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自贡市旭川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自贡市旭川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骡子
王宇
马棚里来了新的入驻者,骡子。

马棚里原来的那匹马走了。

有人说:那匹马因为跑得快,被新主人相中,去赛马场效力了。

有人说:那匹马天生好看,被新主人相中,去马戏团了。

有人说:那匹马太贪吃,爱炫耀,又不爱干活儿,被主人送屠宰场来了。

总之,那匹马再也没有回来,这是不争的事实。

骡子住进马棚,兴奋不已。

这环境,这待遇,这享受,比以前好多了。

尤其是它独享着那个硕大的马槽,谁也不和它抢食,而且人们抢着给它喂草料。

这日子过得惬意极了。

想一想,自己曾经过的是什么日子。

每天与马和毛驴在一块草地上吃草,今天马看见不顺眼,就飞奔过来,照着它脖子咬几口,嘴里骂道:“你这杂种,滚远点儿。

”明天驴看见不顺眼,就撅着屁股,给它几蹄子,嘴里骂道:“你这杂种,快快离开这块草地。

”骡子忍着疼,不敢吱声,很委屈,也很纠结。

怎么自己长得又像马又像驴,可又什么也不是?
住进马棚里的骡子,很向往马过的日子。

虽然被主人骑着,但是高高地仰着头。

在众目睽睽之下,能得到人们的赞美,甚至还有闪光灯的特写,登上报纸的头版头条。

相比之下,毛驴过的是什么日子,默默无闻,不是拉磨就是驮东西,整天不辞辛苦地替主人干活儿,又苦又累,还得不到主人的夸奖,更不用说别人的赞誉了。

住进马棚后,每天除了吃东西要低头外,其余时间,总是把头仰得高高的,学着马的步伐,有节奏地走路。

得空儿就去美发中心,把尾巴稀疏而灰暗的杂毛焗染得黑而光亮,蓬松如马尾。

把短而直的鬃毛尽量拉长,烫成波浪状,形如马鬃。

乍一看,这骡子还真有点儿像马了。

它很期待主人能对它另眼相看。

主人欣赏骡子的力量比驴大,脾气没有驴那么倔,模样比驴好看,但又没有马那么娇气,而且比马低调而适用。

没想到新来的骡子把自己整成个马的样子,心里真有点儿不舒服。

主人动了念头,想把骡子再次放归草地,心里埋怨那个饲养员,这骡子根本就不是当初推荐时所说的那样:埋头苦干,任劳任怨,脑瓜绝顶聪明,急他人之所急,想他人之所想。

主人在马棚前来回地踱步,若有所思地看着骡子吃草。

骡子嚼着鲜嫩的青草,却读不懂主人的心思,但它从主人的眼神里感到一丝丝的不安。

骡子想,自己住的是马棚,吃的是精饲料,却没干出什么给主人
露脸的事情,心里也很愧疚。

于是,骡子想在主人的面前好好表现一番。

主人来了,原本是想让骡子去驮东西的。

可是,骡子走出马棚,驮起主人,高扬着头,一声长嘶,奋起四蹄,狂奔起来。

主人在骡子身上骑着,飘飘忽忽。

没走多远,骡子突感身体不适,虽咬牙坚持,但无济于事,最终轰然倒下,猝死。

主人从骡背上摔下来,灰头土脸的,半晌,才从地上爬起来。

他拍拍衣衫的土,看看死去的骡子,颇有些伤感。

尽管浑身疼痛不已,但主人还是觉得,骡子活得挺不容易。

主人决定写一讣告,以告慰死去的骡子。

提起笔来却难以下笔。

一匹骡子……不合适,“匹”是马的专用词;一头骡子……也不合适,“头”是驴的专用词。

实在没办法,索性写道:某骡子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过度劳累,不幸倒在工作岗位上,实乃骡之楷模也,云云。

出殡那天,天阴沉沉的。

曾经同在一块草地上吃草的马和毛驴都来了。

哀乐声中,毛驴张开大嘴,引颈长鸣,一声连着一声,高亢有力,似对骡子离去的惋惜,又像宣泄心头的幽怨,也或许是对明天充满期待。

主人听着,心潮澎湃,不禁低下了头。

马棚总不能这么空着,新的入驻者,应该很快就要来了。

(有删改)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在开头便呈现一种错位——马棚里的新入驻者却是骡子,这样写赋予之后的情节以生发的动力。

