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新高考选考化学(苏教)一轮复习(教学指导)42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 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
学习任务1 氮气及常见氮的氧化物
一、氮的固定
将游离态氮转变为化合态氮的过程叫氮的固定。
(1)自然固氮⎩
⎪⎨⎪⎧雷雨天产生NO 气体
豆科植物根瘤菌固氮
(2)人工固氮:工业合成氨。
二、氮气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2.化学性质
(1)与氧气反应:N 2+O 2=====放电或高温
2NO (雷电固氮和导致汽车尾气中产生氮的氧化物)。
(2)与氢气反应:N 2+3H 2高温、高压催化剂2NH 3。
三、氮的氧化物
1.氮有多种价态的氧化物:N 2O 、NO 、N 2O 3、NO 2、N 2O 4、N 2O 5等。
2.NO 和NO 2的比较
物质
NO NO 2 物理
颜色
无色
红棕色
性质毒性有毒有毒溶解性不溶于水能溶于水
化学性质
与O2
反应
2NO+O2
===2NO2
—与H2O
反应
—
3NO2+H2O===
2HNO3+NO
对人体或环
境的影响
(1)与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中
毒
(2)转化成NO2形成酸雨、
光化学烟雾
形成酸雨、
光化学烟雾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N2分子的结构稳定,因而氮气不支持任何物质的燃烧。
()
(2)豆科植物通过根瘤菌吸收空气中的氮属于氮的固定,是物理变化。
()
(3)NO2与水反应生成硝酸,故NO2是酸性氧化物。
()
(4)制取二氧化氮时,用水或NaOH溶液吸收尾气。
()
(5)溴蒸气和NO2都是红棕色气体,可用湿润的淀粉-KI 试纸和NaOH溶液鉴别。
()(6)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是由化合态氮转化来的。
()
答案:(1)×(2)×(3)×(4)×(5)×(6)×
2.下列反应必须加入氧化剂且一步反应就能完成的是()
①N2→NO2②NO2→NO③NO2→HNO3
④N2→NO⑤N2→NH3
A.①
B.②⑤
C.④
D.③④
解析:选C。
该题有两个要求:(1)必须加入氧化剂;(2)一步反应就能完成。
反应①③④从化合价角度来看都升高,但反应①N2→NO2不能一步反应完成;而反应③NO2→HNO3,虽然氮的化合价升高,但不加氧化剂也能实现,如3NO2+H2O===2HNO3+NO,在该反应中,NO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只有反应④N2→NO必须加入氧化剂且一步反应就能完成。
3.下图中能实现人工固氮的是()
解析:选D。
选项A、C为自然固氮,合成氨为人工固氮,选项B电解食盐水与固氮无
关。
(1)氮的氧化物都有毒,其中NO2与N2O4存在下列平衡:2NO2N2O4,因此实验测得NO2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大于46。
(2)NO只能用排水法收集,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而NO2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3)验证某无色气体是NO的方法是向无色气体中通入O2(或空气),无色气体变为红棕色。
(4)NO2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以氧化性为主。
NO2能使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
提升一N2、NO、NO2的性质及对环境的影响
1.下列有关氮气用途说法不正确的是()
A.做焊接金属的保护气
B.制硝酸和化肥的原料
C.食品袋中充氮气来防腐
D.与氧气反应制NO从而制硝酸
解析:选D。
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能防止金属在高温下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A项正确;氮气可用于合成氨,氨可制硝酸和化肥,B项正确;食品袋中充氮气可减缓食品被氧化而变质的速率,C项正确;氮气与氧气的反应很难进行,不宜用氮气与氧气反应制NO从而制备硝酸,D项错误。
2.(双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O、NO、NO2都是大气污染气体,在空气中都能稳定存在
B.NO可用于某些疾病的治疗
C.NO2通入FeSO4溶液中始终无明显现象
