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 教学设计与反思 17 松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习作单元
第17课松鼠
设计依据与构思
《松鼠》是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阅读说明文。
通过本课的学习,一方面让学生了解一些科学知识,唤起学生探索自然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了解说明方法,体会作者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事物,并学习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动物的外形、特点、习性,从而引导学生关注动物的生存状态,激发学生关爱动物、保护动物的热情。
本文语言文字比较浅显,松鼠又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小动物,所以在教学中以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为主,老师的启发、引导为辅。
课堂上,以阅读促进学生思考,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合作探究,达到共识,进而完成教学目标。
在教学上,要体现利用课文充当范文,为学生提供写作时仿效的“范本”,以此来锻炼学生的写作思维,使他们初步学会一般说明文的习作思路。
了解课文的说明方法既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发现,培养学生阅读说明性文章的能力,为培养学生写作说明性文章打好基础。
课时安排:2课时。
教材分析
《松鼠》是一篇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都很强的文艺性说明文(又称科学小品)。
本文侧重于介绍松鼠的外形、特点、习性,采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语言生动传神,极具文学色彩。
课文第1自然段首先从总体入手,介绍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
接着从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和吃食姿势几个方面具体来写松鼠的外形特征。
第2自然段从松鼠的活动范围、活动时间两个方面着重介绍了松鼠驯良的特征。
第3~4自然段侧重写了松鼠乖巧的特征。
最后补充介绍了松鼠的生育情况,何时换毛以及喜欢洁净的特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默读课文,获取有关松鼠的信息,了解松鼠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的方法,体会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培养阅读说明文的兴趣。
▍教学目标
1.学会“驯、矫”等8个生字,读准字音,理解意思;学会“鼠、秀”等11个会写字,识记字形,规范书写;读写积累“松鼠、乖巧”等词语。
2.默读课文,把从课文中获得的有关松鼠的信息分条写下来。
3.了解松鼠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人文情怀。
4. 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的方法,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体会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培养阅读说明文的兴趣。
5.选择一种动物,对它的活动进行观察,仿照课文第4自然段写一段话。
▍教学重、难点
1.默读课文,把从课文中获得的有关松鼠的信息分条写下来。
2.了解松鼠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
3. 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的方法,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体会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培养阅读说明文的兴趣。
4. 选择一种动物,对它的活动进行观察,仿照课文第4自然段写一段话。
▍课前准备
学生:完成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朗读课文,理解内容,读中感受。
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及分析
第1课时
▍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谜语:尖尖的嘴巴像老鼠,一身茸毛尾巴粗。
爱在森林里边住,爱吃松子爱上树。
(谜底:松鼠)
2.课件出示松鼠外形、活动、进食、搭窝、休息等多张图片,学生互相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有关松鼠的资料。
根据生活环境不同,松鼠科分为树松鼠、地松鼠和石松鼠等。
全世界近35属212种,中国有11属24种,其中岩松鼠和侧纹岩松鼠2种是中国特有动物。
松鼠是典型的树栖小动物,身体细长,被柔软的密长毛反衬得特别小。
松鼠多数栖息在寒温带的针叶林及针阔叶混交林区,尤其在山坡或河谷两岸的树林中最多。
松鼠喜欢单独在树林中居住,有的也在树上搭窝。
松鼠主要以榛子、橡子、栗子、胡桃等坚果为食,也喜欢吃松子,常到针叶林中寻找松子吃,也吃松树的嫩枝叶、树皮、菌类、昆虫、小鸟等。
有储藏食物的习性。
松鼠的繁殖能力较强,寿命8~10年。
3.谈话揭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法国著名博物学家布封的一篇文章《松鼠》。
(板书课题)
4.质疑课题:看到课文的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根据学生提出的具体问题,教师整理如下。
(1)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松鼠的?
(2)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松鼠介绍清楚的?