B. 入驻马棚后,骡子的实际表现与饲养员的评价存在鲜明的反差,由此可以看出饲养员欺骗了马棚的主人。

C. 小说写出殡那天,毛驴张开大嘴,引颈长鸣,至于它究竟为何长鸣,作者并未明示,这样处理耐人寻味。

D. 小说采用第三人称进行叙述,以全知的视角,描写骡子和主人的言行心理,冷静客观而又意蕴深长。

2. 小说中写“骡子活得挺不容易”,请分析骡子的可怜与可恨之处。

3. 虚幻性和讽喻性是语言体小说的两个显著特征,请结合文本简要谈谈你对这两个特征的理解。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1942年夏,陈忠实出生在陕西农村,上中学时,陈忠实读赵树理的《三里湾》和柳青的《创业史》,得到滋养,萌发了文学梦。

也许是好事多磨,1962年高中毕业后,他未能如愿上大学读中文系,这个20岁的青年,常常一个人坐在家乡的灞河边,想着文学,想着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三年之后,陈忠实的散文《夜过流沙沟》在1965年3月8日的《西安晚报》文艺副刊上发表,他的文
学生涯由此正式开始,但直到1979年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才确立了文学上的自信。

他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和业余作者了,是年9月25日,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又一个三年之后,陈忠实40岁,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赢得“小柳青”的名声,工作单位也换成陕西省作家协会,他终于是一名专业作家了。

随着年岁的增长和时代的变化,陈忠实越来越觉得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

他将这个愿望写进了小说《蓝袍先生》中。

小说写于1985年,一个认知作者的标志性年份。

这年的最后10天,他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泰国。

第一次走出国门的陈忠实特意置办了一套质地不错的西装。

当他第一次穿上西装打上领带站在穿衣镜前的时候,脑海里浮现出刚完成的小说的主人公蓝袍先生。

蓝袍先生多年以来一直穿着蓝色长袍,受到同学讥笑以后才脱下蓝袍,换上“列宁装”。

陈忠实认为那是摆脱封建残余桎梏、获得精神解放的象征。

脱下了几十年的中山装、换上西装的那一刻,他切实意识到自己就是蓝袍先生。

1985年的泰国之行让陈忠实深受刺激,他联想起家乡人自嘲的称呼。

相比那些见多识广的城市人,他们把自己称作“乡棒”。

游逛在曼谷的超市大楼,看着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服装,作家觉得眼花缭乱。

那一刻,他觉得不仅自己是“乡棒”。

他痛感自己需要从什么地方剥离出来,将自己彻底打开,不仅要在生活上打开自己,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上打开自己。

在剥离的愿望中,陈忠实认识到必须写一部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这时,各种新近阅读过的长篇小说萦绕心头,作家倍感困惑,又倍受启发。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结构像网一样迷幻,王蒙《活动变人形》的结构自然随意,却俨然大手笔,张炜《古船》的结构完全不同,有一种精心设计的刻意……而结构背后似乎还有更深的东西。

陈忠实最终发现,不是作家先别出心裁弄出一个新颖骇俗的结构来,而是先要有对人物的深刻体验。

寻找到能够充分描写人物独特的生活和生命体验的恰当途径,结构方式自然就出现了。

恰巧此时兴起的“文化心理结构”学说给了他决定性的影响。

他相信,人的心理结构主要是由理念支撑的,而结构一旦形成,就会决定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和行为,决定一个人的性格和内核。

如果心理结构受到社会冲击,人就将遭遇深层的痛苦,乃至毁灭。

陈忠实感到自己终于从侍奉多年的“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出来,仿佛悟得天机,茅塞顿开。

多年以后,作家回忆往事,认为自己就是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争取实现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独立表述的。

陈忠实后来寻找到了什么是人所共知的,1992年开始在《当代》杂志连载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已经成为我们的文学经典,他在中国当代文坛的位置也随之奠定。