D.常温常压下,NO能与空气中的氧气直接化合
解析:选BD。
NO易被氧化为NO2;NO2通入FeSO4溶液中首先生成HNO3,然后生成的HNO3能把Fe2+氧化成Fe3+,溶液由浅绿色变成棕黄色。
3.氮的氧化物(用NO x表示)是大气污染物,必须进行处理。
(1)汽车尾气主要含有CO2、CO、SO2、NO x等物质,这种尾气逐渐成为城市空气污
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①汽车尾气中的CO 来自 ,NO 来自 。
汽车尾气对环境的危害主要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填两种)。
②汽车尾气中的CO 、NO x 在适宜温度下采用催化转化法处理,使它们相互反应生成参与大气循环的无毒气体。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工业尾气中氮的氧化物常采用碱液吸收法处理,若NO 与NO 2按物质的量之比1∶1被足量NaOH 溶液完全吸收后得到一种钠盐,该钠盐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①汽车汽缸内不断进行着汽油的燃烧反应,当空气不足时,汽油不完全燃烧,会产生CO ;N 2和O 2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NO 。
汽车尾气对环境的危害很大,可以形成硝酸型酸雨,导致光化学烟雾,产生温室效应等。
②CO 、NO x 反应后生成的无毒气体为CO 2和N 2。
(2)NO 中氮的化合价为+2价,NO 2中氮的化合价为+4价,两者按物质的量之比1∶1混合时与NaOH 反应生成的钠盐中氮的化合价必然为+3价,即为NaNO 2。
答案:(1)①汽油的不完全燃烧 N 2与O 2在汽车汽缸内高温环境下反应 形成硝酸型酸雨、导致光化学烟雾、产生温室效应等(任填两种即可) ②2x CO +2NO x =====催化剂
2x CO 2+N 2
(2)NaNO 2
氮氧化物(NO x )对环境的污染及防治
1.常见的污染类型
(1)光化学烟雾:NO x 在紫外线作用下,与碳氢化合物发生一系列光化学反应,产生的一种有毒的烟雾。
(2)酸雨:NO x 排入大气中后,与水反应生成HNO 3和HNO 2,随雨水降到地面。
(3)破坏臭氧层:NO 2可使平流层中的臭氧减少,导致地面紫外线辐射量增加。
2.常见的NO x 尾气处理方法 (1)碱液吸收法
2NO 2+2NaOH===NaNO 3+NaNO 2+H 2O NO 2+NO +2NaOH===2NaNO 2+H 2O
NO 2、NO 的混合气体能被足量烧碱溶液完全吸收的条件是n (NO 2)≥n (NO )。
一般
适合工业尾气中NO x 的处理。
(2)催化转化:在催化剂、加热条件下,氨可将氮氧化物转化为无毒气体(N 2)或NO x
与CO 在一定温度下催化转化为无毒气体(N 2和CO 2)。
一般适用于汽车尾气的处理。
提升二 有关氮的氧化物的简单计算
4.(双选)在一定条件下,将NO 2和O 2的混合气体12 mL 通入足量水中,充分反应后剩余2 mL 气体(同温同压下),则原混合气体中氧气的体积可能为( )
A.1.2 mL
B.2.4 mL
C.3 mL
D.4 mL
解析:选AD 。
首先分析可能发生的反应为4NO 2+O 2+2H 2O===4HNO 3,3NO 2+H 2O===2HNO 3+NO ,则剩余的2 mL 气体有两种可能。
如果剩余2 mL O 2,则V (NO 2)=4
5
×(12-2) mL =8 mL ,则混合气中V (O 2)=12 mL -8 mL =4 mL ,D 项正确。
若剩余的2 mL 气体是NO ,则混合气中V (O 2)=(12 mL -2 mL ×3)×1
5
=1.2 mL ,A 项正确。
5.设空气中O 2的体积分数为0.2,N 2的体积分数为0.8。
在有水存在的条件下,某氮的氧化物(NO 与NO 2形成的混合物)和一定量空气混合恰好完全反应生成硝酸,反应后气体体积减小了一半(相同条件下)。
则该氮的氧化物中NO 与NO 2的体积比是( )
A.1∶5
B.1∶4
C.1∶3
D.任意比
解析:选A 。
氮氧化物与空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HNO 3,发生反应为4NO 2+O 2+2H 2O===4HNO 3,4NO +3O 2+2H 2O===4HNO 3,剩余气体为N 2,设剩余N 2为0.8 L ,则由空气组成可知氧气为0.2 L ,原气体总体积为1.6 L ,即NO 和NO 2混合气体体积为0.6 L 。
有V (NO )+V (NO 2)=0.6 L 、34V (NO )+1
4V (NO 2)=0.2 L ,得V (NO )=0.1 L ,V
(NO 2)=0.5 L ,则V (NO )∶V (NO 2)=1∶5。
氮氧化物溶于水的计算问题
(1)应先明确原理
