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练习: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讲 应考能力提升 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
考纲卷别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

考情分析
全国卷Ⅰ2017·西周分封制与文化认同2013·西周、战国墓葬
等级规定
新课标全国卷试题,核心素养立意的
态势日趋明显,如分封制与时空观念
的养成;墓葬考古与史料实证的方法;
对历史概念的解释以及对历史作用的
理解;青铜器铭文、西周分封的文化
认同与历史价值的养成等等,均在本
讲考题中体现。

试题强调能力立意,
呼应现实热点问题,弘扬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
全国卷Ⅱ
2016·宗法制
2014·分封制、礼乐制
——
全国卷Ⅲ2016·西周政治制度——
全国卷
2010·西周分封制;2010·秦朝选官制度;2011·西周政
治对秦汉统一的影响;201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
发展趋势
(2013·高考全国卷Ⅰ)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
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知识定位】本题考查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素养解读】全国卷高考命题以素养考查为主,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两方面,具体解读如下:
本题考查方法指导
时空观念由“周代”“战国时期”可以看出这是处于春秋战国社会转型期政治领域出现的变化
历史解释由“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可推知秦国王权强大,分封制走向瓦解比较早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提取有效信息: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而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体现了秦国已经走向集权,C项正确。

A项是对题干材料的错误解读;B项表述本身错误,分封制下君主权力有限;D项表述本身错误,春秋时期分封制就已经遭到破坏。

【答案】 C
(2017·高考全国卷Ⅰ)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知识定位】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与文化认同。

【素养解读】全国卷高考命题以素养考查为主,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理解”两方面,具体解读如下:
本题考查方法指导
时空观念
由“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可以看出这是周灭商,建立
西周,确立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历史理解
由“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
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
京)”结合所学知识西周初期,受封到各地建国的贵族会带
去官吏、军队和少量的周民,也会把周文化带到各地,可以
推知政治上的一统推动了文化上的交流【解析】根据材料“河南”“山东”“北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王分封王族成员,使得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有了共同的文化底蕴,这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的形成,故A项正确。

周不存在君主专制,B项错误,排除;C项错在“直接控制”,排除;材料并未体现“世袭特权”,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答案】 A
■练真题———————————————————
1.(2016·高考全国卷Ⅲ)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

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

这表明西周时()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解析:选B。

商周时期的铭文并不属于新的文字体系,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关于青铜器功用的信息,D项错误;由铭文的内容“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可知,材料体现的是重视家族传统的继承,C项错误,B项正确。

2.(2016·高考全国卷Ⅱ)福建各地族谱中有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
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
B.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
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
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
解析:选B。

族谱编修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民俗,而非乾隆年间的特殊现象,A项排除。

当时大量的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因此他们纷纷将祖先的牌位请回台湾,以便于拜祭,B项正确;C项材料无从体现且说法过于绝对;D项不符合材料信息。

3.(2014·高考全国卷Ⅱ)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

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A.河南B.河北
C.陕西D.山东
解析:选C。

“雅言”是周王室使用的语言,而西周的统治中心镐京在今陕西省境内,故本题选择C项。

4.(2011·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

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解析:选C。

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把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从而把国与家结合起来,形成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对后世影响深远。

5.(2010·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A.河南、河北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D.广东、广西
解析:选C。

此题考查西周分封制的主要诸侯国:鲁、齐、燕、卫、宋、晋。

山东简称鲁,山西简称晋,故答案为C。

6.(2010·高考新课标全国卷)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

”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解析:选D。

此题考查考生解读文字信息的能力。

以材料提供的新角度解读秦始皇时期的郡县制,体现研究性学习的考查。

材料主要意思为柳宗元肯定郡县制“公天下”,郡县制下官吏由皇帝任免比分封制下分封贵族爵位世袭更利于国家政局的安定,故选D项。

7.(2012·高考新课标全国卷)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

”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解析:选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进行联系。

材料中的“……专制权……愈积愈进”体现了专制程度不断加深,联系所学知识:中国古代从秦朝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开始,一直到明清时期,专制程度呈现不断加强的趋势,尤其是清朝军机处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故选C项。

■练模拟———————————————————
1.(2018·湖南十校协作体高三调研)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绝,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

