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语文(浙江)一轮练习:阅读突破 第六章 专题三 限时精练(一) 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限时精练(一)
(用时:30分钟 分值: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6分)
材料一: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

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
曰:“安。


“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

今女安,则为之!”
宰我出。

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论语·阳货》
材料二:
二十有八载,帝乃殂落。

百姓如丧考妣,三载,四海遏密八音。

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询于四岳,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

(《尚书·舜典》)
1.材料一中孔子认为能做到约束自己回归到礼,那就达到了“________”;材料二中尧帝去世,舜与百姓一起为之守丧,像对待________(用材料中的词语)一样对待尧。

(2分)
2.孔子坚持“三年之丧”,宰我认为“一年之丧”就够了,你怎么看?(4分)
答: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3~4题。

(6分)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

子曰:“与之釜。

”请益。

曰:“与之庾。

”冉子与之粟五秉。

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论语·雍也》)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

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论语·雍也》) 3.这两段文字反映了孔子的什么观点?(2分)
答: 
4.请结合上面的材料,谈谈孔子的仁爱观。

(4分)
答: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5~6题。

(6分)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

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

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

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

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

(《荀子·大略》)子墨子曰:“政者,口言之,身必行之。

今子口言之,而身不行,是子之身乱也。

子不能治子之身,焉能治国政?子姑亡,子之身乱之矣。

”(《墨子·公孟》)
5.上述两段文字都从____________(填成语)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2分)
6.荀子与墨子的观点各有侧重,请简要谈谈两者的不同。

(4分)
答: 
四、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7~8题。

(6分)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

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告子上》) 7.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孔孟“为学”的基本思想。

(2分)
答: 
8.联系现实,简要谈谈你对孔孟“为学”思想的看法。

(4分)
答: 
五、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9~10题。

(6分)
(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2)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论语·述而》)
(3)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论语·宪问》)
9.根据材料(1),颜回的为人可用成语“________________”概括。

(2分)
10.“仁者”为什么“不忧”?综合三则材料作简要分析。

(4分)
答: 
答案精析
1.仁 考妣
2.(示例一)“三年之丧”必须要坚持。

因为父母去世,君子守丧三年,这是应遵守的礼节。

君子守丧时吃美味不觉得香甜,听音乐不觉得快乐,闲居也不觉得安适,他们心里只有逝去的父母,心里很悲痛;君子守丧三年也是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因为子女生下来的最初三年都是在父母的怀抱中度过的。

把守丧三年作为一种礼节在社会上推广能够教化人民。

因此,孔子讲仁爱,守礼节,是地道的君子行为。

(示例二)“一年之丧”也可以。

父母去世,君子能守丧三年固然好,但为了不影响正常的工作与生活,将三年丧期变为一年,也未尝不可。

因为如果君子三年不习礼仪,那么礼仪一定会废弃掉;如果君子三年不奏音乐,那么音乐一定会失传。

这对君子自身的修养是有影响的,也是死去的父母不愿意看到的。

况且对于父母的去世是不是悲痛,也不是完全通过这些外在的形式来体现的,仪式并不是那么重要。

因此,君子守礼节,不必过分拘泥于形式。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宰我问道:“三年的守丧期,为期太长了。

君子三年不习礼,礼一定会毁弃;三年不作乐,乐一定会废弛。

陈谷已经吃完,新谷已经登场,钻火改用木料经过了一个轮回,满一年也就可以结束了。


孔子说:“(父母死了不到三年,)就吃那白米饭,穿那花缎衣,对于你来说能心安吗?”
宰我说:“心安。


孔子说:“你心安,那就去做好了。

而君子守丧的时候,吃美味不觉得香甜,听音乐不觉得快乐,闲居也不觉得安适,因此不那样做。

现在你心安,那就去做好了!”
宰我出去了。

孔子说:“宰予真不仁爱啊!子女生下三年,然后才脱离父母的怀抱。

三年的守丧期,是天下通行的丧礼,宰予难道没有在他父母那里得到三年怀抱的爱抚吗?”
材料二:
舜辅助尧帝二十八年后,尧帝便逝世了。

百姓像死去父母一样悲痛,三年间,全国上下停止了乐音。

守丧三年以后的正月初一,舜到尧的太庙,和四方诸侯谋划政事,打开四方之门,使自己能明察四方政务,倾听四方意见。

3.孔子认为,君子应当救济贫困的人。

4.孔子的仁爱观,不是狭隘地针对自己的家人、朋友,而是将其扩展到“邻里乡党”,带有一定的普遍性。

此外,他还认为,救济的应是穷人,而不是富人,这种思想符合人道主义。

参考译文
子华出使齐国,冉子替子华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

孔子说:“给她六斗四升。

”冉子请求再增加一些。

孔子说:“再给她二斗四升。

”冉子却给她八十斛。

孔子说:“赤到齐国去,乘坐着肥马驾的车子,穿着又暖和又轻便的皮袍。

我听说过:君子应周济急需救济的人,而不周济富有的人。


原思做孔子家的总管,孔子给他小米九百斗,他推辞不受。

孔子说:“别推辞!把它分给你的邻里乡亲吧!”
5.言行一致
6.荀子对治国者的建议:一定要摒弃言善行恶的伪善者。

(或“荀子是从用人的角度给治国者提出建议的”)
墨子对治国者的要求:一个人言而不行,是不能治身,而不能治身也就不能治国。

(或“墨子是从修身的角度给治国者提出建议的”)
参考译文
嘴巴能正确表达,自己能付诸行动的是国家的至宝。

嘴巴不善于表达,自己能付诸行动的是国家的器物。

嘴巴能正确表达,自己不能付诸行动的是国家的用具。

嘴巴上说好听的,自己行动丑恶的则是国家的妖孽。

治国的人敬重国家的至宝,爱惜国家的器物,使用国家的用具,铲除国家的妖孽。

墨子说:“政务,口能称道,自身一定要实行它。

现在你口能称道而自身却不能实行,这是你自身的矛盾。

你不能治理你的自身,哪里能治国家的政务?你姑且先防备你自身的矛盾吧。


7.孔子强调先德后文,教育学生要进德在前,修业在后。

孟子认为求学请教的道理在于找回丢失的善心。

两者都强调了“仁”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8.(示例)我认为孔孟“为学”的思想在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比如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存在着谈学习唯分数论的现象,有很多家长在教育子女时只重成绩而忽视了对孩子道德修养的提升,导致孩子成长中人格不健全的现象时有发生。

而孔孟“为学”中强调的以仁为先的
思想能够很好地引导我们关注人之所以学习的根本,它对于扭转现世畸形教育观念、促进人的健康成长乃至构建和谐社会存在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参考译文
孔子说:“做子弟的年轻人,在家就要孝顺父母,出外就要尊敬兄长,做事一丝不苟,说话言而有信,博爱大众,亲近仁人。

这样做了还有余力,就用来学习文化典籍。


孟子说:“仁,是人的(善)心;义,是人的(正)路。

放弃了他的正路而不走,丢失了他的善心而不寻找,可悲啊!有人走失了鸡狗,还知道去寻找;有人丢失了善心,却不知道去寻找。

求学请教的道理不在于别的,在于找回他丢失了的善心罢了。


9.安贫乐道
10.仁者追求的是道义和真理,其中有无尽的快乐,因而拥有安定、和乐的心境;不会像众人那样受到外物的牵累,为细琐小事而烦恼忧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