无论是单一气体NO 2,还是NO 、NO 2、O 2中的两者或三者的混合气体,反应的实质是3NO 2+H 2O===2HNO 3+NO ,2NO +O 2===2NO 2,故若有气体剩余只能是NO 或O 2,不可能是NO 2。
①若NO 和O 2通入水中,总化学方程式为4NO +3O 2+2H 2O===4HNO 3。
②若NO 2和O 2通入水中,总化学方程式为4NO 2+O 2+2H 2O===4HNO 3。
(2)注意原子守恒和得失电子守恒的运用
有关氮的氧化物的计算,从反应实质看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可以从得失电子数相等或原子守恒的角度分析,简化计算过程,如NO x 与O 2、H 2O 转化为硝酸的计算,反应中O 2得到的电子数与NO x 失去的电子数相等。
学习任务2 氨与铵盐 肼(N 2H 4)
一、氨的物理性质
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易液化;极易溶于水(1∶700),可由喷泉实验证明。
二、氨的化学性质
1.还原性
与氧气反应:4NH 3+5O 2=====催化剂
△4NO +6H 2O 。
2.与酸反应
与氯化氢反应:NH 3+HCl===NH 4Cl (产生白烟)。
3.与水反应 NH 3+H 2O
NH 3·H 2O
NH +
4+OH -
,氨的水溶液叫氨水,呈弱碱性。
4.与盐溶液反应 盐溶液 现象
离子方程式 FeCl 3 溶液 生成红褐色沉淀
Fe 3+
+3NH 3·H 2O=== Fe (OH )3↓+3NH +
4 AlCl 3 溶液 生成白色沉淀
Al 3+
+3NH 3·H 2O=== Al (OH )3↓+3NH +
4
1.液氨汽化时吸收大量的热,故可用作制冷剂。
2.制氮肥、硝酸、铵盐、纯碱等。
四、氨的制法
1.加热固态铵盐和碱的混合物,如图所示。
2.实验室制取氨的其他方法
方法
化学方程式(或原理)
气体发生装置
加热浓氨水
NH 3·H 2O=====△
NH 3↑+H 2O
浓氨水+固体NaOH NaOH 溶于水放热,促使氨水分
解,且OH -
的浓度增大有利于
NH 3的生成
浓氨水+固体CaO
CaO 与水反应,使溶剂(水)减
少;反应放热,促使氨水分解,化学方程式为NH 3·H 2O +CaO===NH 3↑+Ca (OH )2
41.铵盐的物理性质
铵盐都是白色固体,均易溶于水。
2.铵盐的化学性质
NH 4Cl=====△
NH 3↑+HCl ↑――→如NH 4HCO 3
NH 4HCO 3=====△
NH 3↑+ CO 2↑+H 2O ↑
NH +
4+OH=====△
NH 3↑+H 2O 3.NH +4的检验
NH +
4――→强碱△
无色气体――→湿润红色
石蕊试纸试纸变蓝 六、肼(N 2H 4)
1.碱性:溶于水形成二元弱碱,碱性比NH 3·H 2O 弱,在水中的电离与NH 3·H 2O 相似,与硫酸反应形成的酸式盐为N 2H 6(HSO 4)2。
2.强还原性:能被氧气、H 2O 2等氧化,可用作喷气式发动机的推进剂、火箭燃料等。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不正确的说明理由。
(1)氨溶于水能导电,所以氨是电解质。
(2)实验室可用浓氨水与NaOH 固体制取氨。
(3)氨与酸反应生成铵盐,与挥发性酸相遇时能形成白烟。
(4)某晶体与NaOH 共热放出一种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该晶体中含有NH +
4。
(5)氨水中含氮微粒中最多的微粒是NH +
4。
(6)把NH 3通入稀HNO 3中,当溶液的pH 等于7时,是NH 3和HNO 3等物质的量反应。
(7)液氨作为清洁能源的反应原理是4NH 3+5O 2=====催化剂
△4NO +6H 2O 。
(8)在1 mol·L
-1
氨水中,NH 3·H 2O 、NH +4、NH 3的物质的量浓度之和为1 mol·L -
1。
答案:(2)(3)(4)(8)正确。
(1)不正确,NH 3本身不能电离,溶于水,与水发生反应NH 3+H 2O
NH 3·H 2O
NH+4+OH-而导电,故NH3不是电解质。
(5)不正确,氨水中存在大量的NH3·H2O和少量的NH+4。
(6)不正确,NH3和HNO3等物质的量反应时,得到NH4NO3溶液,NH+4水解使溶液显酸性,pH<7。
(7)不正确,产生的NO是污染性气体。
2.用浓氯化铵溶液处理过的舞台幕布不易着火,其原因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氯化铵分解吸收热量,降低了温度(2)氯化铵分解产生的气体隔绝了空气
(1)氨极易溶于水,直接通入水中会引起倒吸。
氨水的成分主要是NH3·H2O,但在计算浓度时,溶质应为NH3。
(2)固体中NH+4的检验方法是取样溶解,加入浓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产生的气体,若试纸变蓝说明原固体含有NH+4。