设计思想借助谜语和图片引发学生对松鼠的兴趣;交流收集的资料,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
▍流程二:互相交流,了解作者
1.小组交流自己课前搜集到的与作者有关的资料。
小组长记录并整理小组同学的发言。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
3.教师评议并小结。
布封(1707—1788),十八世纪法国博物学家、作家。
布丰从小受教会教育,爱好自然科学。
1739年起担任皇家花园(植物园)主任。
他用毕生精力经营皇家花园,并用40年时间写成36卷巨册的《自然史》。
布封是人文主义思想的继承者和宣传者,在他的作品中惯常用人性化的笔触描摹动物。
他写的《松鼠》被选入小学五年级上册部编人教版课本。
设计思想通过交流,了解了作者的写作风格,拉近了学生与作者的距离,激发了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
▍流程三:初读感知,学习字词,理清层次。
1.学生以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
要求:尽量连词成句地读,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不要回读。
2.检查学生初读情况
(1)指名多个学生认读生字,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2)课件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驯良矫健歇凉树杈苔藓狭窄勉强锥形
指导学生读准翘舌音“杈、锥”;读好前鼻音“藓、勉”;读好后鼻
音“枉、榜”。
(3)学习多音字。
①松鼠在秋天拾榛子,塞到老树空心的缝隙里,塞得满满的,留到冬天吃。
塞:sāi (堵塞、塞满、塞进)
sài (塞外、要塞、塞翁失马)
sè(阻塞、闭塞、茅塞顿开)
②松鼠在秋天拾榛子,塞到老树空心的缝隙里,塞得满满的,留到冬天吃。
缝:féng (缝补、缝连、裁缝)
fèng (裂缝、缝隙、天衣无缝)
(4)理解词语
①乖巧:合人心意,讨人喜欢;机灵,巧妙。
②驯良:和顺善良。
③橡栗:橡树的果实,外表皮有一层硬壳,圆形,呈棕红色,内仁如
栗子,可食用。
④矫健:强壮有力。
⑤玲珑:精巧细致。
⑥蛰伏:动物冬眠,潜伏起来不食不动。
⑦警觉:对危险或情况变化的敏锐感觉。
⑧苔藓:苔藓植物的一纲,属于这一纲的植物,根、茎、叶的区别不明显,绿色,生长在阴湿的地方。
3.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学生自由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2)小组交流,小组长记录并整理小组同学的意见。
(3)教师评议并小结:本文侧重于介绍松鼠的外貌、性格和行动。
介绍松鼠是一种漂亮、乖巧、驯良的小动物。
最后补充介绍了松鼠的生育情况,何时换毛及喜欢洁净的特点。
设计思想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交流识字、解词、梳理课文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流程四:指导书写生字
1.课件出示会写字。
鼠秀玲珑歇窝滑拾狭勉梳
2.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字型,观察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让学生试说笔画笔顺。
(重点指导:“鼠、秀、窝”,上下结构,上下基本同宽;“玲、珑、滑、拾、狭、梳”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3.认真试写,提醒学生写字姿势及握笔姿势。
4.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写字作品,师生共同评价。
学生相互交流借鉴,争当“小小书法家”。
5. 指导学生对间架结构掌握不好的字进行练习,对笔画不正确的字进行修改。
设计思想对生字的笔画和间架结构进行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流程五: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学习,掌握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生字,理解了词语含义,并掌握了识字、理解词语的方法。
另外,读完这篇课文,我们了解了松鼠的特点,真切地感受到松鼠的乖巧、驯良等特点。
设计思想巩固所学知识,使学生对学过的文章加深印象。
教学流程及分析
第二课时
▍流程一:谈话过渡,导入新课
1.指名分自然段合作读课文,说说通过学习松鼠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小结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默读了解到《松鼠》是法国作家、博物学家布封写的一篇科学小品文。
这篇课文作者就是从外形、活动、吃食、搭窝这四个方面介绍了松鼠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的特点。
这节课我们继续阅读探究这篇课文,了解作者是怎样利用语言文字把松鼠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的。
设计思想新旧结合导入学习,为学生提供了探究学习的方向。
▍流程二:再读课文,整体把握
1默读课文,把从课文中获得的信息分条写下来。
2.小组交流,小组长进行整理。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1)外形。
①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
②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
③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尾巴,显得格外漂亮。
