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司马温公神道碑》阅读答案及译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司马温公神道碑》阅读答案及译文
司马温公神道碑
苏轼
公讳光,字君实,其先河内人,晋安平献王孚之后,王之裔孙征东大将军阳始葬今陕州夏县涑水乡,子孙因家焉。

曾祖讳政,以五代衰乱不仕。

祖讳炫,举进士,试秘书省校书郎,终于耀州富平县令。

考讳池,宝元、庆历间名臣,终于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

公始进士甲科,事仁宗皇帝,至天章阁待制、知谏院。

始发大议,乞立宗子为后,以安宗庙,宰相韩琦等因其言,遂定大计。

事英宗皇帝,为谏议大夫、龙图阁直学士,论陕西刺义勇为民患;及内侍任守忠奸蠹,乞斩以谢天下,守忠竟以谴死。

事神宗皇帝,为翰林学士、御史中丞。

西戎部将嵬名山欲以横山之众降,公极论其不可纳,后必为边患。

已而果然。

及王安石为相,始行青苗、助役、农田水利,谓之新法,公首言其害,以身争之。

当时士大夫不附安石,言新法不便者,皆倚公为重。

帝以公为枢密副使,公以言不行,不受命。

乃以为端明殿学士,出知永兴军,遂以留司御史台及提举崇福宫,退居于洛十有五年。

及上即位,太皇太后摄政,起公为门下侍郎,迁正议大夫,遂拜左仆射。

公首更诏书以开言路,分别邪正,进退其甚者十余人。

旋罢保甲、保马、市易及诸道新行盐铁茶法,最后遂罢助役、青苗。

而公卧病,以元佑元年九月丙辰,薨于位,享年六十八。

太皇太后闻之恸,上亦感涕不已。

二圣皆临其丧,哭之哀甚,辍视朝。

赠太师、温国公,襚以一品礼服,谥曰文正。

官其亲属十人。

公娶张氏,礼部尚书存之女,封清河郡君,先公卒,追封温国夫人。

以元佑三年正月辛酉,葬于陕之夏县涑水南原之晁村。

上以御篆表其墓道,曰忠清粹德之碑,而其文以命臣轼。

(选自《东坡全集》,有删改)
6.请写出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

(4分)
①子孙因家焉家:▲②遂拜左仆射拜:▲
③分别邪正分别:▲④上亦感涕不已涕:▲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已而果然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B.守忠竟以谴死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C.后必为边患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D.退居于洛十有五年亦将有感于斯文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马光祖先是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祖上历代为官,父亲司马池是宝元、庆历间名臣,曾经做过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

B.司马光是北宋名臣,侍奉过仁宗、英宗、神宗等多位皇帝。

他为政敢于进谏,坚持自己的主张,大力打击任守忠等奸恶之人。

C.司马光极力反对王安石的变法,后遭外放,并曾经退居洛阳十五年。

在被太皇太后起用后,迅速废除了许多新法政策。

D.司马光逝世后,朝廷给予他高规格的丧仪,皇上亲笔用篆字书写碑名,将碑立在他的墓道上以示表彰,并让苏轼撰写碑文。

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当时士大夫不附安石,言新法不便者,皆倚公为重。

(3分)(2)二圣皆临其丧,哭之哀甚,辍视朝。

(3分)
(3)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3分)
参考答案
6.①安家;②授予官职;③区分辨别;④流泪。

7.B.(B.介词,因为。

A.代词,这样/ 助词,……的样子。

C.动词,成为/介词,对。

D.介词,到、在/介词,对。

)8.A (“祖上历代为官”错,司马光的曾祖父“以五代衰乱不仕”)
9.(1)当时不依附王安石,说新法不当的士大夫们,都倚仗司马光把他作为重要依靠。

(定语后置、“倚公为重”、句子通顺各1分)
(2)太皇太后和皇帝都亲临司马光的丧礼,为他哭泣,十分哀痛,停止了上朝。

(“临其丧”、为动用法、“辍”各1分)
(3)如今少卿竟然(却)用推贤进士的道理教导我(译为“如今少卿竟教我推贤进士”亦可),恐怕与我的个人意愿相违背吧!(“乃”、“无乃……乎”、“剌谬”各1分)
参考译文:
司马公名光,字君实,他的祖先是河内人,晋代安平献王司马孚的后代,司马孚的孙子征东大将军司马阳当初安葬在现在陕州夏县的涑水乡,子孙们就安家在那里。

司马光的曾祖父名政,因为五代时期社会混乱而没有做官。

祖父名炫,考取了进士,被任用为秘书省校书郎,最后官至耀州富平县令。

父亲名池,是宝元、庆历年间的.名臣,最终官至兵部郎中、天章阁侍制。

司马光开始时考中进士甲科,侍奉仁宗皇帝,官至天章阁待制,知谏院。

最初提出对国家大事的建议,请求立长房长子为继任者,使国家安定。

宰相韩琦等人根据他的意见,最终定下了这件大事。

司马光侍奉英宗皇帝,做了谏议大夫、龙图阁直学士。

司马光议论到陕西时指责“义勇”成为老百姓的祸患;后内侍任守忠作奸为害,司马光恳求朝廷杀了他向天下人谢罪,任守忠最终因为(司马光的恳求)被贬而死。

司马光侍奉神宗皇帝,做了翰林学士、御史中丞。

西戎部将嵬名山想要率领横山的部众投降,司马光极力强调不能接纳嵬名山,如果接纳了将一定成为边境的祸患,后果然这样。

等到王安石做了宰相,王安石开始推行青苗法、助役法、农田水利法等等,称它们叫新法。

司马光第一个指出新法的危害,用身家性命争论。

当时不依附王安石,说新法不当的士大夫们,都倚仗司马光把他作为重要依靠。

皇帝任命司马光为枢密副使,司马光因为自己言论没有被采纳,不接受任命。

皇帝就任命他为端明殿学士,外放掌管永兴军,他就以留司御史台和提举崇福宫的身份,退出政坛居住在洛阳十五年。

等到现在的皇帝(哲宗)即位,太皇太后摄政,起用司马光做门下侍郎,又升任正议大夫,最终授予左仆射的职务。

司马光首先请求皇帝重新下诏书打开言路,区分辨别奸邪和正直的官吏,提拔、斥退十几个比较突出的人。

很快取消了保甲法、保马法、市易法以及诸道新行的盐铁茶法,最后
废除了助役法、青苗法。

不久司马光生病卧床,在元祐元年九月丙辰日,在职位上去世,享年六十八岁。

太皇太后听说了他去世的消息后十分哀痛,皇上也感伤流泪不止。

太皇太后和皇帝都亲临司马光的丧礼,为他哭泣,十分哀痛,停止了上朝。

(朝廷)追赠司马光为太师、温国公,赠予他一品礼服(入殓),谥号为“文正”。

让他的十个亲属做官。

司马光娶了张氏,她是礼部尚书张存的女儿,封为清河郡君,她在司马光之前去世,(朝廷)追封她为温国夫人。

在元祐三年正月辛酉日,司马光被安葬在陕州夏县涑水南面的晁村。

皇上亲笔用篆字书写碑名,将碑立在他的墓道上以示表彰,碑名是“忠清粹德之碑”,并让我撰写碑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