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仁者爱人ppt精品课件8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所不愿意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 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诸:之于
忠(中心)
尽力为人谋,中人之心
恕(如心)
推己及人,如人之心
忠恕
自己所不希望要的,就不要加给别人;自 己希望在社会上立足,就帮助别人也能立 足;自己希望办事都能通达顺利,就也帮 助别人通达顺利。概括起来讲就是推己及 人,将心比心,把别人看作和自己一样的 人;为人处事心里不只想着,也想到别人。 一言一行都想到对周围的人会有什么影响, 别人会有什么感受,想到不要干扰、影响 人家;别人有困难,主动帮助人家。这就 是中国传统文化提倡的忠恕之道。
霸(于)诸侯
赐:恩惠 被:“披” 自经:自缢
匹夫匹妇:普通男女 莫之知:宾前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 “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 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 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 礼?” 注释: 译文: 器:器量、心胸。或:有的人。俭:有节制。三归:女 孔子说:“管仲这个人的器量心胸还是有些狭小啊。”有 子出嫁叫做归,三归是指娶了三个女子,并且按礼的规 人说:“管仲知道节制吗?”孔子说:“管仲像诸侯王一 定,只有诸侯王才能娶三姓之女。官事:朝廷中官员的 样娶了三个异姓诸侯的女子,朝廷官员中的各种事情不能 事情,按礼的规定宰相应该兼管各位官员。摄(shè): 全部兼管起来,哪里说得上是知道节制?”那人说:“如 兼管。焉得:怎么能说。然则:如此的话那么。邦:国 此说来,那么,管仲道德礼义吗?”孔子说:“国君建造 家。树:建造(影壁墙)。塞(sè):遮蔽。为(wèi): 了影壁墙遮蔽门户,管仲也在家里建造了影壁墙来遮蔽门 为了。两君之好(今音hǎo,古音hào):两国君王的宴 户。国君为了有利于两国君王宴会,建造了放酒杯的土台 会。反坫(diàn):用来放东西的土台。而:如果。孰 子,管仲也在家里建造了土台子。如果说管仲懂得礼义, (shú):谁。 还能说谁不懂得礼义?”
“仁”是一种广博宏大的爱,包 蕴着一切美德;仁是一种勇气和 力量,引导着人实现善的理想。
仁者爱人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 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入:在家 弟:“悌” 谨:谨慎,做事一丝不苟 泛:广搏 仁:形作名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 “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 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一以贯之:以一贯之,宾前(一:一个基 本观念,数作名) 何谓:谓何,宾前
在20世纪50年代的冷战氛围中,中国、印度和 缅甸的政府领导人曾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 基本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 处”。这五项原则是当时的中国总理周恩来首 先倡导的,其中内蕴的基本道德理念就是“己 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 达而达人”。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 “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 “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侍:侍立 盍:何不
共:共享
憾:悔恨 善:长处,形作名 劳:功劳 安:使……安
敝:使……损坏
伐:夸 施:夸耀,表白 闻:听 怀:名作动,关心
阶:台阶 ①与:跟,同 道:规矩 ②与:“欤” 固:本来 相:xià ng协助
表达效果
这里的生动得益于具体细微的记述。从“及阶” 到“及席”到“皆坐”,每一个环节都详细地 记述了孔子的表现,这种记述上的不厌其详, 真切地反映了孔子对盲人关心的无微不至。如 去掉这些细节,采用原则性的陈述,文章就没 有这样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孔子与弟子各抒己志,如何认识这些“志”? 子路深受老师“仁”的思想的教诲。心胸宽广、无 私,为他人着想,把友谊看得高于自己的利益,这 是交友的前提之一。 颜渊则是更趋于自我完善的表述。孔子一贯主张完 整的人格内修,以“仁”为主,注重修德养性,使 君子成为具有多种美德的完人。而颜渊作为孔子最 得意的弟子,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宿:宿鸟
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盼母归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 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 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 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 而莫之知也。” 与:“欤” 死:为……死,殉难
相:辅佐
匡:匡正 微:无
道:学说
忠: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 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 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 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博:广泛 济:周济 事:止,仅 必:一定 病:难 诸:之乎 立人:使人立 达人:使人达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 必作;过之,必趋。 虽:即使
少:年轻
作 :起
必:一定
趋:快步走
孔子遇见穿丧服的、执政的、盲人时的态度,说 明了什么?
说明孔子对礼仪的重视。他看到有丧事的人,心 里产生一种同情心,态度也随之肃然。至于对穿 制服、执政的人为什么也这样呢?因为执政者的 制服代表了国爱的体制,就等于我们现在看到国 旗,自然肃然起来。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小动作, 没有什么要紧,但是从这上面可以看出一个人学 问的修养、做人的修养到达什么程度。孔子看到 不但肃然起立,且“过之,必趋”,一定走快几 步,不敢多看,这就显示他的修养。
孔子更准确地体现了他“仁爱”思想的精髓。他的 理想志向表现的是对别人的仁爱。体现为“利他”。 这与他一贯主张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 人”“修己以安人”“责己宽人”等思想是一致的。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 马。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状后
仁席,子曰: “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 师冕出。子张问曰:“①与师言之道②与?”子曰: “然。固相师之道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