(3)液氨是由氨液化而得到的纯净物,所含粒子只有NH3分子;氨水是由NH3溶于水而形成的混合物,所含粒子有三种分子:NH3、NH3·H2O、H2O,三种离子:NH+4、OH-、H+。
提升一氨和铵盐的性质及应用
1.NH3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可以制备一系列物质(见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NH4Cl和NaHCO3都是常用的化肥
B.NH4Cl、HNO3和Na2CO3受热时都易分解
C.NH3和NO2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D.图中所涉及的O2都要用纯氧
解析:选C。
化肥是含氮、磷、钾的一些植物营养物质,NaHCO3不是化肥,A不正确;Na2CO3受热不易分解,B不正确;NH3和NO2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生成氮气,C正确;氨的催化氧化以及NO与O2的反应用空气就可以,不一定要用纯氧,D 不正确。
2.如图所示利用培养皿探究氨的性质。
实验时向NaOH固体上滴几滴浓氨水,立即用另一表面皿扣在上面。
下表中对实验现象所做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选项实验现象解释
A 浓盐酸附近产生白烟NH3与挥发出来的HCl反应产生了NH4Cl固体
B 浓硫酸附近无明显现象NH3与浓硫酸不发生反应
C 氯化物溶液中有红褐色沉淀该溶液一定是FeCl3溶液
D 干燥的红色石蕊试纸不变色,湿润的
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NH3·H2O是一种可溶性碱
解析:选B。
挥发出来的HCl与NH3反应生成NH4Cl固体,产生白烟,A正确;NH3与浓H2SO4反应,但因浓H2SO4难挥发,故无明显现象,B错误;NH3遇到FeCl3溶液生成红褐色Fe(OH)3沉淀,C正确;干燥的红色石蕊试纸不变色,而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可说明NH3溶于水生成的NH3·H2O为碱,但不能说NH3是碱,D正确。
3.(2020·常州高三月考)如图是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设计的4个喷泉实验方案。
下列有关操作中不可能引发喷泉现象的是()
A.挤压装置①的胶头滴管使稀盐酸全部进入烧瓶,片刻后打开止水夹
B.挤压装置②的胶头滴管使NaOH溶液全部进入烧瓶,片刻后打开止水夹
C.用鼓气装置从装置③的a处不断鼓入空气并打开止水夹
D.向装置④的水槽中慢慢加入适量的浓硫酸并打开止水夹
解析:选A。
A项中稀盐酸与Cl2不能发生反应,且Cl2在稀盐酸中溶解较少,烧瓶内
的压强减小不多,不能引发喷泉现象;B 项中挤入的NaOH 溶液与CO 2反应,导致烧瓶内的压强降低,在大气压作用下,烧杯内的水被压入烧瓶而形成喷泉;C 项中鼓入空气使锥形瓶内的压强增大,从而将水压入烧瓶而形成喷泉;D 项中浓硫酸溶于水时放热,使锥形瓶内的NH 3·H 2O 分解生成NH 3,导管中浓氨水分解的NH 3进入烧瓶,与HCl 作用生成NH 4Cl ,从而导致烧瓶内的压强降低,锥形瓶内的氨水进入烧瓶而形成喷泉。
喷泉实验的形成原理
(1)形成喷泉的原理:形成喷泉最根本的原因是瓶内外存在压强差。
当烧瓶内气体溶于液体或与之反应时,瓶内气体大量减少,压强降低,外界的大气压将液体压入烧瓶内,如此持续,最后液体将充满烧瓶。
(2)常见喷泉的形成主要有以下两类:①极易溶于水的气体(NH 3、HCl 等)与水可形成喷泉;②酸性气体(HCl 、SO 2、NO 2、CO 2、H 2S 等)与NaOH 溶液可形成喷泉。
(3)喷泉实验成功的关键:①盛气体的烧瓶必须干燥;②气体要充满烧瓶;③烧瓶不能漏气(实验前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④所用气体能大量溶于所用液体或气体与液体快速反应。
提升二 氨和铵盐的实验探究
4.(双选)某氮肥样品可能含有NH 4HCO 3、NH 4Cl 、NH 4NO 3中的一种或几种。
为探究其成分,称取该样品0.500 0 g ,溶解配成100 mL 溶液,加过量浓NaOH 溶液,加热,将产生的氨气通入60.00 mL 0.100 0 mol·L -1的H 2SO 4溶液中(设产生的NH 3全部逸出),剩余的
H 2SO 4溶液能消耗20.00 mL 0.225 0 mol·L -1的NaOH 溶液。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吸收NH 3消耗的H 2SO 4为6.000×10-
3 mol
B.上述过程共产生NH 3 168 mL (标准状况下)
C.该样品中NH +4的质量分数为43.2%
D.该氮肥样品必含NH 4Cl
解析:选BD 。