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

这说明该时期()
A.经济领域已发生较为深刻的变化
B.经济迅速发展与周王室权势渐强
C.处于王室衰微与诸侯纷争的境地
D.面临激烈的社会变革与经济转型
解析:选D。

根据题干可知题意有两层,第一层是东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战乱,第二层是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这两个方面决定了历史发展进程,D项正好体现了这两层题意,故D项正确。

2.(2018·怀化高三期末)周初所封诸侯多集中于王畿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边远地区,而在统治中心渭河流域则几乎没有封侯情况。

这客观上有利于()
A.防范诸侯割据B.扩大统治区域
C.监督商朝残余力量D.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解析:选D。

“在统治中心渭河流域则几乎没有封侯情况”,这有利于渭河流域和其他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故D项正确。

3.(2018·湖南十校协作体高三调研)有学者认为:从政府机构看,秦和汉初中央政府中皇家事务与国家事务尚未分离。

“卿”这个称呼,其本身带有家臣的意味,宰相和百官也是具有浓厚的为皇帝个人服务的色彩,国家还保持古老的家国不分、家国一体的传统和形式。

这反映出()
A.经济发展是家国同构观念维系的关键
B.秦汉处于国家政治制度的转型时期
C.三公九卿相关规定凸显宗族观念加强
D.秦汉沿袭西周宗法制度,等级森严
解析:选B。

西周宗法制是基于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实现了家
与国的结合。

题干中“秦和汉初中央政府中皇家事务与国家事务尚未分离”体现秦和汉初的中央官制受到宗法制的影响,同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是秦汉确立和发展的,故B项正确。

4.(2018·河南豫北名校联盟高三联考)学者王亚楠指出,“因为有了这一项根本决定,任何贵族就没有‘食土子民’的权能。

经济政治大权集中于一身,他就有无上的富、无上的贵、无上的尊严,‘朕即国家’”。

材料中的“根本决定”应是()
A.设立皇帝称号B.规定王位世袭
C.分封子弟为王D.推行郡县制度
解析:选D。

据材料“经济政治大权集中于一身,他就有无上的富、无上的贵、无上的尊严,‘朕即国家’”可以得出此时实行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实行就是中央集权的体现,故D项正确。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2018·四川高三黄金大联考)商汤以夏桀“弃捐五帝之恩刑,推厥三王之法籍”,方以“有夏多罪,天命噬(杀死)”为由进行征伐;周武王伐纣也以纣“自弃其先祖肆祀不答”作为兴兵的理由之一。

这些做法反映了当时()
A.以不行宪法作为开战说辞
B.王朝更替须得到先祖支持
C.统治者利用尊祖崇礼观念
D.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形成
解析:选C。

据材料“恩刑”“自弃其先祖肆祀不答”可知,当时统治者利用尊祖崇礼观念发动战争,故C项正确。

2.(2018·成都高三诊断)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大都以铭文的方式颂扬祖德,感念王恩,字数比商代有了明显的增加,也有一些青铜器记载了宗庙册命或赏赐中的诰、命、记、誓、训、颂等内容。

这反映出西周() A.文化传承意识增强B.书法艺术日益成熟
C.宗法礼仪渐趋崩解D.青铜工艺水平提高
解析:选A。

材料中“颂扬祖德,感念王恩”“记载了宗庙册命或赏赐中的诰、命、记、誓、训、颂等内容”说明西周有强烈的文化传承意识,故A项正确。

3.(2018·资阳高三诊断)秦政府规定:官吏必须经过国家正式任命才能奏效;未经任命而先行任职,或受到法律治罪。

官吏一经任命,必须服从调遣,且不准带随员赴任;到了新任职位之后,也不得随意除其故官佐,更以之新官……违者依法治罪。

这些规定,旨在()
A.强化君主专制B.规范官吏从政
C.树立法律权威D.加强中央集权
解析:选D。

根据题目中“官吏必须经过国家正式任命才能奏效……官吏一经任命,必须服从调遣”可以看出,郡县制下地方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命,服从政府的统一调配,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

4.(2018·太原高三测评)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据下图判断()
A.晋燕两国可以通婚B.燕宋两国不能通婚
C.晋鲁两国可以通婚D.燕齐两国可以通婚
解析:选D。

