越旺,进入地窖或深井前,需用燃着的蜡烛做烛火实验,若蜡烛熄灭,说明地窖或深井中氧气含量低于空气;进入地窖或深井前需要做烛火实验,是因为氧气能支持燃烧,若蜡烛熄灭,说明氧气不足,无法供给呼吸,会造成人死亡;
(3)①氯酸钠中含有氧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氧烛放出的氧气来自于氯酸钠分解;
②依据反应原理推测氧烛中加入催化剂的作用是加快反应速率。
21.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84”消毒液等被广泛使用。
(1)蔬菜、水果等食物不能用“84”消毒液消毒,原因可能是_____。
(2)次氯酸钠(NaClO)是“84”消毒液的有效成分,次氯酸钠中Cl化合价为_____价。
(3)工业制取次氯酸钠的原理是:2NaOH + Cl2═NaCl + NaClO + X,则X的化学式为
_____。
(4)洁厕灵与“84”消毒液混合使用时会发生化学反应(NaClO+2HCl = NaCl+Cl2↑+H2O),生成有毒物质,因此禁止将两者混合使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填序号)。
A Cl2是有毒气体
B 消毒液浓度越高越好
C 使用“84”消毒液最好佩戴橡胶手套
D NaClO、H2O均为氧化物有腐蚀性或有氧化性等+1H2OAC
解析:有腐蚀性或有氧化性等 +1 H2O AC
(1)蔬菜、水果等食物不能用“84”消毒液消毒,原因可能是:“84”消毒液有腐蚀性、氧化性等;故填:“84”消毒液有腐蚀性、氧化性等。
(2)次氯酸钠中,钠元素化合价为+1价,氧元素化合价为-2价,设氯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则(+1)+x+(-2)=0,得x=+1价;故填:+1;
(3)反应前钠原子、氧原子、氢原子、氯原子个数分别为2、2、2、2,反应后钠原子、氧原子、氢原子、氯原子个数分别为2、1、0、2,所以1个X 分子中,含2个氢原子,1个氧原子,则X 的化学式为H 2O ;故填:H 2O ; (4)A .Cl 2是有毒气体,该选项说法正确; B .消毒液浓度不是越高越好,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 .使用“84”消毒液最好佩戴橡胶手套,该选项说法正确; D .NaClO 中含有三种元素,不是氧化物,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填:AC 。
22.下图是某反应的部分微观示意图。
(1)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2)生成物中氧化物与单质的质量比为_____。
(3)请用微粒观解释此化学变化的实质_____。
9:8过氧化氢分子破裂成氢原子和
氧原子每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水分子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
解析:22
222H O 2H O+O ↑催化剂
9:8 过氧化氢分子破裂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每两个
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水分子,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
(1)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过氧化氢在催化剂的作用下生成了水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2
222H O 2H O+O ↑催化剂。
(2)由方程式是:生成物中氧化物水与单质氧气的质量比为 (18×2):32=9:8。
(3)由微粒的变化可知,该化学变化的实质是:过氧化氢分子破裂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每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水分子,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
23.完成下列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______; (2)硫在空气中燃烧:_______; (3)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_______; 解析:4
24222KMnO K MnO +MnO +O ↑加热
2
2S O SO +点燃
2
22
222H O 2O H n O+O M ↑
(1)高锰酸钾发生分解反应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
24222KMnO K MnO +MnO +O ↑加热
(2)硫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
2S O SO +点燃
;
(3)过氧化氢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水、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
22
222H O 2O H n O+O M ↑
24.在一定条件下,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质量部分数据如表所示。
(2)b 等于____。
(3)该化学反应所属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反应。
7化合【分析】由表格中的数据得知
反应前后甲物质的质量减少乙物质的质量减少丙物质的质量不变丁物质的质量增加所以甲乙为反应物丁是生成物丙为催化剂或者不参与反应的杂质
解析:7 化合 【分析】
由表格中的数据得知,反应前后甲物质的质量减少,乙物质的质量减少,丙物质的质量不变,丁物质的质量增加。
所以甲、乙为反应物,丁是生成物。
丙为催化剂或者不参与反应的杂质。
(1)在化学反应中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所以反应前的总质量=反应后的总质量。
故
122630032810a a +++=+++=,。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不变,故
12263092237b b +++=+++=,。
(3)因为由分析可得,反应物为甲、乙,生成物为丁,是多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符合“多变一”。
故属于化合反应。
25.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项基本技能。
请根据题意回答下列问题:
(1)从组成上看,自然界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氧气是由_____________组成的; (2)从结构角度看,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是分子、原子、离子,氧气是由_________构成的;
(3)从变化的角度看,氧气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22
6H O+6CO 光叶绿素
2X+6O ,则x 的化学式___________________。
氧元素氧分子
(或分子)C6H12O6
解析:氧元素 氧分子(或分子) C 6H 12O 6 (1)氧气由氧元素组成,故填:氧元素。
(2)氧气由氧分子构成,故填:氧分子。
(3)根据质量守恒,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反应前12H 、18O 、6C ,反应后12O 、X ,故X 含有12H 、6O 、6C ,故填:C 6H 12O 6。
26.在一密闭容器内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图所示。
请回答:
(1)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
(2)乙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3)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
(4)该反应中,甲和丁的质量比为_______。
分解反应不一定丙甲+丁9:8 解析:分解反应 不一定 丙→一定条件
甲+丁 9:8
(1)甲物质反应前后质量增加,属于生成物,增大了32g-14g=18g ,乙物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丙物质反应前后质量减小,属于反应物,减小了50g-16g=34g ,丁物质反应前后质量增大,属于生成物,增大了22g-6g=16g ,此反应为丙生成甲和丁,一种物质生成两种物质,属于分解反应。
(2)乙物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可能不参与反应。
(3)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丙→一定条件
甲+丁。
(4)该反应中,甲和丁的质量比为18:16=9:8。
三、解答题
27.安全火柴梗头及火柴盒侧面的物质如图所示,当两者摩擦时,听到嚓一声,看到了火焰、白烟,闻到了刺激性气味,这是因为生热点燃红磷,火柴梗(主要成分为碳)着火。
你知道划火柴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反应吗?请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