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监督管理程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目的:
通过人员的检测过程实施监督,确保检测活动的有效性和结果的准确性。
2 范围:
适用于对检测人员包括在培人员的监督。
3 术语:
监督:为了确保满足规定的要求,对实施的状况进行连续的监视和验证,并对记录进行分析。
4 职责:
4.1 技术负责人负责组织检测工作的监督和管理。
4.2 监督员负责日常监督检查工作。
4.3 责任部门负责整改监督发现的问题。
5 工作程序:
5.1 监督人员的专业能力应履盖申请认可的领域。
监督的侧重点是人员的技术能力,包括:
a) 新方法的设计开发能力;
b) 设备的操作能力;
c) 检测方法的使用能力;
d) 识别环境条件和设施的需求能力;
e) 样品识别、标识能力;
f) 消耗性材料的制备能力;
g) 不确定度评定能力;
h) 数据处理能力;
i) 安全性要求识别及执行能力;
j) 应变能力等。
5.2 监督员的权利
5.2.1 监督员在检测过程中发现问题时,必须当场予以纠正和制止,并责令相关人员改正。
5.2.2 监督员发现有问题的报告时有权扣发。
5.2.3 负责做好监督记录,并有责任向部门负责人报告发现的问题。
5.2.5 监督遇到重大问题时,监督员可以直接与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乃至中心主任进行沟通。
5.3 监督员应具备的能力
5.3.1 熟悉各项检测方法、程序、目的和结果评价。
5.3.2 技术能力较高。
5.4 监督的重点和时机
5.4.1 监督重点
在培的员工、新上岗人员等。
5.4.2 监督时机
首次分包时;检测过程的关键控制点及难点;新标准、新方法(包括标准变更后)刚实施时;方法偏离时;操作难度大的样品、参数时;新设备或修复后的设备以及无法进行期间核查的设备使用时;出现临界值时;新检测项目开展时;顾客有投诉时。
5.5 监督方法
5.5.1 监督通常使用以下四种方法:
a) 变换方法进行计算;
b) 将新设计规范与已证实的类似设计规范进行比较;
c) 查看试验(按标准要求不折不扣地做)和演示(主要过程的演练);
d) 文件发布前(如新项目开展前)的评审。
5.5.2 监督可以使用四种方法之一,也可以两种以上方法结合使用,现场监督可以检查以下内容:
a) 对检测原始记录或结果报告的常规核查,以确保符合有关法规、实验室的程序以及必要时与顾客达成的合同义务;
b) 现场目击检测;
c) 观察仪器设备操作;
d) 观察环境条件设施是否调整到规定要求;
e) 观察是否按作业指导书操作;
f) 查看数据处理及判定;
g) 查看上岗人员的资格确认和资格保持。
5.6监督程序
5.6.1 每位监督员每月至少选择一个项目或人员或过程进行监督。
5.6.2 监督员在日常监督工作中,随时做好《检测工作质量监督记录表》,对发现的问题,由责任部门组织实施纠正/纠正措施,监督员验证其有效性。
5.6.3 监督员综合分析、评价监督状况,形成报告提交管理评审。
5.6.4 发现的问题有可能违反法律、法规,或者影响较大,后果较严重,或者是区域性、系统性的问题时,质量负责人应按照《纠正措施控制程序》实施纠正措施。
6 相关文件:
6.1 纠正措施控制程序
7 相关记录:
7.1 检测工作质量监督记录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