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鲁教版必修一2.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共31张PPT)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 质 作 用
外力作用
岩浆活动
背斜
褶皱
地壳运动 地质构造
向斜
变质作用 自然外力
断层
侵蚀作用
流水 作用
搬运作用
沉积作用
侵蚀作用
风力 作用
搬运作用
沟谷、峡谷、 瀑布
冲积扇、冲 积平原、河 口三角洲 风蚀蘑菇、 风蚀洼地
沉积作用 沙丘沙垄
人类活动
将下列地理事物与其成因连线 阿尔卑斯山 东北大裂谷 长江三角洲 长江三峡 沙丘
风化、侵蚀、搬运、将高山削低,
堆积、固结成岩作 盆地填平,使
用
地表趋向平坦
引地
起质
地 球 表
作 用 :
面
的
形
态
不
断
发
生
变
化
的
作
用
内力作用的足迹————地质构造
1.褶皱
地壳运动产生强大的挤压力,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形成褶 皱。
两种基本形式:背斜和向斜
自主学习二:根据下图完成表格:
褶皱 背斜
向斜
岩层构造形态
遍自己写的笔记,既可以起到复习的作用,又可以检查笔记中的遗漏和错误。遗漏之处要补全,错别字要纠正,过于潦草的字要写清楚。同时,将自己 对讲课内容的理解、自己的收获和感想,用自己的话写在笔记本的空白处。这样,可以使笔记变的更加完整、充实。 • 三、课后“静思2分钟”大有学问 • 我们还要注意课后的及时思考。利用课间休息时间,在心中快速把刚才上课时刚讲过的一些关键思路理一遍,把老师讲解的题目从题意到解答整个过 程详细审视一遍,这样,不仅可以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可以轻而易举地掌握一些关键的解题技巧。所以,2分钟的课后静思等于同一学科知识的 课后复习30分钟。
断层 流水沉积作用 流水侵蚀作用 风力沉积作用 褶皱隆起
编后语
• 常常可见到这样的同学,他们在下课前几分钟就开始看表、收拾课本文具,下课铃一响,就迫不及待地“逃离”教室。实际上,每节课刚下课时的几分 钟是我们对上课内容查漏补缺的好时机。善于学习的同学往往懂得抓好课后的“黄金两分钟”。那么,课后的“黄金时间”可以用来做什么呢?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学习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能够说出内力作用、外力作用的定义、表现形式。通 过合作探究能够描述二者自己间的关系,二者是如何塑造地表形态的。
2.通过多媒体展示,能够说出褶皱和断层的定义,能够区分背斜和向斜, 通过小组讨论能够应用地质构造解决实际问题。
3.结合实例,通过自主学习,理解流水、风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 响。
2.如果要修建隧道应该在向斜处还 是背斜处?为什么?
3.可以在断层处修建水库等大型工 程吗?如果不能在哪修建水库比较 好?
(1)A、B、C、D四处中,向斜是 (填代号,下同);背斜是 ;断层是 。 (2)请分析A成为山岭和B成为谷地的原因。
V形谷——流水侵蚀作用
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沙丘
4.阅读教材的景观图片,能够解释常见地貌的成因,体会地貌的形成与 人类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自主学习一:阅读课本29-30页文字,比较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
类型
内力 作用
能量来源
地球内 部
主要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 的影响
地壳运动、岩浆 活动、变质作用
形成高山会盆地, 使地表变得高低 不平
外力 作用
来自地球外部, 主要是太阳能 和地球重力能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合作探究三:黄土高原厚厚的黄土是由于什么作用形成的?黄土 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由于什么作用形成的?另外还受到哪 些因素的影响?
(1)A、B、C、D四处中,向斜是 (填代号,下同);背斜是 ;断层是 。 (2)请分析A成为山岭和B成为谷地的原因。
课堂小结:
内力作用
2019/7/22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thank
you!
2019/7/22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2.断层
地壳运动产生强大的张力或压力,使岩层发生断裂,并 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错动位移,形成断层。
断层处岩石破碎,易被风化侵蚀,常发育 为沟谷,有时出现泉和湖泊。
合作探究二: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 (实际应用)
1.观察右图思考:如果要钻井(找 地下水)应该在背斜处还是向斜处, 如果要找石油和天然气应该在背斜 处还是向斜处?为什么?
• 一、释疑难 • 对课堂上老师讲到的内容自己想不通卡壳的问题,应该在课堂上标出来,下课时,在老师还未离开教室的时候,要主动请老师讲解清楚。如果老师已
经离开教室,也可以向同学请教,及时消除疑难问题。做到当堂知识,当堂解决。 • 二、补笔记 • 上课时,如果有些东西没有记下来,不要因为惦记着漏了的笔记而影响记下面的内容,可以在笔记本上留下一定的空间。下课后,再从头到尾阅读一
岩层向 上拱起
岩层向 下弯曲
岩层新老关系 未侵蚀前地貌
中心部分岩 层较老,两 翼岩层较新
中心部分岩层 较新,两翼岩 层较老
山岭 谷地或盆地
内力作用下褶皱的初始形态
合作探究一:观察下图,小组讨论:
1.此图中甲乙两处何处为背斜?何处为向斜?判断背斜、向 斜最科学的方法是什么?
