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ead and Write Periodical
June 2021
2021年6月
第18卷第06期Vol.18No.06
读与写杂志
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分析
孙
娟
(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体育服务中心
河南
南阳
474250)
摘
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我国宝贵的精神财富,需要被人们传承与弘扬,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加大了对传统文化
的重视度,希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引导小学生感悟文化之美,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培养人文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增强民族认同感,成为未来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与弘扬者。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传统文化;思想渗透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21)06-0064-01
随着西方文化的渗透,新一代的小学生面对各国文化时存在盲目性,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逐渐降低。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发掘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的部
分,在教学实践时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
让学生感悟文化的魅力,通过诗词学习拉近自己与传统文化的距离,
潜移默化的认同传统文化。
1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无论是哪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历史文化,各民族都将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摆在发展的首要位置。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世
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学生的个体意识逐渐涌现,
民族观念开始产生。
在语文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
不仅可以丰富语文教学内涵,还能突出语文中的人文之美,
引领学生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健全人格,
提高道德修养,在今后的学习中拓展视野,不断积累知识,为接下来的语文写作和阅读学习奠定文化基础[1]。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是教育界专家学者们精心挑选的,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一些古诗词中蕴含着浓厚的传统文化,但如果不仔细读,学生难以发现。
因此,教师应发挥自
己引导者的身份,深入挖掘古诗词中的传统文化内容,
合理进行课程的设计与编排,帮助学生营造出和谐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
2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途径2.1改进教学模式,领悟传统文化精华
传统文化是千年来人们智慧的结晶,
承载着民族精神与思想精华,是祖先留给后人宝贵的文化遗产。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
材中有丰富的古诗文,为了让理解感悟其中的文化,
可以采用个人朗读、班级集体朗读以及情境配乐朗读等方式,
将双手、眼睛、大脑并用,在朗读的同时感悟文章意境。
不断拓展学生阅读
面,增加阅读量,让学生提升文化素养,
提高语文理解能力,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阅读课外读物,看一些启蒙教育类的书籍,比如《花木兰》《三国演义》等,这些故事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升文化修养。
除了这些读物,
还可以让学生尝试阅读《诗经》或其他古诗词集,
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能够培养语感,被诗词中的传统文化精髓打动,
为未来文言文的学习奠定基础。
借人物之道,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语文教材中不仅有古诗词,还有描写历史人物的故事,课堂上教师借助历史人物形象,
发掘该人物的道德品质,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
潜移默化地感受道德品质,从而净化心灵,提高精神境界。
比如讲解《梅兰
芳蓄须》时,学生对梅兰芳这个艺术大师不够了解,
教师可以在课上播放电影《梅兰芳》,让学生在观看视频后了解梅兰芳身上
坚韧不拔的品质和爱国主义情怀。
了解人物性格特质后,
再学习本节课时,学生很容易被人物吸引,
一边跟着教师的步伐学习课文,一边产生民族自豪感。
2.2走向课外生活,
品味传统文化想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好地渗透传统文化,仅靠课堂教
学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
让学生通过多彩的课外生活感悟传统文化。
比如在“习作:写观察日记”的写作练习中,教师可以带着学生去周围的公园野游,
学生自由活动时寻找自己喜爱的植物,一边记录一边绘画,
为接下来的观察日记收集素材。
再比如学习《延安,
我把你追寻》一课的时候,虽然学生无法前往延安感受爱国情怀,但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市博物馆和党史纪念馆,通过老照片去感受今日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从抗战英雄的身上学习爱国主义情怀和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
2.3感悟古诗词之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已经有很多古诗词篇目,
比如《暮江吟》《题西林壁》等,这些古诗词饱含优美的意境,
形式上多彩丰富,没有生僻字词,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
不仅语句优美,且蕴含千年传统文化精华。
教师应把握古诗词里的意境美,
向学生传递传统道德思想,给学生营造出美好的意境感,
激发学生对学习诗词的兴趣,为文化的渗透奠定基础。
此外,
感悟古诗词的意境美感可以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在了解文化的同时强化自我修养。
比如在学习《暮江吟》时,教师引导学生感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
江瑟瑟半江红”的意境,通过红日西沉的景物描写,
利用比喻手法创造出宁静和谐的意境,表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为了让诗词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教师可以从网络中寻找关
于夕阳景色的图片和视频,提高学生对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感触传统文化的意蕴[2]。
3结语
总之,小学教材中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
教师在展开课堂教学时应将传统文化知识渗透给学生,通过语文阅读或古诗词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感知能力。
要求学生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将文化渗透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以便学生更好的接
受,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发挥多媒体设备的应用优势,
潜移默化的提升语文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魏永光.探讨我国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J].新课程,2021(01):229.
[2]高利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策略[J].新课程,2021(01):232.
作者简介:孙娟(1982-),女,河南省南阳市人,蒙族,本科,中小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三四年级)。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