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英语二轮复习第二篇语法突破篇语法专题二冠词课件(1)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
关 悔改,就会出现“伤败”,因此人君必须仿效天道,
实行仁政。
答案 D
5.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开始成为统治思想,主要
是因为
(D )
A.道家“无为”思想不能解决现实问题
本
B.汉武帝急需从“无为”转向“有为”
学
案
C.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栏
目 开
D.儒家思想有利于汉武帝的“大一统”
关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问题能力。董仲舒建议“罢黜
目
C.“天人感应”
D.“仁政”思想
开
关
解析 “天有四时,王有四政”体现了董仲舒“天
人合一”“天人感应”的思想,从而为加强封建专
制主义中央集权提供了理论依据。
4.有人认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
“仁政”思想。这一观点主要是看到了董仲舒( )
本
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学
案
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
⑥ 利用笔记抓住老师的思路。记笔记不仅有利于理解和记忆,而且有利于抓住老师的思路。
2019/7/10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24
谢谢欣赏!
2019/7/10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25
④ 紧跟老师的推导过程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在课堂上讲解某一结论时,一般有一个推导过程,如数学问题的来龙去脉、物理概念的抽象归纳、语 文课的分析等。感悟和理解推导过程是一个投入思维、感悟方法的过程,这有助于理解记忆结论,也有助于提高分析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⑤ 搁置问题抓住老师的思路。碰到自己还没有完全理解老师所讲内容的时候,最好是做个记号,姑且先把这个问题放在一边,继续听老师讲后面的 内容,以免顾此失彼。来自:学习方法网
出上述观点。
本 (2)根据材料二,指出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和目的。
学
案 栏
答案 思想主张:“天人感应”。
目
开 目的:神化君权;警诫限制君权,巩固统治。
关
(3)材料二反映出董仲舒怎样的心态?分析他产生这种
心态的思想根源。
本 答案 心态:既要维护君主权威,加强集权,又企图
学
案 限制君主暴政。
栏
目 开
思想根源:董仲舒继承儒家“仁政”学说,又吸收法
思考
(1)材料一中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思想?结合历史背景,说
明他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本 答案 思想:“大一统”思想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学
案 栏
背景:汉武帝时期,北方和南方边境不宁,王国问题仍然
目
开 在一定程度上威胁中央集权;汉武帝要求在政治上、思想
关
上加强中央集权。
目的:董仲舒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提
关
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学说。
三、儒学成为正统
1.措施
本 (1)重用儒士:汉武帝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
学 案
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栏
目 开
(2)规定儒家经典为教科书:从汉武帝时起,儒家
关 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汉武帝规定《诗》、
《书》、《礼》、《易》、《春秋》为“ 五经 ”,并设
了“春秋大一统”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
主张。
(2)为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
“ 天人合一”和“ 天人感应 ”学说。
(3)为维护统治秩序,董仲舒提出“ 君为臣纲 ”、
本 “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
学
案 栏
即“三纲五常”。
目
开 关
3.结果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对于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十分有
汉武帝积极推广儒学,从此儒学取得独尊地位,儒
家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1.西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齐民无藏盖”。在此背景下,西汉政府立国的指
本
学 案
导思想是
(C )
栏
目 开
A.墨家思想
B.法家思想
关
C.道家思想
D.儒家思想
解析 西汉初年,由于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统治者
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称为“博士”。
(3)设立太学:公元前 124 年,汉武帝根据 董仲舒 的
建议,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员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
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太学
本
学 案
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使
栏
目 开
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同时大
和治国两个方面。它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是一种
“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新儒学的形成
董仲舒是汉代 儒家 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
本 学
道家 、 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
案
栏 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目
开 关
2.新儒学的主要内容
(1)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提出
开
关 (3)在宣扬君权神授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
思想和仁政思想。
(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迅
速成为社会正统思想。
【深化探究】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本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
学
案 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
关
是儒学获得统治地位的重要原因。
2.影响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 思想,逐渐成为
中国 传统文化 的主流。
[知识连线]
本
学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春秋时期,应运而生;战国后
案
栏 目
期,蔚然大宗;秦朝时期,遭到打击;西汉初年,逐
开
关 渐复苏;汉武帝时期,出现新儒学。
儒家思想在不同的时期地位不同:春秋战国时期不受
利,深受汉武帝的赏识,于是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重点精讲]
与先秦儒学相比,董仲舒的新儒学有何特点?