此后,功名成就的作家继续在文学的园地里辛勤耕耘,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2016年春天,陈忠实走了,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

(摘编自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李清霞《陈忠实年表》等) [相关链接]
①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上世纪90年代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能够反映那一时期小说艺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把这部作品放在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大格局里考量,无论就其思想容量还是就其审美境界而言,都有其独特的、无可取代的地位,即使与当代世纪小说创作中的那些著名作品比,《白鹿原》也应该说是独树一帜的。

(何西来《关于<白鹿原>及其评论》)
②陈忠实常讲,创作到了一定阶段,不一定是拼生活、拼艺术,而是拼人格。

好一个拼人格!这正是作家自身博大的人格魅力的反应。

这就不难理解他最终被公认为描摹巨大民族悲剧的圣手,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之一。

(李满星《陈忠实:回首六十五载风雨人生》)
4.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赵树理《三里湾》和柳青(创业史》是陈忠实最初的文学营养,使他萌发了文学梦,后来则成为他创作上必须突破的对象。

B. 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使陈忠实在文学上确立了自信心,这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

C. 陈忠实认为“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这与其说是他的一种觉悟,不如说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

D. 陈忠实善于学习前人并感知时代,不仅拼生活、拼艺术,而且拼人格,不断地提升思想境界,获得对人和生命的独特理解。

E. 从发表第一篇作品到被人称为“小柳青”,再到被人称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陈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

5. 文中认为“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 陈忠实的“剥离”和“寻找”是什么关系?有哪些表现?请结合材料详细说明。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骡子
王宇
马棚里来了新的入驻者,骡子。