(2)驯良。
①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经常在高处活动,像飞鸟一样住在树顶上,满树林里跑,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
②它们好像很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奔跑、玩耍、吃东西。
(3)乖巧。
①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触动一下松鼠所在的大树,它们就从树上的窝里跑出来躲到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
②它们的爪子是那样锐利,动作是那样敏捷,一棵很光滑的高树,一忽儿就爬上去了。
③松鼠在秋天拾榛子,塞到老树空心的缝隙里,塞得满满的,留到冬天吃。
④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杈的地方,又干净又暖和。
⑤这样,它们可以带着儿女住在里面,既舒适又安全。
(4)生育和换毛。
①松鼠通常一胎生三四个。
②小松鼠的毛是灰褐色的,过了冬就换毛,新换的毛比脱落的毛颜色深些。
4.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5.问题交流:“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
”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总述)这样的句子叫什么句子?(中心句)从这个句子你了解到什么?(本文第一句话总结概括了松鼠的特点美丽、乖巧、驯良惹人喜爱,是文章的中心句。
下面的内容就是围绕松鼠的美丽、乖巧、驯良来进行描述的)
6.小组同学选择组内同学普遍感兴趣的一个方面互相交流,深入探究。
设计思想让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阅读和探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良好的阅读习惯。
▍流程三:再读课文,深入品味
1.品味课文第1自然段。
(1)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了解作者是用什么方法介绍松鼠的,在自己感触最深的地方做上标记。
(2)小组交流,小组长记录并整理小组同学的发言。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小结:拟人、打比方——生动、形象、具体。
①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
(“清秀”一词极少用来形容动物,多用来形容少男少女,现在拿来形容松鼠的面容,加上“闪闪有光”的眼睛,说明松鼠的形象非常惹人喜爱)
②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尾巴,显得格外漂亮。
它们的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
(把松鼠的尾巴比作“帽缨”,细致生动,让人感受到松鼠尾巴的美丽)
③它们的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
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
(赋予了松鼠人的智慧)
2.品味课文第2自然段。
(1)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了解作者是用什么方法介绍松鼠的,在自己感触最深的地方做上标记。
(2)小组交流,小组长记录并整理小组同学的发言。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小结:打比方——生动、形象、具体。
①方法指导: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经常在高处活动,像飞鸟一样住在树顶上,满树林里跑,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
(把松鼠比作飞鸟,形象地表现了松鼠行动敏捷的特点)
②句子赏析:“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经常在高处活动,像飞鸟一样住在树顶上,满树林里跑,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
”把这句话中的“经常”一词去掉行不行,为什么?(不行,“经常”的意思是说常常,而不是一直都在高处活动)你从中感受到什么?(感受到作者实事求是的态度;感受到作者观察仔细,用词准确)
3.品味课文第3自然段。
(1)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了解作者是用什么方法介绍松鼠的,在自己感触最深的地方做上标记。
(2)小组交流,小组长记录并整理小组同学的发言。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小结:举例子、作比较。
①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触动一下松鼠所在的大树,它们就从树上的窝里跑出来躲到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
(举例子,通过“只要……就……”这一句式来表现松鼠灵敏的反应;通过动词“跑”“躲”“逃”来表现松鼠动作的敏捷。
通过“十分警觉”表现出它的“乖巧”)
②它们的爪子是那样锐利,动作是那样敏捷,一棵很光滑的高树,一忽儿就爬上去了。
(举例子,作者用“那样……那样……”的句式写出了松鼠爪子锐利,动作敏捷。
表现出它的“乖巧”)
③松鼠在秋天拾榛子,塞到老树空心的缝隙里,塞得满满的,留到冬天吃。
(举例子,介绍松鼠储存过冬食物的方法,动词“塞”“留”赋予了松鼠人的智慧,它的乖巧不言而喻)
4.品味课文第4自然段。
(1)默读课文第4自然段,看作者是怎样介绍松鼠搭窝过程,在自己感触最深的地方做上标记。