0.006 mol H 2SO 4除了吸收NH 3还中和NaOH ,有n (NH 3)+n (NaOH )=2n (H 2SO 4),n (NH 3)+0.004 5 mol =0.012 mol ,n (NH 3)=0.007 5 mol ,标准状况下V (NH 3)=168 mL ,吸收NH 3消耗的H 2SO 4为0.003 75 mol ,w (NH +4)=0.007 5 mol ×18 g/mol 0.500 0 g ×100%=27%。
NH 4HCO 3、NH 4Cl 、NH 4NO 3中NH +4含量分别约为1879(22.8%)、1853.5
(33.6%)、
1880(22.5%),只有NH 4Cl 中NH +4 含量大于27%,故该氮肥样品中一定有NH 4Cl 。
5.某同学用下列装置(固定、加热仪器和橡胶管略)进行有关氨制取的实验探究。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用装置①制取NH 3,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要测定生成的NH 3的体积,则必须选择的装置是 (填装置序号),装置中所盛试剂应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用装置②制取并收集干燥的NH 3,烧瓶内装的试剂是 ,分液漏斗中装的试剂是 ,收集装置应选择 (填装置序号)。
解析:(1)装置①适用于固-固加热制取气体,制取NH 3时试剂是NH 4Cl 固体和Ca (OH )2固体。
若测定NH 3的体积,必须用排液法,而NH 3极易溶于水,故不能用排水法,所用的液体必须不与NH 3反应,也不溶解NH 3且不易挥发才行。
(2)装置②是固-液反应不需加热的装置,制取NH 3时,可用浓氨水和碱石灰(或其他试剂)作用。
答案:(1)2NH 4Cl +Ca (OH )2=====△
2NH 3↑+CaCl 2+2H 2O ③⑦ 氨难溶于该试剂,且该试剂不易挥发,不与氨反应
(2)CaO (或NaOH 固体或碱石灰) 浓氨水(或浓NH 4Cl 溶液) ⑥
学习任务3 硝酸 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相互转化
一、硝酸的物理性质
硝酸是无色、易挥发的液体,有刺激性气味。
二、硝酸的化学性质
1.不稳定性
4HNO 3=====△
或光照2H 2O +4NO 2↑+O 2↑。
2.强氧化性
硝酸无论浓、稀都有强氧化性,而且浓度越大氧化性越强。
(1)与金属反应
稀硝酸与铜反应:3Cu +8HNO 3(稀)===3Cu (NO 3)2+2NO ↑+4H 2O 。
浓硝酸与铜反应:Cu +4HNO 3(浓)===Cu (NO 3)2+2NO 2↑+2H 2O 。
(2)与非金属反应
浓硝酸与C 的反应:C +4HNO 3(浓)=====△
CO 2↑+4NO 2↑+2H 2O 。
(3)与还原性化合物反应
硝酸可氧化H 2S 、SO 2、Na 2SO 3、HI 、Fe 2+等还原性物质。
例如:稀硝酸与FeSO 4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3Fe 2++4H ++NO -3===3Fe 3++NO ↑+2H 2O 。
3.有机反应
(1)硝化反应(与苯反应):+HNO 3――→浓硫酸△ +H 2O 。
(2)颜色反应:部分蛋白质遇到浓硝酸时变黄色。
三、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相互转化
[注意] 箭头指出可体现物质的性质,指向可寻找该物质的制备方法。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浓、稀硝酸都能使蓝色石蕊试纸最终变为红色。
( )
(2)硝酸能与Na 2CO 3反应,但不生成CO 2。
( )
(3)硝酸可与Na 2S 反应制得H 2S 气体。
( )
(4)过量的铜与浓HNO 3反应有NO 生成。
( )
(5)常温下,铝和铁在浓HNO 3中“钝化”,说明铝和铁与浓HNO 3不反应。
( )
(6)可用浓HNO 3与Cu 反应制备NO 2。
( )
答案:(1)× (2)× (3)× (4)√ (5)× (6)√
2.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并指出HNO 3所表现的性质。
(1)Fe 3O 4和稀HNO 3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NaI和稀HNO3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Na2SO3和稀HNO3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3Fe3O4+28H++NO-3===9Fe3++NO↑+14H2O酸性和强氧化性