马棚里原来的那匹马走了。

有人说:那匹马因为跑得快,被新主人相中,去赛马场效力了。

有人说:那匹马天生好看,被新主人相中,去马戏团了。

有人说:那匹马太贪吃,爱炫耀,又不爱干活儿,被主人送屠宰场来了。

总之,那匹
马再也没有回来,这是不争的事实。

骡子住进马棚,兴奋不已。

这环境,这待遇,这享受,比以前好多了。

尤其是它独享着那个硕大的马槽,谁也不和它抢食,而且人们抢着给它喂草料。

这日子过得惬意极了。

想一想,自己曾经过的是什么日子。

每天与马和毛驴在一块草地上吃草,今天马看见不顺眼,就飞奔过来,照着它脖子咬几口,嘴里骂道:“你这杂种,滚远点儿。

”明天驴看见不顺眼,就撅着屁股,给它几蹄子,嘴里骂道:“你这杂种,快快离开这块草地。

”骡子忍着疼,不敢吱声,很委屈,也很纠结。

怎么自己长得又像马又像驴,可又什么也不是?
住进马棚里的骡子,很向往马过的日子。

虽然被主人骑着,但是高高地仰着头。

在众目睽睽之下,能得到人们的赞美,甚至还有闪光灯的特写,登上报纸的头版头条。

相比之下,毛驴过的是什么日子,默默无闻,不是拉磨就是驮东西,整天不辞辛苦地替主人干活儿,又苦又累,还得不到主人的夸奖,更不用说别人的赞誉了。

住进马棚后,每天除了吃东西要低头外,其余时间,总是把头仰得高高的,学着马的步伐,有节奏地走路。

得空儿就去美发中心,把尾巴稀疏而灰暗的杂毛焗染得黑而光亮,蓬松如马尾。

把短而直的鬃毛尽量拉长,烫成波浪状,形如马鬃。

乍一看,这骡子还真有点儿像马了。

它很期待主人能对它另眼相看。

主人欣赏骡子的力量比驴大,脾气没有驴那么倔,模样比驴好看,但又没有马那么娇气,而且比马低调而适用。

没想到新来的骡子把自己整成个马的样子,心里真有点儿不舒服。

主人动了念头,想把骡子再次放归草地,心里埋怨那个饲养员,这骡子根本就不是当初推荐时所说的那样:埋头苦干,任劳任怨,脑瓜绝顶聪明,急他人之所急,想他人之所想。

主人在马棚前来回地踱步,若有所思地看着骡子吃草。

骡子嚼着鲜嫩的青草,却读不懂主人的心思,但它从主人的眼神里感到一丝丝的不安。

骡子想,自己住的是马棚,吃的是精饲料,却没干出什么给主人露脸的事情,心里也很愧疚。

于是,骡子想在主人的面前好好表现一番。

主人来了,原本是想让骡子去驮东西的。

可是,骡子走出马棚,驮起主人,高扬着头,一声长嘶,奋起四蹄,狂奔起来。

主人在骡子身上骑着,飘飘忽忽。

没走多远,骡子突感身体不适,虽咬牙坚持,但无济于事,最终轰然倒下,猝死。

主人从骡背上摔下来,灰头土脸的,半晌,才从地上爬起来。

他拍拍衣衫的土,看看死去的骡子,颇有些伤感。

尽管浑身疼痛不已,但主人还是觉得,骡子活得挺不容易。

主人决定写一讣告,以告慰死去的骡子。

提起笔来却难以下笔。

一匹骡子……不合适,“匹”是马的专用词;一头骡子……也不合适,“头”是驴的专用词。

实在没办法,索性写道:某骡子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过度劳累,不幸倒在工作岗位上,实乃骡之楷模也,云云。

出殡那天,天阴沉沉的。

曾经同在一块草地上吃草的马和毛驴都来了。

哀乐声中,毛驴张开大嘴,引
颈长鸣,一声连着一声,高亢有力,似对骡子离去的惋惜,又像宣泄心头的幽怨,也或许是对明天充满期待。

主人听着,心潮澎湃,不禁低下了头。

马棚总不能这么空着,新的入驻者,应该很快就要来了。

(有删改)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在开头便呈现一种错位——马棚里的新入驻者却是骡子,这样写赋予之后的情节以生发的动力。

B. 入驻马棚后,骡子的实际表现与饲养员的评价存在鲜明的反差,由此可以看出饲养员欺骗了马棚的主人。

C. 小说写出殡那天,毛驴张开大嘴,引颈长鸣,至于它究竟为何长鸣,作者并未明示,这样处理耐人寻味。

D. 小说采用第三人称进行叙述,以全知的视角,描写骡子和主人的言行心理,冷静客观而又意蕴深长。

8. 小说中写“骡子活得挺不容易”,请分析骡子的可怜与可恨之处。

9. 虚幻性和讽喻性是语言体小说的两个显著特征,请结合文本简要谈谈你对这两个特征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二】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

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

风至苕折,卵破子死。

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

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黑泥),与之俱黑。

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xiǔ,臭水),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10.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吾尝跂而望矣跂:踮起脚后跟。

B. 声非加疾也疾:快,这里引申“洪亮”。

C.假舆马者假:凭借,利用。

D. 而绝江河绝:断绝。

11. 下列句子加点的“其”字与其他不同类的一项()
A.其渐之滫,君子不近
B.其质非不美也
C.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D.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12. 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错误的是()
A. “君子”一词,广见于先秦典籍,为西周、春秋时对贵族的通称,强调政治地位的崇高。

后孔子为“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的含义,如本课中“君子曰:学不可以已”中的“君子”即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B. 金,在古代是金属的通称,在本文中指的是金属制的刀斧等。

C. 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步”,跨出两脚为“跬”。

D. 黄泉,地下的泉水;地面;也指迷信者称人死后居住的地方。

本文中译为地下的泉水。

13. 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14. 结合两段文字,用自己的话概括学习应坚持的方法和态度。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判命坡①
范成大
钻天岭上已飞魂,判命坡前更骇闻。

侧足三分垂坏磴,举头一握到孤云。

微生敢列千金子,后福犹几万石君②。

早晚北窗③寻噩梦,故应含笑老榆枌④。

[注]①本诗是淳熙二年作者入蜀途经归州时作。

判命坡,归州东部山岭名。

②万石君:西汉石奋及其四子的俸禄都有“二千石”,世称“万石君”。

③北窗:语出陶渊明《与子俨等疏》:“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④榆枌:即枌榆,因协韵而倒置。