(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
法家思想为一体。
本
学 案
(2)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
栏
目 威,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
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
国力日盛。
(2)潜伏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和 匈奴为患,都威
胁着西汉安全。
(3)为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
本 学
有为 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案
栏 [深度点拨]
目
开 关
黄老之学中的“黄”是指黄帝的学说,“老”是指老
子的学说。黄老之学的主要思想内容包括治身(养生)
栏
目 开
亦覆舟”
关
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
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
于他
解析 A 项是孟子的思想,B 项是荀子的思想,C、
D 项符合董仲舒的思想,其中 C 项体现的是“君权神
授”思想,故 A、B、C 三项错误。
本
学 案
D 项体现了“天人感应”思想:如果人君无道,天就
栏
目 会降下灾异来谴责和威慑。如果人君面对灾异而不思
重视;秦朝遭到“焚书坑儒”的厄运;西汉“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
[归纳总结]
影响儒家思想地位的因素有两个:一是社会发展的需
本 学
要,二是自身思想的变化。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加
案 栏
强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以及维护国家统一的时代
目
开 关
要求,所以才受到统治者的重视,使儒家思想逐渐成
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汉武帝的“大一统”的需
求,故儒家思想被确立为统治思想。
编后语
老师上课都有一定的思路,抓住老师的思路就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上一小节中已经提及听课中要跟随老师的思路,这里再进一步论述听课时如何 抓住老师的思路。
① 根据课堂提问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在讲课过程中往往会提出一些问题,有的要求回答,有的则是自问自答。一般来说,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 题都是学习中的关键,若能抓住老师提出的问题深入思考,就可以抓住老师的思路。
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课堂小结
汉初经济凋敝,为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采
取了“无为而治”的思想。汉武帝继位后,社会在
本 学
繁荣的背后潜伏着深刻的危机,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案
栏 适应国家大一统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
目
开 关
成为时代的需要。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
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深受汉武帝的赏识。
为了恢复经济和安定人心,吸取了道家“无为而
治”的思想,采取了与民休息的政策。
2.董仲舒“一生最大的努力,是将先秦的各种不同学派
糅合成一个相当庞大的学术系统,所有的先秦学术在
他手上成为一个综合体。”材料中的“不同学派”包
本
括
(D )
学 案
①儒家 ②法家 ③道家 ④兵家 ⑤阴阳五行家
栏
目 开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关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⑤
解析 董仲舒新儒学是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吸收了
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等思想而成。所以此题正确
选项是 D。
3.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王者配天,谓其
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
这句话反映的是
本
(C )
学 案
A.“大一统”理论
B.“罢黜百家”
栏
栏
目 开
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
关
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董仲舒认为人君受命于天,进行统治,所以 应当“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如果人君无道, 天就会降下灾异来谴责和威慑。如果人君面对灾异而 不思悔改,就会出现“伤败”,因此人君必须仿效天 道,实行仁政。
本 学
学案 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案
栏 目
[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开
关
一、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的“无为”
本
学
汉初经济凋敝,为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
案
栏 目
道家“ 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开
关 2.汉武帝的“有为”
(1)国力强盛:经过六十多年的 休养生息 ,汉朝的经
② 根据自己预习时理解过的逻辑结构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讲课在多数情况下是根据教材本身的知识结构展开的,若把自己预习时所理解过的知识 逻辑结构与老师的讲解过程进行比较,便可以抓住老师的思路。
③ 根据老师的提示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在教学中经常有一些提示用语,如“请注意”、“我再重复一遍”、“这个问题的关键是····”等等,这些 用语往往体现了老师的思路。来自:学习方法网
关 大提高了 儒学 的地位。
(4)设立学校:汉武帝命令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
了地方教育系统。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
[易混易错]
汉武帝的作为并非儒学成为统治思想的根本原因:儒
本 学获得统治地位,根本原因是经过董仲舒改造的新儒
学
案 栏
学适应了当时政治统治的需要。汉武帝“罢黜百家,
目
开 独尊儒术”的措施,直接推动了儒学地位的迅速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