(2)6I-+8H++2NO-3===3I2+2NO↑+4H2O强氧化性
(3)3SO2-3+2H++2NO-3===3SO2-4+2NO↑+H2O强氧化性
涉及HNO3的离子反应常见的易错问题
(1)忽视NO-3在酸性条件下的强氧化性。
在酸性条件下NO-3不能与Fe2+、I-、SO2-3、S2-等还原性较强的离子大量共存。
(2)在书写离子方程式时,忽视HNO3的强氧化性,将氧化还原反应简单地写成复分解反应。
提升一硝酸的性质及实验探究
1.(2020·东城一模)一定温度下,探究铜与稀HNO3反应的过程如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过程Ⅰ中生成无色气体的离子方程式是3Cu+2NO-3+8H+===3Cu2++2NO↑+4H2O
B.过程Ⅲ反应速率比Ⅰ快的原因是NO2溶于水,使c(HNO3)增大
C.由实验可知,NO2对该反应具有催化作用
D.当活塞不再移动时,再抽入空气,铜可以继续溶解
解析:选B。
A.过程Ⅰ中生成无色气体的离子方程式是3Cu+2NO-3+8H+===3Cu2++2NO↑+4H2O,故A正确;B.过程Ⅲ中硝酸的浓度没有Ⅰ中大,因为部分硝酸转化成了一氧化氮,因此反应速率比Ⅰ快的原因不可能是c(HNO3)增大,故B错误;C.由实验可知,过程Ⅲ反应速率比Ⅰ快,说明NO2对该反应具有催化作用,故C正确;D.当活塞不再移动时,再抽入空气,一氧化氮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溶于水生成硝酸,硝酸能与铜继续反应,故D正确。
2.如图是用浓硝酸、铜片、水等试剂探究浓、稀硝酸的强氧化性并观察还原产物的实验
装置。
Ⅰ.浓硝酸的强氧化性实验
将铜片置于具支试管的底部,在分液漏斗中加入约5 mL浓硝酸,往具支试管中放入约2 mL浓硝酸。
(1)具支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中观察到能证明浓硝酸具有强氧化性的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稀硝酸的强氧化性实验
(3)上述反应完成后,欲进一步证明稀硝酸也具有强氧化性,紧接的简便、合理的实验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能证明稀硝酸与铜反应产生NO的实验现象是(填写序号)。
A.c中收集到无色气体
B.c中收集到的无色气体接触空气后变为红棕色
C.b中产生的无色气体接触空气后变为红棕色
解析:(1)Cu与浓硝酸反应生成Cu(NO3)2、NO2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2)浓硝酸做氧化剂,能将Cu氧化成Cu2+(蓝色溶液),其还原产物是NO2(红棕色气体)。
(3)将浓HNO3稀释成稀HNO3,再与Cu发生反应,即可进一步证明稀HNO3的强氧化性。
(4)NO为无色气体,遇空气中的O2转化成红棕色的NO2气体。
答案:(1)Cu+4HNO3(浓)===Cu(NO3)2+2NO2↑+2H2O(2)试管中溶液变蓝,且有红棕色气体产生
(3)向试管中加水将浓硝酸稀释(4)C
提升二关于硝酸的计算
3.(双选)(2020·徐州模拟)向500 mL稀硝酸中加入一定质量的铁粉,恰好使铁粉完全溶解,放出NO气体5.6 L(标准状况),同时溶液质量增加9.3 g。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原溶液中投入铁粉物质的量是0.25 mol
B.原溶液中HNO 3的浓度是 2.0 mol·L -1
C.反应后的溶液中还可溶解4.8 g 铜
D.反应后的溶液中 c (Fe 2+)∶c (Fe 3+)=1∶2
解析:选BC 。
n (NO )=
5.6 L 22.4 L ·mol -1=0.25 mol ,m (NO )=0.25 mol ×30 g·mol -1=7.5 g 。
m (Fe )=9.3 g +7.5 g =16.8 g ,n (Fe )=16.8 g 56 g ·mol -1
=0.3 mol ,由得失电子守恒知反应后溶液中存在Fe 2+、Fe 3+,则n (Fe 2+)+n (Fe 3+)=0.3 mol ;
由得失电子守恒得2n (Fe 2+)+3n (Fe 3+)=3n (NO ),
2n (Fe 2+)+3n (Fe 3+)=0.25 mol ×3,
解得n (Fe 2+)=0.15 mol ,n (Fe 3+)=0.15 mol 。
n (HNO 3)=2n (Fe 2+)+3n (Fe 3+)+n (NO )=0.15 mol ×2+0.15 mol ×3+0.25 mol =1 mol ,
c (HNO 3)=1 mol 0.5 L
=2.0 mol·L -1。
还可溶解铜:n (Cu )=n (Fe 3+)/2=0.075 mol ,m (Cu )=0.075 mol ×64 g·mol -1=
4.8 g 。