从图片中解读信息,可知晋(成王弟叔虞封地)、燕(周王室贵族召公奭封地)、宋(殷商贵族微子启封地)、鲁(周公长子伯禽封地)、齐(功臣姜尚封地),燕齐两国异姓,可通婚,故D项正确。

5.(2018·九江十校高三联考)有学者认为,分封制在原始社会末期开始孕育,夏、商二代开始形成和发展,西周渐趋完备,是一种由部落联盟转变而来的“联邦”或“邦联”式的国家结构形式。

该学者强调了分封制的哪一特点()
A.集权性B.分权性
C.松散性D.落后性
解析:选C。

“联邦”或“邦联”式的国家结构形式体现的是国家没有完全控制地方,中央与地方关系松散,故C项正确。

6.《孟子·万章》中说:“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天子之制,地方千里。

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

”由此可得出西周()
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来巩固统治
B.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C.周王室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集权机制
D.导致了诸侯争霸的局面
解析:选B。

材料主要讲述西周分封诸侯有一定的等级规范,但没有体现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故A项错误;“天子之制,地方千里。

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表明森严的等级制度,故B 项正确;周王室没有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集权机制,故C项错误;森严的等级制度无法导致诸侯争霸局面,各诸侯国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出现强国兼并弱国,导致诸侯争霸局面,故D项错误。

7.(2018·芜湖模拟)有学者说,周代的宗法制是一个成功的创造,“大宗维翰(栋梁),小宗维城”,既讲“亲亲”,也讲“尊尊”,与此相联系,魏晋南北朝时谱牒之学十分流行……明清时期,家法族规和乡规民约得到官方的认可和批准,成为传统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

由此可知宗法制()
A.在西周以后走向消失B.体现家国同构的特点
C.是国家政治制度核心D.成为法律规范的源头
解析:选B。

自西周以来的宗法制,它的影响即使在今天依旧非常广泛和深刻,故A项错误;宗法制之下,或者是周代的“大宗维翰(栋梁),小宗维城”,或者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一时的谱牒之学,或者是明清时期获得官方认可和批准的家法族规和乡规民约,无不体现着一种国家一体、家国同构的特点,故B项正确;宗法制“是国家政治制度核心”,这种表述属于很明显的脱离材料的主观臆断和程度失当,故C项错误;宗法制从来就不是法律规范的源头,这又属于明显的程度失当,故D项错误。

8.(2018·河南八市高三质检)有位学者在论及三公九卿时说:“论其性质,均近于为王室之家务官,乃皇帝之私臣,而非国家之政务官,非政府正式之官吏”,政府“有几处亦只是一个家庭规模之扩大”。

此材料表明()
A.三公九卿之间各司其职
B.王室与政府管理职责分开
C.权力分工结构体现原始色彩
D.三公九卿之间互相牵制
解析:选C。

题目中“论其性质,均近于为王室之家务官,乃皇帝之私臣,而非国家之政务官,非政府正式之官吏”体现了权力分工结构的家国同治,是“家天下”的表现,体现了原始色彩,故C项正确。

9.(2018·惠州高三调研)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规模较小,几百乘战车几千人参加的战争已经算是大战争。

可是到了战国时期,各国动辄用兵十万甚至数十万,战争规模越来越大,烈度越来越高。

导致这种变化的重要原因是()
A.诸侯国数量的增加B.郡县制的逐渐推行
C.各国对统一的渴望D.科技发展武器改进
解析:选B。

由所学可知春秋时是争霸战争,战国时是兼并战争,大的诸侯国吞并小的诸侯国后就在那里设县置郡,所以有的诸侯国实力越来越大,战争规模也越来越大,故B项正确。

10.有学者指出,秦朝以武力统一天下,却没有使原本属于各国的百姓感受到新政权带来的温暖,这成为秦朝短命而亡的“基因缺陷”。

秦朝的“基因缺陷”指的是()
A.强力推行重农抑商B.实行皇位世袭制度
C.以郡县制控制地方D.不合理的治理方式
解析:选D。

根据材料“却没有使原本属于各国的百姓感受到新政权带来的温暖”得出秦朝的暴政,即不合理的治理方式,加速了秦朝的灭亡,故D项正确。

11.(2018·枣庄模拟)近期电视剧《大秦帝国之崛起》热播,据史书记载:“至于秦以一皇帝高出乎公、卿、守、令百僚之上,固若王室益尊,异乎前轨,然亦事势推迁所必至,非秦君臣处心积虑欲为此以便专制也。

