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在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护理在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血流突然出现急剧减少甚或中断,若缺血长时间得不到改善,会使相应区域的心肌因缺血而发生缺血性坏死。
对患者的心脏功能造成严重影响,甚至造成患者心脏衰竭而死亡[1]。
我国老年人死亡的首要原因即为心肌梗死。
有研究资料报道,心肌梗死病人在不同时期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负面的心理状态,急性期心肌梗死病人有45%表现出恐惧,45%表现出紧张,5%表现出焦虑;恢复期心梗病人有10%表现出紧张,40%表现出焦虑,20%表现出抑郁;心梗康复后期有5%表现出焦虑,5%表现出抑郁。
在整个心及梗死发病及康复过程中甚至康复后,患者所表现出的不良情绪,给患者自身及家属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影响了患者及家属的生活质量[2]。
我们对64例心肌梗死患者,在心肌梗死治疗的基础上,再予以治疗全程的心理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我院收治的128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国际心脏病学会及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专题组所制定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 [3]。
所有患者均为急性期入院治疗,符合出院标准予以出院。
所有患者治疗前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项评分,平均值为20.32±7.45;焦虑量表平均值为25.20±6.95。
其中男77例,女51例,年龄46岁至77岁,平均年龄为66.8岁。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4例,使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HAMD评分评分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患者均根据患者病情,采用相应的心肌梗死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按照心内科护理常规对患者进行护理。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护理的基础上,再予以治疗全程的心理护理。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改善情况,统计治疗过程中的两组患者的药物依从性,并进行比较。
综合评价心理护理对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
心理护理内容如下:
1.2.1患者入院后,充分了解患者不良情绪产生原因,制定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方案: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通过对患者进行细致的观察、交谈对患者的情况进行详细了解,判断患者产生不良情绪的原因,针对性的进行心理护理。
如刚入院得患者对医院环境、同室病友、自身疾病等情况都缺乏了解,一般都会存在紧张、焦虑、恐怖的不良情绪。
在入院初期,护理人员应和患者建立互相信赖、和谐、平等的医患关系。
主动向患者介绍医院情况、技术人员情、主治医生情况、病区环境、设施设备的使用、主管护士、相邻病友等的情况,还可适当介绍一些同类病例成功治愈的例子,使患者增强对医院综合水平及医护人员的信赖感,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介绍心肌梗死的发病机制、高危因素、治疗过程中注意事项、日常生活注意事项、现在的治疗进展情况等,使患者打消对疾病的恐惧,以积极的态度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4]。
1.2.2治疗期间的心理护理:在治疗过程中,应随时关注患者的情绪状态,并了解发生变化的原因,采取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方法对患者进行个体化心理护理。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病情的变化是导致患者发生情绪波动的最大原因,因此,应及时将治疗、检查信息告知患者,并对患者对病情变化的疑问进行耐心解答,表扬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配合工作及在治疗过程中的坚强表现,鼓励患者继续做好治疗的各项配合工作;向患者讲解治疗后可能产生的并发症及预防方法,使患者关注自身病情的发展,配合医护人员进行并发症的预防。
及时指导患者在治疗后进行早期康复锻炼;指导患者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放松活动,以改善患者紧张的精神状态,避免心脏负荷增大而发生心脏衰竭。
同时向患者特别强调良好情绪对预防心肌梗死发生的作用,使患者或家属尽量避免各种不良情绪的刺激[5]。
1.2.3出院前心理护理:出院前应对协助医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总结,出院后的注意事项,
嘱咐患者及家属应坚持服药,明确患者的复查时间,指导家属对患者的服药疗效及不良反应
的观察。
提高药物的依从性[6]。
1.3观察指标分别采取HAMD和HAMA自评量表对两组患者抑郁和焦虑程度进行评价。
1.4统计学处理
对文中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
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HAMD评分结果
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HAMD和HAMA评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HAMD和HAMA评分结果
组别HAM DHAMA
治疗前(x±s)治疗后(x±s)治疗前(x±s)治疗后(x±s)
观察组(n=64)20.10±7.2410.30±3.2525.06±7.1513.11±3.17
对照组(n=64)20.54±6.4516.38±3.7925.34±6.7317.29±3.52
从上表可以看出,两组患者经治疗后,HAMD评分评分均有明显的改善,两组改善情况比较,观察组较对照组具有明显优势,P值<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临床很多研究资料表明,良好的情绪对各类疾病的恢复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松弛、平和的心
态使患者能从容面对疾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各项治疗护理工作,能较好的遵医使用药品,这些和疾病的治疗疗效有着很直接的关系。
因此,心理护理作为一种有效的护理方法,在临
床对各类疾病的治疗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受到了广大患者及临床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
患者发生心肌梗死后,情绪对疾病的转归有着重要的影响。
长期处于紧张、恐惧、焦虑、抑
郁等不良情绪之中,可兴奋交感神经,从而大量释放儿茶酚胺和TXA2等血管活性物质,升
高血压,加快心率[7],增加心脏耗氧量和血液粘制度,引起冠状动脉痉挛[8],对患者的心脏
负荷产生不良影响。
此外不良情绪尚可破坏血管内皮,诱发心律失常[9]。
而放松、平和的情
绪状态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本组研究资料中,心肌梗死患者在治疗前的HAMD评分结果均显示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的抑郁、焦虑、紧张不良情绪。
在治疗过程中,针对患者在不同时期所具有的心理特点,采取针
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向患者讲解心肌梗死相关的健康知识、治疗注意事项、日常生活注意
事项、情绪对疾病转归的重要性等等,使患者在充分了解自身疾病的基础上,主动调整自己
的情绪,同时护理人员对患者传授一些放松的方法,使患者紧张、焦虑、恐惧的情绪得到有
效缓解,以轻松的心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治疗前后的抑郁评分得到明显的改善。
综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进行治疗过程中,辅以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可以有效改善患
者的不良情绪,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邢淑珍. 心肌梗死患者不同时期心理分析与护理[J].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1,3.22(3):369-370.
[2] 刘新民,孙红,聂品.医学心理学.人民军医出版杜,2003:8.
[3] 郑建宏,吕旭红。
宋建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分析及护理对策.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23):5687-5688.
[4] 王晶.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心理护理.中国医药指南,2008,6(t6):521-522.
[5] 申茜. 心肌梗死患者心理护理的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12.4(24):205-206.
[6] 杨贤菊.心血管病患者伴有焦虑和抑郁时的治疗评估[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
11(3):241—242.
[7] 伍元辉.冠心病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心理护理[J].健康必读杂志,2011,6(6):175.
[8] 张作计,崔立谦,孙树印.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及其干预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杂志,2005,20(15):43-44.
[9] 张丹彤.心理护理对冠心病患者焦虑和抑郁症状的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2011,24(3):1207-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