2.一般情况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在外力作用下褶皱出 现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现象,分析其原因。
外力作用
岩浆活动
背斜
褶皱
地壳运动 地质构造
向斜
变质作用 自然外力
断层
侵蚀作用
流水 作用
搬运作用
沉积作用
侵蚀作用
风力 作用
搬运作用
沟谷、峡谷、 瀑布
冲积扇、冲 积平原、河 口三角洲 风蚀蘑菇、 风蚀洼地
沉积作用 沙丘沙垄
人类活动
将下列地理事物与其成因连线 阿尔卑斯山 东北大裂谷 长江三角洲 长江三峡 沙丘
风化、侵蚀、搬运、将高山削低,
堆积、固结成岩作 盆地填平,使
用
地表趋向平坦
引地
起质
地 球 表
作 用 :
面
的
形
态
不
断
发
生
变
化
的
作
用
内力作用的足迹————地质构造
1.褶皱
地壳运动产生强大的挤压力,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形成褶 皱。
两种基本形式:背斜和向斜
自主学习二:根据下图完成表格:
褶皱 背斜
向斜
岩层构造形态
遍自己写的笔记,既可以起到复习的作用,又可以检查笔记中的遗漏和错误。遗漏之处要补全,错别字要纠正,过于潦草的字要写清楚。同时,将自己 对讲课内容的理解、自己的收获和感想,用自己的话写在笔记本的空白处。这样,可以使笔记变的更加完整、充实。 • 三、课后“静思2分钟”大有学问 • 我们还要注意课后的及时思考。利用课间休息时间,在心中快速把刚才上课时刚讲过的一些关键思路理一遍,把老师讲解的题目从题意到解答整个过 程详细审视一遍,这样,不仅可以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可以轻而易举地掌握一些关键的解题技巧。所以,2分钟的课后静思等于同一学科知识的 课后复习30分钟。
断层 流水沉积作用 流水侵蚀作用 风力沉积作用 褶皱隆起
编后语
• 常常可见到这样的同学,他们在下课前几分钟就开始看表、收拾课本文具,下课铃一响,就迫不及待地“逃离”教室。实际上,每节课刚下课时的几分 钟是我们对上课内容查漏补缺的好时机。善于学习的同学往往懂得抓好课后的“黄金两分钟”。那么,课后的“黄金时间”可以用来做什么呢?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学习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能够说出内力作用、外力作用的定义、表现形式。通 过合作探究能够描述二者自己间的关系,二者是如何塑造地表形态的。
2.通过多媒体展示,能够说出褶皱和断层的定义,能够区分背斜和向斜, 通过小组讨论能够应用地质构造解决实际问题。
3.结合实例,通过自主学习,理解流水、风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 响。
2.如果要修建隧道应该在向斜处还 是背斜处?为什么?
3.可以在断层处修建水库等大型工 程吗?如果不能在哪修建水库比较 好?
(1)A、B、C、D四处中,向斜是 (填代号,下同);背斜是 ;断层是 。 (2)请分析A成为山岭和B成为谷地的原因。
V形谷——流水侵蚀作用
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沙丘
4.阅读教材的景观图片,能够解释常见地貌的成因,体会地貌的形成与 人类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自主学习一:阅读课本29-30页文字,比较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
类型
内力 作用
能量来源
地球内 部
主要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 的影响
地壳运动、岩浆 活动、变质作用
形成高山会盆地, 使地表变得高低 不平
外力 作用
来自地球外部, 主要是太阳能 和地球重力能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合作探究三:黄土高原厚厚的黄土是由于什么作用形成的?黄土 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由于什么作用形成的?另外还受到哪 些因素的影响?
(1)A、B、C、D四处中,向斜是 (填代号,下同);背斜是 ;断层是 。 (2)请分析A成为山岭和B成为谷地的原因。
课堂小结:
内力作用
2019/7/22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thank
you!
2019/7/22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2.断层
地壳运动产生强大的张力或压力,使岩层发生断裂,并 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错动位移,形成断层。
断层处岩石破碎,易被风化侵蚀,常发育 为沟谷,有时出现泉和湖泊。
合作探究二: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 (实际应用)
1.观察右图思考:如果要钻井(找 地下水)应该在背斜处还是向斜处, 如果要找石油和天然气应该在背斜 处还是向斜处?为什么?
• 一、释疑难 • 对课堂上老师讲到的内容自己想不通卡壳的问题,应该在课堂上标出来,下课时,在老师还未离开教室的时候,要主动请老师讲解清楚。如果老师已
经离开教室,也可以向同学请教,及时消除疑难问题。做到当堂知识,当堂解决。 • 二、补笔记 • 上课时,如果有些东西没有记下来,不要因为惦记着漏了的笔记而影响记下面的内容,可以在笔记本上留下一定的空间。下课后,再从头到尾阅读一
岩层向 上拱起
岩层向 下弯曲
岩层新老关系 未侵蚀前地貌
中心部分岩 层较老,两 翼岩层较新
中心部分岩层 较新,两翼岩 层较老
山岭 谷地或盆地
内力作用下褶皱的初始形态
合作探究一:观察下图,小组讨论:
1.此图中甲乙两处何处为背斜?何处为向斜?判断背斜、向 斜最科学的方法是什么?
2.一般情况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在外力作用下褶皱出 现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现象,分析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