”材料认为秦朝政治制度()
A.强化了君主个人独裁B.顺应了时代的趋势要求
C.承继先秦的分封制度D.削弱了三公九卿的权力
解析:选B。

材料“固若王室益尊,异乎前轨,然亦事势推迁所必至,非秦君臣处心积虑欲为此以便专制也”说明秦朝建立官僚体制顺应了时代发展趋势,故B项正确。

12.(2018·衡水金卷)在秦代,官僚这种政治角色是从分封制下君主的家臣演变而来的,同时设置官府中掌管薄书案牍的吏胥,辅助官员履行政务。

这表明秦代()
A.已出现了完整的官僚体系
B.平民政治已取代贵族政治
C.官僚政治的模式己经形成
D.中央文官的地位较为突出
解析:选C。

秦朝是古代中国官僚制度的奠基时期,其官僚体系刚刚从贵族政治演变而来且尚处于雏形阶段,故A项错误;在古代中国的地主政权之下,取代贵族政治的只可能是官僚政治而非平民政治,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官员之下已设置有辅助其履行政务的吏胥,古代中国官僚政治的基本模式业已形成,故C项正确;材料并没有刻意突出“中央文官”的特别地位且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对比,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2018·太原高三测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

春者何?岁之始也。

王者孰谓?谓文王也。

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

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

何成乎公之意?公将平国而反之桓。

曷为反之桓?桓幼而贵,隐长而卑。

其为尊卑也微……故凡隐之立,为桓立也。

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适,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桓何以贵?母贵也。

——摘编自《春秋·公羊传》
材料二如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

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

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

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

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

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

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间,史之阀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

——摘编自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三吕思勉认为:“封建者,统一之反也。

封建之制废,则统一之业成矣。

然后世又有为统一之梗者,则叛民、叛将之割据是也。

柳子厚(柳宗无)谓秦有叛民,而无叛吏;汉有叛国,而无叛郡;唐有叛将,而无叛州。

盖郡县之设,既无世袭,不得私有其土而有其民,而又不假之以兵,其势固无从叛。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大一统”思想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大一统”国家形式在战国时期面临的困境。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以后维护“大一统”的制度保障。

解析(1)据材料一“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

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得出遵从西周宗法制确立的封建秩序及尊奉周天子为天下共主;据材料一“公将平国而反之桓”,可得出以周礼为行为总则;据材料一“立适,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得出遵从西周的嫡长子继承制度。

(2)据材料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等,可得出宗法体系和周礼的崩溃;据材料二“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可得出西周贵族群体沦丧。

(3)据材料三“封建之制废,则统一之业成矣”,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废分封制,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据材料三“盖郡县之设,既无世袭,不得私有其土而有其民”,结合所学可得出郡县制和官僚制度。

答案(1)内涵:遵从西周宗法制确立的封建秩序;尊奉周天子为天下共主;以周礼为行为总则;遵从西周的嫡长子继承制度。

(2)困境:宗法体系和周礼的崩溃;西周贵族群体沦丧。

(3)保障: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郡县制;官僚制度。

14.(2018·新乡、许昌、平顶山高三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王夫之认为封建论者是搞无益的争论:“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一如柳宗元所论,王夫之认为秦是行了大公,“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

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伴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王夫之认为,事物都有两面性,但郡县制与封建制相比要好得多,“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
分析材料,以“制度创新与实践”为主题提炼出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观点,论述须有史实依据)
解析该论述题比较简单,只需回答郡县制相对于分封制的积极影响,按其演变发展的历史顺序逐级论述即可。

若符合“制度创新与实践”主题,从其他角度论述亦可。

答案示例一
观点: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

论述: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免,从而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来分裂割据的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示例二
观点:人才选拔有利于社会的平稳运行。

This document was truncated here because it was created in the Evaluation Mod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