4.将32.64 g 铜与140 mL 一定浓度的硝酸反应,铜完全溶解,产生的NO 和NO 2混合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11.2 L 。
请回答:
(1)NO 的体积为 L ,NO 2的体积为 L 。
(2)待产生的气体全部释放后,向溶液中加入V mL a mol ·L
-1的NaOH 溶液,恰好使溶液中的Cu 2+全部转化成沉淀,则原硝酸溶液的浓度为 mol·L -1。
(3)欲使铜与硝酸反应生成的气体在NaOH 溶液中全部转化为NaNO 3,至少需要30%的双氧水 g 。
解析:(1)Cu 与HNO 3反应过程中,Cu 做还原剂失去的电子数等于HNO 3做氧化剂得
到的电子数,由得失电子守恒可得n (Cu )×2=n (NO )×3+n (NO 2)×1,即32.64 g 64 g ·mol -1
×2=V (NO )
22.4 L·mol -1×3+11.2 L -V (NO )22.4 L·mol -1
×1,得V (NO )=5.824 L ,则V (NO 2)=5.376 L 。
(2)硝酸与Cu 反应中,硝酸显酸性和氧化性,其中显氧化性的硝酸全部转化为NO 、NO 2,当溶液中的Cu 2+全部转化为沉淀时,所得溶液为NaNO 3溶液,则n (NO -3)溶液=n (NaOH )=V ×10-3 L ×a mol ·L -1=aV ×10-3 mol ,根据N 元素守恒,做氧化剂的硝酸与
生成的气体的物质的量相等,则有n (HNO 3)被还原=n (气体)=11.2 L 22.4 L ·mol -1
=0.5 mol 。
n (HNO 3)=n (NO -3)溶液+n (HNO 3)被还原=aV ×10-3 mol +0.5 mol 。
(3)根据(1)中计算可得n (NO )=0.26 mol ,n (NO 2)=0.24 mol 。
从反应的始终态分析:即要将NO 中的+2价的N 元素和NO 2中的+4价的N 元素完全转化为NaNO 3中的+5价的N 元素。
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得n (NO )×3+n (NO 2)×1=n (H 2O 2)×2,即0.26 mol ×3+0.24 mol =n (H 2O 2)×2,求得n (H 2O 2)=0.51 mol 。
m (H 2O 2)=0.51 mol ×34 g·mol -1=17.34 g ,需要30%的双氧水的质量为17.34 g÷30%=57.8 g 。
答案:(1)5.824 5.376
(2)aV ×10-
3+0.50.14
(3)57.8
解硝酸与金属反应计算题的整体思路和计算方法
(1)整体思路
(2)计算方法
①原子守恒法
HNO 3与金属反应时,一部分HNO 3起酸的作用,以NO -3的形式存在于溶液中;一部分
作为氧化剂转化为还原产物,这两部分中氮原子的总物质的量等于反应消耗的HNO 3中氮原子的物质的量。
②电子守恒法
HNO 3与金属的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HNO 3中氮原子得电子的物质的量等于金属失
电子的物质的量。
③离子方程式计算法
金属与H 2SO 4、HNO 3的混合酸反应时,由于硝酸盐中NO -3在H 2SO 4提供H +的条件下
能继续与金属反应,因此此类题目应用离子方程式来计算,先作过量判断,然后根据完全反应的金属或H +或NO -3进行相关计算,且溶液中要符合电荷守恒。
提升三 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转化
5.(2020·河南名校模拟)下列关系图中,a 是一种正盐,b 是气态氢化物,c 是单质,f 是强酸。
当X 无论是强酸还是强碱时都有如下转化关系(其他产物及反应所需条件均已略去),当X 是强碱时,过量b 跟氯气反应除生成c 外,另一产物是盐酸盐。
a ――→X
b ――→O 2
c ――→O 2
d ――→O 2
e ――→H 2O f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当X 是强酸时,a 、b 、c 、d 、e 、f 均含有同一种元素,f 是硫酸
B.当X 是强碱时,a 、b 、c 、d 、e 、f 均含有同一种元素,f 是硝酸
C.b 和Cl 2的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D.当X 是强酸时,c 常温下是气态单质
解析:选D 。
a 是一种正盐,且与强酸和强碱反应都能生成气态氢化物,则a 是(NH 4)2S 。
当X 是强酸时,b 、c 、d 、e 、f 分别是H 2S 、S 、SO 2、SO 3、H 2SO 4,A 项正确;当X 是强碱时,b 、c 、d 、e 、f 分别是NH 3、N 2、NO 、NO 2、HNO 3,B 项正确;b 和Cl 2的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因为b 转化为c 是气态氢化物向单质的转化,一定有化合价的变化,C 项正确;当X 是强酸时,c 显然是硫单质,硫单质常温下是固体,D 项错误。