(2)小组交流,小组长记录并整理小组同学的发言。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小结:举例子、作比较。
①按顺序介绍。
a.用了一组表示先后顺序的词:先……再……然后……
b. 指名学生用小松鼠语气,向大家介绍搭窝的过程。
师生评议,感受松鼠搭窝的顺序。
②用词准确。
a.准确描写松鼠搭窝时的动作:搬、放、编扎、挤、踏。
b.读一读课文中描写松鼠搭窝的过程,注意读好这些动词,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5.品味课文第5自然段。
(1)默读课文第5自然段,了解作者介绍了松鼠的什么。
(2)小组交流,小组长记录并整理小组同学的发言。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小结:举例子、作比较。
①自由读课文第5自然段,看作者用什么方法介绍松鼠,在原文中标注出来。
②小组交流,互相补充。
③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小结:松鼠通常一胎生三四个;过了冬就换毛。
6.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全文。
设计思想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研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等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
交流中教师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用激励性评价语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
▍流程四:课堂小结
《松鼠》这篇课文是一篇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都较强的文艺性说明文(又称科学小品)。
它以准确性说明为前提,以形象化描写为手段,在说明角度、表达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都有独到的特点。
从说明的角度来看,本文侧重于介绍松鼠的外貌、性格和行动,突出了松鼠的美丽、乖巧、驯良,讨人喜欢,表达了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从表达的方法来看,本文主要是采用拟人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从语言风格上来看,本文的语言生动传神,极具文学色彩。
▍流程五:拓展交流
1.读一读,演一演:鼓励学生扮成小松鼠,用第一人称的方法,创造性地介绍自己最可爱的一面。
2.拓展练笔。
(1)提出要求:同学们一定很喜欢小动物,请同学们课后选择一种自己最熟悉的小动物留心观察,特别要注意它们的生活习性,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表现小动物某方面的特点。
(2)写法指导。
①可以按照自己观察的顺序组织材料。
②写动物的生活习性时,可以从它们的活动、吃、玩耍、睡觉等方面来写。
③选择合适的说明方法,用词要准确,特点要鲜明、具体。
设计思想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感悟(反思)
《松鼠》这篇课文属于文艺性说明文,又称科学小品,本文是一篇说明的准确性与描写的形象性完美结合的范例。
课文运用文学手法具体生动地向读者介绍了松鼠。
作者在介绍松鼠的过程中,借助某些形象化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对松鼠的特点做一些形象性的描写,从而起到具体说明松鼠的作用。
本文知识性较强,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本文极富感染力的语言上,引导学生分析欣赏文章生动形象、趣味性的语言。
同时,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在实际写作中学会运用这样生动的说明性语言。
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
在导课环节,谜语导入后,课件出示松鼠外形、活动、进食、搭窝、休息等多张图片,学生互相交流自己搜集的有关松鼠的资料。
学生对小松鼠产生了亲切感,自然就产生了阅读课文了解松鼠的动机,有利于学生积极投入对课文的学习。
阅读中注重说明方法的指导。
《松鼠》主要是采用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松鼠的特点。
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描写得生动传神的语句进行阅读,在交流探究中感受松鼠的可爱。
例如,阅读探究“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触动一下松鼠所在的大树,它们就从树上的窝里跑出来躲到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一句,引导学生围绕“只要……
就……”这一句式和动词“跑”“躲”“逃”来感受松鼠灵敏的反应与动作中表现出来的“乖巧”,感受小松鼠的活泼可爱。
教学中注重对课文字、词、句、段语言的训练。
例如,学习松鼠搭窝这部分时,引导学生找出表示顺序的词语“先、再、然后”和描写松鼠搭窝动作的词语“搬、放、编扎、挤、踏”,懂得按一定的说明顺序、使用准确的词语进行叙述,能够使文章显得条理清晰、表达清楚,读者读的时候就能清楚地了解松鼠搭窝的整个过程。
为了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设计了“鼓励学生扮成小松鼠,用第一人称的方法,创造性地介绍自己最可爱的一面”这个环节。
通过这个环节的活动,学生更进一步理解了本文所介绍的内容,进一步体会到了作者的写作方法,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