汉高祖刘邦为丰邑枌榆乡人,后人因以枌榆指故乡。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并未直接描写判命坡的陡峭,而是以钻天岭令人魂飞魄散侧面烘托判命坡的高峻难攀。

B.颔联写悬崖绝壁难以通过,伸手可握天上的云,诗人以夸张的手法,极言路途艰险、心情紧张。

C.颈联诗人自嘲命薄,只能铤而走险,表明若此次大难不死,将来定仕途顺利、飞黄腾达的决心。

D.本诗用语朴素自然,不见刻意经营之迹,但写景逼肖,写情有味,由景及情,可见诗人功力之深。

16.本诗表达出诗人怎样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回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借凋零的桑叶比喻女子美好年华流逝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在《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飘零万里、壮志难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黄庭坚的《登快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写出了树叶落尽、月色清朗的美好景致。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8.下图是美国《大西洋月刊》网站4月24日题为《西方真的能割舍中国吗?》的文章所配插图。

请写出这幅图的构图要素和寓意。

要求语言简明,各不超过50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2018年我乔迁新居,沈老师前来做客时,特赠裱制精良的对联一幅为我补壁,我至今仍旧珍藏着。

B. 朋友远道而来,主人由于没有计划好时间而没能及时出门迎接,深感抱歉,见到朋友便说:“久违,久违了。


C. 某医生治好不少患者的顽疾,一位患者特地制作锦旗相赠,上写道:“杏林高手,医者仁心。


D. 这种方法通过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所以其他人也纷纷效尤。

四、写作(60分)
20.根据材料,完成作文。

我们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

学习讨论中、书报阅读中、与人交流中、课外生活中……一个看似随意的话题、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可能造就了你未来的样子。

材料中“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现实生活,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不少于7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B项,“由此可以看出饲养员欺骗了马棚的主人”理解错误,是骡子住进马棚前后表现不同了,不是饲养员欺骗了马棚的主人。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小说形象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先在文章中找到与表现骡子形象相关的内容,再从不同角度进行概括。

特别要注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句段。

根据“自己曾经过的是什么日子。

每天与马和毛驴在一块草地上吃草,今天马看见不顺眼,就飞奔过来,照着它脖子咬几口……怎么自己长得又像马又像驴,可又什么也不是”“没走多远,骡子突感身体不适,虽咬牙坚持,但无济于事,最终轰然倒下,猝死”,从其出身、表现和结局概括出“可怜”之处。

根据“骡子住进马棚,兴奋不已。

这环境,这待遇,这享受,比以前好多了。

尤其是它独享着那个硕大的马槽,谁也不和它抢食,而且人们抢着给它喂草料。

这日子过得惬意极了”概括出贪慕虚荣,根据“住进马棚后,每天除了吃东西要低头外,其余时间,总是把头仰得高高的,学着马的步伐,有节奏地走路……乍一看,这骡子还真有点儿像马了。

它很期待主人能对它另眼相看”概括出迷失自我,根据“骡子走出马棚,驮起主人,高扬着头,一声长嘶,奋起四蹄,狂奔起来”概括出不自量力,据此概括出其“可恨”之处。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小说的体裁特点和语言风格特征。

解答此题,首先整体阅读和理解作品的内涵,然后结合题干的要求在文中找到相关情节,结合具体情节分析艺术特点和表达的效果。

本小说具有寓言性质,小说中的骡子、毛驴和马都有其象征性,作为寓言体小说,通过写骡子入驻马棚,羡慕马,努力活成马的样子,结果在狂奔中死去。

讽刺了社会上一些人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才不配位,不自量力,最后落得悲惨结局。

小说具有虚幻性和讽喻性。

虚幻性指的是脱离现实的特征,讽喻性指的是用说故事等方式,含蓄婉转地说明事物的道理。

其虚幻性体现在:“得空儿就去美发中心,把尾巴稀疏而灰暗的杂毛焗染得黑而光亮,蓬松如马尾。

把短而直的鬃毛尽量拉长,烫成波浪状,形如马鬃”“骡子走出马棚,驮起主人,高扬着头,一声长嘶,奋起四蹄,狂奔起来。

主人在骡子身上骑着,飘飘忽忽”。

据此分析其虚幻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