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物理新课引入的艺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物理新课引入的艺术
新课引入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节课的教学效果。
中学生好奇心强,对新事物、新问题比较感兴趣。
抓住这一心理特征,精心选取新奇有趣的问题或实验,结合新课内容进行巧妙的设计,以最佳方式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随后的智力活动提供愉快的背景,有利于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启发学生直觉思维,引发学习动机。
引入新课的方法种类较多,有“复习旧课,引入新课”“举出实例,引入新课”“开门见山,单刀直入”“拐弯抹角,出奇制胜”“先提设想,再给验证”等等。
1. 温故知新法
这一方法多涉及以前学过的物理知识,承上启下,展示新意。
在旧知识和新知识中找到联系点,提出新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层次展开,温故而知新;使学生感到新知识并不陌生,能降低新知识的难度,易于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更连贯、更完整。
温故知新是一种常用的方法,“温旧”是手段,“知新”是目的,故应对教材反复推敲,才能精心设计出相应的问题。
2. 故事引入法
用故事引入新课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例如,在讲到平面镜的应用时,可先讲故事――《阿基米德“魔镜”破敌》:公元前215-212年间,罗马帝国企图吞并
希腊,派出一支帆船队满载精兵,准备攻打阿基米德的家乡叙拉古城,面临来势汹汹的强敌,阿基米德求见国王,献出破敌妙计。
他动员全城的妇女和守城的人在海岸边列队,每人各执一面“魔镜”。
当敌船驶近时,阿基米德亮出了一面大镜子,其他人也纷纷亮出镜子。
从镜子上反射的太阳光直向敌船投射过去。
不一会儿,敌船的船篷起火了,大火蔓延开去,烧得罗马军丢盔弃甲,大败而归。
其实,阿基米德他们手中的“魔镜”不过是平面镜。
3. 设置悬念法
设置悬念可突出主题,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产生探究物理问题的强烈欲望。
例如,在讲凸透镜的作用时,教师先在黑板上写着:“谁是纵火犯?”学生不知老师有何用意。
教师接着讲述:“在人迹罕至的热带丛林,常常发生神秘的火灾,使大片森林付之一炬,许多鸟兽葬身火海。
究竟谁是热带丛林里的纵火犯呢?”学生脸上露出惊奇的神色。
“人们经过调查研究,终于找到破案的线索。
原来,每天清晨,林木的树叶上常挂着露珠。
由于地处赤道附近,太阳刚刚升起,却已骄阳似火,烈日炎炎,日光照在露珠上而每颗露珠又恰似凸透镜。
”教师因势利导,指出:“这就是本节课要解决的凸透镜的作用的问题。
学了这节课后请大家来当法官,看谁是纵火犯?”
4. 巧妙设问法
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巧妙地提出问题,往往能引起
强烈兴趣,一下子就把学生抓住了。
在讲“光的折射”的概念时,教师一开头就问:“给你一柄鱼叉,在清澈的水中如何才能叉中鱼?”学生觉得这个问题太简单,便笑着回答:“把鱼叉对准看到的鱼,就能叉中!”这时,教师取出一个已装上清水的敞口大圆形玻璃水槽,里面有一尾小鱼正在自由游动。
再把水槽放在讲台上,请一学生上台,站在水槽侧面,用筷子代替鱼叉向看到的鱼叉去,结果叉不中。
问:“为什么这位同学插不中鱼?”学生答:“因为鱼会游动。
”再问:“假若鱼静止不动,能否插中鱼?”学生十分肯定:“一定能!”教师用一细竹棍横摆在水槽边沿上,在竹棍中间下面用细线悬挂一小石块浸没在水中代
替鱼,再请刚才的学生用筷子插去,其他同学留心观察。
结果插不中石子。
其他同学看到筷子插在石子的上方。
问:“如何才能插中石子?”学生兴奋地回答:“把筷子偏向石子下方。
”结果照这样做,学生终于插中石子。
教师再问:“有经验的渔民在叉鱼的时候,不把叉对准看到的鱼,而是对准鱼的下方,这样才能叉到鱼,这是为什么呢?”学生议论纷纷,最后终于找到答案:这是因为渔民看到的是从鱼射出的光由水中射入空气
时发生折射造成的。
至此,自然地引出了光的折射的概念。
5. 演示实验法
用演示实验法引入新课,加强直观教学,不仅可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还可以使学生感到惊奇急于探求奥秘。
例如,让两个学生用很大的力去拉一条中间挂着一块石头的绳子,怎
么也拉不直,这是为什么呢?从而引入“力的合成”。
再如,在桌子边沿放张小纸条,纸条上立一钢笔帽,用左手拉纸条末端使纸条平直并同桌面一样高,用右手拿笔杆迅速向下击纸条在桌面外的部分将纸条抽出,笔帽依然立在桌上――由此引入“惯性”。
6. 逆向思维法
利用逆向思维或发散思维,按照与原来思路相反的方向去思考,或向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去猜想,提出与新课有关的问题,由此导入新课。
例如,“电磁感应”的引入,可以先让学生回忆已学过的“奥斯特实验”,提出“电能生磁,磁能否生电呢?”引入电磁感应现象。
责任编辑李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