6.一定条件下,含氮元素的物质可发生如图所示的循环转化。
回答下列问题:
(1)氮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
(2)图中属于“氮的固定”的是 (填字母,下同);转化过程中发生非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3)若“反应h ”是在NO 2与H 2O 的作用下实现的,则该反应中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4)若“反应i ”是在酸性条件下由NO -
3与Zn 的作用实现的,则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N 位于第2周期ⅤA 族,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2)氮的固定是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化合态的氮,根据循环图,得出属于氮的固定的是c 和k ;发生非氧化还原反应,说明在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即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的是a 和l 。
(3)反应h 的化学方程式为3NO 2+H 2O===2HNO 3+NO ,氧化产物是HNO 3,还原产物是NO ,因此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
(4)根据信息,Zn +H ++NO -3―→Zn 2++N 2O ↑+H 2O ,Zn 的化合价升高2价,由
NO -3到N 2
O 过程中N 的化合价降低4价,根据得失电子守恒、电荷守恒以及原子守恒可知,离子方程式为4Zn +2NO -3+10H +===4Zn 2++N 2O ↑+5H 2
O 。
答案:(1)
(2)ck al (3)2∶1 (4)4Zn +2NO -3+10H +===4Zn 2++N 2O ↑+5H 2O
1.(2019·高考江苏卷)在给定条件下,下列选项所示的物质间转化均能实现的是( )
A.NaCl (aq )――→电解Cl 2(g )――→Fe (s )
△
FeCl 2(s ) B.MgCl 2(aq )――→石灰乳Mg (OH )2(s )――→煅烧MgO (s )
C.S (s )――→O 2(g )点燃
SO 3(g )――→H 2O (l )H 2SO 4(aq ) D.N 2(g )――→H 2(g )高温高压、催化剂NH 3(g )――→CO 2(g )NaCl (aq )
Na 2CO 3(s ) 解析:选B 。
A 项,Cl 2与Fe 发生反应生成FeCl 3,错误;B 项,MgCl 2与Ca (OH )2发生反应生成Mg (OH )2沉淀,煅烧Mg (OH )2生成MgO 固体,正确;C 项,S 在O 2中燃烧只能生成SO 2,错误;D 项,NH 3、CO 2和NaCl 溶液反应生成NaHCO 3,反应的化学
方程式为NH3+CO2+NaCl+H2O===NaHCO3↓+NH4Cl,错误。
2.(2017·高考北京卷)下述实验中均有红棕色气体产生,对比分析所得结论不正确的是()
①②③
A.由①中的红棕色气体,推断产生的气体一定是混合气体
B.红棕色气体不能表明②中木炭与浓硝酸发生了反应
C.由③说明浓硝酸具有挥发性,生成的红棕色气体为还原产物
D.③的气体产物中检测出CO2,由此说明木炭一定与浓硝酸发生了反应
解析:选D。
①中灼热碎玻璃起加热作用,浓硝酸受热分解生成红棕色NO2,硝酸中氮元素化合价降低,必有元素化合价升高,只能为氧元素,因此,还有O2生成,产生的气体为混合气体,A项正确;由①可知,浓硝酸受热分解可生成红棕色气体,所以②中产生的“红棕色气体”不一定是木炭与浓硝酸发生反应产生的,B项正确;③中浓硝酸挥发才能与红热木炭接触,产生的NO2是还原产物,C项正确;红热的木炭还可与空气中的O2反应生成CO2,不一定是木炭与浓硝酸发生反应生成了CO2,D项错误。
3.(2016·高考全国卷Ⅰ)氮的氧化物(NO x)是大气污染物之一,工业上在一定温度和催化剂条件下用NH3将NO x还原生成N2。
某同学在实验室中对NH3与NO2反应进行了探究。
回答下列问题:
(1)氨的制备
①氨的发生装置可以选择上图中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②欲收集一瓶干燥的氨,选择上图中的装置,其连接顺序为发生装置→(按气流方向,用小写字母表示)。
(2)氨与二氧化氮的反应
将上述收集到的NH3充入注射器X中,硬质玻璃管Y中加入少量催化剂,充入NO2(两端用夹子K1、K2夹好)。
在一定温度下按图示装置进行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